楚天都市報6月8日訊 (記者劉迅 通訊員呂惠) 「雖然不知道他/她是誰,但是真的非常感謝他/她!」來自安徽的心臟移植術後患者李女士雙眼噙滿淚水,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激之情。為迎接即將到來的「6.11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在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6月6日上午,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舉行了首屆心臟移植移友會,為6.11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即將啟動的「生命接力」公益救助行動進行預熱。
這次移友會活動邀請了捐獻者家屬代表,10位曾經在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成功接受心臟移植手術,重獲「心」生的患者,以及部分臨床醫護人員,共同表達了對器官捐獻者的敬意。
自2015年1月1日起,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捐獻、移植數量均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的巨大成就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肯定。
然而,儘管如此,目前我國每年器官衰竭的患者有150萬人,其中30萬人可以通過器官移植延續生命,但是能夠得到器官移植的只有1萬人,供求比例達到1:30,對於需要進行心臟移植的患者,則更是難上加難。
為持續推動國內器官捐獻事業的快速發展,延續愛的生命,自2017年起,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每年6月11日都會發起「6.11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活動,進行公眾宣傳教育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支持和助力器官捐獻事業。
來自武漢的孔阿姨,是一位器官捐獻者的家屬,今天是老伴兒離開她的第60天了,回想起和老伴兒相濡以沫的30多年,孔阿姨感慨萬千。她說,老伴是一位老黨員,一次偶然的機會了解到「器官捐獻」,他非常認同,認為器官捐獻讓死亡不再是終結,而是一場生命的接力,它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更好地活著。在今年4月份老伴不幸去世後,孔阿姨便忍住悲痛,幫助他選擇了器官捐獻,完成他的心願。
今年20歲的蘭心(化名),來自河南,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因患有先天性的肥厚型心肌病,於2019年7月住進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等待61天後幸運獲得供體,於9月在亞心醫院成功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成為一名「換心人」。10個月來,蘭心長胖了一些,身體狀態好了很多,說到對捐贈者的感謝,她摸著自己的心臟位置說:「現在,這裡不僅跳動著我的心,更跳動著你的心,謝謝你!」
移友會開始前,亞心醫院免費為移友們進行了心臟體檢,並安排專家給他們進行複診。移友會上,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董事總經理葉紅,以及醫院心臟移植團隊,與移友們進行了深入座談,得知移友們術後體檢結果都很好時,大家深感欣慰。移友們都像熟悉的老朋友般,回憶心臟移植的故事,暢聊現在的新生活。會後,亞心醫院還專門邀請了心臟康復中心的專家,為移友們上了一節心臟康復指導課,告訴他們如何運動更科學,更有利於心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器官捐獻是人類人道博愛、無私奉獻的義舉。希望今後有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器官捐獻者隊伍中,奉獻自己的愛心,傳遞社會正能量。」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董事總經理葉紅女士呼籲。生命,因短暫和僅有一次而顯得更加寶貴。然而,器官捐獻者卻戰勝了原本的短暫,使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不僅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也幫助他人獲得「心」生。
新聞連結: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生命接力」公益救助行動--心臟移植醫療公益救助項目: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延長,心臟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在發達國家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已躍居至第一位。當不同類型的心臟病發展到終末期,均會出現心功能衰竭,心臟功能已無法滿足人體最基本的需要,即便使用藥物治療以及進行常規的心臟手術也不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心臟移植便成為其惟一的希望。
為助力國家扶貧攻堅工作、開展精準健康扶貧、宣傳器官捐獻理念、推動公民自願捐獻工作,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於2020年正式開展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生命接力」公益救助行動--心臟移植醫療公益救助項目,項目首家落地醫院為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項目旨在幫助心衰終末期貧困患者走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