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2021-01-14 騰訊網

石炳毅 教授

撰寫 |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器官移植研究所 石炳毅

編者按 1960年,中國完成了第一例腎移植手術,開啟了我國在器官移植領域探索的徵途。2020年5月,World Medical Journal刊發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石炳毅教授團隊的文章「Reform proceeding of organ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system in China」,向世界醫學同仁詳細介紹了50多年來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發展、改革和規範化進程,展示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改革成就。

1.起步探索階段(1960—2005年)

在起步探索階段,老一輩專家做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移植的前期準備工作。許多當時尚屬年輕的移植外科醫生赴國外學習,帶回了歐美的先進經驗。當時開展了一小部分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嘗試,但是移植器官的供體來源主要為死刑犯。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成熟,越來越需要指南和規範來保證器官移植的科學和健康發展。

2.發展建設階段(2005—2015年)

2005年,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WHO西太區高級別衛生工作會議上承認了當時中國器官移植的供體主要來源於死囚捐獻,並表示中國將大力推進器官移植體系的改革,發展公民自願的、無償的器官捐獻,逐步減少並最終停止使用死囚捐獻器官。中國器官移植髮展進入發展建設階段,開始建設法制化、規範化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2006年,原衛生部出臺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確立了器官移植機構實行技術準入制度;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條例》)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條例》重申了中國器官移植必須遵循WHO關於人體器官移植的指導原則,借鑑了國際上其他國家、地區的人體器官移植法律法規,對涉及人體器官移植過程的行政管理事項作出規定。《條例》的頒布和實施,標誌著中國器官移植進入法制化、規範化的發展階段。2011年,中國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將器官買賣列入刑法打擊範圍,增加「器官買賣罪」,加強了移植領域法制化建設。2017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修訂,明確要推動器官捐獻工作,探索了慈善機構等開展人道主義救助的機制。

根據《條例》規定,原衛生部於2008年對器官移植醫院進行了審查和準入,將有移植資質的醫療機構從原來的超過600家精簡到了164家,並進行嚴格的管理和年度審查。同年建立了肝移植和腎移植受者的科學登記系統,用於登記和考核移植項目的醫療質量。中華醫學會組織編寫了一系列臨床指南和規範:共發表23部臨床診療指南,於2010年結集出版在《臨床診療指南——器官移植學分冊(2010年版)》中;編寫並出版了包括肝、腎、心和肺移植等《臨床技術操作規範——器官移植分冊》。

2010年,中國政府啟動了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工作試點,於2013年2月25日正式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各移植醫療機構建立器官獲取組織和器官捐獻辦公室。結合實際情況,我國的器官捐獻建立了由中國紅十字會作為第三方機構參與器官捐獻的宣傳、協調和見證的機制,設立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中心。迄今為止,中國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培訓、認證專職協調員2516名,逐步建立了高效、專業、遍布全國的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成為器官捐獻陣線的主力軍。為更好地推動中國器官捐獻的發展,中國創新性地提出了中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三類標準,即Ⅰ類(腦死亡後器官捐獻)、Ⅱ類(心臟死亡後器官捐獻)、Ⅲ類(腦心雙死亡後器官捐獻)。同時,組織修訂、更新了腦死亡鑑定標準和臨床規範,最新一版的《腦死亡判定標準與技術規範》(包括成人版和兒童版)於2013年8月出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批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成立「腦損傷質控評價中心」,2013—2019年共培訓合格腦死亡判定專業技術人員3643人,覆蓋中國大陸所有省區市。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和建立了有利於器官捐獻的法規和機制,如2016年國家交通、航空、鐵路等六部門聯合建立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工作機制,保障人體捐獻器官順利轉運。

2011年,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hina Organ Transplant Response System,COTRS)研發並上線運行,分配的優先度借鑑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採取區域、病情危重程度、血型匹配、組織配型匹配、稀有機會以及器官捐獻者直系親屬等優先原則。2013年8月,在總結分配系統運行經驗的基礎上,衛生行政部門出臺了《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規定所有捐獻器官必須經過COTRS系統分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系統外擅自分配捐獻器官,確保人體捐獻器官公平、公正、公開可溯源的共享與分配。

隨著器官捐獻系統的建設與完善,公民逝世後無償自願捐獻器官逐漸佔據移植器官來源的重要部分。基於此,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於2014年底宣布,中國將於2015 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中國器官移植唯一合法來源。該舉措得到了全社會的熱烈響應和國際移植社會的讚揚。

3.科學規範階段(2015年至今)

經過近10年的改革,一個公平、透明、陽光的公民自願器官捐獻的大氣候正在全社會逐步形成。2018年,中國大陸器官捐獻達到了6302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20 201例,百萬人口年捐獻率從試點之初的0.03增長到了4.53,器官捐獻和移植手術總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正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提升型發展轉變。基於原有器官移植受者科學登記系統,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016年建立了相應的器官移植的質量控制中心,負責國家的醫學質量監控、監督和檢查。國家衛生健康委腎臟移植質控中心於2017開始探索了質量提升計劃項目,並於2019年在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年會上號召器官移植領域開展質量提升計劃。中華醫學會啟動了器官移植臨床診療指南和規範的更新和修訂工作:2018年出版了《中國器官移植臨床診療規範(2017版)》;同年,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在2010年版的基礎上啟動了《中國器官移植臨床診療規範》的修訂工作,目前已修訂並發表86部規範,正準備結集出版。

中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建設,得到國際器官捐獻與移植界長期的支持和幫助。從2006年開始,世界器官移植界的許多專家來中國進行幫助和指導。2016年,在《中歐教育合作聯合聲明》的指導下,中國和歐洲的10所高校及多所醫療機構聯合向歐盟委員會Erasmus+項目申請了中歐器官捐獻領導力培訓與專業輸送計劃,提高了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認識。

2015年以來,我們多次邀請國際專家來中國見證器官捐獻的全過程,中國在器官捐獻工作的透明和公開的事實給參觀見證的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使對中國的器官移植持懷疑態度的專家開始認可中國的器官移植體系建設和改革。2018年3月,在聯合國與梵蒂岡教皇科學院共同舉辦的「踐行倫理行動」會上,黃潔夫教授首次向全世界介紹中國器官移植改革的經驗和做法,被譽為「中國模式」。會議認為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的經驗可以供世界上社會文化背景相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借鑑。同年8月,在馬德裡召開的第27屆世界器官移植大會期間正式成立了由中國提議建立的「世界衛生組織器官捐獻與移植特別委員會」,來自中國的兩位專家參與了由31名專家共同組成的委員會,為世界器官移植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2019年12月6—8日,第四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暨「一帶一路」器官捐獻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辦,來自WHO、國際器官移植協會、各大洲移植協會和62個國家移植協會的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與會專家盛讚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發展的成就,肯定了「中國經驗」在移植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論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同發表了《「一帶一路」器官捐獻與移植國際合作發展昆明共識》。

結語

我們將不懈努力,建設一個完善的符合倫理和WHO準則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努力攀登器官移植學科相關的科學技術高峰,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器官捐獻與移植國際合作,在國際社會上展示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大國形象,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

編輯:鄭夢瑩 邢辰

排版:劉凱

相關焦點

  • 經參調查|生命接力 「移」路同行——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五年調查
    捐獻與移植是否有法可依?移植技術水平和質量究竟如何?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面臨哪些挑戰?……2020年12月18日至2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期間,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對話國家衛健部門官員和國內外權威專家,探尋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的改革發展歷程。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就在幾周前,他領導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與擁有4.5億實名註冊用戶的支付寶合作,在支付寶上開通了「施予受」網站登錄入口,為器官捐獻志願者提供了「一鍵登記」的便利。  那麼,中國器官捐獻登記與移植還面臨哪些坎兒?如何構建一個健康透明的器官捐獻移植體系?
  • 打造器官捐獻移植「昆明模式」
    近日,第四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暨「一帶一路」器官捐獻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在雲南海埂會堂舉行。盛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又將邁上一個新臺階。這場盛會為何選擇昆明?近年來,昆明全力打造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加速推進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器官移植特別工作委員會主席弗朗西斯·德爾莫尼克盛讚,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成果豐碩。
  • 何曉順教授團隊:向世界展示器官捐獻與移植「中國模式」
    何曉順,國內頂尖的器官移植專家,在器官移植領域耕耘32年,見證了國內器官移植從無到有,從單到多,技術從初探到成熟乃至領先的歷程。他帶領團隊銳意創新,碩果纍纍。■策劃統籌:張英姿 肖萍■採寫:新快報記者 黎秋玲通訊員 彭福祥 潘曼琪■攝影:新快報記者 夏世焱 畢志毅人物檔案何曉順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廣東省器官捐獻與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山大學器官捐獻與移植免疫研究所所長。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王海波簡介 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波醫生,自2004年起任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助理主任。他是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和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技術應用委員會委員,自2011年起任衛生部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研發了國家器官分配計算機系統。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攜手支付寶實現器官捐獻志願網上登記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超過1.5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但仍需加強器官志願登記的方便程度。「人們不了解器官捐獻,所以他也不會去登記。但是移植器官的需求是旺盛的,在面對重要的挑戰如何建立起一個自願捐助的系統?
  • 2020年中國器官移植市場現狀分析,相關捐獻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一、器官捐獻工作流程自從2007年我國首部器官移植法規文件——《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頒布後,我國器官移植事業開始走上法治化道路,並從此揭開我國器官移植事業改革的序幕。器官捐獻是供者原發疾病醫療救治的後續終末階段,也是受者接受器官移植治療的必要前置工作。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來源:中新社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質量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江文詩9日在合肥介紹,2018年中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捐獻大器官17898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4.53,創歷史新高;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萬餘例,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 走進中國器官移植「分配中樞」:揭活摘器官謠言
    這是一項非常嚴肅而神聖的工 作,中國從2015年1月1日起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由於等待移植的患者數量遠大於器官獲取數量,如何合理、合法分配就成為保障捐獻者權利和尊嚴的大事。與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改革相伴的,還有流傳多年的「活摘器官」謠言。
  • 我市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移植知識宣講活動
    7月27日至28日,蘭州市紅十字會、市衛健委分別在市一院、市二院舉辦兩場人體器官捐獻移植知識宣講活動,以此廣泛傳播人體器官捐獻知識,促進形成社會文明新風,推動我市人體器官捐獻事業發展。來自各區縣衛健、紅會系統和市屬各醫療機構350餘人參加活動。
  • 國家衛健委:我國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據郭燕紅介紹,我國人體器官或者人造器官移植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人體器官移植,「我國於2015年成功實現了移植器官來源的轉型,使得公民逝世後器官的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也就是說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 我國已形成器官捐獻移植五大工作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賀勝在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時表示,器官移植關係患者健康和生命挽救,關係生命價值和尊嚴,關係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穩妥有序開展器官捐獻與移植,是一個國家醫學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惠及民生的大事。」
  • 中國器官捐獻量躍居世界第二的背後
    由於器官的捐獻與分配涉及文化、倫理、法制等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我國的器官捐獻曾走過一段漫長的「冰河期」。中國曾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多個國際組織也對中國器官移植存在誤解和質疑。  2006年,衛生部全國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和管理峰會在廣州召開,在會上,《廣州宣言》誕生,「宣言明確了器官移植要符合中國的國情,又要符合全世界的公共倫理學準則。」黃潔夫的學生、如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科帶頭人何曉順聽到了「改革的號角」。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死刑犯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
    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小奧父母正是在確認中國器官捐獻流程完全符合國際標準之後,才向院方提出捐獻意願。中國的器官移植法治化,尤其是針對死囚的器官使用問題,一直都是國際國內社會熱議的焦點。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對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
  • 器官捐獻供需矛盾突出 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本報記者 李寰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捐贈義診現場,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分別填寫了器官捐獻登記表,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華西醫院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嚴律南說,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實現「異體移植」,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
  • 中國器官移植 這條路充滿了荊棘坎坷
    2019年4月16日,著名外科學家、我國器官移植事業開創者之一夏穗生在武漢逝世。逝後,其家屬遵從夏老遺願,捐獻了角膜。一個致力於器官移植事業的人,選擇在自己死後捐獻器官,該是一種完美的落幕吧。相信,你也曾為那些因受益於器官移植而重獲新生的人而感動落淚,但你是否知道器官移植,在我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正在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開班儀式上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十年磨一劍」,堅定不移推行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
  • 第四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昆明召開
    人民網昆明12月7日電 (記者楊文明)12月6日至8日,第四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暨「一帶一路」器官捐獻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在雲南昆明召開。會上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發起倡議,各國參會代表積極響應,共同成立了「一帶一路」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發展聯盟。
  •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2017-12-01對此,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表示:我國目前絕對不允許在臨床上投入頭顱移植行為,「換頭術」荒唐可笑。希望衛生計生部門對學校、相關倫理委員會進行追查。  黃潔夫在昨天舉行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宣傳工作會議上說,從技術層面上講,頭顱移植很難成功。
  • 中國器官捐獻日 微信掃一掃便可完成器官捐獻登記
    「611,路遙遙」,6月11日,是第二個中國器官捐獻日,今年的口號是「器官捐獻我願意」。6月11日上午10點,四川省人民醫院臨床器官移植中心在門診大廳外舉行器官捐獻宣傳和肝腎移植、肝腎疾病義診活動,微信二維碼「掃一掃」,即可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