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炳毅 教授
撰寫 |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器官移植研究所 石炳毅
編者按 1960年,中國完成了第一例腎移植手術,開啟了我國在器官移植領域探索的徵途。2020年5月,World Medical Journal刊發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石炳毅教授團隊的文章「Reform proceeding of organ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system in China」,向世界醫學同仁詳細介紹了50多年來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發展、改革和規範化進程,展示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改革成就。
1.起步探索階段(1960—2005年)
在起步探索階段,老一輩專家做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移植的前期準備工作。許多當時尚屬年輕的移植外科醫生赴國外學習,帶回了歐美的先進經驗。當時開展了一小部分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嘗試,但是移植器官的供體來源主要為死刑犯。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成熟,越來越需要指南和規範來保證器官移植的科學和健康發展。
2.發展建設階段(2005—2015年)
2005年,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WHO西太區高級別衛生工作會議上承認了當時中國器官移植的供體主要來源於死囚捐獻,並表示中國將大力推進器官移植體系的改革,發展公民自願的、無償的器官捐獻,逐步減少並最終停止使用死囚捐獻器官。中國器官移植髮展進入發展建設階段,開始建設法制化、規範化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2006年,原衛生部出臺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確立了器官移植機構實行技術準入制度;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條例》)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條例》重申了中國器官移植必須遵循WHO關於人體器官移植的指導原則,借鑑了國際上其他國家、地區的人體器官移植法律法規,對涉及人體器官移植過程的行政管理事項作出規定。《條例》的頒布和實施,標誌著中國器官移植進入法制化、規範化的發展階段。2011年,中國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將器官買賣列入刑法打擊範圍,增加「器官買賣罪」,加強了移植領域法制化建設。2017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修訂,明確要推動器官捐獻工作,探索了慈善機構等開展人道主義救助的機制。
根據《條例》規定,原衛生部於2008年對器官移植醫院進行了審查和準入,將有移植資質的醫療機構從原來的超過600家精簡到了164家,並進行嚴格的管理和年度審查。同年建立了肝移植和腎移植受者的科學登記系統,用於登記和考核移植項目的醫療質量。中華醫學會組織編寫了一系列臨床指南和規範:共發表23部臨床診療指南,於2010年結集出版在《臨床診療指南——器官移植學分冊(2010年版)》中;編寫並出版了包括肝、腎、心和肺移植等《臨床技術操作規範——器官移植分冊》。
2010年,中國政府啟動了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工作試點,於2013年2月25日正式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各移植醫療機構建立器官獲取組織和器官捐獻辦公室。結合實際情況,我國的器官捐獻建立了由中國紅十字會作為第三方機構參與器官捐獻的宣傳、協調和見證的機制,設立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中心。迄今為止,中國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培訓、認證專職協調員2516名,逐步建立了高效、專業、遍布全國的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成為器官捐獻陣線的主力軍。為更好地推動中國器官捐獻的發展,中國創新性地提出了中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三類標準,即Ⅰ類(腦死亡後器官捐獻)、Ⅱ類(心臟死亡後器官捐獻)、Ⅲ類(腦心雙死亡後器官捐獻)。同時,組織修訂、更新了腦死亡鑑定標準和臨床規範,最新一版的《腦死亡判定標準與技術規範》(包括成人版和兒童版)於2013年8月出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批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成立「腦損傷質控評價中心」,2013—2019年共培訓合格腦死亡判定專業技術人員3643人,覆蓋中國大陸所有省區市。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和建立了有利於器官捐獻的法規和機制,如2016年國家交通、航空、鐵路等六部門聯合建立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工作機制,保障人體捐獻器官順利轉運。
2011年,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hina Organ Transplant Response System,COTRS)研發並上線運行,分配的優先度借鑑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採取區域、病情危重程度、血型匹配、組織配型匹配、稀有機會以及器官捐獻者直系親屬等優先原則。2013年8月,在總結分配系統運行經驗的基礎上,衛生行政部門出臺了《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規定所有捐獻器官必須經過COTRS系統分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系統外擅自分配捐獻器官,確保人體捐獻器官公平、公正、公開可溯源的共享與分配。
隨著器官捐獻系統的建設與完善,公民逝世後無償自願捐獻器官逐漸佔據移植器官來源的重要部分。基於此,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於2014年底宣布,中國將於2015 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中國器官移植唯一合法來源。該舉措得到了全社會的熱烈響應和國際移植社會的讚揚。
3.科學規範階段(2015年至今)
經過近10年的改革,一個公平、透明、陽光的公民自願器官捐獻的大氣候正在全社會逐步形成。2018年,中國大陸器官捐獻達到了6302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20 201例,百萬人口年捐獻率從試點之初的0.03增長到了4.53,器官捐獻和移植手術總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正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提升型發展轉變。基於原有器官移植受者科學登記系統,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016年建立了相應的器官移植的質量控制中心,負責國家的醫學質量監控、監督和檢查。國家衛生健康委腎臟移植質控中心於2017開始探索了質量提升計劃項目,並於2019年在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年會上號召器官移植領域開展質量提升計劃。中華醫學會啟動了器官移植臨床診療指南和規範的更新和修訂工作:2018年出版了《中國器官移植臨床診療規範(2017版)》;同年,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在2010年版的基礎上啟動了《中國器官移植臨床診療規範》的修訂工作,目前已修訂並發表86部規範,正準備結集出版。
中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建設,得到國際器官捐獻與移植界長期的支持和幫助。從2006年開始,世界器官移植界的許多專家來中國進行幫助和指導。2016年,在《中歐教育合作聯合聲明》的指導下,中國和歐洲的10所高校及多所醫療機構聯合向歐盟委員會Erasmus+項目申請了中歐器官捐獻領導力培訓與專業輸送計劃,提高了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認識。
2015年以來,我們多次邀請國際專家來中國見證器官捐獻的全過程,中國在器官捐獻工作的透明和公開的事實給參觀見證的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使對中國的器官移植持懷疑態度的專家開始認可中國的器官移植體系建設和改革。2018年3月,在聯合國與梵蒂岡教皇科學院共同舉辦的「踐行倫理行動」會上,黃潔夫教授首次向全世界介紹中國器官移植改革的經驗和做法,被譽為「中國模式」。會議認為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的經驗可以供世界上社會文化背景相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借鑑。同年8月,在馬德裡召開的第27屆世界器官移植大會期間正式成立了由中國提議建立的「世界衛生組織器官捐獻與移植特別委員會」,來自中國的兩位專家參與了由31名專家共同組成的委員會,為世界器官移植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2019年12月6—8日,第四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暨「一帶一路」器官捐獻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辦,來自WHO、國際器官移植協會、各大洲移植協會和62個國家移植協會的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與會專家盛讚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發展的成就,肯定了「中國經驗」在移植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論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同發表了《「一帶一路」器官捐獻與移植國際合作發展昆明共識》。
結語
我們將不懈努力,建設一個完善的符合倫理和WHO準則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努力攀登器官移植學科相關的科學技術高峰,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器官捐獻與移植國際合作,在國際社會上展示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大國形象,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
編輯:鄭夢瑩 邢辰
排版:劉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