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我國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2020-12-06 界面新聞

2018年7月31日上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我國於2015年成功實現移植器官來源轉型,所有移植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7月31日上午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有關情況。

郭燕紅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我國以器官移植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療取得了顯著進展和成效。各種因素導致的器官功能喪失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採用儀器、人造器官或者人體器官來代替因疾病而喪失功能的器官成為這類疾病的主要的治療手段,目前血液透析、人工肝、體外膜肺養合等器官功能替代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

據郭燕紅介紹,我國人體器官或者人造器官移植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人體器官移植,「我國於2015年成功實現了移植器官來源的轉型,使得公民逝世後器官的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也就是說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她指出,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符合國情、社會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體系,並實現了器官移植的量、質雙升。

從數量上看,2015年,即實現器官移植根本性來源改革當年,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為2766例,2016年達4080例,提高將近一倍。2017年,我國公民逝世後自願捐獻達到5146例,年均增長速度已經超過20%,捐獻例數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已經從2010年的0.03%上升至2017年的3.72%。

今年上半年,我國自願器官捐獻例數又有提升。今年前6個月我國公民逝世後自願捐獻已經達到了2999例,近3000例,全年有望突破6000例。

據郭燕紅介紹,2017年我國具有器官移植醫院資質的醫院已經達到178所,實施器官移植手術超過1.6萬例,在這1.6萬例的器官移植手術當中,86%的器官是來源於公民逝世後的自願捐獻,14%來源於親屬間的活體捐獻。

我國器官移植手術量居世界第二。今年前6個月,我國已實施器官移植手術達到9196例,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8%。隨著公民逝世後自願捐獻例數的不斷提升,我國臨床器官移植手術量也在同步提升。

郭燕紅指出,按不同器官來看,2017年我國腎臟移植已經達到10793例,其中CDCD腎臟移植9040例,親屬間活體器官捐獻的腎臟移植為1753例。肝臟移植手術的總例數在2017年達5149例,其中公民逝世後捐獻肝臟移植的手術為4405例,親屬間的活體肝臟移植手術為744例。

「應該說肝、腎移植手術量這幾年數量在不斷地提升,而肺臟移植增長量也是非常地迅速。」郭燕紅說。2017年,我國肺移植手術達到299例,與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46.6%。心臟移植2017年為446例,與2016年相比增加21.2%。「可以說,我國大器官移植,心、肺、肝、腎都有大幅度的增長。」

從移植質量來看,郭燕紅指出,我國腎臟移植術後一年、三年腎存活率分別達到97.9%和92.65%,居國際前列。而我國肝移植患者術後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4%、75%、71%,國際上報導的患者術後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分別是83%、76%、71%,這意味著我國肝臟移植術後的一年、三年、五年的生存率達到了國際報導水平。

此外,截止到2018年6月底,全國施行多器官聯合移植,如心肺聯合移植、肝腎聯合移植等,已經達到了800多例。「可以說我國器官移植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實現了捐獻數量、移植數量以及移植質量的大幅度的提升。特別是隨著手術的創新、診療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同樣獲得了國際的認可,取得了國際矚目的一些成就,達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的肯定和認可。」郭燕紅表示。

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介紹,2017年,該院何曉順教授團隊成功實施全球首例「無缺血」肝移植術,至今已成功開展了19例,達到了器官在生理狀態下的理想移植,缺血相關併發症發生率降為0,肝損傷指標下降86.1%,《美國移植雜誌》評價這項技術「具有裡程碑意義,標誌著器官移植將進入熱移植時代」。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器官移植起步於1972年,該院成功實施中國大陸首例腎臟移植,開創器官移植先河。1993年,中大附屬第一醫院完成我國首例體外靜脈轉流下肝臟移植,發起並推動我國肝移植第二次浪潮;實施了亞洲首例多器官移植;簡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數全球第一,5年生存率達76%,療效全球領先。

2005年,中大附屬第一醫院完成我國首例公民器官捐獻肝移植,創立心臟死亡器官捐獻技術支撐體系,為解決器官短缺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2018年,國家衛健委人體組織器官移植與醫療大數據中心落戶中大附屬第一醫院。

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莊建在發布會上介紹,該院自1998年開展第一例心臟移植以來,已完成包括再次心臟移植手術等高難度手術在內的77例心臟移植,患者年齡最大67歲、年齡最小12歲。僅2017年一年,廣東省人民醫院共完成24例心臟移植手術,在心臟移植註冊登記系統中顯示位列全國第三。2018年1-7月,廣東省人民醫院已完成20例心臟移植手術。同時,該院心臟移植團隊創新性利用右心輔助系統治療心臟移植術後急性右心衰竭,大大提高了合併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圍手術期的生存率。

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何建行介紹,該院心肺聯合手術從2015年開始至今完成了8例,2018年至今完成了6例,攻克了這項被稱為醫學界珠穆朗瑪峰的高難度技術。廣醫大附屬第一醫院從2003年開展了華南地區首例肺移植手術以來,到目前做了216例,今年有兩項技術實現了國內率先突破。「比如邊緣肺,在供體選擇裡面肺是比較困難的,在全世界OPO裡面只有1/10的器官可以用於肺的移植,所以我們開展了邊緣供體肺體外灌注肺移植手術,還實現了肺移植手術後在手術室裡面快速拔管,使得病人恢復得更快,基本在三周內可以達到快速康復標準。我們心肺聯合移植技術和肺移植技術在國內乃至國際達到領先的水平。」

相關焦點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2.發展建設階段(2005—2015年) 2005年,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WHO西太區高級別衛生工作會議上承認了當時中國器官移植的供體主要來源於死囚捐獻,並表示中國將大力推進器官移植體系的改革,發展公民自願的、無償的器官捐獻,逐步減少並最終停止使用死囚捐獻器官。
  • 我國明年起將全面停止死囚器官捐獻(圖)
    據黃潔夫介紹,我國目前每年約有30萬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餘例。現階段我國的公民身後器官捐獻率僅約0 .6/100萬人口,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而西班牙的公民身後器官捐獻率為37/100萬人口。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新華社長春7月14日電(記者趙丹丹)記者從正在長春召開的第九屆全國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上了解到,2018年前5個月,我國已完成器官捐獻2459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7559例,比去年同期分別提高24.6%和20.7%,預計年底器官捐獻數將突破6000例。
  • 中國器官移植收費將有統一標準
    新京報訊 (記者魏銘言)2015年,中國2766位公民身後自願捐獻器官7,758個,當年器官移植手術達到1.1萬例(包括經審核的親源活體器官移植)。在成為世界器官捐獻第二大國後,中國衛生部門已著手為器官移植服務收費制定「標準」。   5月15日,2016中國-國際器官捐獻移植論壇在武漢召開。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現今,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器官移植大國,其種類和成功率也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為規範器官移植倫理 Donation and Procurement 工作、擴大器官來源,我國積極探索公民逝世Citizen Death後器官捐獻體系。
  •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器官移植法治化刻不容緩
    中國在2015年1月1日起開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器官移植才算擺脫了「死囚器官」的死結。《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的器官移植何時開始考慮走上法治化的道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進行的法治化建設?黃潔夫:中國移植從上世紀80年代至2009年,中國公民自願捐獻僅130例,中國成為世界捐獻率最低的國家。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死刑犯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
    莊一強:從20世紀80年代至2009年,中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僅120例。我國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同時,死囚器官又是器官移植的重要來源。2005年,在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的衛生高層會議上,中國政府首次承認器官移植供體來自死囚的事實,並向世界表明了改革的決心。
  • 中國完善公民器官捐獻體系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萌 李懷巖 王子辰)「2015年1月1日,中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3月11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今年1月1日至3月3日,中國公民捐獻器官381例,近1000個器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1倍。
  • 衛生部原副部長:器官移植有望納入大病醫保
    2010年我國開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試點,2013年全面鋪開,截至去年,中國大陸公民自願捐獻量已躍居亞洲第一,我國成為世界上建立自願捐獻體系最快的國家,也成功完成了從依賴司法渠道到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獲取的轉型。
  • 國家衛健委:取消開展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醫療機構等級限制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國家衛健委辦公廳近日印發通知稱,為進一步規範和加強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對《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移植技術管理規範》(衛醫發〔2006〕243號)進行修訂,形成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範(2020年版)》(下稱「《管理規範》」)。
  • 中國器官捐獻量躍居世界第二的背後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在我國公民器官自願捐獻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天使女孩」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一張照片記錄了2012年11月9日發生在廣州的一個肅穆的瞬間——身著手術服的醫護人員摘下口罩,向手術臺上的「天使女孩」致敬。女孩叫吳華靜,17歲,韶關學院醫學院中專生,因車禍離世。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從第九屆全國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上了解到,2018年前5個月,我國已完成器官捐獻2459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7559例,預計年底器官捐獻數將突破6000例。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2017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數與移植數均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 打造器官捐獻移植「昆明模式」
    記者從會上獲悉,昆明市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的崛起與發展,輻射帶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的發展。參會代表表示,論壇分享了世界各國寶貴的器官捐獻與移植經驗,增進了各國醫學大咖們的友誼,受益頗豐。器官捐獻數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以來,中國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來源的唯一合法途徑。
  • 為何人體器官無償捐獻卻有償使用?
    紅十字會倡導「三獻」遵循自願無償捐獻原則,但病人在醫院用血或接受造血幹細胞和器官移植治療都是「明碼標價」。遂使「紅十字會是不是從中漁利」的質疑一直如影隨形。紅十字會在我國的血液事業中扮演什麼角色?組織無償獻血、獻造血幹細胞和器官是不是有利可圖?回答上述疑問,就要從頭講清其中的道理。
  • 死囚器官為移植供體源被叫停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主席黃潔夫宣布:從2015年1月1號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來源:中新社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質量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江文詩9日在合肥介紹,2018年中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捐獻大器官17898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4.53,創歷史新高;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萬餘例,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公民自願器官捐獻」,也是唯一合法的器官來源,並且積極推進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為主要來源,器官捐獻工作的「中國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可能大家會問:「器官捐獻、器官移植?這恐怕是多數人只會在電視上才看得到的劇情,離我們還很遙遠吧?」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不僅如此,至2020年,我國器官移植示範醫院有望增至300家,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年均捐獻數量位居世界第三5月9日,一顆心臟跨越700多公裡,從杭州「打飛的」轉運到武漢,全程冷缺血運輸僅用了4個多小時。這是5月6日國家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後,全國實施的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 廣州10日內現兩器官捐獻移植案例
    眼看使用ECMO已進入超極限的第九天,若不及時進行心臟移植手術,這名花季少女隨時可能香消玉殞。9月1日,懷揣著生活夢想和未來憧憬的丹丹,終於等到了成功配型的心臟供體——自願為她捐出心臟的,是同城一位因腦瘤去世的17歲男孩。其父母在極度悲痛中,選擇了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兒子的生命,為此他們還同時捐出了兒子的肝臟和兩個腎臟。
  • 安徽「假捐獻」背後:中國器官移植業的陣痛
    李萍的丈夫與女兒接受了ICU主任楊素勳的建議,決定捐獻李萍的肝臟和腎臟,並在一份器官捐獻登記表上簽名。器官摘除後,李萍家屬獲得了20萬「補助金」。然而,石祥林出院後才得知母親器官被捐獻,家人得到「國家補助金」。石祥林發現那份《中國人體器官登記表》上,登記單位和編號均為空白,也沒有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