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會倡導「三獻」遵循自願無償捐獻原則,但病人在醫院用血或接受造血幹細胞和器官移植治療都是「明碼標價」。遂使「紅十字會是不是從中漁利」的質疑一直如影隨形。
紅十字會在我國的血液事業中扮演什麼角色?組織無償獻血、獻造血幹細胞和器官是不是有利可圖?回答上述疑問,就要從頭講清其中的道理。
生命無價 饋贈無償
血液、造血幹細胞、人體器官等是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世間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由此延伸,也可以說:維持人體生命的血液、造血幹細 胞和器官也是無價之寶。所以國際社會通行的法則是,捐獻血液、造血幹細胞和器官要遵循無償原則,因為生命無價,它不是商品,商品交換的原則不適用於這個領域。這是生命的饋贈,是人類之間至誠至愛的最高境界。
捐獻血液、造血幹細胞和器官,是與人體再生能力的科學屬性、逝世後的人體器官隨之失去意義的道理緊密聯繫的。人體內的血液和造血幹細胞都是可以再生的,獻血、獻造血幹細胞都有嚴格的量的控制,不會傷害捐獻者的身體。世界上100多年的獻血史、50多年的獻造血幹細胞史,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證明了捐獻血液和造血幹細胞無損健康。捐獻器官是公民逝世後的一種捐獻,更談不上對身體健康的損害。
器官移植作為二十世紀的醫學奇蹟之一,醫治了世界上無數器官衰竭患者,挽救了生命。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的無私奉獻行為,使器官移植不僅僅成為拯救生命的治療手段,更是人類團結的光輝象徵。
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成員國採取措施保護窮困弱勢人群免於遭受國際間以旅遊為名,行器官買賣移植之實及其它人體組織、器官買賣行為的侵害,包括關注更普遍的人體組織、器官的國際性販賣問題。
無償捐獻未必能無償使用
以上說的是無償捐獻原則,但醫院在使用這些無償捐獻的生命瑰寶時,還要收費,甚至還收得很高,有人由此質疑:無償捐,有償用,醫院是不是賺了黑心錢?
獻血、捐獻造血幹細胞和器官都需要捐獻平臺,如血液中心、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即「中華骨髓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等,這些單位以及與他們相聯繫的相關機構是實現愛心捐贈的媒介。
在中國,這些平臺都屬於國家事業單位,在最近的事業單位體系改革中劃歸公益一類,屬於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社會機構。
以血液採集為例,獻血只是這些血液「愛心之旅」的開始。獻血車採集的「愛心血液」被運回血液中心後,被送到檢驗室,做包括ABO血型、Rh血型、愛滋病、梅毒、B肝、C肝等一系列檢測。根據我國相關法規要求,有的項目甚至還要求使用不同廠商的診斷試劑做兩遍檢測,以防漏檢,確保血液安全。後面還有一系列的血液加工程序,比如為避免輸血反應,要過濾掉白細胞;為適應不同患者的需要還要將全血經高速離心機分離成血漿、紅細胞懸液等等。這一道道程序和環節,都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共同構成了這袋無償捐獻來的血液的成本。所以醫院到血站取血時,要支付給血液中心這部分成本;病人用血時,這部分成本就轉移到病人身上 了。患者支付的費用並非血液本身的價格,而是採血、運輸、加工、保存的費用。
造血幹細胞和器官捐獻的程序和方式與獻血有所不同,但是理念原則是相通的。從愛心人士的捐獻到安全有效地用到患者身上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投入成本。
無償捐獻的成本誰來埋單
以捐獻造血幹細胞為例。自2001年重新啟動中華骨髓庫的建設以來,已經有將近5000名志願捐獻者在自願無償的理念下捐獻了自己的造血幹細胞,挽救了眾多白血病及其它重症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患者在得到無償捐獻的造血幹細胞挽回生命的同時,需要向醫院或相關機構支付不菲的費用。他所支付的費用總額中絕大部分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前後的清髓處理、抗排斥、抗感染等費用。這筆費用像患者在醫院治療其它疾病一樣,是對醫院在自己身上所耗費的醫療資源的相應補償。另外小部分費用是用在捐獻志願者從居住地到患者所在醫院,或者將採集到的造血幹細胞從一個城市運送到患者所在城市的運輸移動費用。還有就是造血幹細胞的採集費用,本來是在捐獻者身體裡的造血幹細胞,要輸注給患者,前提條件是做髂骨硬膜外麻醉,通過骨腔穿刺取得骨髓血造血幹細胞,或是通過給捐獻志願者提前注射動員劑,採集外周血離心獲得造血幹細胞。此兩種方式,均要耗費一定人力、設備、器材等資源。在我國,這幾筆費用均由患者支付。
作為國民福祉,醫療保健費用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比例,是所有國家和地區民眾的切身利益。美國骨髓庫每向臨床提供一例造血幹細胞,要向患者收取3.2萬美元費用,其中包括美國骨髓庫的房舍租賃、人員工資、志願者動員登記、志願者HLA分型等檢測費用、數據管理費用的分攤和檢索配型、再動員以及捐獻者的體檢、採集等費用。美國骨髓庫在動員捐獻者採血樣入庫時,會號召有經濟能力的志願者在捐獻血樣的同時再捐出75美元的入庫檢測費。理由很簡單:美國骨髓庫是一個自負盈虧的公益機構,要核算成本,入庫檢測的費用由志願者承擔,意味著骨髓庫運作成本下降,將來患者分擔的數額就會減少。
中華骨髓庫是國家設置的,患者除負擔捐獻者移動費用和採集費用外,不必支付中華骨髓庫的行政辦公、宣傳招募、採血檢測、數據管理、檢索配型等費用,這些費用由國家支付。
公益成本務求清晰透明
舉凡民眾參與之事項,只有公開透明,才會有好結果,這是公益事業成功的不二定律。
以器官捐獻過程為例。在我國,器官捐獻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一項事業。2005年,時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國際器官移植管理高層會議上提出,我國將通過立法和國民教育,逐步改變器官移植主要來源於死囚的落後狀態。2007年國務院出臺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我國開始實施公民逝世後自願無償的器官捐獻體制。2009年,中國紅十字會會同衛生部,對深圳、江西等省市進行調研,決定聯手推進我國的器官捐獻事業。此後,由十一個省份的試點,擴展到全國範圍,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因起步晚,基礎差,器官捐獻遇到了很多由於機制體制不健全而阻礙發展的問題。筆者重點說明器官的無償捐獻和合理的費用開支問題。從一位剛剛逝去的志願捐獻者身上將器官移植給患者是一項高精尖的技術活兒,其人員成本、技術成本、設備成本都小不了。除此之外,捐獻者及其家屬為了實現捐獻心願,親屬之間的溝通、往來有關機構的交通、通訊等,也是合理的成本支出。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器官捐獻應被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視為一種英勇和高尚的行為。報銷捐獻器官過程中實際發生的有憑證的費用,並不是支付購買器官的費用,而是對受者進行治療的合理合法的開銷。相關成本和費用應採用公開透明的方法進行計算和管理。」
目前,中國已經有了幾千例捐獻成功的案例,可以總結出很多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只要遵循國際業內行為準則、結合中國的人文文化傳統,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自願無償器官捐獻的成本體系就不會太難。據說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組織力量,展開調查研究,著手制定器官捐獻中的獲取成本。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有了清晰明確的器官獲取成本,就有了捐獻體系的潤滑運行,既可堵塞漏洞,又可消除群眾誤解,將使我國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的事業邁向一個新臺階。
在中國紅十字會的積極參與下,我國的「三獻」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獻血人數已經達到1278萬人次,無償獻血已經成為我國臨床用血的主要來源;中華骨髓庫更是興起一代新風,填補了我國這一領域的空白,庫容量已經達到200萬人份,使眾多白血病人和重症血液病人獲得了新生;截至今年12月初,已經有2950多人在逝世後捐獻了自己的器官,使7800多名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
但是,時時襲來的「血荒」、不斷聽到的「反悔拒捐」、還有絕大多數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在等待中黯然逝去的現實,都在提醒著我們,「三獻」事業任重道遠,不但要向國民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公民的愛心意識,還要讓人們了解捐獻事業的經濟運行模式,解除公眾疑慮,使大家能夠輕鬆愉快地加入到捐獻隊伍中來。
歡迎關注百家號:尋醫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