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體器官無償捐獻卻有償使用?

2020-12-02 百家號

  紅十字會倡導「三獻」遵循自願無償捐獻原則,但病人在醫院用血或接受造血幹細胞和器官移植治療都是「明碼標價」。遂使「紅十字會是不是從中漁利」的質疑一直如影隨形。

紅十字會在我國的血液事業中扮演什麼角色?組織無償獻血、獻造血幹細胞和器官是不是有利可圖?回答上述疑問,就要從頭講清其中的道理。

生命無價 饋贈無償

  血液、造血幹細胞、人體器官等是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世間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由此延伸,也可以說:維持人體生命的血液、造血幹細 胞和器官也是無價之寶。所以國際社會通行的法則是,捐獻血液、造血幹細胞和器官要遵循無償原則,因為生命無價,它不是商品,商品交換的原則不適用於這個領域。這是生命的饋贈,是人類之間至誠至愛的最高境界。

  捐獻血液、造血幹細胞和器官,是與人體再生能力的科學屬性、逝世後的人體器官隨之失去意義的道理緊密聯繫的。人體內的血液和造血幹細胞都是可以再生的,獻血、獻造血幹細胞都有嚴格的量的控制,不會傷害捐獻者的身體。世界上100多年的獻血史、50多年的獻造血幹細胞史,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證明了捐獻血液和造血幹細胞無損健康。捐獻器官是公民逝世後的一種捐獻,更談不上對身體健康的損害。

  器官移植作為二十世紀的醫學奇蹟之一,醫治了世界上無數器官衰竭患者,挽救了生命。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的無私奉獻行為,使器官移植不僅僅成為拯救生命的治療手段,更是人類團結的光輝象徵。

  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成員國採取措施保護窮困弱勢人群免於遭受國際間以旅遊為名,行器官買賣移植之實及其它人體組織、器官買賣行為的侵害,包括關注更普遍的人體組織、器官的國際性販賣問題。

無償捐獻未必能無償使用

  以上說的是無償捐獻原則,但醫院在使用這些無償捐獻的生命瑰寶時,還要收費,甚至還收得很高,有人由此質疑:無償捐,有償用,醫院是不是賺了黑心錢?

  獻血、捐獻造血幹細胞和器官都需要捐獻平臺,如血液中心、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即「中華骨髓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等,這些單位以及與他們相聯繫的相關機構是實現愛心捐贈的媒介。

  在中國,這些平臺都屬於國家事業單位,在最近的事業單位體系改革中劃歸公益一類,屬於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社會機構。

  以血液採集為例,獻血只是這些血液「愛心之旅」的開始。獻血車採集的「愛心血液」被運回血液中心後,被送到檢驗室,做包括ABO血型、Rh血型、愛滋病、梅毒、B肝、C肝等一系列檢測。根據我國相關法規要求,有的項目甚至還要求使用不同廠商的診斷試劑做兩遍檢測,以防漏檢,確保血液安全。後面還有一系列的血液加工程序,比如為避免輸血反應,要過濾掉白細胞;為適應不同患者的需要還要將全血經高速離心機分離成血漿、紅細胞懸液等等。這一道道程序和環節,都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共同構成了這袋無償捐獻來的血液的成本。所以醫院到血站取血時,要支付給血液中心這部分成本;病人用血時,這部分成本就轉移到病人身上 了。患者支付的費用並非血液本身的價格,而是採血、運輸、加工、保存的費用。

  造血幹細胞和器官捐獻的程序和方式與獻血有所不同,但是理念原則是相通的。從愛心人士的捐獻到安全有效地用到患者身上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投入成本。

  無償捐獻的成本誰來埋單

  以捐獻造血幹細胞為例。自2001年重新啟動中華骨髓庫的建設以來,已經有將近5000名志願捐獻者在自願無償的理念下捐獻了自己的造血幹細胞,挽救了眾多白血病及其它重症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患者在得到無償捐獻的造血幹細胞挽回生命的同時,需要向醫院或相關機構支付不菲的費用。他所支付的費用總額中絕大部分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前後的清髓處理、抗排斥、抗感染等費用。這筆費用像患者在醫院治療其它疾病一樣,是對醫院在自己身上所耗費的醫療資源的相應補償。另外小部分費用是用在捐獻志願者從居住地到患者所在醫院,或者將採集到的造血幹細胞從一個城市運送到患者所在城市的運輸移動費用。還有就是造血幹細胞的採集費用,本來是在捐獻者身體裡的造血幹細胞,要輸注給患者,前提條件是做髂骨硬膜外麻醉,通過骨腔穿刺取得骨髓血造血幹細胞,或是通過給捐獻志願者提前注射動員劑,採集外周血離心獲得造血幹細胞。此兩種方式,均要耗費一定人力、設備、器材等資源。在我國,這幾筆費用均由患者支付。

  作為國民福祉,醫療保健費用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比例,是所有國家和地區民眾的切身利益。美國骨髓庫每向臨床提供一例造血幹細胞,要向患者收取3.2萬美元費用,其中包括美國骨髓庫的房舍租賃、人員工資、志願者動員登記、志願者HLA分型等檢測費用、數據管理費用的分攤和檢索配型、再動員以及捐獻者的體檢、採集等費用。美國骨髓庫在動員捐獻者採血樣入庫時,會號召有經濟能力的志願者在捐獻血樣的同時再捐出75美元的入庫檢測費。理由很簡單:美國骨髓庫是一個自負盈虧的公益機構,要核算成本,入庫檢測的費用由志願者承擔,意味著骨髓庫運作成本下降,將來患者分擔的數額就會減少。

  中華骨髓庫是國家設置的,患者除負擔捐獻者移動費用和採集費用外,不必支付中華骨髓庫的行政辦公、宣傳招募、採血檢測、數據管理、檢索配型等費用,這些費用由國家支付。

  公益成本務求清晰透明

  舉凡民眾參與之事項,只有公開透明,才會有好結果,這是公益事業成功的不二定律。

  以器官捐獻過程為例。在我國,器官捐獻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一項事業。2005年,時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國際器官移植管理高層會議上提出,我國將通過立法和國民教育,逐步改變器官移植主要來源於死囚的落後狀態。2007年國務院出臺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我國開始實施公民逝世後自願無償的器官捐獻體制。2009年,中國紅十字會會同衛生部,對深圳、江西等省市進行調研,決定聯手推進我國的器官捐獻事業。此後,由十一個省份的試點,擴展到全國範圍,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因起步晚,基礎差,器官捐獻遇到了很多由於機制體制不健全而阻礙發展的問題。筆者重點說明器官的無償捐獻和合理的費用開支問題。從一位剛剛逝去的志願捐獻者身上將器官移植給患者是一項高精尖的技術活兒,其人員成本、技術成本、設備成本都小不了。除此之外,捐獻者及其家屬為了實現捐獻心願,親屬之間的溝通、往來有關機構的交通、通訊等,也是合理的成本支出。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器官捐獻應被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視為一種英勇和高尚的行為。報銷捐獻器官過程中實際發生的有憑證的費用,並不是支付購買器官的費用,而是對受者進行治療的合理合法的開銷。相關成本和費用應採用公開透明的方法進行計算和管理。」

  目前,中國已經有了幾千例捐獻成功的案例,可以總結出很多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只要遵循國際業內行為準則、結合中國的人文文化傳統,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自願無償器官捐獻的成本體系就不會太難。據說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組織力量,展開調查研究,著手制定器官捐獻中的獲取成本。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有了清晰明確的器官獲取成本,就有了捐獻體系的潤滑運行,既可堵塞漏洞,又可消除群眾誤解,將使我國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的事業邁向一個新臺階。

  在中國紅十字會的積極參與下,我國的「三獻」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獻血人數已經達到1278萬人次,無償獻血已經成為我國臨床用血的主要來源;中華骨髓庫更是興起一代新風,填補了我國這一領域的空白,庫容量已經達到200萬人份,使眾多白血病人和重症血液病人獲得了新生;截至今年12月初,已經有2950多人在逝世後捐獻了自己的器官,使7800多名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

  但是,時時襲來的「血荒」、不斷聽到的「反悔拒捐」、還有絕大多數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在等待中黯然逝去的現實,都在提醒著我們,「三獻」事業任重道遠,不但要向國民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公民的愛心意識,還要讓人們了解捐獻事業的經濟運行模式,解除公眾疑慮,使大家能夠輕鬆愉快地加入到捐獻隊伍中來。

歡迎關注百家號:尋醫問藥

相關焦點

  • 對於人體器官的無償捐獻和有償使用,普通百姓應該如何理解
    人體器官的捐獻工作在我國還是在起步階段,基於中國傳統的觀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很多百姓對捐獻人體器官的行為存在不理解、不接受、不認可,所以一幕殘酷的畫面經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邊是病危患者度日如年的絕望等待,一邊是器官捐獻者的徘徊遲疑猶豫不決。
  • 處分遺體及器官:提倡無償允許有償
    在有本人對器官摘取事項的特別授權時,該人即取代近親屬的地位。4、社會或國家。  ■遺體及器官應以何種方式流轉?  遺體及器官既然是一種限制流通物,那麼,對此種物的處分權,在現實生活中只有無償捐贈和有償流轉兩種途徑。  (一)遺體及器官的無償捐贈。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作為核心的要件,器官捐贈同樣符合其法律行為的一般要件:1.標的需確定可能。
  • 打著"有償捐獻"旗號 網上變相買賣人體器官(圖)
    打著"有償捐獻"旗號 網上變相買賣人體器官(圖) 2008年06月16日 11:34 來源:重慶晚報 發表評論 ,但回帖率最高的不是網友們的評論,而是一則「有償捐獻」器官的小廣告。
  • 研究:大多數美國人願意有償捐獻腎臟
    >中國日報網3月25日電(信蓮)據美國《新聞周刊》3月24日報導,20多年以來,美國法律規定因器官捐獻給予或接受金錢被視為非法,旨在防止富人比窮人更有機會獲得捐獻器官。結果,許多專家稱現在大部分器官短缺。例如腎臟,這是唯一能從活人身上移植且不對捐獻者長期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的器官。正因如此,一些研究人員稱應該考慮修改這項法律。3月24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篇文章認為,許多人都願意對腎臟捐獻明碼標價。論文對1011人進行了採訪,其中男性427人,女性584人。略高於40%的受訪者年齡在45歲到60歲之間。
  • 器官移植的「有償」之爭
    例如瑞士《聯邦器官移植法》規定,禁止進行器官買賣,器官移植必須在自願前提下進行。法國規定,活體器官移植必須在近親間進行,捐獻者和接受者必須證明至少共同生活2年。2004年以前,為了防止器官走私和買賣,英國政府只允許親屬或熟人之間活體捐獻器官。《2004年人體組織法案》打破這一限制,允許為陌生人捐贈器官,但接受器官的人不得支付報酬,捐贈者也不得收取報酬。
  • 器官捐獻的7個秘密:器官是否定向分配、是否有償,死囚是否可捐
    120公裡珠廣心臟速遞、醫院職工捐獻器官……近日,廣州器官捐獻與移植的故事,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器官捐獻與移植的關注。2015年,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器官捐獻由誰決定?捐獻者和受捐者為何不能見?器官如何分配?南都為您揭秘。
  • 獻血無償,為何用血有償
    經濟學家郎鹹平與中國紅十字會日前在微博上展開關於「無償獻血」的論戰,引來廣大網民圍觀,並迅速引發了民眾關於無償獻血「血疑」的討論。    為此,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赴中國輸血協會、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和北京協和醫院展開調查。
  • 家人能否決定逝者的器官捐獻?
    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在第二章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中對遺體和人體器官、人體組織捐獻做出明確規定,明確禁止人體買賣,是民法典中的亮點之一。那麼,老王的親屬是否可以決定捐獻老王的遺體和器官?是否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償費用?醫療機構用遺體進行抗癌醫學研究有哪些限制?法律解讀人姜磊:民法典首次明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捐獻的範圍包括人體細胞、人體組織、遺體,可謂填補了我國人體捐獻立法的一大空白,具有開創性。
  • 關於人體器官捐獻,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相關法律法規《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國務院第491號)2007年3月21日國務院第171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第四條 各級紅十字會依法參與人體器官捐獻的宣傳等工作。第七條 人體器官應當遵循自願,無償原則。
  • 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
    人體器官捐獻數與移植數均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數與移植數均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介紹,自2015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成為我國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合法來源以來,中國公民器官捐獻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2.1萬例,捐獻大器官突破5.8萬個,累計實施器官移植手術超過6萬例。
  • 市民提議有償捐獻遺體
    熱心讀者給本報打來電話建議實行有償捐獻,以保證捐獻遺體和器官的數量。  在省醫科院工作的陳女士打來電話說:「要求每個人都無私奉獻也不可能。因此,以喪葬費的名義,在經濟上給捐獻者一定補償,也是社會對這種奉獻行為的承認。」陳女士認為,這些費用是象徵性的,應由物價局核定,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低,比如捐獻遺體一次性給予喪葬費1-2萬元。這些費用應由遺體的使用單位支付。
  • @佛山人,這份人體器官捐獻知識考卷,你能拿幾分?
    A、應當進行有償捐獻B、應當遵循自願、無償原則C、禁止非親屬關係捐獻D、可以適當強制性捐贈正確答案:B解析:人體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公民享有捐獻或者不捐獻其人體器官的權利;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或者利誘他人捐獻人體器官。2、捐獻人體器官的公民應具備的條件是?
  • 泉州:男子遭遇車禍不幸身亡 親屬無償捐獻遺體器官
    他的親屬在悲痛之餘做出決定:無償捐獻曾某的遺體器官,讓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  據悉,曾某來自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來南安打工已經十幾年。10月17日晚8點多,他送貨到安溪路上遭遇車禍,被送往安溪縣醫院,經診斷為重型顱腦損傷。因多臟器功能衰竭,他於10月29日上午不幸去世。令人感動的是,在曾某傷重期間,親屬得知其生命將無法挽回,主動表達要捐獻遺體器官的願望,以拯救更多生命。
  • 新聞1+1|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
    2020年11月7日,「生命接力·救在身邊」 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辦。11月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1+1》播出專題節目《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中國公民逝世後自願無償器官捐獻已啟動十年,2010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只有34例,2019年達到5818例,增長了170多倍。截至2020年11月14日,志願登記人數為257萬,累計實現捐獻31610例,捐獻器官92685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效顯著數字的背後,是器官捐獻事業十年來的成績,更體現了國人觀念的變化。十年,對於器官移植受者和這項事業來說是一個起點。
  • 【天下遠見】伊朗的「人體器官市場」
    清明前夕,3月21日,在天津市遺體捐獻者紀念園,來自天津中醫藥大學的50多位師生現場向「奉獻」紀念碑獻花,悼念人體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志願者。新華社發(張超群 攝) (張超群/圖)人體器官移植,是指運用醫學技術手段摘取捐獻者具有特定功能的器官(或組織)的全部或者部分,將其植入接受人身體內以代替病損器官(或組織)的過程。這一技術的誕生為醫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有數字表明,到2003年,全球器官移植總數已達到936萬例。器官移植對於人類已經不再陌生,而器官移植也已經納入公眾談資和視野當中。
  • 內蒙古: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
    據悉,內蒙古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開展以來,發展迅速,截至2020 年10月20日,全區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據了解,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是挽救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是繼無償獻血、遺體捐獻和造血幹細胞捐獻之後,中國紅十字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有關規定,依法參與推動的又一項與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的工作
  • 人體器官捐獻:因愛而生,為愛而捐
    10年間,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功從試點推至全國,並經歷了向法治化、體系化、規範化邁進的重要轉折。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已超270餘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例、捐獻器官9萬餘個。  掙扎與渴盼:  供不應求的器官捐獻  在葉沙為他人帶來第二次生命的同一年,19歲的北京女孩何思穎在網上登記成為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 陳世清要求有償捐獻器官
    自己家裡很窮,有兩個小孩還有父母,家裡條件非常困難,所以希望自己被執行死刑後能將自己的器官有償捐獻。很顯然陳世清對自己的死已經非常清楚了,也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末日來臨。我對他說『對於你來說,可能會被判處極刑,但你自願捐獻器官我只能向有關部門反映,卻不能作為一個辯護理由在法庭上面講。』」記者:「他有償捐獻這件事有可能嗎?」
  • 每年30萬患者等器官源 捐獻器官志願年內可在線登記
    全國已實施人體器官捐獻整700例,僅1/3捐獻器官同步進入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中進行分配今年6月底,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信息管理系統有望上線運行,首步啟動器官捐獻志願者的在線登記註冊功能。這意味著,今後,中國公民可在線登記自己在身後自願無償捐獻器官的志願。
  • 一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背後的故事
    手機不能使用,購書卡無有效信息,這讓張玉柱犯難了。失主一定很著急,咋能找到他呢?張玉柱猜測這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很有可能是失主本人的,於是撥通了卡上的電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向張玉柱詢問了錢包遺失地點,經過在系統內查詢,找到了賀傑的聯繫方式。  7月24日傍晚,賀傑趕到維多利時代城認領了錢包。失而復得,煩心了兩天的賀傑向張玉柱致謝:「好人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