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死刑犯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2月17日,22歲的中法交換大學生小奧(化名)在赴黃山過程中,不慎從高處墜落隨即意識喪失,22日下午,小奧被臨床評估為腦死亡。24日,在浙江省紅十字會的見證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OPO(器官獲取組織)完成了小奧器官的捐獻與獲取,並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匹配移植給浙大一院和無錫市一院的四個病人。之後,小奧的兩個腎、一個肝和一對肺,挽救了四位垂危中國公民的生命。截至發稿時,四位受捐者狀況良好。27日,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經外交部轉遞了一封給法國駐華大使的致謝函,盛讚小奧家人的義舉。

  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小奧父母正是在確認中國器官捐獻流程完全符合國際標準之後,才向院方提出捐獻意願。中國的器官移植法治化,尤其是針對死囚的器官使用問題,一直都是國際國內社會熱議的焦點。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對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

  關於小奧捐獻事件

  北青報:小奧是第一個給中國公民捐獻器官的外國人嗎?

  莊一強:迄今為止,有兩位外籍人士在中國逝世後捐獻器官,小奧算是第二個,去年,還曾有一位美國人,在北京兒童醫院去世後捐獻器官。

  北青報:既然不是首例,「小奧事件」為何引起這麼大的反響,甚至還上升到外交層面?

  莊一強:小奧事件廣受關注,是和該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密切相關的——他是中國向世界承諾自今年1月1日起不再使用死囚器官後,第一個給中國公民捐獻器官的外國人。

  北青報:在給法國駐華大使的致謝函中有段話這樣寫道,「當得知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已經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將公民自願捐獻器官作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中國器官自願捐獻流程完全符合國際標準流程之後,其父母主動向院方提出自願捐獻小奧的器官並知會法國大使館」。這是否意味著,小奧父母的「義舉」是在中國承諾拒用死囚器官的前提下進行的?

  莊一強:如果把公民自願捐獻的器官與死囚器官混在一起,公民的捐獻意願就會大打折扣。在很多外國友人看來,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和死囚的器官使用混為一談,是非常恥辱的一件事。如果把公民自願捐獻器官和死囚器官的使用放在一起,對於自願捐獻者來說,這難道不是一種精神傷害嗎?

  中國把公民捐獻作為器官供體唯一來源以來,第一例國際友人器官捐獻的出現,用實例證明了中國目前的器官捐獻流程已經符合國際標準,並與國際有效接軌。

  關于禁用死囚器官

  北青報:相關信息顯示,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器官移植第二大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因中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數量較低,死囚器官成為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情況如何?

  莊一強:從20世紀80年代至2009年,中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僅120例。我國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同時,死囚器官又是器官移植的重要來源。2005年,在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的衛生高層會議上,中國政府首次承認器官移植供體來自死囚的事實,並向世界表明了改革的決心。近年來,儘管我國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由於缺乏自願捐獻器官的正規渠道,公眾「捐獻無門」,死囚器官依然是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據統計,我國器官移植65%以上源於死囚器官捐獻。

  北青報:使用死囚器官的情況,在其他國家發生過嗎?

  莊一強:世界上很多國家在器官移植髮展過程中,都有過使用死囚器官的歷史。後來,這些國家建立了公民自願捐獻體系,也就禁止了死囚器官的使用。

  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列為移植器官來源不明的國家,多年來,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生實施「三不」、「二被」學術制裁:不允許在國際會議上發言、不允許在醫學期刊發表論文、不批准成為世界器官移植學會會員,在國際上,中國器官移植醫生處於被鄙視、被孤立的境地。

  北青報:國際社會禁用死囚器官的初衷是什麼?

  莊一強:其實,中國使用死囚器官,並非毫無依據。死囚也是公民,法律並未剝奪其捐獻器官的權利。不能排除有些死囚在被執行死刑前,確實幡然悔悟,同意自願捐獻器官。不能因為他們的罪犯背景,就有所區別和歧視。死囚假使自願捐獻器官以贖罪,當然應該鼓勵。我國法律一直規定,嚴禁違背本人生前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從理論上說,死刑犯的器官捐獻在程序上需其本人或家屬同意。但問題是,一個失去自由的人,你怎麼保證他(她)發出的捐贈聲音是「絕對自願」的?從媒體曝光的個例看,我國死囚和家屬的權利保障機制極為脆弱,也的確存在著「被捐獻」的情況。

  在中國,此前一直採用「由地方司法部門與移植醫院獲取死囚器官」的方式,這種操作模式既不科學、也不透明,神聖的器官移植有時變成了權力尋租的骯髒金錢交易、變成了滋生腐敗的溫床。人體器官來源混亂,非法買賣器官盛行。死囚器官的濫用,不僅成為醫學界的恥辱,更是國家的恥辱。

  我認為,社會的邊緣人不應天然地淪為法治的局外人。憲法保障公民的人格權利不受侵犯,死刑犯亦然,其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取消死囚器官獲取勢在必行。

  北青報:除了國際社會詬病外,國內現實環境是否也難容死囚器官濫用繼續下去?

  莊一強:當然。隨著司法部門「少用、慎用」死刑,死刑判決逐年減少,死囚器官的使用也遲早面臨「枯竭」。如果不擺脫對死囚器官的依賴,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終將成為「無源之水」。

  關於公民自願捐獻

  北青報:中國在承諾取消死囚器官使用的「倒計時」期間,做過哪些努力?

  莊一強:2007年,衛生部將600多家器官移植醫院減少到169家,並且限制境外人員「移植旅遊」。2010年,衛生部與中國紅十字會啟動中國公民逝世後器官自願捐獻試點工作。2013年11月,中國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技術應用委員會發表「杭州決議」,要求嚴格使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實施器官分配。去年3月,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成立。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公開透明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制度框架。

  2014年,中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取得重大突破,實現近1700例捐獻,成功完成了5000個大器官移植。加上親體捐獻,2014年我國80%以上的移植器官來自公民自願捐獻(包括公民逝世後自願捐獻和直系親屬活體捐獻)。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器官移植,使用的是死囚器官。

  北青報: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接受採訪時曾經談到,8年摸索,我們存在的有法不依情況太多了。中國的「死囚器官零使用」承諾,靠什麼「作保」?現有制度設計,由誰來監管?

  莊一強:一方面,解決器官供體短缺問題,只有通過透明的途徑才能真正實現。而且,這個透明不是單一的,除了包括器官來源的透明,更應包括去向的透明。另一方面,立法應該跟上。至今為止,我國只有一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它只規範了器官移植方面的問題,而缺失了對器官捐獻問題的規範,應該進一步修訂為《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條例》,最終上升到《公民器官捐獻與移植法》才能滿足現實需要。否則,現實中的違法現象很難監管到位。只有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器官捐獻體系,才能讓更多公民打消疑慮,義無反顧地加入自願捐獻者行列,把最後的「生命禮物」留給世界。

  北青報:放棄死囚器官使用,會不會出現「人體器官荒?」

  莊一強:我堅信,未來3到5年,中國有望以無可爭辯的倫理學標準,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

  試想,美國有300多家移植醫院和中心,每年開展約2.5萬例器官移植。我國能做器官移植手術的醫生只有幾百人,具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只有169家。中國每年正常死亡有600多萬人,即使只有1‰的捐獻,也有6000人。按照平均每人捐獻3個器官計算,可以進行1.8萬例移植手術。

  北青報:記得「復旦投毒案」二審開庭時,被告人林森浩曾當庭表示,如果最後不能免死,他將無償捐出自己的器官。但從1月1日起,中國禁止使用死囚器官。他的遺願還能實現嗎?

  莊一強:無論是死囚,還是普通人,都擁有自行決定是否捐獻器官的權利。死囚也是人,如果他(她)願意死後捐出器官,社會當然不該有所歧視。但是其前提,一定是「出於自願」。毫無疑問,林森浩的承諾,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毫無外來壓力的情境下作出的,但是根據有關規定,器官捐獻除了本人意願之外,還必須得到所有直系親屬的書面同意,只要有一個親屬不同意,都不能捐獻。所以,林森浩能否捐獻成功,還是個未知數。

  文/本報記者 張倩 圖片製作/王慧

相關焦點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攜手支付寶實現器官捐獻志願網上登記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超過1.5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但仍需加強器官志願登記的方便程度。「人們不了解器官捐獻,所以他也不會去登記。但是移植器官的需求是旺盛的,在面對重要的挑戰如何建立起一個自願捐助的系統?
  • 死囚器官移植:要禁就禁徹底
    「從明年開始,我國人體器官來源只能採用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12月3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教授在「2014年中國OPO聯盟(昆明)研討會」上作出這樣的宣布。該消息不僅引起了國內關注,也很快得到了外媒的廣泛報導。
  • 中外權威駁器官移植謠言 稱活摘器官是對中國惡毒攻擊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旨在拯救更多患者生命,在一些境外反華組織手中卻成了抹黑中國的工具——「中國每年有6萬至10萬例器官移植」「中國仍然使用死囚器官」「中國存在『活摘器官』」,說法一個賽著一個聳動。1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這一領域的中國和國際權威專家用事實對這些謠言作出有力駁斥。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正在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
    近日,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承辦的器官移植管理培訓班總第五期在上海舉辦。活動期間,多位專家和移植醫生、工作人員表示,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已經走向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的軌道,器官移植政策以及器官移植醫療質量正在不斷完善和提升。
  •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中國的器官移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缺器官,缺醫生,也缺醫院。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者實際人數為兩萬多人,而全國只有幾百位器官移植醫生,能夠開展的手術在1萬例左右。具有器官移植手術資質的醫院只有169家,其中肝移植70多家,腎移植90多家,心臟移植的20家,肺移植的還不到20家。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會場上,黃潔夫不得不直面其他國家的追問,「你們的器官哪兒來的」。他坦言了中國的現狀。「如果不承認用死囚,你一年9000個器官移植,器官哪兒來的?不能採取鴕鳥政策,不能掩耳盜鈴。」多年後再次憶及往事,黃潔夫說自己當時之所以會承認,就是認為中國的器官移植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要改革,要建立一個符合倫理和中國國情的器官捐贈移植體系。
  • 我國明年起將全面停止死囚器官捐獻(圖)
    南都訊:記者程姝雯 南都記者3日從權威渠道獲悉,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中國醫院協會O PO聯盟)主席黃潔夫在當日召開的中國醫院協會O PO聯盟昆明研討會上正式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2017-12-01對此,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表示:我國目前絕對不允許在臨床上投入頭顱移植行為,「換頭術」荒唐可笑。希望衛生計生部門對學校、相關倫理委員會進行追查。  黃潔夫在昨天舉行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宣傳工作會議上說,從技術層面上講,頭顱移植很難成功。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1.起步探索階段(1960—2005年) 在起步探索階段,老一輩專家做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移植的前期準備工作。許多當時尚屬年輕的移植外科醫生赴國外學習,帶回了歐美的先進經驗。當時開展了一小部分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嘗試,但是移植器官的供體來源主要為死刑犯。
  • 走進中國器官移植「分配中樞」:揭活摘器官謠言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範凌志】秋日午後的陽光透過樹葉照進北京大佛寺東街一座清代府邸內,這裡曾是道光皇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額駙景壽的宅子,現在已是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的所在 地。《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來到這座院落的二層小樓,聽工作人員詳述當代醫學前沿領域的大事——如何合法地獲取和分配人體器官?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器官移植...
    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稱,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器官移植要逐步發展到一年5萬例的規模。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
    原標題:《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全國最多   2020年12月18日-2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CIODC)
  • 打造器官捐獻移植「昆明模式」
    近日,第四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暨「一帶一路」器官捐獻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在雲南海埂會堂舉行。盛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又將邁上一個新臺階。這場盛會為何選擇昆明?近年來,昆明全力打造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加速推進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器官移植特別工作委員會主席弗朗西斯·德爾莫尼克盛讚,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成果豐碩。
  • 器官移植救助公益項目在漢啟動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黃濤 通訊員李晗 龔勇)10月30日,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生命接力」公益救助行動啟動儀式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舉行。該項目將為因家庭經濟狀況無法獨立承擔器官移植手術費用的患者提供醫療費用補貼,幫助他們重獲新生。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王海波於1998年畢業於中國廣州中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 2001年獲得美國馬裡蘭大學化學碩士學位。器官捐獻不僅是科學問題,還是文化和社會問題。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波醫生近期在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簡報》採訪時表示,中國正根據本國文化習俗和社會規範,建立符合倫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 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器官捐獻與分配信息可視化 促中國器官移植趨於正規化     當器官捐獻志願者成為潛在捐獻人後,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開始登場,處理一系列事關器官捐獻的棘手問題。   2015年1月1日起,我國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唯一來源。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而據估算,中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但是每年器官移植數量僅約1萬例。  「器官捐獻能讓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獲得新生,讓逝者的生命得以存續。這個過程中,不僅傳遞著愛心與溫情,更檢驗著一個國家文明與法治的成熟度。」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 中國器官移植收費將有統一標準
    新京報訊 (記者魏銘言)2015年,中國2766位公民身後自願捐獻器官7,758個,當年器官移植手術達到1.1萬例(包括經審核的親源活體器官移植)。在成為世界器官捐獻第二大國後,中國衛生部門已著手為器官移植服務收費制定「標準」。   5月15日,2016中國-國際器官捐獻移植論壇在武漢召開。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不讓窮人成為富人的器官庫
    過去十幾年,從年均寥寥無幾的自願遺體捐獻數量到現在高達四五千例一萬多個器官捐獻的數量,從一度停滯的器官移植困境到現在每年一萬餘例移植手術,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正悄然從備受詬病到有序發展,走向機制化、法治化。
  • 對話黃潔夫: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今天(11月20日),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TSS)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黃潔夫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器官移植事業快速發展,但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希望到2023年,我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