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今天(11月20日),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TSS)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黃潔夫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器官移植事業快速發展,但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希望到2023年,我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在論壇上,TSS聯席主席Shiro Takahara、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主任委員石炳毅做了題為《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的發展現狀》匯報,介紹了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器官捐獻年增長率達20%-34%,2018年,中國大陸器官捐獻達6302例,居世界第二位,百萬人口捐獻率上升至4.53,共進行器官移植20201例,居全球第二位。
TSS是國家器官移植協會授權併合辦的國際性學術論壇,本次論壇是第三屆TSS,也是國際器官移植協會在中國大陸舉辦的首次學術會議,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TTS)、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北京醫學會、北京健康促進會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辦。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黃潔夫在論壇上致辭。圖源:北京朝陽醫院
「器官移植醫院、醫生、協調員數量不夠 需逐步增加」
新京報:我國目前器官移植的情況怎麼樣?
黃潔夫: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相比,器官移植的數量和資源還是不夠的。現在,我國能開展器官移植的醫院有173家,而需求是300家;能做心肺移植的醫院太少了,大量患者等待移植。與此同時,大量器官被浪費,2018年,我們有6302例器官捐獻,其中心臟移植不到500例,肺移植才400例左右;器官捐獻協調員,全國一共2500多人,這個數字也不夠。
新京報:什麼樣的規模是合理的?
黃潔夫:美國每年開展器官移植三萬多例,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這個數字應當增加到一年五萬例,希望到2023年,我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新京報:怎麼達到這個目標?
黃潔夫:必須培養更多的醫生、逐步增加更多可以開展器官移植的醫院,這些醫院應當以器官捐獻為導向、以器官移植質量為導向;器官移植協調人的隊伍要擴充,達到5000人;還需要有一個完善的社會救助和幫扶體系,需要一個獨立的OPO系統,這些都是需要改進的。
近年來我國器官捐獻數量變化圖表。資料圖
新京報:你在會上有提到,近兩年要對整個器官移植的體系進行整頓,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黃潔夫:整頓的內容很多。對於OPO(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要對原有的框架進行整頓,要把OPO的器官獲取和分配,和器官移植醫院分開來,獲取和移植是兩個事情;在器官捐獻方面,要更好地發揮紅會的作用,紅會的管理中心,從國家、省到地方,要和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形成合力,我們說,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沒有紅會的努力,就沒有中國的器官捐獻事業,紅會非常重要,但也有一些工作需要改進,地方紅會不能無作為;醫療機構也要整頓,現在開展器官移植的醫院,如果不做器官捐獻,要吊銷他們的資質,兩年之內拿到資格的,不好好做器官移植,要吊銷他們的資格。
此外,我們要把對器官捐獻移植中受體和捐獻者家庭的人道主義救助體系建設起來,要注意這個救助體系包括受體,不光是對捐獻者,必須將器官移植作為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提供給廣大群眾。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