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黃潔夫: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2020-11-20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今天(11月20日),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TSS)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黃潔夫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器官移植事業快速發展,但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希望到2023年,我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在論壇上,TSS聯席主席Shiro Takahara、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主任委員石炳毅做了題為《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的發展現狀》匯報,介紹了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器官捐獻年增長率達20%-34%,2018年,中國大陸器官捐獻達6302例,居世界第二位,百萬人口捐獻率上升至4.53,共進行器官移植20201例,居全球第二位。

TSS是國家器官移植協會授權併合辦的國際性學術論壇,本次論壇是第三屆TSS,也是國際器官移植協會在中國大陸舉辦的首次學術會議,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TTS)、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北京醫學會、北京健康促進會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辦。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黃潔夫在論壇上致辭。圖源:北京朝陽醫院

「器官移植醫院、醫生、協調員數量不夠 需逐步增加」

新京報:我國目前器官移植的情況怎麼樣?

黃潔夫: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相比,器官移植的數量和資源還是不夠的。現在,我國能開展器官移植的醫院有173家,而需求是300家;能做心肺移植的醫院太少了,大量患者等待移植。與此同時,大量器官被浪費,2018年,我們有6302例器官捐獻,其中心臟移植不到500例,肺移植才400例左右;器官捐獻協調員,全國一共2500多人,這個數字也不夠。

新京報:什麼樣的規模是合理的?

黃潔夫:美國每年開展器官移植三萬多例,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這個數字應當增加到一年五萬例,希望到2023年,我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新京報:怎麼達到這個目標?

黃潔夫:必須培養更多的醫生、逐步增加更多可以開展器官移植的醫院,這些醫院應當以器官捐獻為導向、以器官移植質量為導向;器官移植協調人的隊伍要擴充,達到5000人;還需要有一個完善的社會救助和幫扶體系,需要一個獨立的OPO系統,這些都是需要改進的。

近年來我國器官捐獻數量變化圖表。資料圖

新京報:你在會上有提到,近兩年要對整個器官移植的體系進行整頓,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黃潔夫:整頓的內容很多。對於OPO(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要對原有的框架進行整頓,要把OPO的器官獲取和分配,和器官移植醫院分開來,獲取和移植是兩個事情;在器官捐獻方面,要更好地發揮紅會的作用,紅會的管理中心,從國家、省到地方,要和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形成合力,我們說,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沒有紅會的努力,就沒有中國的器官捐獻事業,紅會非常重要,但也有一些工作需要改進,地方紅會不能無作為;醫療機構也要整頓,現在開展器官移植的醫院,如果不做器官捐獻,要吊銷他們的資質,兩年之內拿到資格的,不好好做器官移植,要吊銷他們的資格。

此外,我們要把對器官捐獻移植中受體和捐獻者家庭的人道主義救助體系建設起來,要注意這個救助體系包括受體,不光是對捐獻者,必須將器官移植作為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提供給廣大群眾。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器官移植...
    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稱,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器官移植要逐步發展到一年5萬例的規模。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
    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稱,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器官移植要逐步發展到一年5萬例的規模。     作為現代醫學的重大進步之一,器官移植工作在我國發展迅速。目前,我國的器官移植種類、移植能力、移植相關研究、移植質量和數量均居於世界的第一方陣。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2015年2月24日晚上,杭州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手術室裡,醫生們站成一排,對著手術臺上的男子鞠躬,並默哀三分鐘。那是一個法國年輕人的身體,一周前,他在中國旅遊時遇到了意外,因重度顱腦外傷而去世。專程從法國趕來的父母,決定捐出兒子的器官。最終,在白色的燈光下,一個肝、兩個腎、一對肺被取了出來,移植到四位中國病人身上。
  •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2017-12-01對此,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表示:我國目前絕對不允許在臨床上投入頭顱移植行為,「換頭術」荒唐可笑。希望衛生計生部門對學校、相關倫理委員會進行追查。  黃潔夫在昨天舉行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宣傳工作會議上說,從技術層面上講,頭顱移植很難成功。
  • 黃潔夫專訪:器官移植事業神聖 需破舊立新
    會後,黃潔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講述此次峰會背後的故事,以及中國近40年來器官移植事業從起步到變革的過程。  從艱難起步,到「中國的創新」  環球時報:改革開放後,中國器官移植髮展脈絡是怎樣的?  黃潔夫:器官移植技術是改革開放前後傳入中國的,那時,中國開始第一輪器官移植嘗試。
  • 解決三大難題 中國或將成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
    原標題:解決三大難題 中國或將成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二大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在我國一直高效順利進行,獲得國際移植界相關專家高度評價。」
  • 人體器官移植新條例有望明年出臺
    原標題:人體器官移植新條例有望明年出臺 本報訊(記者劉歡)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對於已經拿到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如果在兩年之內未能好好開展器官移植工作,要吊銷醫院執照,處分醫院院長。作為現代醫學的重大進步之一,器官移植工作在我國發展迅速。目前,我國的器官移植種類、移植能力、移植相關研究、移植質量和數量均居於世界的第一方陣。我國器官移植數量不斷增加,每年僅大器官移植數就近15000例。
  • ...走進中大新華:黃潔夫教授開講「中華傳統文化與器官移植事業」
    她表示,中大新華始終秉承孫中山先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校訓,希望每位中大新華人都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勇於擔當作為,志願成為「生命接力先鋒隊」中的一份子,把這一充滿愛心的實踐活動組織好、實施好,讓中大新華的新時代青年都能成為既有遠大志向又兼具愛國為民崇高精神的合格人才。
  •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器官移植法治化刻不容緩
    中國在2015年1月1日起開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器官移植才算擺脫了「死囚器官」的死結。《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的器官移植何時開始考慮走上法治化的道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進行的法治化建設?黃潔夫:中國移植從上世紀80年代至2009年,中國公民自願捐獻僅130例,中國成為世界捐獻率最低的國家。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這是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原副部長黃潔夫,日前在中國器官捐獻移植論壇上回憶,幾年前攜友到黃鶴樓,憂於國內器官捐獻事業的發展而寫下的詩句。「事實證明,我們通過努力,迎來了器官捐獻春天,今年中國成為世界器官捐獻第二大國,毫無問題。」長江商報記者在該論壇上了解到,2015年作為中國器官來源「轉折年」,其捐獻數量超過2013年與2014年捐獻數量的總和。
  •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今後器官移植可納入醫保
    :今後器官移植可納入醫保《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侯雋 謝瑋丨兩會現場報導每年兩會,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都是媒體「聚焦」的對象,他一直致力於推動建立陽光、透明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體系。
  • 衛生部原副部長黃潔夫:腎移植有望率先納入大病醫保
    「事實證明,我們通過努力,迎來了器官捐獻春天,今年中國成為世界器官捐獻第二大國,毫無問題。」  長江商報記者在該論壇上了解到,2015年作為中國器官來源「轉折年」,其捐獻數量超過2013年與2014年捐獻數量的總和。截至5月10日,全國已完成捐獻案例1230例,同比增加43%。
  •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談死囚器官移植利益鏈
    原標題: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談死囚器官移植利益鏈   原衛生部副部長、現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黃潔夫做客鳳凰衛視節目《公益中國》,談取消死囚器官移植。他在節目中表示,死囚器官移植形成了利益鏈變得骯髒,周永康落馬才打破這種利益鏈。  以下是文字實錄:  解說:本期《公益中國》,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講述中國廢除死囚器官移植的經過。  2015年2月24日,浙江省首例跨國人體器官捐獻在杭州完成,並連夜進行移植手術。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不讓窮人成為富人的器官庫
    過去十幾年,從年均寥寥無幾的自願遺體捐獻數量到現在高達四五千例一萬多個器官捐獻的數量,從一度停滯的器官移植困境到現在每年一萬餘例移植手術,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正悄然從備受詬病到有序發展,走向機制化、法治化。
  • 黃潔夫:「換頭術」不是中國的光榮,中國不允許這種試驗
    11月17日,義大利外科醫生塞爾吉·卡納瓦羅對外宣布,自己成功在一具遺體上實施了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備受中國網友關注的是,手術實施地點就在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任曉平教授也參與指導了這次手術。11月30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起頭顱移植實驗違反了中國器官移植有關法規,也違反了基本的倫理準則,應該追究有關單位倫理審查委員會或領導人的責任。12月1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就這一話題對話黃潔夫。他表示,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倫理方面,「換頭術」都是不可行的,還會為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帶來不良影響,「中國絕不允許進行這種臨床試驗。」
  • 權威研究戳破邪教謠言 「四大組織」盛讚器官移植中國路
    1992年,教皇保羅二世正式為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平反,就是在教皇科學院的全體會議上。與「伽利略平反」歷經幾百年不同,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從被排斥到獲得西方學界的高度評價,只用了十幾年,但這是充滿艱辛的十幾年。謠言從這裡「煙消雲散」8月4日下午,《環球時報》記者跟隨器官移植領域的中外專家來到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正在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開班儀式上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十年磨一劍」,堅定不移推行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
  • 器官移植,有望全部納入醫保!當死亡無可避免,唯有愛可以延續
    即將成為器官移植第一國2018年我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加上2545例親屬間移植,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6.8,創歷史新高。182家具備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共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0201例,較2017年增加21%,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而據估算,中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但是每年器官移植數量僅約1萬例。  「器官捐獻能讓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獲得新生,讓逝者的生命得以存續。這個過程中,不僅傳遞著愛心與溫情,更檢驗著一個國家文明與法治的成熟度。」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 器官移植每年挽救中國近萬人生命 - 中國在線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完善,器官移植技術已經成為成熟的治療技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我國國家器官移植管理條例和器官移植準入制度相繼實施,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相繼建立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的全國註冊登記系統,全國器官移植技術得到進一步規範,並取得初步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