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談死囚器官移植利益鏈
原衛生部副部長、現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黃潔夫做客鳳凰衛視節目《公益中國》,談取消死囚器官移植。他在節目中表示,死囚器官移植形成了利益鏈變得骯髒,周永康落馬才打破這種利益鏈。
以下是文字實錄:
解說:本期《公益中國》,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講述中國廢除死囚器官移植的經過。
2015年2月24日,浙江省首例跨國人體器官捐獻在杭州完成,並連夜進行移植手術。春節期間,一位法國留學生在浙江杭州旅遊時發生意外,小夥子生前的遺願是死後捐獻器官,他的親人也十分支持。2月24號晚上,法國小夥子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小奧從法國趕來的父母和哥哥決定,將小奧的器官捐獻給中國那些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小奧捐贈的肝臟、肺葉等器官,已經拯救了國內四位病人的生命,據悉,這是中國第二例跨國器官移植成功案例。
許戈輝:黃部長,我們知道在這一次的器官捐贈和移植手術完成不久之後,就經由您,親自把一封致謝函遞交到了法國大使館。
黃潔夫(中國政協常委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這個小奧的爸爸媽媽是從法國專門到了杭州,他們得知了這個中國已經是1月1號取消了死刑器官的利用,這樣他們才做的決定,所以這個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許戈輝:對,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黃潔夫:他捐這個器官,這表示中國的器官,這個捐獻的體系已經是是陽光透明的了(外國人說),同時他們參加這個捐獻呢,實際上是對我們的捐獻體系的高度肯定。因為這個是生命的禮物,如果是個骯髒的,是一個說不清楚的地方,外國人是不願意做這件事情的。
許戈輝:這樣一件看似就是普通的、洋雷鋒的這樣一個事情,在您心目中具有如此不同的分量,那這一定是和我們中國這個器官移植捐贈,走過的一條不平坦的道路有關係。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到底我們走過一條怎麼樣的路。
解說:據統計,中國有超過三十萬人群急需進行器官移植,然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卻僅為一萬多例,在廣州中山附一醫院,這裡有大量的腎衰患者,排隊等待移植。
等待腎移植患者:腎源很少,然後什麼死刑的器官都沒有了,感覺就是以後越來越少了,機會越來越渺茫了。
張玲(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醫師):因為感覺機會也比較渺茫,所以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有一些人可能就放棄了。
解說:1972年,中國第一例人體器官移植手術在廣州中山醫院完成,如今,這裡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器官移植手術中心之一。
何曉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東院院長):早在1972年,我們就做了腎臟移植,這例移植也是整個亞洲第一例親屬活體移植,1978年做的中國第一例甲狀腺移植,1993年做的第一個肝臟移植,一路發展到現在,應該說是歷史是蠻久的。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