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2020-11-30 搜狐網

  等待,發生在中國每一家從事器官移植的醫院裡。

  焦灼的等待、殘酷的等待、絕望的等待,32歲的張子敬(應受訪人要求化名)清楚那種滋味。她女兒出生不久被診斷出膽道閉鎖,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肝移植是唯一出路。幸運的是她等到了肝源。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這位年輕母親見識了各種生死關頭的等待。有人在等待中死去,有人好不容易等來了肝源,但身體已經不行了。往往昨天看起來還好好的一個人,今天已在接受搶救,或其家屬已在收拾遺物。

  每天深夜守在女兒病床邊的張子敬,都會聽到一陣陣嘶喊,「讓我死吧,別管我!」聲音來自一個肝昏迷的男人,由於是不容易配型的O型血,同時瘦到只能用十幾歲小孩的肝源,他等待了一年。

  女兒出院後第二天,張子敬聽說,那個男人死了,終於沒有等到。

  中國的器官移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缺器官,缺醫生,也缺醫院。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者實際人數為兩萬多人,而全國只有幾百位器官移植醫生,能夠開展的手術在1萬例左右。具有器官移植手術資質的醫院只有169家,其中肝移植70多家,腎移植90多家,心臟移植的20家,肺移植的還不到20家。

  「我們呼籲最少增加到300家。」黃潔夫說。

  缺口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醫生李照也熟悉那種等待。他連用了幾個「太多了」,形容自己見過的在等待中去世的病人。

  2013年,北大人民醫院開始停用死囚器官——用黃潔夫的話來說,我國器官移植很長一段時間依賴從死刑犯身上摘除的器官——在李照的印象中,那一年肝源變得更加緊缺,醫院僅做了數十例肝移植手術,而此前最多一年做了100多例。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權後,死囚器官源開始減少。中國肝移植註冊系統公布的數據顯示:肝移植數量在2005年、2006年達到頂峰,分別為2970例和2781例,2007年減少了約三分之一,降至1822例。

  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器官移植的供體,公民逝世之後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來源。當黃潔夫首次向醫學界同行宣布這個消息時,許多人並不理解。不少醫生認為「中國器官移植的冬天到了」。

  然而,黃潔夫卻堅信,是春天到了。他在不同場合強調,「使用死囚器官是飲鴆止渴」。

  他說,很多國家都經歷過使用死囚器官的過程,但那些國家較早建立了公民器官捐獻體系,而我國長期缺乏。必須要構建一個陽光透明的公民器官捐獻系統,來取代灰色的死囚器官獲取。

  有人主張不妨「廢物利用」,但黃潔夫認為,死囚器官渠道的存在,會極大地抑制公民捐獻的意願。

  2015年禁用死囚器官當年,中國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2776例,完成10057例器官移植手術,刷新了歷史紀錄。2016年器官捐獻和移植的數量又增長了50%。

  迄今為止,已有8萬多名中國公民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但差距顯而易見:美國人口僅3.19億,登記了1.2億人。

  今年9月,張子敬為女兒在器官移植等待者預約名單系統裡登記排隊。有一次,醫生通知她來了一個肝源,但另一個孩子和肝源大小更匹配、情況更危急,於是她把肝源讓了出去。沒想到,由於等待時間過長,開腹後醫生發現,孩子體內的癌細胞已經擴散,不久後那個孩子沒了。

  之後又是兩個月的漫長等待。每一天,張子敬都陷在焦慮中,無時無刻不在想女兒能不能撐到等來肝源的那天。她認真地考慮過親體移植,然而檢查發現,她有脂肪肝,丈夫則配型失敗。

  有一天凌晨兩點多,醫生突然告訴她,來了一個「挺好的」肝源,不過需要和另一個孩子分一個。「那個孩子很緊急,可能給他分一塊,他就能活。」

  最終那個孩子還是沒活下來,等到肝源時,他已陷入全身器官衰竭狀態。

  第二天一早,一小塊健康的肝臟被植入9個月大的女兒體內,張子敬聽醫生描述,取出的壞肝已經硬得像塊橡皮。

  不管怎麼說,她等到了。

  壓力

  住在醫院時,張子敬每天都會目睹讓她流淚的一幕:那些給孩子割了肝的父母,忍著痛,彎著腰,扶著牆,掛著帶血的引流袋,慢慢做著康復運動。

  這些切肝的父母,絕大多數都是出於無奈,要麼是經濟窘迫,要麼是等不到肝源。在她看來,「他們是了不起的父母,是值得尊敬的父母,更是無奈的父母。」

  雖然親體器官移植排異性較低,且肝臟再生長能力很強、理論上對供體傷害不大,但是否應該鼓勵活體器官捐獻,一直存在倫理爭議。

  58歲的陝西榆林農民周俊成仍在等待。他需要預付10萬元押金,才有資格變成長長的等待名單中的一個。

  但他現在還拿不出這筆錢。哪怕湊齊押金,移植手術最少需要準備60萬元,還不包括後續的高額服藥費用。因為親體移植費用能減少大約30萬元,子女們想要捐肝救父。

  如果一個人切下的肝不夠,兒女甚至願意兩人拼一個肝,共同移植到父親體內。雖然,一家人仍不知道如何才能籌到這筆錢。

  他的肝臟正在不可逆轉地壞死。現在,他的面前擺著一個殘酷的天平:一邊是自己,一邊是兒女。

  他的妻子,一位頭髮灰白的農婦,忍不住淚水漣漣——倘若偏向天平的一邊,醫生將打開一個或一對子女的腹腔,割下一部分肝臟,並留下幾乎佔據整塊肚皮的「Y」形刀疤。天平的另一邊,是丈夫將永遠離開這個世界。

  現在,周俊成臉色黑黃,皮膚鬆弛,生命靠流食維持。任何帶有稜角的食物,哪怕是一片小小的青菜葉,都可能變成鋒利的刀,劃破他胃底極其脆弱的血管,將他推向死亡邊緣。

  「治肝病就像修破船,一會兒堵個窟窿眼,一會兒補下桅杆,勉強維持這條破船不沉沒,但最終這條船還是要沉的。肝移植就不一樣,乾脆舊船不要了,再買條新的,重新起航。」北京肝移植受者聯誼會會長、接受過肝移植的李祖澄,常用一個醫生打的比方告訴「肝友」們。

  周俊成的這條船已經快沉了,也買不起新船。為了保住他的性命,這個農村家庭已被掏空,過去一年看病花掉了20多萬元。

  黃潔夫認為,經濟原因是現階段制約器官移植的最大瓶頸。雖然公民捐獻的器官是無償的,但是器官獲取、保存和運輸的成本,比親體器官移植要大得多。

  他說,發達國家器官獲取、保存、運輸的成本是由政府財政覆蓋的,因為器官移植屬於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是「生與死的決策」。而中國的醫改還在路上。

  「這是一條迅速致貧之路。」李祖澄總結。他解釋,目前在北京等地區,腎移植至少需要花費30萬元,肝移植和心臟移植至少需要60萬元,器官移植未被納入醫保,大多數家庭難以承擔,要麼借錢,要麼賣房,要麼募捐。

  14年前,罹患肝癌的他揣著一個「大肚子」,裡面都是肝腹水,平躺著喘不過氣,站著又睡不著。每天夜裡,70多歲的母親將53歲的他抱在懷裡睡覺。為了救他的命,一輩子沒求過人的老母親,舍了老臉找親戚借了30萬元。

  為了救命,北京肝移植受者聯誼會副會長武海林賣掉了名下唯一的房子。2009年,那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賣了90萬元。不過,他反覆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肝友中,我絕對是個幸運兒,至少身為北京人,家裡還有老人可以靠著。」

  他住院時,鄰床是一個河南的年輕人,自己是個醫生,在老家有別墅,但還是告訴武海林,「做不了,沒錢,家裡還有3個孩子要養。」

  生命最後關頭,他嘴裡吐著血,堅持讓急救中心把他轉回了老家。

  「有房子賣還好,沒房子賣怎麼辦?那就等死唄!」一位接受過器官移植的「移友」對記者說。

  和周俊成同一病房的一位家屬,跑了北京、上海和浙江的5所醫院諮詢,發現大多數病人不考慮移植,因為根本沒錢。「一聽到高昂的手術費,就放棄了,借都借不到,排隊有什麼意義?」

  終身服藥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在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未被納入醫保的地區,一年的藥費高達數萬元。在納入醫保報銷範疇的地區,部分必需藥物仍須自費。

  李祖澄說,最初他們成立北京肝移植受者聯誼會,是因為不像腎移植受者,還能報銷部分後期藥費,肝移植受者什麼都報銷不了。2005年,他聯合了十幾位移友,決定共同和政府交涉。「一個人去找政府反映聲音太小」。

  如今,他說很多訴求都實現了,但B肝免疫球蛋白還沒進入醫保。多數肝移植受者每月打兩次這種蛋白,要花1280元。現在,他們強烈希望將該藥物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移友們見面打招呼時喜歡問,「你手術做了幾年啦?」

  李祖澄有一次回答,「做了兩年了」。對方算了下說,「哦,那你已經吃掉一輛大奔(奔馳汽車)了。」

  聯誼會內有一位熱愛吹笛的遼寧老頭,12年前賣掉老家的院子,投奔住在北京郊區的兒子並接受治療。無法依靠老家醫保報銷的他,難以維持之後的服藥費用。其他「移友」知道後,紛紛從自己的藥裡省下一點,攢夠了塞給他。一位「移友」今年給他解決了5盒藥,每盒要買的話要花900元。

  4年前他就私自減掉了一種每月花費400元的抗排異藥,醫生警告他「別拿生命開玩笑」。但這位老人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他只能選擇用「音樂代替藥物」。「我整天吹個笛子樂呵,人活著開心點就好,對身體有好處。」

  新生

  身為見多了生死的醫生和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希望進步再快一些。

  2010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原衛生部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開展志願登記以來,截至今年12月10日,已有80780人登記,這低於黃潔夫的預期。

  他認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網上登記系統十分複雜,填表格需要很長時間,手續繁雜,幾年來才登記了4萬人左右。而在另一個登記網站「施予受」,2014年至今登記了4萬人左右。

  「我們作過統計,在登記捐獻填表上,每增加一個項目,就會減少100萬人的登記,實際上不用搞那麼複雜。」他直言不諱。

  在他看來,中國的器官捐獻體制建設仍不完善,人力投入也遠遠不足。美國1500多人負責這項工作,他建議國家衛生計生委「起碼成立一個處甚至一個司」,專門管理器官捐獻移植。這項工作需要交通部、民政部、公安部等部門的配合,但他認為,「我們的事業進行中老是出現部門利益的影子」。

  今年全國兩會,他以政協委員身份提案建議將腎移植納入大病醫保,得到了人社部的肯定回復。他還希望推動修訂2007年頒布的人體器官捐獻條例,出臺《器官移植法》,明確界定紅十字會、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的權責。

  在他的推動下,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將在支付寶醫療服務平臺上線「器官捐贈登記」功能,可實現一鍵登記。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聯合多家機構發起的《中國器官捐獻公眾意願調查》顯示,83%的參與調查者願意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56%的人不願登記的原因是「不知道在哪兒登記或手續太繁瑣」。

  「在網際網路時代,必須讓網際網路參與進來。」黃潔夫說。

  2012年以來,北京佑安醫院醫生王璐一直是器官捐獻理念的推廣者。她是該院第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當病人已經無法救治的時候,她需要來到家屬身邊,告知他們器官捐獻的理念,並且協助完成相關手續。

  她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大多數悲傷的家屬會生硬或委婉地拒絕,或是尖銳地質疑。

  這兩年,她明顯感覺到捐獻意願的提升。她的同事在一所大學做過連續調查,2013年時,七八成學生表示從來沒有聽說器官捐獻,兩年後,同一所學校,有七八成學生表示願意去世後捐獻器官。

  雖然經常碰壁,但當遇到那些為親人悲傷的家屬抬起頭告訴她可以捐獻的瞬間,這位醫生總是十分感動。她永遠忘不了自己經手的第一例捐獻,那也是北京市首例腦死亡器官捐獻,來自一個外地打工者的11歲女孩。

  女孩在佑安醫院腦死亡。她的父母對王璐說,「我們的孩子已經這樣了,不想別人也這麼難過」,同意捐獻女兒的器官。

  關於捐獻,這對父母解釋:「孩子一直特別想留在北京,我們就特別想把她留在北京,我們的孩子養這麼大不容易,大家對她也特別好,我們不想讓她白白來人世一趟。」

  最終,女孩的肝臟被分成兩半,救了兩個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嬰兒,腎臟救了兩個尿毒症的孩子,一對眼角膜讓兩個生命重獲光明。

  女孩的母親對一件小事後悔不已:女兒生前特別想要一條紅裙子,他們沒捨得買。

  王璐專門打車去買了一條紅裙子,給女孩穿在身上。直到坐火車離開北京,這對父母還在不停地向她道謝。

  當時,醫院為這個孩子舉行了送別儀式。王璐本來以為醫生護士都很忙,來的人會很少,結果那個上午,從院長到普通工作人員,包括整個重症監護病房的醫生和護士,都自發來為女孩送行。

相關焦點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死刑犯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
    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小奧父母正是在確認中國器官捐獻流程完全符合國際標準之後,才向院方提出捐獻意願。中國的器官移植法治化,尤其是針對死囚的器官使用問題,一直都是國際國內社會熱議的焦點。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對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不讓窮人成為富人的器官庫
    過去十幾年,從年均寥寥無幾的自願遺體捐獻數量到現在高達四五千例一萬多個器官捐獻的數量,從一度停滯的器官移植困境到現在每年一萬餘例移植手術,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正悄然從備受詬病到有序發展,走向機制化、法治化。
  • 器官移植每年挽救中國近萬人生命 - 中國在線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完善,器官移植技術已經成為成熟的治療技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我國國家器官移植管理條例和器官移植準入制度相繼實施,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相繼建立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的全國註冊登記系統,全國器官移植技術得到進一步規範,並取得初步的成效。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
    原標題:《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全國最多   2020年12月18日-2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CIODC)
  • 衛生部原副部長黃潔夫:器官移植將納入醫保是必然趨勢
    原標題:器官移植將納入醫保 值得我們期待   全國政協常委、衛生部原副部長黃潔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階段,制約器官移植例數的不是器官供體的短缺,而是經濟原因。很多人都交不起這個錢,很多窮人難以支付移植費用,未能進到醫院裡。今後,我們的器官移植就可以納入醫保中去,納入基本醫療中去(3月6日《南方都市報》)。
  • 中國器官移植 這條路充滿了荊棘坎坷
    2019年4月16日,著名外科學家、我國器官移植事業開創者之一夏穗生在武漢逝世。逝後,其家屬遵從夏老遺願,捐獻了角膜。一個致力於器官移植事業的人,選擇在自己死後捐獻器官,該是一種完美的落幕吧。相信,你也曾為那些因受益於器官移植而重獲新生的人而感動落淚,但你是否知道器官移植,在我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條例》重申了中國器官移植必須遵循WHO關於人體器官移植的指導原則,借鑑了國際上其他國家、地區的人體器官移植法律法規,對涉及人體器官移植過程的行政管理事項作出規定。《條例》的頒布和實施,標誌著中國器官移植進入法制化、規範化的發展階段。2011年,中國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將器官買賣列入刑法打擊範圍,增加「器官買賣罪」,加強了移植領域法制化建設。
  • 2020年中國器官移植市場現狀分析,相關捐獻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其流程主要包括潛在供者的識別和轉介,(腦)死亡診斷,供者與器官功能的評估、管理與維護,家屬溝通及捐獻知情同意,倫理審查,器官分配,器官獲取與運輸,緬懷紀念等環節:器官捐獻工作流程分析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二、中國器官捐獻行業市場現狀分析我國器官捐獻的起步晚,管理體系、制度體系尚不完善,沒有一部關於器官捐獻的統一的法律,一直都是運用各地的地方性法律法規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會場上,黃潔夫不得不直面其他國家的追問,「你們的器官哪兒來的」。他坦言了中國的現狀。「如果不承認用死囚,你一年9000個器官移植,器官哪兒來的?不能採取鴕鳥政策,不能掩耳盜鈴。」多年後再次憶及往事,黃潔夫說自己當時之所以會承認,就是認為中國的器官移植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要改革,要建立一個符合倫理和中國國情的器官捐贈移植體系。
  • 專家:器官移植應有更詳盡操作規則
    據了解,在見到蘇丹和田新丙之前,倫理委員會的專家們看著資料都在琢磨,「是夫家有錢,背後存在金錢交易?還是別的原因,讓這個離婚了的女人堅持復婚捐肝?」  因為這些質疑,還考慮到供體的風險,直接導致第一次審查失敗。  這並沒有讓蘇丹放棄。她多次在石炳毅面前哭訴,希望得到院方的理解,並給醫院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信中她表示,「因為我愛他」,所以一定要給田新丙捐肝。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器官移植...
    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稱,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器官移植要逐步發展到一年5萬例的規模。
  • 走進中國器官移植「分配中樞」:揭活摘器官謠言
    這是一項非常嚴肅而神聖的工 作,中國從2015年1月1日起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由於等待移植的患者數量遠大於器官獲取數量,如何合理、合法分配就成為保障捐獻者權利和尊嚴的大事。與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改革相伴的,還有流傳多年的「活摘器官」謠言。
  • 死囚器官為移植供體源被叫停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主席黃潔夫宣布:從2015年1月1號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 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這些小豬的器官有望移植人體
    據中國紅十字會統計,臨床治療中,我國每年因器官衰竭等待移植的患者超過30萬,但捐獻的器官只有1.7萬餘個,只有不到6%的人能實現移植,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中去世。而國外有幾百萬的患者等待著器官移植。可見,人體器官短缺問題異常嚴重。
  • 渾身是寶的豬,器官很快就要移植給人?
    打破了豬心臟移植到狒狒體內存活時間的紀錄。 2020年6月,西京醫院竇科峰教授團隊使用基因修飾豬的肝臟、心臟、腎臟在藏酋猴移植,存活26天,是當時國際上異種輔助性肝移植存活時間最長的實驗。 異種器官移植的現狀 器官短缺是全世界的問題。
  • 中國規範器官移植技術 腎移植者十年存活率超60%
    由中國透析移植學會、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器官移植學組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亞洲移植免疫論壇昨日在北京召開,500餘位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器官移植專家匯聚一堂,重點就器官移植領域的最新進展、器官移植排異的處理、免疫製劑的合理使用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探討。
  • 中外權威駁器官移植謠言 稱活摘器官是對中國惡毒攻擊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旨在拯救更多患者生命,在一些境外反華組織手中卻成了抹黑中國的工具——「中國每年有6萬至10萬例器官移植」「中國仍然使用死囚器官」「中國存在『活摘器官』」,說法一個賽著一個聳動。1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這一領域的中國和國際權威專家用事實對這些謠言作出有力駁斥。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攜手支付寶實現器官捐獻志願網上登記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超過1.5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但仍需加強器官志願登記的方便程度。「人們不了解器官捐獻,所以他也不會去登記。但是移植器官的需求是旺盛的,在面對重要的挑戰如何建立起一個自願捐助的系統?
  • 中國器官移植收費將有統一標準
    新京報訊 (記者魏銘言)2015年,中國2766位公民身後自願捐獻器官7,758個,當年器官移植手術達到1.1萬例(包括經審核的親源活體器官移植)。在成為世界器官捐獻第二大國後,中國衛生部門已著手為器官移植服務收費制定「標準」。   5月15日,2016中國-國際器官捐獻移植論壇在武漢召開。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而據估算,中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但是每年器官移植數量僅約1萬例。  「器官捐獻能讓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獲得新生,讓逝者的生命得以存續。這個過程中,不僅傳遞著愛心與溫情,更檢驗著一個國家文明與法治的成熟度。」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