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範凌志】秋日午後的陽光透過樹葉照進北京大佛寺東街一座清代府邸內,這裡曾是道光皇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額駙景壽的宅子,現在已是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的所在 地。《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來到這座院落的二層小樓,聽工作人員詳述當代醫學前沿領域的大事——如何合法地獲取和分配人體器官?這是一項非常嚴肅而神聖的工 作,中國從2015年1月1日起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由於等待移植的患者數量遠大於器官獲取數量,如何合理、合法分配就成為保障捐獻者權利和尊嚴的大事。與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改革相伴的,還有流傳多年的「活摘器官」謠言。不僅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之行讓記 者了解到國內器官分配工作的真相, 採訪17日在京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時,也聽到中外權威人士對這些別有用心的謠言進行的批駁。
人體器官:全球供不應求的稀有資源
《環球時報》記者從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的大屏幕上看到,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正顯示有一名捐獻者的器官已通過器官獲取 組織(OPO)的確認,可以捐獻給患者了。該系統立即觸發匹配系統,本次匹配有一份4人的名單。一名工作人員扮演排在首位的患者所在醫院的醫生,她的手機幾乎同時收到系統發來的提醒簡訊,詢問「是否接受器官」。院方有1個小時做出決定的時間。基金會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整個過程其實是在復現之前的一個真實案例。
令《環球時報》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全部匹配過程用時很短,完全由系統操作,中間沒有任何人為操作空間。其實,由COTRS履行國家器官分配政策忠實執行者的角色,早在2013年國家衛計委頒布的《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中就明確規定了。
「為什麼要分配?一種資源要分配就說明它是不足的。可移植的器官就是一種非常、非常稀缺的資源。」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主任王海波一面向 《環球時報》記者展示一張全球人體器官的供需圖,一面解釋說:「基本上全球每十個需要器官移植的人中只有一人能得到移植,而等不到器官的後果,很可能是死 亡。」王海波表示,「人體器官供不應求不僅是中國存在的問題,在全世界都一樣」。據他介紹:「2015年,中國在全球器官捐獻的例數排第三,在短短兩年 內,中國捐獻數目增長了80倍。但從每百萬人器官捐獻數來講,像西班牙等國已接近40人,而中國只有2人,全球排第44位。」據了解,現在COTRS系統 內每個月約有800多名患者進行移植,但同時也有1600多人加入到等待移植的系統名單中。在這份名單中,每個月平均有34名患者在等待中死亡,包括1名 兒童。
正因如此,器官的分配排序原則才成為整個移植過程的重中之重。「降低等待名單死亡率、提高受體術後總體生存率、消除核心的排序政策對不同疾病和不 同生理條件產生的不公平性,是分配政策要達到的目的。」王海波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系統層面,有著非常細緻的綜合評定原則,比如病情危重優先、兒童優 先、直系親屬優先等,這些原則跟國際是統一的,「比如病情危重優先原則來說,並不由醫生判定,數學模型會判斷一位患者如果3個月不接受移植,死亡機率會有 多高?風險越高得分也就越高」。王海波舉例說:「上海曾經有一位20多歲的患者需要腎移植,他的父親因交通意外去世了,家屬提出器官捐獻,但其中一個腎臟 要捐給逝者患病的兒子,這符合國際倫理學的標準。可惜的是,這位父親的腎臟與兒子不匹配,但好在分配原則中有一條:如果患者直系家屬捐獻過器官,那麼患者 可以在系統中加3分,所以他很快得到了移植。」
揭穿「中國每年6萬至10萬例器官移植」的謠言
器官共享與分配系統的建立,讓中國的器官獲取和移植完全變得透明和公正。其實,這個過程是充滿波折的,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發展和改革長期伴隨著雜 音。在17日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開幕式結束後的記者會上,針對《環球時報》記者提出的「如何回應境外組織聲稱中國『活摘器官』的說法」,國內外多位專家對謠言進行了批駁。
任何謠言都有源頭,「活摘器官」這樣聳人聽聞的謠言到底從何而來?目前公認的說法是,2006年3月,「法輪功」掌控的所謂媒體首次拋出「蘇家屯 集中營」謠言,聲稱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蘇家屯區的遼寧省血栓病中西結合醫療中心有一個「集中營」,裡面關押著6000多名「法輪功」人員並被「割去身體 器官扔進焚屍爐」。「法輪功」的謠言很快被國際社會識破。根據媒體報導,2006年的三四月份,美國駐中國瀋陽總領事館籤證官柯道雷等美方人員分兩次親自 到蘇家屯血栓病醫院實地查看,對醫院的環境和醫療條件表示讚許。後來美國國務院依據調查報告發表聲明:「沒有發現證據可以說明該地方除被用作公共醫院外, 還有被用作其他用途。」
雖然「蘇家屯集中營」在第一時間就被證實純屬捏造,但謠言還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和傳播,甚至直到今年6月美國人伊森·葛特曼還發表所謂《大屠殺 ——血腥的摘取》報告,妄稱「中國每年有6萬至10萬例器官移植」。實際上,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大陸累計實現公民 逝世後器官捐獻2950例,較去年同期增加50%,已超過去年全年的捐獻總數。
「如果說中國做了那麼多例器官移植,那其他國家就沒有了,因為全世界的數量就那麼多。而且要滿足中國的需求,需要大量相關藥物,但其實中國使用相 應藥物的比例只佔全球總數的6%-8%。」這是世界衛生組織主管器官移植的官員何塞·努內斯教授17日在京出席第一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時對記者做出 的回應。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弗朗西斯·德爾莫尼科教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質問:「我曾出席過美國國會針對中國器官移植的聽證會,有關議題充斥著政治爭論, 我覺得應該去問問那些散布謠言的人,是如何算出6萬至10萬這個數字的?證據何在?」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認為,這種謠言根本站不住腳。不過,當下影響公民捐獻器官意願,導致器官求大於供的主要因素就在信任度 上。黃潔夫說:「不久前我們做了社會調查,共41230人參與,真正認為傳統觀念影響中國器官捐獻的只有8.7%,絕大多數老百姓都不認為傳統文化是影響 捐獻的原因。同時,據網上調查,45%的人都表示會報名參與捐獻。但是另外有55%不表態、不同意的,這就是因為民眾對我們這個體系還不了解、不信任,甚 至還覺得會不會有死囚的器官在裡面?器官會不會被買賣?會不會變成一個權、錢的遊戲?」
老百姓有理由信任中國器官移植體系
18日晚,《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無錫人民醫院副院長、肺移植專家陳靜瑜在他的個人微博上透露說,當晚他將進行肺移植手術,航空公司為等器官延遲起 飛30分鐘,後又申請直飛航線最後比預定時間早8分鐘到達。「綠色通道是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的一大特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讚賞!」陳靜瑜稱讚的 「綠色通道」,是在由國家衛計委、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等部門於2016年5月6日聯合印發的《關於建 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的通知》中規定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捐獻人體器官轉運流程的通暢,將因器官轉運環節對器官移植患者的質量安全影響減少到最低 程度」。正如陳靜瑜所說,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17日在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開幕式上的視頻致辭時表示:「綠色通道的創新做法標誌著中國政府認識到器 官捐獻是人們可以贈與他人的最珍貴的禮物。」
「這就意味著在我國運輸領域,器官是最重要的VIP。」王海波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政策出臺後,器官的共享數大幅增加,肝臟增加35%,腎臟 由5%升到13%」,這個政策重要的意義不僅在於減少器官的浪費,還在於運輸時間縮短後,系統可以進行更加精確的匹配,使得器官匹配整體的質量得到提升。
中國對器官移植事業的大力支持贏得學界的一致讚賞。然而,更多學者認為,建立透明、公正的器官移植體系,才是遏止謠言,從根本上獲得民眾認可,最 終彌補器官捐獻缺口的根本辦法。國際移植協會前任主席菲利普·奧康內爾17日如此評價中國的移植事業:「我看到中國的改革,感到非常歡欣鼓舞。所有國家都 有自己的特殊挑戰,這個問題並不是中國所獨立面對的。在未來,相信很多人需要進行器官的捐獻和移植,但是這個過程是否能做到合乎倫理、公正、透明,是我們 必須要保證的,這也是為什麼在過去15年中我們反覆來到中國。我很高興地看到,辯論在不斷進行,那就是『器官捐獻的來源到底是一個腐敗的來源還是一個公正 透明、造福中國公民的來源』。現在我們已經走過了這個階段,改革了這個系統。」
「公眾的信任最重要的來自於政府的決心。老百姓還需要的是法治建設的完善。」在黃潔夫看來,解決信任問題最根本還是要靠「依法治國」。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如果法治完善了,老百姓就會信任中國器官移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