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通訊員 朱素穎
2017-03-01 13:32 來源:澎湃新聞
器官移植被認為是20世紀人類醫學史上三大裡程碑之一,目前人體有哪些器官可以進行移植呢?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膽胰外科副教授林浩銘表示,目前,人體的一些大的器官基本上都可以進行移植,比如心肺等。但是大腦、子宮等器官的移植還處於實驗階段,並且存在倫理問題。
心臟移植是將已判定為腦死亡並配型成功的人類心臟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體患者胸腔內,主要是針對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嚴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是將已判定為腦死亡並配型成功的人類心臟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體患者胸腔內。
對於終末期肝硬化疾病、肝臟惡性疾病、先天性代謝疾病和急性或亞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人而言,肝移植是很好的治療辦法。迄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肝移植已被成功用於60多種肝臟疾病的治療。按照供肝種植部位不同,可分為原位肝移植術和異位肝移植術。目前全球開展最多的是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術,即通常意義上的肝移植。
腎移植通俗的說法又叫換腎,就是將健康者的腎臟移植給有腎臟病變並喪失腎臟功能的患者。人體有左右兩個腎臟,通常一個腎臟就可以支持正常的代謝需求,當雙側腎臟功能均喪失時,腎移植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根據我國目前的法規規定,只有親屬之間才能進行活體親屬腎移植,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及夫妻之間作為供者與受者的腎臟移植。
胰腺移植是為了治療I型糖尿病。從理論上講,成功的胰腺移植後不必嚴格控制飲食,不必再應用胰島素,血糖也能長期保持正常水平,同時還能有效地防治糖尿病的併發症,如視力好轉、周圍神經病變改善。病人能完全擺脫胰島素和腎透析。但並非所有的糖尿病人都適合胰腺移植,因為器官移植要面臨免疫排斥的風險。
小腸移植適用於短腸綜合症或腸衰竭患者,該手術是指將一定長度或全部的異體小腸移植給患者,並通過免疫移植制等一系列治療措施使移植腸在患者體內有功能存活,進而依靠移植小腸維持患者生命。但小腸是人體內最大的淋巴庫,且為有菌的空腔臟器,移植免疫反應較其他臟器移植更為強烈和複雜,既有排斥反應,又有移植物抗宿主反應,與此同時腸源性感染時有發生小腸移植逐漸成為大器官移植中難度最大、發展最緩慢的器官移植手術。
皮膚移植是最常見的器官移植之一。皮膚移植主要有自體皮膚移植、異體皮膚移植及異種皮膚移植三種。異種皮膚移植主要是指生物敷料,受身體排斥反應影響,很快脫落。在特大面積燒傷患者的臨床皮膚移植手術中,往往是混合使用兩種或三種皮膚移植手法。患者創面修復,主要還是靠患者自體皮膚的生長。
暫時不能移植的器官包括大腦、小腦、脊髓等,目前還沒有成功移植的報導。
林浩銘說,除了這些大家比較熟悉的器官外,像角膜、血管等人體組織都能進行移植。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在生命終了時,為他人、為社會捐獻自己的器官,倡導了利他的社會人文精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器官移植 倫理 免疫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