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建設器官移植工作體系

2020-11-30 長江商報

本報訊 ◇ 本報評論員 鄧子慶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18日稱,目前我國器官移植技術已趨成熟,臨床肝移植、腎移植等大器官移植水平已與國際水平接近。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器官移植面臨著嚴重的來源短缺問題。(7月18日《中國青年報》)

黃潔夫副部長所言不虛,來自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100萬人需要進行腎臟移植,有30萬人需要做肝臟移植。其中,僅有大約1%的患者能夠獲得器官移植的機會。我國每百萬人中只有0.03人在其身故後自願進行器官捐獻。

從這些數據可以推斷,中國器官移植面臨的阻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許多適合於或者必須做器官移植的患者不主動提出要求。據了解,移植手術術前術後花費動輒數十萬元人民幣,這是普通工薪階層所難以負擔的;二是因為文化、信仰等因素,中國人都多有「保留全屍、入土為安」之理念,在此倫理道德的束縛下,不少人對自己和親屬遺體的器官心存尊重和忌諱,可以說,這種心理是造成供體器官大量浪費而器官移植供體來源嚴重短缺狀況的主要原因。或許正是基於此,黃副部長在一次器官移植國際大會上表示,「目前的工作是立足於動員公民在臨終時獻出自己的愛心,我國現在的平臺是在紅十字會的主導下,把器官捐獻工作做起來」。

眾所周知,器官不能買賣,器官移植必然要求第三方的器官捐獻者參與,為了使各方的利益得到恰當的保護,這個行業的規範、自律和評估顯得舉足輕重。當務之急固然是提高全民對遺體器官捐獻的認識,但器官移植事業的長遠發展還有賴於法律的支持。隨著中國技術的相對成熟,器官移植髮展很快,如果立法過於滯後,「好像很多車都湧到了路上,但是卻發現沒有紅綠燈,也沒有車道」,這必然反過來遏止器官移植體系工作建設的有效推進。

目前,用於規範人體器官移植的法規主要為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然而該條例在諸多問題上都難以適應形勢,亟需明晰開來。如《條例》雖然規定了人體器官捐獻的「自願、無償」原則,但如何捐獻、怎樣規範,卻語焉不詳。又如該《條例》在對人體器官捐獻的宣傳、動員和器官的分配工作上無明細規定,無力改變器官移植工作較為混亂的局面。特別地,目前的器官捐贈和使用掌握在醫院手中,建立一個更透明的系統來保證病例選取、器官獲取和配給的公正性,已刻不容緩。

我們說,現代器官移植在涉及醫技、材料、通訊等硬體的同時,更觸及了法律、倫理、信仰等軟體內容。針對這樣一項系統工程,建立健全的器官移植系統和法律保障體系是器官移植成熟與發展的重要標誌與保證。一般來說,器官移植法律保障體系的構建應該包括監督、執行和審核幾個部分,而且能夠在中央與地方利益之間維繫平衡。同時,科學的受體登記制度和健全的數據收集機制也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就在2010年的全國政協會議小組討論中,黃潔夫副部長曾透露,「將發起提案,推動修訂《條例》,方向之一是明確由中國紅十字會建立器官捐獻體系,促進中國器官移植的健康發展」,但這部規定能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修訂,我們拭目以待。

責編:ZB

相關焦點

  • 我國已形成器官捐獻移植五大工作體系
    王賀勝介紹,2019年我國共實施器官移植手術19,450多例,2020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截至11月底,我國累計實施器官捐獻案例超過3.3萬例,捐獻器官超過9.3萬個,已完成近5000例的捐獻,器官移植手術量達到16,307例,器官移植數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位。他說,目前我國多家醫院移植數量位居世界前列,小腸移植也得到快速發展,器官移植技術能力水平不斷提升。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2006年,負責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的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對移植界[即從事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的專業人士]公開指出,中國不應繼續依賴死囚器官,現在是時候向前邁進,發展符合倫理的、可持續的器官捐獻體系。中國國務院於2007年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條例》對發展國家器官移植體系來滿足中國人民對器官移植的需求至關重要。
  • 醫院召開器官移植工作會議
    本站訊(醫務部 馬超)為進一步加強醫院器官移植學科建設,不斷提升器官移植臨床應用能力和科研水平,12月18日醫院組織召開了器官移植工作專題會議。醫院院長趙海平,副院長趙建民、侯明星出席會議,相關行政科室及臨床科室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由趙建民主持。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這份聲明呼籲中國醫務工作者嚴格遵守醫學準則和倫理原則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工作,恪守職業道德,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人體器官買賣活動。該聲明發出後,迅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中國在器官移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具有裡程碑意義!」  器官移植是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是近代醫學偉大的成就之一。
  • 我國器官移植體系被指無分配原則 買賣亂象不止
    去年4月,全國160多家擁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開始試點「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這個系統是衛生部為規範器官移植建設的八大系統之一。在此之前,中國紅十字會在衛生部的委託下,開始在16省市試點器官捐獻體系。長期以來,器官捐獻與移植在中國還屬「冷門」。
  •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器官移植法治化刻不容緩
    早於2012年已由原衛生部報國務院法制辦提出修訂《條例》的申請(A類),由於死囚器官來源問題尚未解決的原因,修訂工作夭折。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以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執法司法不規範,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器官移植...
    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稱,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器官移植要逐步發展到一年5萬例的規模。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2.發展建設階段(2005—2015年) 2005年,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WHO西太區高級別衛生工作會議上承認了當時中國器官移植的供體主要來源於死囚捐獻,並表示中國將大力推進器官移植體系的改革,發展公民自願的、無償的器官捐獻,逐步減少並最終停止使用死囚捐獻器官。
  •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2017-12-01對此,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表示:我國目前絕對不允許在臨床上投入頭顱移植行為,「換頭術」荒唐可笑。希望衛生計生部門對學校、相關倫理委員會進行追查。  黃潔夫在昨天舉行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宣傳工作會議上說,從技術層面上講,頭顱移植很難成功。
  • 打造器官捐獻移植「昆明模式」
    中國已走出一條體現國際慣例、符合中國實際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道路,初步建立起科學公正、遵循倫理、符合國情和文化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體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賀勝說,經過多年不斷努力,中國已形成了科學、公正、遵循倫理、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的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模式,也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行業推動、社會支持的工作格局。
  • 光明日報: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原標題: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8月18日至23日,第26屆國際器官移植大會暨國際器官移植協會(TTS)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在香港召開。紀念大會舉辦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新時代——中國專場」會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 器官移植是人類醫學發展的巨大成就,挽救了無數終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
  • 走進中國器官移植「分配中樞」:揭活摘器官謠言
    不僅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之行讓記 者了解到國內器官分配工作的真相, 採訪17日在京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時,也聽到中外權威人士對這些別有用心的謠言進行的批駁。一名工作人員扮演排在首位的患者所在醫院的醫生,她的手機幾乎同時收到系統發來的提醒簡訊,詢問「是否接受器官」。院方有1個小時做出決定的時間。基金會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整個過程其實是在復現之前的一個真實案例。令《環球時報》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全部匹配過程用時很短,完全由系統操作,中間沒有任何人為操作空間。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正在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
    近日,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承辦的器官移植管理培訓班總第五期在上海舉辦。活動期間,多位專家和移植醫生、工作人員表示,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已經走向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的軌道,器官移植政策以及器官移植醫療質量正在不斷完善和提升。
  • 人體器官移植新條例有望明年出臺
    原標題:人體器官移植新條例有望明年出臺 本報訊(記者劉歡)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對於已經拿到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如果在兩年之內未能好好開展器官移植工作,要吊銷醫院執照,處分醫院院長。作為現代醫學的重大進步之一,器官移植工作在我國發展迅速。目前,我國的器官移植種類、移植能力、移植相關研究、移植質量和數量均居於世界的第一方陣。我國器官移植數量不斷增加,每年僅大器官移植數就近15000例。
  • 陽光下的器官移植費用應納入大病醫保
    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的年捐獻器官數量已升至世界第2位。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累計實現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近1萬例,捐獻大器官近2.8萬個。當下中國器官移植事業還需要做什麼?正如黃潔夫經常說的這一句:From end to beginning,從生命的終結走向新生命的開始。器官移植是神聖的新生;打碎舊體系、建立新體系也是From end to beginning。
  • 四川省人體器官移植服務分區方案公布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8日訊(記者 劉佩佩)12月28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省衛生計生委獲悉,為保障我省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順利開展,不斷完善科學、高效、公平、公正、公開的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工作體系,該委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結合我省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工作實際情況,制定了《四川省OPO服務分區方案(2018-2019年)》(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
    作為現代醫學的重大進步之一,器官移植工作在我國發展迅速。目前,我國的器官移植種類、移植能力、移植相關研究、移植質量和數量均居於世界的第一方陣。我國器官移植數量不斷增加,每年僅大器官移植數就近15000例。這使得很多因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的患者重獲新生。舉例來說,對因慢性腎功能衰竭接受透析的患者而言,腎臟移植不僅能使其擺脫頻繁透析的困擾,還可大大提高其生活質量和生存壽命,不少人可以重返工作崗位。  儘管如此,談及我國器官捐獻移植領域當前存在的問題,黃潔夫透露,目前我國從事心、肺移植的醫院數量太少,仍有大量器官被浪費。
  • 黃潔夫專訪:器官移植事業神聖 需破舊立新
    2007年,國務院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使器官移植走上法治的軌道。2008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下,當時在衛生部副部長任上的我動了「鐵手腕」,使用技術準入手段,在3個月內把能做器官移植的醫院從全國600多家砍到163家。  之後,我們開始探索建立中國的公民器官捐獻體系,包括制定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標準」,紅十字會作為第三方參與。
  • 權威研究戳破邪教謠言 「四大組織」盛讚器官移植中國路
    一位熟悉器官移植的專業人士形容道。在2017年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會議開幕式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說,2017年,《紅十字會法》修訂後明確了紅十字會參與器官捐獻的第三方職責。此前,黃潔夫教授擔任主任委員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對器官捐獻與移植政策框架和工作體系進行頂層設計,建立了捐獻、獲取與分配、移植、移植後登記及監管五個工作體系,並形成融合腦死亡、心死亡的器官捐獻中國標準和流程。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機制,中國的器官捐獻及移植數量在短短兩三年間實現了歷史性飛躍:2015年,公民身後器官捐獻達到2766例;2016年增長約50%,達到4080例。
  • 器官移植的「有償」之爭
    自1991年以來,西班牙聯合多國專家建立器官獲取教育項目,已培訓來自100多個國家的1.2萬多名專業人員。西班牙完善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體系被稱為「西班牙模式」,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在全世界的推廣。捐獻制度,問題仍多由於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原因,發達國家的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整體而言走在世界前列,但其面臨的困難仍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