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化學諾貝爾獎得主,是因為在基因編程科學上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
若此時你最能想到的是什麼呢?
一名醫者告訴我,今年七月,在他的單位裡,有兩個小孩在同一時間被判定腦死亡,成為了植物人。一個是被父母深愛小公主,穿著潔白的公主裙;另一個是被父母視為負擔的小男孩,舊衣皺皺不堪。
他們的父母都為他們作出了同樣的決定,捐贈器官。
被視為負擔的,希望這個負擔可以從此放下。
而被視為珍愛的,希望能留下一些積極的東西在這個世上。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一個位教授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器官捐獻不是放棄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讓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活下來;它其實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幾乎放棄自己的所有,讓你身體的一部分活下來。
美國移植專家梅茲裡希,說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姑娘,在車禍中不幸喪生,她的器官拯救了7條生命。在她去世的時候,她的母親幾乎要崩潰了。過了幾年,母親在醫院組織的聚會上見到了心臟的接受者。這位母親用聽診器聽到,女兒的心臟還在這名接受者的胸腔中跳動,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這感人的一幕被梅茲裡希用視頻永遠地記錄了下來。
曾經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會有人吃飽了撐著想出腦死亡這種奇怪規定?移植技術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又有哪些新突破?
移植,好像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在20世紀50年代,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全世界的醫生都認為完全不可能實現。仔細想想,人體是多麼複雜的一個系統。器官能從一個人的身體裡拿出來,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上,而且這個器官還能重新啟動。更有意思的是,它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肺開始呼吸,肝臟開始製造膽汁,腎臟開始向膀胱排尿,胰腺開始分泌胰島素並調節血糖,心臟開始砰砰砰地跳動。這麼一分析,你可能覺得這事還是蠻神奇的。
19世紀末的法國。
一位總統被人用刀刺傷,血管斷裂,馬上送到了醫院。如果放到現在,這是小問題。但那時的醫生沒辦法給他提供任何有效的治療,總統就這麼沒了。
總統的死觸動了一個叫卡雷爾的年輕實習醫生。他認為外科醫學中必須有一門技術,能夠把斷裂了的血管重新縫在一起。
而當時處理血管受傷的標準操作,是把流血部位緊緊地勒住,沒人會像縫衣服一樣把血管接起來。
卡雷爾於是跟刺繡大師學習刺繡,應用到外科。後來,縫合成了每個移植外科大夫必修的基本功。很多醫生花兩三年時間練習縫合術,直到不用大腦思考就能信手捻來的水準。
發明縫合術40多年後,一名叫科爾夫的荷蘭人,發明了過濾術。這才奠定了移植技術的兩大基礎。
科爾夫的另一個發明最近被很多人熟知,就是ECMO體外膜肺氧合,新冠疫情期間,被稱為人工心臟的設備。
這兩位先驅,都曾經親手嘗試移植,但全部以失敗告終。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剛移過去,工作得好好的,不知道怎麼著,情況急轉直下,臺上的兩個生命一起迅速衰敗,就好像有一種未知的力量憤怒地攻擊了他們。
直到二戰時期的英國,一個叫梅達沃的生物學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導致器官移植失敗的神秘力量,就是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會把移植的器官看成惡意的入侵,然後攻擊它,哪怕是來自於其他人的一小片皮膚也不行。這就是免疫排斥。
接著,美國成為移植研究的主要力量。腎移植成活時間,從最初的22天,提升到6個月,再提升到8年。移植的大門算是打開了。
到20世紀60年代,各種部位的移植紛紛取得突破。
然而,平均存活率仍然不理想,存活率還達不到50%。難點在於,對付免疫系統的藥物不夠理想。藥物劑量小了,免疫系統排斥,移植器官保不住;劑量大了,免疫系統癱瘓,細菌病毒防不住。
直到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環孢素,讓一年存活率從不到50%一下子提升到90%以上。此時,移植技術才算是相對成熟了。
但是移植會面臨倫理壓力問題,有一些捐獻者的器官受到了缺氧的損壞。
針對這個問題,所以才有了腦死亡的規則。1968年,哈佛第一個先提出,後來很多國家也跟著使用這一規則。
所以成立腦死亡規則,不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
是為了讓資源有效利用。
儘管很多國家都在各方面很積極。但是資源依然非常緊缺。
根據2016年的數據,全球每年超過13萬名接受者。而另一份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等待者卻超過30萬名。
2018年12月5日,《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德國科學家,關於基因改造豬心臟移植到狒狒體內的研究。這些豬心臟已經可以維持狒狒生存超過半年。
(關於狒狒順便解釋一下,這些狒狒最後都被人道執行安樂。)
隨著科技的發展,或許未來有那麼一天,能夠從實驗室裡培育出來,從3D印表機裡列印出來,從其他動物的身上長出來。
同樣是在《自然》雜誌上,美國科學家發表了一種被稱為「體內細胞重編程」的技術。從結果上看,不使用移植皮膚,就能讓老鼠皮膚上大面積的潰瘍成功癒合。這是細胞重生技術。
2018年9月,《自然》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指出,在對小鼠的試驗中,基因編程成功矯正引發失明的基因,從而治療老鼠的失明。
或許有一天人類可以精準篩選基因,或者編輯基因。
2020年化學諾貝獎是基因編程科學,這是個好的開始。
終有一天,或許人類真的不再需要移植。
資料引用:
《自然》
《當死亡化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