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有一天,或許我們不再需要器官移植

2020-10-16 冰子果子

2020年化學諾貝爾獎得主,是因為在基因編程科學上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

若此時你最能想到的是什麼呢?

一名醫者告訴我,今年七月,在他的單位裡,有兩個小孩在同一時間被判定腦死亡,成為了植物人。一個是被父母深愛小公主,穿著潔白的公主裙;另一個是被父母視為負擔的小男孩,舊衣皺皺不堪。

他們的父母都為他們作出了同樣的決定,捐贈器官。

被視為負擔的,希望這個負擔可以從此放下。

而被視為珍愛的,希望能留下一些積極的東西在這個世上。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一個位教授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器官捐獻不是放棄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讓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活下來;它其實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幾乎放棄自己的所有,讓你身體的一部分活下來。

美國移植專家梅茲裡希,說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姑娘,在車禍中不幸喪生,她的器官拯救了7條生命。在她去世的時候,她的母親幾乎要崩潰了。過了幾年,母親在醫院組織的聚會上見到了心臟的接受者。這位母親用聽診器聽到,女兒的心臟還在這名接受者的胸腔中跳動,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這感人的一幕被梅茲裡希用視頻永遠地記錄了下來。

曾經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會有人吃飽了撐著想出腦死亡這種奇怪規定?移植技術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又有哪些新突破?

移植,好像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在20世紀50年代,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全世界的醫生都認為完全不可能實現。仔細想想,人體是多麼複雜的一個系統。器官能從一個人的身體裡拿出來,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上,而且這個器官還能重新啟動。更有意思的是,它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肺開始呼吸,肝臟開始製造膽汁,腎臟開始向膀胱排尿,胰腺開始分泌胰島素並調節血糖,心臟開始砰砰砰地跳動。這麼一分析,你可能覺得這事還是蠻神奇的。

19世紀末的法國。

一位總統被人用刀刺傷,血管斷裂,馬上送到了醫院。如果放到現在,這是小問題。但那時的醫生沒辦法給他提供任何有效的治療,總統就這麼沒了。

總統的死觸動了一個叫卡雷爾的年輕實習醫生。他認為外科醫學中必須有一門技術,能夠把斷裂了的血管重新縫在一起。

而當時處理血管受傷的標準操作,是把流血部位緊緊地勒住,沒人會像縫衣服一樣把血管接起來。

卡雷爾於是跟刺繡大師學習刺繡,應用到外科。後來,縫合成了每個移植外科大夫必修的基本功。很多醫生花兩三年時間練習縫合術,直到不用大腦思考就能信手捻來的水準。

發明縫合術40多年後,一名叫科爾夫的荷蘭人,發明了過濾術。這才奠定了移植技術的兩大基礎。

科爾夫的另一個發明最近被很多人熟知,就是ECMO體外膜肺氧合,新冠疫情期間,被稱為人工心臟的設備。

這兩位先驅,都曾經親手嘗試移植,但全部以失敗告終。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剛移過去,工作得好好的,不知道怎麼著,情況急轉直下,臺上的兩個生命一起迅速衰敗,就好像有一種未知的力量憤怒地攻擊了他們。

直到二戰時期的英國,一個叫梅達沃的生物學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導致器官移植失敗的神秘力量,就是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會把移植的器官看成惡意的入侵,然後攻擊它,哪怕是來自於其他人的一小片皮膚也不行。這就是免疫排斥。

接著,美國成為移植研究的主要力量。腎移植成活時間,從最初的22天,提升到6個月,再提升到8年。移植的大門算是打開了。

到20世紀60年代,各種部位的移植紛紛取得突破。

然而,平均存活率仍然不理想,存活率還達不到50%。難點在於,對付免疫系統的藥物不夠理想。藥物劑量小了,免疫系統排斥,移植器官保不住;劑量大了,免疫系統癱瘓,細菌病毒防不住。

直到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環孢素,讓一年存活率從不到50%一下子提升到90%以上。此時,移植技術才算是相對成熟了。

但是移植會面臨倫理壓力問題,有一些捐獻者的器官受到了缺氧的損壞。

針對這個問題,所以才有了腦死亡的規則。1968年,哈佛第一個先提出,後來很多國家也跟著使用這一規則。

所以成立腦死亡規則,不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

是為了讓資源有效利用。

儘管很多國家都在各方面很積極。但是資源依然非常緊缺。

根據2016年的數據,全球每年超過13萬名接受者。而另一份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等待者卻超過30萬名。

2018年12月5日,《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德國科學家,關於基因改造豬心臟移植到狒狒體內的研究。這些豬心臟已經可以維持狒狒生存超過半年。

(關於狒狒順便解釋一下,這些狒狒最後都被人道執行安樂。)

隨著科技的發展,或許未來有那麼一天,能夠從實驗室裡培育出來,從3D印表機裡列印出來,從其他動物的身上長出來。

同樣是在《自然》雜誌上,美國科學家發表了一種被稱為「體內細胞重編程」的技術。從結果上看,不使用移植皮膚,就能讓老鼠皮膚上大面積的潰瘍成功癒合。這是細胞重生技術。

2018年9月,《自然》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指出,在對小鼠的試驗中,基因編程成功矯正引發失明的基因,從而治療老鼠的失明。

或許有一天人類可以精準篩選基因,或者編輯基因。

2020年化學諾貝獎是基因編程科學,這是個好的開始。

終有一天,或許人類真的不再需要移植。

資料引用:

《自然》

《當死亡化作生命》

相關焦點

  • 器官移植,終末期病人的最後救命稻草
    時至今日,想必大家對器官移植已經不再陌生了。這項技術的難度十分的大,它用於幫助很多疾病終末期的病人,更換衰竭臟器而重獲新生。 根據百度百科的名詞解釋:移植是指將一個個體的細胞、組織或者器官用手術或者其他辦法,導入自體或者另外一個個體的某一部分,以替代原已喪失功能的一門技術。
  • 器官移植不再需要苦等?類器官列印將科幻拉近現實
    ,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據報導,在中國,每年有30萬人處於等候器官移植的生死邊緣,但只有1萬餘人能通過器官移植獲得新生。而隨著類器官列印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患者能夠使用列印器官重獲新生。
  • 人工器官時代正在到來,未來還需要器官移植嗎?
    ——部分原因在於一些最需要的移植器官只有在一個人死後才能捐獻。舉例來說,最近來自英國心臟基金會(BHF)的數據顯示,英國等待心臟移植的病人人數在過去十年裡增長了162%。現在,距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成功50年後,專家們相信我們可能正在接近一個不再需要器官移植的時代。
  • 器官移植需要遵循生命倫理
    從新聞中可看出,兩種器官的成功移植體現出了高精尖的技術,但在身份和倫理認同上卻極具難度。傳統的心、肝、肺等器官移植,身份認同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些器官若移植成功,就會成為這個人的身體組成部分。當然,有時器官移植會改變受者的性格或行為方式,但並不影響受者的個人身份認同。但是,換臉、換生殖器,就可能極大地影響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會陷入一個哲學悖論——特修斯悖論。
  •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器官不可以移植?
    利用當前的科學,我們可以移植許多人體器官,比如胰腺、腸道、胸腺……在器官中,腎臟、肝臟和心臟是最常見的移植器官。甚至科學家也在研究如何用3D模型替換人體器官。但是有一種器官是不能移植的,那就是大腦,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我們不能移植大腦。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而據估算,中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但是每年器官移植數量僅約1萬例。  「器官捐獻能讓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獲得新生,讓逝者的生命得以存續。這個過程中,不僅傳遞著愛心與溫情,更檢驗著一個國家文明與法治的成熟度。」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 這些年,器官移植也靠大數據
    根據計生委統計,我國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達30萬名,而完成器官移植的僅有1萬名。  器官移植,除了需要有人自願捐贈器官外,還涉及分配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再多的庫存沒有好的分配體系,也難讓最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等來急需的器官。即便是擁有成熟醫療體系的美國,器官移植的效率也是老大難問題。
  • 器官移植救助公益項目在漢啟動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黃濤 通訊員李晗 龔勇)10月30日,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生命接力」公益救助行動啟動儀式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舉行。該項目將為因家庭經濟狀況無法獨立承擔器官移植手術費用的患者提供醫療費用補貼,幫助他們重獲新生。
  • 醫院召開器官移植工作會議
    此次會議還特別邀請包鋼醫院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醫師王連政、OPO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馮豔慧參加會議,並做主旨講座。王連政從人體器官移植的歷史背景、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的建立、器官捐獻移植案例實施流程等方面對器官移植技術進行了精彩的報告。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
    中國的器官捐贈者有何特徵?根據《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發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公民逝世後捐獻者年齡中位數為47歲,兒童捐獻者(18歲以下)佔8.20%。捐獻者以男性為主,佔比81.57%。捐獻者血型以O型為主,佔38.12%,其次為A型(28.45%)和B型(25.95%),AB型佔7.48%。
  • 器官捐獻供需矛盾突出 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本報記者 李寰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捐贈義診現場,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分別填寫了器官捐獻登記表,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華西醫院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嚴律南說,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實現「異體移植」,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
  • 依法建設器官移植工作體系
    本報訊 ◇ 本報評論員 鄧子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18日稱,目前我國器官移植技術已趨成熟,臨床肝移植、腎移植等大器官移植水平已與國際水平接近。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器官移植面臨著嚴重的來源短缺問題。(7月18日《中國青年報》)黃潔夫副部長所言不虛,來自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100萬人需要進行腎臟移植,有30萬人需要做肝臟移植。
  • 中國器官移植收費將有統一標準
    新京報訊 (記者魏銘言)2015年,中國2766位公民身後自願捐獻器官7,758個,當年器官移植手術達到1.1萬例(包括經審核的親源活體器官移植)。在成為世界器官捐獻第二大國後,中國衛生部門已著手為器官移植服務收費制定「標準」。   5月15日,2016中國-國際器官捐獻移植論壇在武漢召開。
  • 向死而生:紅會專家解讀器官移植基本常識
    這裡面有太多的好奇,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恩,也有太多公眾對於器官捐獻和移植的疑問待解,對於尚處於神秘地帶的器官移植工作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科普機會,對於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延續和未來,又何嘗不是一次科普的機會?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黃潔夫透露,未來3至5年將培養大批高水平能做器官移植手術的醫生,中國OPO(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正在借鑑西班牙的模式不斷完善,並逐步培養一批好的器官移植示範醫院,進入到器官移植資質醫院中來。反之,有資質的醫院長期不做移植手術的,就定期清理出去。通過有進有出,讓器官捐獻、移植事業在倫理學、科學的方向發展。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器官移植...
    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稱,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器官移植要逐步發展到一年5萬例的規模。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攜手支付寶實現器官捐獻志願網上登記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超過1.5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但仍需加強器官志願登記的方便程度。「人們不了解器官捐獻,所以他也不會去登記。但是移植器官的需求是旺盛的,在面對重要的挑戰如何建立起一個自願捐助的系統?
  • 光明日報: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原標題: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8月18日至23日,第26屆國際器官移植大會暨國際器官移植協會(TTS)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在香港召開。紀念大會舉辦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新時代——中國專場」會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 器官移植是人類醫學發展的巨大成就,挽救了無數終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
  • 感恩回報,讓等待之路不再漫長——來自器官移植患者的呼喚
    (特別關注·器官捐獻)感恩回報,讓等待之路不再漫長——來自器官移植患者的呼喚  湖北、上海、遼寧等地多位接受或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告訴記者,等待生命禮物道路實在太漫長,希望也很渺茫,如果他們有機會等到被捐獻的器官,他們也一定會以同樣的舉動回報社會。
  •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有一天凌晨兩點多,醫生突然告訴她,來了一個「挺好的」肝源,不過需要和另一個孩子分一個。「那個孩子很緊急,可能給他分一塊,他就能活。」  最終那個孩子還是沒活下來,等到肝源時,他已陷入全身器官衰竭狀態。  第二天一早,一小塊健康的肝臟被植入9個月大的女兒體內,張子敬聽醫生描述,取出的壞肝已經硬得像塊橡皮。  不管怎麼說,她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