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器官捐獻)感恩回報,讓等待之路不再漫長
——來自器官移植患者的呼喚
漫畫:生命接力 新華社發 程碩 作
新華網北京4月10日電(記者廖君、李思遠、仇逸、王瑩)2015年1月底,等待6年之後,26歲的湖南女孩李麗(化名)終於移植了來自姚貝娜的部分角膜,可以再次看清這個世界。而此前,因為患有先天性角膜皮樣瘤影響了視力和外觀。
相比李麗,30多歲的湖北農民工小鄧卻沒有這麼幸運。小鄧的左眼被啤酒瓶碎屑劃傷,苦等一年多也沒有等到合適的角膜。為了避免更大範圍的感染,小鄧摘除了左眼裝上義眼,因為這個原因,他找工作也受到很大影響。
湖北、上海、遼寧等地多位接受或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告訴記者,等待生命禮物道路實在太漫長,希望也很渺茫,如果他們有機會等到被捐獻的器官,他們也一定會以同樣的舉動回報社會。
袁守漢——「我還這麼年輕,要讓人生有價值」
去年8月,38歲的湖北人袁守漢被確診為腦腫瘤,在武漢做完手術後3個月就復發,並導致雙目幾乎失明。今年1月初,他來到上海希望能夠為自己尋求一線生機,但因為手術難度太大,醫生遲遲沒有通知他準備手術的時間。
在等待手術前,袁守漢就表達了器官捐獻的意願。他告訴記者,以前死守著傳統觀念,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無論生還是死,都要完整。「現在想想我還這麼年輕,除了腦子,其他地方都好好的,白白浪費太可惜了。」袁守漢說。
1月中旬,醫院採取全新手術方式,不開顱從袁守漢的鼻子裡進去微創切除了腫瘤和瘢痕。手術成功後,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袁守漢正式籤署了一份器官捐獻的志願書,承諾無論自己以後遇到何種情況導致生命無法延續,都會無償捐獻自己的器官。
袁守漢坦言,最初自己籤訂捐獻書確實是因為對病情悲觀失望,打算徹底放棄的無奈之舉。「住院期間,我從電視、網際網路裡了解到器官捐獻,也大概知道是咋回事,這次我籤捐獻書,是真的下定了決心,人要回報社會,人生才有價值,我感覺自己的決定沒有錯。」
我國百萬人口年捐獻人體器官率5年增長60倍但比例仍偏低
為了生命的永恆——遼寧「勸捐第一人」楊東文11年帶動2000餘志願者
陳靜瑜的「肺腑之言」:願更多人知道器官移植的艱辛
評論:別讓器官捐獻「卡」在細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