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回報,讓等待之路不再漫長——來自器官移植患者的呼喚

2020-11-30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關注·器官捐獻)感恩回報,讓等待之路不再漫長

——來自器官移植患者的呼喚

漫畫:生命接力 新華社發 程碩 作

  新華網北京4月10日電(記者廖君、李思遠、仇逸、王瑩)2015年1月底,等待6年之後,26歲的湖南女孩李麗(化名)終於移植了來自姚貝娜的部分角膜,可以再次看清這個世界。而此前,因為患有先天性角膜皮樣瘤影響了視力和外觀。

  相比李麗,30多歲的湖北農民工小鄧卻沒有這麼幸運。小鄧的左眼被啤酒瓶碎屑劃傷,苦等一年多也沒有等到合適的角膜。為了避免更大範圍的感染,小鄧摘除了左眼裝上義眼,因為這個原因,他找工作也受到很大影響。

  湖北、上海、遼寧等地多位接受或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告訴記者,等待生命禮物道路實在太漫長,希望也很渺茫,如果他們有機會等到被捐獻的器官,他們也一定會以同樣的舉動回報社會。

  袁守漢——「我還這麼年輕,要讓人生有價值」

  去年8月,38歲的湖北人袁守漢被確診為腦腫瘤,在武漢做完手術後3個月就復發,並導致雙目幾乎失明。今年1月初,他來到上海希望能夠為自己尋求一線生機,但因為手術難度太大,醫生遲遲沒有通知他準備手術的時間。

  在等待手術前,袁守漢就表達了器官捐獻的意願。他告訴記者,以前死守著傳統觀念,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無論生還是死,都要完整。「現在想想我還這麼年輕,除了腦子,其他地方都好好的,白白浪費太可惜了。」袁守漢說。

  1月中旬,醫院採取全新手術方式,不開顱從袁守漢的鼻子裡進去微創切除了腫瘤和瘢痕。手術成功後,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袁守漢正式籤署了一份器官捐獻的志願書,承諾無論自己以後遇到何種情況導致生命無法延續,都會無償捐獻自己的器官。

  袁守漢坦言,最初自己籤訂捐獻書確實是因為對病情悲觀失望,打算徹底放棄的無奈之舉。「住院期間,我從電視、網際網路裡了解到器官捐獻,也大概知道是咋回事,這次我籤捐獻書,是真的下定了決心,人要回報社會,人生才有價值,我感覺自己的決定沒有錯。」

    我國百萬人口年捐獻人體器官率5年增長60倍但比例仍偏低

    為了生命的永恆——遼寧「勸捐第一人」楊東文11年帶動2000餘志願者

    陳靜瑜的「肺腑之言」:願更多人知道器官移植的艱辛

    評論:別讓器官捐獻「卡」在細節上

相關焦點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腎臟移植可幫助腎衰竭患者獲得新的腎臟,恢復正常生活、工作;如果無法接受移植,患者需終生接受透析治療。目前,一次腎移植手術,在我國不同地區的整體費用在30萬元左右。公民身後自願捐獻的器官成為臨床器官移植的公平、透明來源後,經過測算,一次腎移植的成本費用約為20萬元,僅相當於兩年的透析治療費用。移植後免疫抑制劑等抗排異治療,相當於每年透析費用的1/3。
  • 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這些小豬的器官有望移植人體
    據中國紅十字會統計,臨床治療中,我國每年因器官衰竭等待移植的患者超過30萬,但捐獻的器官只有1.7萬餘個,只有不到6%的人能實現移植,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中去世。而國外有幾百萬的患者等待著器官移植。可見,人體器官短缺問題異常嚴重。
  • 每年約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有多少人能成為「幸運兒」?太少了!
    擺渡人 在深圳從事OPO協調員工作多年的高敏,對15年前器官捐獻的稀有,仍記憶猶新。2005年9月,以志願者身份在深圳市紅十字會辦公室值班的高敏,接到了一個來自湖北天門的電話。
  • Science:華人團隊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
    來自浙江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哈佛大學以及其他科研機構與公司的團隊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一舉解決了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的關鍵難題。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2017全球青年領袖,80後科學家楊璐菡博士。器官移植手術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以美國為例,此時此刻,正在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高達12萬。
  • 器官移植後 器官接受者對捐贈者的感應
    一些案例中,器官受贈者竟遇到一些可能來自捐贈者訊息的 還有一例最神奇,一名患有嚴重心臟病的7歲小女孩在移植了一顆不幸被人殘忍謀殺的10歲小女孩的心臟後,開始頻頻做被人謀殺的噩夢。令人震驚的是,美國警方靠她對夢中兇手的詳細描述,竟然一舉逮住了那名殘忍謀殺10歲女孩的兇手! 據一位有功能的人說,任何人得到好處,都不是白得的,都要回報。
  • 因供體染癌,器官移植值不值?—新聞—科學網
    器官移植受者因供體器官而染上癌症很少見,這也是貝梅爾曼斯從事器官移植20年來遇到的第一次。也許,這種情況會動搖人們對器官移植的看法和信念,不再願意接受器官移植。 不過,從這個案例看,這種情況只能說是目前是因為技術上還無法解決的短板而造成的。器官供者53歲,2007年死於卒中。
  • 器官移植的「有償」之爭
    自1991年以來,西班牙聯合多國專家建立器官獲取教育項目,已培訓來自100多個國家的1.2萬多名專業人員。西班牙完善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體系被稱為「西班牙模式」,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在全世界的推廣。捐獻制度,問題仍多由於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原因,發達國家的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整體而言走在世界前列,但其面臨的困難仍然不少。
  • 一隻豬對器官移植的貢獻,人類最早將在2021年底接受豬心移植
    然而,等待一顆心臟最少要6個月時間,等待時間太過漫長。最近,有項研究證明,豬心臟將有望成為人類心臟移植供體!對於患有嚴重心力衰竭和某些其他對其他療法無反應的心臟病的患者,心臟移植通常是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2019年,根據美國器官移植提供的數據,美國共進行了3552例心臟移植手術。
  • 人體捐獻器官移植全由電腦統一分配(圖)
    目前江西器官捐獻還很少  徐志丹介紹,目前有一種說法是中國器官捐贈和等待移植病人的比例是1:30,不過這個比值在江西更大一些。  「省內能進行移植手術的醫院只有省人民醫院和昌大一附醫院,而且供體與等待人數之間有巨大的差距。單在我們醫院等待肝移植的就有100多名患者,等待腎移植的有400多人。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
    會上發布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記錄了2019年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相關數據。   肝腎移植等待者數量多   大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賀勝介紹,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國已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超過3.3萬例,捐獻大器官超過9.3萬個。2019年,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 浙大邵逸夫醫院8天連做9臺器官移植術
    ,2例心臟移植,2例肝臟移植,4例腎臟移植……自10月1日開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在8天內,連續為9名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成功做了器官移植手術,且患者全部恢復良好。自2019年1月浙大邵逸夫醫院一次性拿到肝、腎、心、肺臟器移植執業資格,迅速組建技術過硬的器官移植團隊以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醫院成功開展肝臟移植、腎移植、肺移植、心臟移植等移植項目,讓43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浙大邵逸夫醫院從「微創時代」闊步邁向了「移植時代」,移植手術已成為其常規手術。
  •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等待,發生在中國每一家從事器官移植的醫院裡。  焦灼的等待、殘酷的等待、絕望的等待,32歲的張子敬(應受訪人要求化名)清楚那種滋味。她女兒出生不久被診斷出膽道閉鎖,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肝移植是唯一出路。幸運的是她等到了肝源。
  • 把豬的器官移植給人類是否能成為未來
    異種器官移植,是要把豬的器官移植給人嗎?這能行嗎?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把動物的器官移植給人用?為什麼研究這個?科學家們又為什麼選擇了豬?我國每年有數十萬患者在苦等器官移植,甚至在等待的過程中迎來死亡。有些器官、臟器有嚴重損傷、功能衰竭的患者,只能期待通過器官移植來獲得新生。然而,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眾多,光靠自願者捐贈的器官是遠遠不夠的。有數據表明,我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但每年能成功進行的器官移植手術僅約2萬例,器官移植供需間的巨大鴻溝,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是全世界國家都正在面臨的嚴峻問題。
  •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談死囚器官移植利益鏈
    原標題: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談死囚器官移植利益鏈   原衛生部副部長、現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黃潔夫做客鳳凰衛視節目《公益中國》,談取消死囚器官移植。他在節目中表示,死囚器官移植形成了利益鏈變得骯髒,周永康落馬才打破這種利益鏈。  以下是文字實錄:  解說:本期《公益中國》,邀請全國政協常委,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講述中國廢除死囚器官移植的經過。  2015年2月24日,浙江省首例跨國人體器官捐獻在杭州完成,並連夜進行移植手術。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八原則 腦死亡患者可器官移植
    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將出臺 確立八項原則———  本報訊 在昨天舉行的第六屆國際臨床肝臟移植研討會上,衛生部官員透露,我國首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現正面向社會徵求意見,隨後將上報國家相關部門。據了解,即將出臺的《條例》中首次規定,腦死亡患者可以進行器官移植手術。
  • 中國器官移植收費將有統一標準
    由於中國的醫療服務價格由價格部門審批發布,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將負責提出器官移植服務的內容、項目標準、成本評估及可行性價格標準、收費模式的論證。  黃潔夫說,去年,我國已實現移植器官全部來自於公民自願捐獻,相信器官移植也將變成公開、透明、收費有標準,醫保有覆蓋的醫療服務。
  • 器官捐獻供需矛盾突出 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本報記者 李寰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捐贈義診現場,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分別填寫了器官捐獻登記表,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華西醫院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嚴律南說,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實現「異體移植」,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
  • 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當器官捐獻志願者成為潛在捐獻人後,OPO負責組織醫學專家對捐獻者進行醫學評估,與家屬籤訂合法文件,將相關信息錄入「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COTRS)」,並由該系統按照等待者病情嚴重程度等相關信息,進行自動分配和獲取器官。   OPO是公民自願捐獻器官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意味著從2015年起,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 我國科學家培育出「豬3.0」,將來可用於異種器官移植
    ,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為無數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了希望。「修不好就換掉」,從某種意義上說,移植是一些終末期疾病的終極治療方案,中國乃至全球對器官移植的需求越來越多。
  • 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時隔三年,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成功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這讓她和團隊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的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