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供體染癌,器官移植值不值?—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張田勘

【然而,供者的帶有乳腺癌細胞的肺、腎、心臟和肝在捐贈後都成了「特洛伊木馬」,引發一系列死亡。】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腎臟學教授弗雷德裡克·貝梅爾曼斯(Frederike Bemelman)團隊最近在《美國移植雜誌》上發文講述了一起「極為罕見」的案例。在接受了同一位捐贈者的器官移植後,4名受者在數年內先後患上乳腺癌,並造成其中3人死亡。

這個案例再次引發了對器官移植治療疾病價值的討論,以及如何能避免這種雪上加霜的後果。

器官移植受者因供體器官而染上癌症很少見,這也是貝梅爾曼斯從事器官移植20年來遇到的第一次。也許,這種情況會動搖人們對器官移植的看法和信念,不再願意接受器官移植。

不過,從這個案例看,這種情況只能說是目前是因為技術上還無法解決的短板而造成的。器官供者53歲,2007年死於卒中。在其供出器官前當然經歷了標準的器官捐獻篩查程序,做了包括胸部、心臟及腹部超聲波在內的一套完整的身體檢查,都沒發現任何問題,供者的乳腺癌「在捐贈的那個時候根本就測不出來」。

然而,供者的帶有乳腺癌細胞的肺、腎、心臟和肝在捐贈後都成了「特洛伊木馬」,引發一系列死亡。有5名患者接受了該供者的器官。其中心臟移植接受者在移植5個月後即死於膿毒病。隨後短短6年間,剩下4人均患上來自捐贈者的乳腺癌細胞引發的癌症,並造成3人死亡,僅1人倖存至今。

從利益最大化或利弊權衡來看,這些因移植器官而死亡的病人最短的活了16個月,最長的存活了6年。但是,如果他們不接受器官移植,則有可能在等待適宜的器官的過程中隨時病故,要知道,美國每年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已經超過10萬。從能有效延長生命來看,接受器官移植應當是一個更優選擇。

不過,如何讓器官移植的受者享有更多的收益,在移植器官後存活更長的時間,是一個需要不斷研究和改善的問題。過去,器官移植面臨的潛伏性疾病感染的威脅,其中最大的是染上愛滋病。

由於愛滋病病毒(HIV)感染人的免疫T細胞後有一個空窗期,無法在血液檢測時查出來,因此,如果攜帶有HIV的但檢測為陰性的人在去世後捐贈器官就有可能讓受者染上愛滋病,這種情況時有發生。

2011年,紐約一名男子接受活體腎臟移植手術後,從供腎感染了HIV。這也是美國實行器官供者進行HIV檢測制度後,首個因接受人體器官移植而染上HIV的病例。在檢查時,供者並沒有什麼問題。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供者是在檢查之後、捐腎之前的幾天內染上HIV的。很有可能是在這期間,供者與他人發生性關係染上了HIV,最後通過捐腎,把HIV傳給了接受其腎的病人。

這也意味著,器官移植目前尚無法避免受者染上供者器官來源的HIV。即便如此,HIV陽性者是否可以捐贈器官在全球也引發激烈爭論。過去不允許HIV陽性者捐贈器官,但由於供體器官的短缺,美國首先提出應解禁HIV陽性者捐贈器官,條件是,他們捐贈的器官只用於HIV感染者和病人。

2013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籤署了HOPE法案,允許HIV陽性者捐贈器官供HIV陽性患者使用。此後的2016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得到美國器官聯合分享會的許可,完成了美國首個HIV陽性患者間的腎臟移植,以及世界首個HIV陽性患者間的肝臟移植。這一允許HIV陽性者捐贈器官的法規也使得器官移植在美國每年能多挽救1000人的生命。

在如何避免器官移植的受者染上諸如癌症、愛滋病方面,有更多的研究和工作要做,但目前有些兩難。例如,如果在捐贈前對供者進行CT掃描,會發現很多根本不必要發現的病症,這會讓供體器官供不應求的局面更加惡化。

美國每年有10多萬人排隊等待器官移植,在中國由於各種原因雖然排隊等待的人並不如美國多,但供體器官的短缺狀況更為顯著,目前中國每年有器官移植需求的病患達30多萬,但每年中國的器官移植只能做7000~8000例,供體器官短缺是一大原因。

當然,為了讓器官移植能更好地挽救人們的生命,需要對供者的愛滋病、癌症和其他疾病檢測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早日實現簡易可行的檢測,避免器官移植受者染上與供者相同的疾病。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ajt.14766

《中國科學報》 (2018-10-12 第7版 作品)

相關焦點

  • 死囚器官為移植供體源被叫停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主席黃潔夫宣布:從2015年1月1號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 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有望在早期發現!供體cfDNA或將成為預測標誌物
    研究人員認為,同樣的測試也可能有助於監測其他類型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這項工作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資助。「這項測試解決了肺移植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檢測排斥反應的隱藏跡象,」該研究的聯合負責人、NHLBI心血管分部器官移植基因組學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醫學博士Hannah Valantine說。
  • 讓脾「長成」肝,替代方案解決器官移植供體難
    器官移植治療的供體器官短缺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我國每年有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在世界範圍內,近千萬人在等待中企盼新生的希望。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峻峰教授、董磊教授與澳門大學王春明教授聯合研究團隊嘗試用一種器官向另一種器官「轉化」的技術策略,在體內將脾臟轉化為有功能的肝臟,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從器官移植到器官再造,這個想法其實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組織工程技術就開始萌芽。
  • 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這些小豬的器官有望移植人體
    據中國紅十字會統計,臨床治療中,我國每年因器官衰竭等待移植的患者超過30萬,但捐獻的器官只有1.7萬餘個,只有不到6%的人能實現移植,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中去世。而國外有幾百萬的患者等待著器官移植。可見,人體器官短缺問題異常嚴重。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ltb&gt兩大難題&lt/b&gt    儘管器官移植為挽救人們的生命居功至高,但細究起來它的發展也有裹足不前的成分。分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供體器官供不應求,二是器官移植後,受者機體對異體器官的免疫排異。    供體器官的供不應求是因為需要和要求做器官移植的病人太多,但合適的供體器官太少,因為很多人死後都不願意捐獻自己的器官。
  • 中南大學培養供體豬 胰島移植手術可供救命臟器
    而成功移植胰島之後,不僅能延長患者生命,治療費用也大大減低。  豬為何是最佳供體物種?  豬胰島素分子跟人僅一項不同  異種移植,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植物「嫁接」。人類最早的嘗試是把羊的臟器移植到人體內,但由於當時對免疫學方面的經驗缺乏,這個器官很快就被排斥掉了。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那是一個法國年輕人的身體,一周前,他在中國旅遊時遇到了意外,因重度顱腦外傷而去世。專程從法國趕來的父母,決定捐出兒子的器官。最終,在白色的燈光下,一個肝、兩個腎、一對肺被取了出來,移植到四位中國病人身上。無錫市人民醫院肺移植中心ICU裡,57歲的王先生戴上聽診器,聽著法國年輕人留下的肺在自己胸腔裡發出的聲音,他知道自己從此獲得了新生:「聲音真好聽,比我的強多了!」
  • 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楊耕身  衛生部近日發布《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新規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規定提出: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學原則的,不得開展器官移植。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異種移植:豬的器官「得天獨厚」
    12—14日,在長沙召開的第三屆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上,國際異種移植協會主席Leo Buhler說。異種移植,簡單說,即把一種動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到另一種動物體內。人類期望通過這一技術,在符合安全和倫理的前提下,解決移植供體短缺難題,治療人類疾病。十年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王維教授團隊關於「豬胰島移植」研究,在全球率先獲得重大突破。
  • 器官移植買賣黑產業鏈所處的灰色地帶
    移植,緊缺的並不是技術劉長秋,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生命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對這個常年研究人體器官移植犯罪的學者而言,人體器官的黑市癥結並不複雜——器官移植供體的巨大缺口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前者,我國在2007年頒布的《移植條例》中規定,活體器官的接受人限於捐獻者的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或者有證據證明與活體器官捐獻者存在因幫扶等形成親情關係的人員。後者,也就是屍捐,2003年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數字還是零,經過多年的努力,也才達到了每百萬人捐獻率0.03,與美國每百萬人中有26.5人捐獻器官,歐盟每百萬人中有17.8人捐獻的水平相差甚遠。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由於技術準入制度缺失,器官移植處於無序競爭狀態,在供體器官匱乏的同時,器官獲取和分配中的隨意和浪費現象也日益突出。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有50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移植手術,可真正上規模的醫院只有100至150家,很多醫院僅僅「做過」手術,並不能說明它們真的擁有這種實力,不少醫院甚至虛報、重複上報移植案例。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死刑犯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
    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小奧父母正是在確認中國器官捐獻流程完全符合國際標準之後,才向院方提出捐獻意願。中國的器官移植法治化,尤其是針對死囚的器官使用問題,一直都是國際國內社會熱議的焦點。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對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
  • 一隻豬對器官移植的貢獻,人類最早將在2021年底接受豬心移植
    最近,有項研究證明,豬心臟將有望成為人類心臟移植供體!對於患有嚴重心力衰竭和某些其他對其他療法無反應的心臟病的患者,心臟移植通常是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2019年,根據美國器官移植提供的數據,美國共進行了3552例心臟移植手術。但是心臟移植患者通常需要等待六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等到供體,而且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
  • 渾身是寶的豬,器官很快就要移植給人?
    心臟移植是治療終末期心力衰竭的首選方法,但是心臟移植髮展受限於移植供體的短缺。近期的研究表明,豬的心臟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人類心臟移植的供體。 2012年,戴一凡領銜的團隊在南京醫科大學建立了國內第一個以異種器官移植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級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異種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同年8月,中南大學異種移植無指定病原體(DPF)超潔淨供體豬培育中心成立,並著手培養用於胰島移植的「供體豬」。這些豬生活在無菌且恆溫的空調房裡,享受著無公害的有機蔬菜做成的美食,喝的是純淨水,閒暇時有音樂聽,還有人帶著玩。
  • 陳根:科學家有望解決器官移植最大障礙
    文/陳根我們可以通過器官移植來替換損壞的器官,以延長壽命。但器官移植手術最難的一點>,其實並不在於移植手術本身,而是如何找到匹配的供體。可以說,目前器官移植手術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供體的短缺,其次就是患者移植後的免疫系統排異反應
  • 國家衛健委:我國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2018年7月31日上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我國於2015年成功實現移植器官來源轉型,所有移植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7月31日上午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有關情況。
  • 雲南農大在異種器官移植領域又獲重要研究成果
    同時,這個基因工程豬和它的器官都具有正常的生理特徵、生育能力以及轉基因向下一代傳遞的能力。實驗成功地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雲南農業大學構建了集供體豬培育、異種器官移植臨床前研究和移植術後護理的一體化生物醫學大平臺,為豬到非人靈長類的異種器官移植移植研究打下了基礎。
  • 人體捐獻器官移植全由電腦統一分配(圖)
    5日上午,記者在省人民醫院見到了患者樊和平,他今年56歲,做完肝臟移植手術才兩周。雖然因為身體虛弱還不能說話,但見記者到來,他吃力地揮了揮手向記者打招呼,臉上露出微微笑意。從突然發病到配型成功找到供體,再到進行肝臟移植手術,短短5天時間讓樊和平從死亡線上走了一遭。  捐獻出來的器官,在配型適合的情況下,先分配給誰,究竟誰說了算?
  • 這些小豬有望為人類提供移植器官!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進展今日發表
    為了緩解這個問題,異種移植長久以來被寄予厚望,也就是用其他動物的器官來取代人體器官。而豬的心臟、腎、肝等器官與人體器官大小相似,組織學、生理學等特徵也相近,因此被很多科學家認為是十分適合提供異種器官的動物。
  • 2019醫學倫理學案例分析:器官移植
    2019醫學倫理學案例分析:器官移植 例題:目前我國器官移植最突出的問題是供體來源。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一位學者提出建議:鑑於目前我國計劃生育中有大月份引產的胎兒,與其讓他(她)自然死亡,不如留做器官移植(特別是腎移植)的供體;有的學者指出此舉不人道,應持慎重態度。於是,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那麼,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