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脾「長成」肝,替代方案解決器官移植供體難

2020-11-30 新華日報

器官移植治療的供體器官短缺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我國每年有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在世界範圍內,近千萬人在等待中企盼新生的希望。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峻峰教授、董磊教授與澳門大學王春明教授聯合研究團隊嘗試用一種器官向另一種器官「轉化」的技術策略,在體內將脾臟轉化為有功能的肝臟,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從器官移植到器官再造,這個想法其實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組織工程技術就開始萌芽。論文通訊作者、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董磊說,組織工程技術是試圖在體外「培養」一個新器官,「通俗地說,現有的組織工程技術,一般是在支架材料上種上種子細胞,再給予特定的培養條件,讓種子細胞在體外發育成一個有功能的組織或器官,再移植入病人體內發揮功能。」但至今為止,這種技術在再生結構複雜的大型器官方面始終未能獲得實質性突破。

在此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另闢蹊徑,突破了組織工程的常規路徑,在活體動物體內對現有的器官脾臟進行改造。經過改造後,脾臟轉變成了一個具備基本肝臟功能的新器官。

這一改造過程中,研究者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是將脾臟原有的結構、尤其是細胞外基質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淋巴細胞和肝細胞是截然不同的兩類細胞,對生長環境中的細胞外基質的組分和濃度要求存在很大差異。在天然情況下,肝細胞基本無法在脾臟中生長,在脾臟中直接植入肝細胞,肝細胞會跑掉。」董磊告訴記者,團隊首先發展了一個很有趣的小手術,可以將小鼠脾臟從深腹部移位到皮下,這為後續的脾臟改造和觀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接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對脾臟反覆注射活性生物製劑,改變了脾臟的基質環境,最終,通過注射不同來源的肝細胞,實現了脾臟向肝臟的「轉化」。研究小組發現,轉化後的「類肝脾臟」這一全新的器官在小鼠體內發揮著肝臟的基本功能,甚至能夠支持90%的原始肝臟被切除後的小鼠實現100%存活。

在現有的器官中,為何會選中脾臟作為轉化對象?董磊告訴記者,對於人體來說,脾臟相對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脾臟的主要功能,例如淋巴器官的功能和血液過濾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淋巴結和肝腎代償。「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脾臟受損摘除後,絕大部分人的健康情況和壽命保持正常。」

此外,在活體內進行現有器官向肝臟的改造,器官在循環系統的位置和器官自身的大小至關重要。「脾臟和肝臟的循環系統有一部分是共享的,這一點在轉化後的脾臟發揮正常肝臟功能過程中非常關鍵,同時其體積和輸送的組織結構,也讓脾臟能夠支持足夠多數量的肝細胞存活生長和發揮功能。」

這項研究發表後,迅速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很多人非常感興趣的是,人體在胚胎時期,是由完全相同細胞分化後形成組織,再由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這項研究讓我們不禁暢想,未來我們有沒有可能更多看到組織或器官轉化的可能性?對此,董磊表示,團隊目前還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比如我們正在嘗試不用移植其他個體的肝細胞,而是直接用脾臟自身的細胞,通過重新『編程』的方法,讓它『變身』為肝細胞來正常『工作』。」 本報記者 楊頻萍

相關焦點

  • 讓脾臟「長成」肝臟,器官移植有了全新替代方案
    交匯點訊 器官移植治療的供體器官短缺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我國每年有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在世界範圍內,近千萬人在等待中企盼新生的希望。  記者了解到,南京大學的一項前沿研究為器官移植提供了一項可能的替代方案。
  • 因供體染癌,器官移植值不值?—新聞—科學網
    器官移植受者因供體器官而染上癌症很少見,這也是貝梅爾曼斯從事器官移植20年來遇到的第一次。也許,這種情況會動搖人們對器官移植的看法和信念,不再願意接受器官移植。 不過,從這個案例看,這種情況只能說是目前是因為技術上還無法解決的短板而造成的。器官供者53歲,2007年死於卒中。
  • 死囚器官為移植供體源被叫停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主席黃潔夫宣布:從2015年1月1號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 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有望在早期發現!供體cfDNA或將成為預測標誌物
    研究人員認為,同樣的測試也可能有助於監測其他類型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這項工作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資助。「這項測試解決了肺移植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檢測排斥反應的隱藏跡象,」該研究的聯合負責人、NHLBI心血管分部器官移植基因組學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醫學博士Hannah Valantine說。
  • 一隻豬對器官移植的貢獻,人類最早將在2021年底接受豬心移植
    最近,有項研究證明,豬心臟將有望成為人類心臟移植供體!對於患有嚴重心力衰竭和某些其他對其他療法無反應的心臟病的患者,心臟移植通常是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2019年,根據美國器官移植提供的數據,美國共進行了3552例心臟移植手術。但是心臟移植患者通常需要等待六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等到供體,而且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
  • 中國女科學家研發豬3.0,有望解決異種移植器官難題
    據統計,全世界至今接受心、肝、腎臟等移植者已達數十萬例,大部分移植器官的主要來源都是腦死亡的病患,目前,只有一半的患者有機會接受器官移植,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在無奈的等待中絕望離世。供者器官來源不足的問題嚴重困擾著器官移植手術的推廣和應用,在這種局勢下,科學家將目光投向了異種器官移植。
  • 國家衛健委:我國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郭燕紅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我國以器官移植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療取得了顯著進展和成效。各種因素導致的器官功能喪失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採用儀器、人造器官或者人體器官來代替因疾病而喪失功能的器官成為這類疾病的主要的治療手段,目前血液透析、人工肝、體外膜肺養合等器官功能替代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自1954年美國醫生約瑟夫·默裡第一次成功地進行腎移植,1956年唐納爾·託馬斯進行了第一例骨髓移植後,器官移植便把「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詩意畫景表現為活生生的現實。迄今,全世界僅心、肝、腎人體三大器官的移植已經達到50萬例。
  • 科技日報:豬器官移植非天方夜譚,中國異種移植研究處於領先
    供體短缺是制約器官移植的瓶頸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世界對器官需求量已遠遠大於器官供給。由於供體數量的極度匱乏,大多數患者無法接受治療。供體器官短缺是制約器官移植髮展的主要瓶頸之一。豬是目前發現的最好器官供體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嘗試用異體移植、3D列印、組織工程等來替代。然而3D列印技術造價比較高,而且只能列印細胞結構相對單純的器官,比如血管。而對於肝臟、心臟等內部結構複雜的器官,3D列印很難實現,組織工程器官同樣面臨功能問題。
  • 陳根:科學家有望解決器官移植最大障礙
    文/陳根我們可以通過器官移植來替換損壞的器官,以延長壽命。但器官移植手術最難的一點>,其實並不在於移植手術本身,而是如何找到匹配的供體。可以說,目前器官移植手術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供體的短缺,其次就是患者移植後的免疫系統排異反應
  • 豬肝移植給猴子已存活16天,未來豬的器官或可移植給人體
    日前,多基因編輯豬-恆河猴異種肝、心、腎器官移植在位於陝西西安的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順利實施。研究團隊使用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敲除的13個基因修飾豬作為供體,將一個供體豬的肝、心、腎分別移植給3隻恆河猴受體。
  • 浙大邵逸夫醫院8天連做9臺器官移植術
    自2019年1月浙大邵逸夫醫院一次性拿到肝、腎、心、肺臟器移植執業資格,迅速組建技術過硬的器官移植團隊以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醫院成功開展肝臟移植、腎移植、肺移植、心臟移植等移植項目,讓43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浙大邵逸夫醫院從「微創時代」闊步邁向了「移植時代」,移植手術已成為其常規手術。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據統計,至今全球接受過器官移植已累計達到50萬人次。我國自1964年成功開展腎移植至今,每年的器官移植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發展更快,腎、心、肺、肝、胰等移植的數量和技術普遍提升,肝臟移植技術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是,由於法律法規建設和管理滯後,我國器官移植難以登上國際主流舞臺。
  • 1型糖尿病的胰島移植新方法 有望進入臨床試驗!
    1型糖尿病的胰島移植新方法 有望進入臨床試驗!首席研究員麗貝卡·斯託克斯(Rebecca Stokes )表示,將胰島移植到肝臟會為病人帶來一定的風險,而他們的新研究為接受移植胰島的人提供了更安全、更有益的治療法。「胰島是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Stokes解釋道。胰島移植是一種治療1型糖尿病的方法,胰島細胞被疾病摧毀後無法產生和調節胰島素,而胰島移植可以再生產和調節胰島素。
  • 豬肝移植猴體存活已長達16天 突破國際最長存活時間記錄
    研究團隊首次在國際上使用PERV敲除的13個基因修飾豬作為供體,將一個供體豬的肝、心、腎分別移植給3隻恆河猴受體。目前,移植肝和受體猴已存活16天,為豬-猴輔助性肝移植國際最長存活時間。供體豬由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其基因編輯人源化程度高,首次實現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敲除、聯合3種主要異種抗原敲除以及9種基因人源化改造,解決了異種器官移植後PERV病毒交叉感染和超急性排斥反應問題,降低了異種器官移植後急性排斥反應和凝血功能紊亂等問題,屬於國際領先水平。
  • 渾身是寶的豬,器官很快就要移植給人?
    ,豬的心臟在不久的將來有望解決心臟患者供體長期短缺的問題。 戴一凡在接受中國實驗動物信息網的採訪中提到:「國外的器官捐獻工作做的非常好,一個供體可以給5到6位病人使用,包括腎臟、心臟、肺、肝、胰、還有角膜,但是國外也仍然還有很大的缺口,比如,2015年美國等待器官移植的有13萬病患者,最後能拿到的器官也只有3萬多,歐洲的數據也差不多。
  • 器官移植買賣黑產業鏈所處的灰色地帶
    活體捐肝簡單點說就是從供體身上取下60%的健康肝臟移植到病人身上,而供體通過日後的休養,肝臟會逐漸恢復,對此兩名網友均表示有了解,不過後者「捐」的欲望更為迫切。這名網友同樣28歲,自稱河南人,育有一子,因為高利貸壓力幾個月前就不斷在網上尋找線索試圖賣肝,「我急需用錢,25萬賣我的肝,腎不賣,不是出於健康考慮,而是因為腎需要配對,很麻煩,能賣出去太慢」。
  • 最新的老鼠實驗將解決人類器官移植問題
    近日,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在老鼠體內培育出了小鼠腎臟,這可能會使人類在解決人體器官移植方面更進一步。這種方法為大約10萬需要移植器官的人帶來了希望,但它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的科學家在老鼠身上培育了小鼠的腎臟,這表明我們總有一天可以在其他動物身上培育出人類的腎臟,這將有助於解決捐贈器官短缺的問題。兩年前,日本在老鼠胰腺方面也取得了同樣的成就。但現在這是一個更重大的突破。
  • 衛生部原副部長:器官移植有望納入大病醫保
    那麼,器官移植的缺口究竟還有多大?黃潔夫解釋,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只有3萬例,並不代表只有這3萬人需要移植,這是因為全國僅169家醫療機構具備移植資質,能做器官移植的醫院和醫生相對於整個醫療界來說還是太少。美國3億人口卻有320多家醫院具備移植資質,從事器官移植的醫生超過1000人。
  • 男子一次性換8個內臟器官 闌尾也更換(圖)
    十天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一次跨年手術,為洪德龍移植了全部腹腔器官,移植器官包括:肝、胰、脾、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和闌尾。目前洪德龍恢復順利,他也成為亞洲成功接受該手術治療的第二人。湘雅二醫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普外器官移植科賀志軍教授說。  經過會診,醫院專家認為,由於病變累及腹內整個門脈系統,腹腔多器官聯合移植是目前唯一根治性治療方法。  2010年12月31日下午,洪德龍被推進了手術室。「通俗地說,手術就是將供體的腹腔內整體器官(肝、胰、脾、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闌尾),移植到患者的腹腔內。」賀志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