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肝膽疾病研究院:器官移植與時間賽跑

2020-11-30 人民網

人民網武漢4月25日電 一個生命結束了,逝者器官讓另一個瀕危的生命重獲新生,5年來,武漢大學肝膽疾病研究院、武漢大學移植醫學中心醫護人員在默默地從事這樣一項偉大的事業。器官捐獻案例隨時隨地可能出現,器官保存的時間以小時計算,終末期肝腎功能衰竭患者時刻會受到生命的威脅,這是一個時刻準備與時間賽跑、甘於奉獻與付出的團隊。

日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研究決定,授予武漢大學肝膽疾病研究院「2014年度特別貢獻獎」,以表彰該院及移植醫學中心團隊在臨床業務、科學研究等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全年成功完成器官捐獻66例,完成肝移植手術33例、腎移植 112例,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前列;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疆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實現了武漢大學該類項目「零」的突破;學科帶頭人葉啟發教授當選中國器官獲取聯盟執行主席。

據了解,器官移植多是急診手術,是典型的兵團作戰,一旦有合適的供體,患者轉運、供體維護、器官獲取、器官修整、聯繫受者、配型、手術、監護不一而足,全體隊員經常要連軸轉。2014年4月22日,肝膽疾病研究院醫護人員不眠不休,連續奮戰48小時,完成了4例捐獻和7臺器官移植手術。而現在,這個記錄再次被刷新,72小時夜以繼日地奔忙,整個團隊為生命接力。

司晶,一位器官捐獻協調員,經常半夜三更接到捐獻線索,二話不說,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盡最大努力與家屬協調溝通。不能錯失任何一條捐獻線索是他們的信條,節日、假日、漆黑的夜晚總能見到協調員奔波的身影。有一次,他腎結石發作,高燒不退,在打點滴的時候接到捐獻線索電話,拔掉針頭,匆匆奔赴現場。他比任何人都清楚,100個捐獻線索中,能有10個捐獻者就不錯了。而沒有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只要有一線希望,他都會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經常是無功而返。

科室有正副護士長5名,她們要隨時參與轉運協調,還要被派到移植ICU輪流值夜班,對肝移植術後患者進行重點監護,有時候一守就是一個星期。她們在肝膽疾病研究院度過了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做器官捐獻協調員,第一次幫捐獻者買壽衣、第一次進太平間、第一次送家屬到殯儀館……爭取到任何一例捐獻都十分不易,她們要給予捐獻者家屬充分的尊重和人道主義關懷,讓對方感到做出捐獻決定是值得的。

學科帶頭人葉啟發教授說,2007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出臺後,中國開展器官移植業務的醫療機構由1000多家整頓減少到160餘家,而中南醫院逆勢而上,於2012年4月獲得衛生部準入,成為國內首家獲DCD移植資質的單位。這與肝膽疾病研究院移植團隊的技術水平、整體素質及其為器官移植事業無私奉獻密不可分,更與醫院領導班子的高度重視,協作團隊的全方位支持息息相關。(張沛)

相關焦點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參會的各方專家坦言,儘管中國器官捐獻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高昂的自付費用仍讓部分患者望而卻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肝膽疾病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葉啟發教授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全國適用的器官移植服務收費標準正在起草和制定中。黃潔夫也透露,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推進將腎移植率先納入醫保,促進器官移植收費「透明化」。不僅如此,至2020年,我國器官移植示範醫院有望增至300家,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國。
  • 中國器官移植收費將有統一標準
    新京報訊 (記者魏銘言)2015年,中國2766位公民身後自願捐獻器官7,758個,當年器官移植手術達到1.1萬例(包括經審核的親源活體器官移植)。在成為世界器官捐獻第二大國後,中國衛生部門已著手為器官移植服務收費制定「標準」。   5月15日,2016中國-國際器官捐獻移植論壇在武漢召開。
  • 異種器官移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長久以來,科學家都夢想著能在豬身上培育適應移植手術的人體器官,以便為器官移植提供穩定來源,但人體免疫系統的排斥反應和豬基因中病毒造成的感染是研究的兩大阻礙。為此,各國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不斷改進豬的基因使其更加適應人體,在移植後產生儘可能少的排異。
  • 體力活動多肝膽疾病少
    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聯合英國牛津大學開展的一項旨在量化體力活動與肝膽疾病風險關聯的研究發現,中國成年人體力活動多,患肝膽疾病的風險更小。在中國,體力活動與肝膽疾病相關性的前瞻性證據有限。為量化二者間的關聯,研究人員調查分析了2004~2008年間460937名來自中國10個地區、年齡在30~79歲間的參與者數據,這些參與者在研究初始時均無癌症或肝膽疾病史。研究人員通過調查問卷形式,首先了解參與者社會人口特徵、生活方式、個人和家庭病史及當前藥物治療等情況;記錄參與者身高、體重、臀圍、腰圍、生物阻抗、肺功能、血壓以及心率等數據;最後,所有參與者提供10毫升非空腹血液樣本。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至少可以回去當醫生」黃潔夫也是一位器官移植手術的主刀醫生。到現在,黃潔夫都記得1994年他人生中第一次做器官移植手術時的情形。「器官移植分兩個組,一個供體組,一個受體組,受體組就是把器官接上去,供體組是把器官拿出來。」黃潔夫說,那一次,自己是受體組的,但也親眼見到供體組的工作。
  • 中國器官移植 這條路充滿了荊棘坎坷
    2019年4月16日,著名外科學家、我國器官移植事業開創者之一夏穗生在武漢逝世。逝後,其家屬遵從夏老遺願,捐獻了角膜。一個致力於器官移植事業的人,選擇在自己死後捐獻器官,該是一種完美的落幕吧。相信,你也曾為那些因受益於器官移植而重獲新生的人而感動落淚,但你是否知道器官移植,在我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 專家:器官移植應有更詳盡操作規則
    11月23日中午,在解放軍309醫院第二住院部肝膽外科的病房裡,蘇丹和她的丈夫並排坐著,喝著湯,吃著水餃。  「審查過程就像預審」  像蘇丹和田新丙所經歷的一樣,活體器官移植手術前要通過兩部分的審查:身體檢查和倫理審查。  所謂身體檢查就是通過醫學檢查,確定捐獻器官的人是否適合移植手術,例如,供者有沒有重要臟器疾病、血液疾病、待移植器官是否健康等等。
  • 豬肝移植猴體存活已長達16天 突破國際最長存活時間記錄
    研究團隊首次在國際上使用PERV敲除的13個基因修飾豬作為供體,將一個供體豬的肝、心、腎分別移植給3隻恆河猴受體。目前,移植肝和受體猴已存活16天,為豬-猴輔助性肝移植國際最長存活時間。西京醫院組織專家團隊實施手術該項目由西京醫院肝膽外科竇科峰教授和陶開山主任牽頭,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實驗外科等17個科室共同協作完成。異種器官移植存在超急性排斥反應、急性排斥反應、凝血功能障礙和物種間交叉感染等4大主要問題。
  • 衛生部原副部長:器官移植有望納入大病醫保
    8月6日至8日,2015年中國器官移植大會在武漢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原副部長黃潔夫表示,中國器官移植迎來新的拐點,移植數量已經超過歷史紀錄,越來越多的公民將加入自願捐獻的隊伍,我國也準備著手將器官移植納入醫保大病救助的範疇。
  • 中國實體器官移植受者侵襲性真菌病臨床診治指南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結合更新的國內外臨床證據,並參考2013年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的《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四次修訂版)》、美國感染學會(IDSA)2016年《念珠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10年《隱球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08年《麴黴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14年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性疾病學會
  •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有錢的等器官 沒錢的放棄
    中國的器官移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缺器官,缺醫生,也缺醫院。  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者實際人數為兩萬多人,而全國只有幾百位器官移植醫生,能夠開展的手術在1萬例左右。具有器官移植手術資質的醫院只有169家,其中肝移植70多家,腎移植90多家,心臟移植的20家,肺移植的還不到20家。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如果把這一數字加上,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數與所器官捐獻數的比值將拉大到30比1。因而供體器官的缺口非常之大。    全世界目前等待合適的供體器官做移植手術的病人有30萬人。在美國,每年有6.3萬人在等待合適的心、肝、肺和腎等器官做移植,但每年只有約20000人可以成為幸運者而得到供體器官進行移植術。
  • 凱風帶你揭開"器官移植"的神秘面紗
    器官移植是一種醫學上用來治療疾病的方法,由於它涉及到供體和受體選擇,以及許多法律和道德問題,因此也經常成為網絡中熱議的話題。那麼器官移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它能治療什麼病、有哪些新進展,怎樣的器官移植才是合法的?請跟隨本文一起揭開器官移植神秘的面紗。
  • 幹細胞療法在美容領域、生物修復、器官移植、疾病治療的應用範圍!
    幹細胞——器官移植 幹細胞的用途非常廣泛,涉及到醫學的多個領域。科學家已經能夠在體外鑑別、分離、純化、擴增和培養人體胚胎幹細胞,並以這樣的幹細胞為「種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組織器官。
  • 異種移植:豬的器官「得天獨厚」
    12—14日,在長沙召開的第三屆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上,國際異種移植協會主席Leo Buhler說。異種移植,簡單說,即把一種動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到另一種動物體內。人類期望通過這一技術,在符合安全和倫理的前提下,解決移植供體短缺難題,治療人類疾病。十年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王維教授團隊關於「豬胰島移植」研究,在全球率先獲得重大突破。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權威發布廣東器官移植醫療機構...
    會上發布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記錄了2019年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相關數據。   肝腎移植等待者數量多   大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賀勝介紹,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國已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超過3.3萬例,捐獻大器官超過9.3萬個。2019年,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
  • 器官移植,終末期病人的最後救命稻草
    時至今日,想必大家對器官移植已經不再陌生了。這項技術的難度十分的大,它用於幫助很多疾病終末期的病人,更換衰竭臟器而重獲新生。 根據百度百科的名詞解釋:移植是指將一個個體的細胞、組織或者器官用手術或者其他辦法,導入自體或者另外一個個體的某一部分,以替代原已喪失功能的一門技術。
  • 器官移植需要遵循生命倫理
    從新聞中可看出,兩種器官的成功移植體現出了高精尖的技術,但在身份和倫理認同上卻極具難度。傳統的心、肝、肺等器官移植,身份認同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些器官若移植成功,就會成為這個人的身體組成部分。當然,有時器官移植會改變受者的性格或行為方式,但並不影響受者的個人身份認同。但是,換臉、換生殖器,就可能極大地影響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會陷入一個哲學悖論——特修斯悖論。
  • 健康湖州丨體力活動多肝膽疾病少
    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聯合英國牛津大學開展的一項旨在量化體力活動與肝膽疾病風險關聯的研究發現,中國成年人體力活動多,患肝膽疾病的風險更小。在中國,體力活動與肝膽疾病相關性的前瞻性證據有限。為量化二者間的關聯,研究人員調查分析了2004~2008年間460937名來自中國10個地區、年齡在30~79歲間的參與者數據,這些參與者在研究初始時均無癌症或肝膽疾病史。
  • 因供體染癌,器官移植值不值?—新聞—科學網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腎臟學教授弗雷德裡克·貝梅爾曼斯(Frederike Bemelman)團隊最近在《美國移植雜誌》上發文講述了一起「極為罕見」的案例。在接受了同一位捐贈者的器官移植後,4名受者在數年內先後患上乳腺癌,並造成其中3人死亡。 這個案例再次引發了對器官移植治療疾病價值的討論,以及如何能避免這種雪上加霜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