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武漢4月25日電 一個生命結束了,逝者器官讓另一個瀕危的生命重獲新生,5年來,武漢大學肝膽疾病研究院、武漢大學移植醫學中心醫護人員在默默地從事這樣一項偉大的事業。器官捐獻案例隨時隨地可能出現,器官保存的時間以小時計算,終末期肝腎功能衰竭患者時刻會受到生命的威脅,這是一個時刻準備與時間賽跑、甘於奉獻與付出的團隊。
日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研究決定,授予武漢大學肝膽疾病研究院「2014年度特別貢獻獎」,以表彰該院及移植醫學中心團隊在臨床業務、科學研究等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全年成功完成器官捐獻66例,完成肝移植手術33例、腎移植 112例,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前列;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疆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實現了武漢大學該類項目「零」的突破;學科帶頭人葉啟發教授當選中國器官獲取聯盟執行主席。
據了解,器官移植多是急診手術,是典型的兵團作戰,一旦有合適的供體,患者轉運、供體維護、器官獲取、器官修整、聯繫受者、配型、手術、監護不一而足,全體隊員經常要連軸轉。2014年4月22日,肝膽疾病研究院醫護人員不眠不休,連續奮戰48小時,完成了4例捐獻和7臺器官移植手術。而現在,這個記錄再次被刷新,72小時夜以繼日地奔忙,整個團隊為生命接力。
司晶,一位器官捐獻協調員,經常半夜三更接到捐獻線索,二話不說,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盡最大努力與家屬協調溝通。不能錯失任何一條捐獻線索是他們的信條,節日、假日、漆黑的夜晚總能見到協調員奔波的身影。有一次,他腎結石發作,高燒不退,在打點滴的時候接到捐獻線索電話,拔掉針頭,匆匆奔赴現場。他比任何人都清楚,100個捐獻線索中,能有10個捐獻者就不錯了。而沒有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只要有一線希望,他都會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經常是無功而返。
科室有正副護士長5名,她們要隨時參與轉運協調,還要被派到移植ICU輪流值夜班,對肝移植術後患者進行重點監護,有時候一守就是一個星期。她們在肝膽疾病研究院度過了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做器官捐獻協調員,第一次幫捐獻者買壽衣、第一次進太平間、第一次送家屬到殯儀館……爭取到任何一例捐獻都十分不易,她們要給予捐獻者家屬充分的尊重和人道主義關懷,讓對方感到做出捐獻決定是值得的。
學科帶頭人葉啟發教授說,2007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出臺後,中國開展器官移植業務的醫療機構由1000多家整頓減少到160餘家,而中南醫院逆勢而上,於2012年4月獲得衛生部準入,成為國內首家獲DCD移植資質的單位。這與肝膽疾病研究院移植團隊的技術水平、整體素質及其為器官移植事業無私奉獻密不可分,更與醫院領導班子的高度重視,協作團隊的全方位支持息息相關。(張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