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Immunol:揭示巨細胞病毒塑造宿主機體免疫系統的分子機制

2020-12-05 生物谷

2019年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巨細胞病毒能夠廣泛傳播,感染機體後能在體內終生存在,在健康人機體中,這種病毒通常會被有效抑制,但當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減弱或女性孕期的話,巨細胞病毒就會給機體健康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分析方法,其能利用機體免疫反應準確檢測病毒感染的狀況,該方法還能幫助早期發現機體的保護缺陷,從而使得某些疾病患者的移植變得更加安全。

圖片來源:A. Moosmann/Helmholtz Centre Munich

當人類感染巨細胞病毒後,病毒會在體內隱藏一段時間,通常並不會被注意到;然而,當機體免疫系統功能減弱,比如器官移植或嬰兒在母體中被感染後,病毒就會對機體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傷,比如神經系統等;因此闡明針對該病毒的特殊機體免疫反應對於後期有效預防或抑制機體損傷的發生至關重要。

殺傷性T細胞能夠檢測廣泛的病毒靶點

研究者Andreas Moosmann博士表示,在健康人體中,T細胞會抑制巨細胞病毒的複製,有數以億計的不同T細胞在機體中巡邏,每個細胞表面都有著自身的感受器—T細胞受體,其能夠識別一小部分的特殊病原體。當感受器被激活時,T細胞就會轉變成為殺傷性細胞,隨後被感染的細胞就會死亡,細胞中的病毒就不會激素複製。通過分析血液中特殊的T細胞,研究人員就能夠精確檢測病毒是否存在於血液中。

一種檢測能針對多種類型病毒

為了能快速準確地鑑別出病毒,研究者Moosmann及同事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方法,僅需要單一的檢測就能分析數百萬個T細胞,隨後研究者對血液樣本中的RNA序列進行測序分析,這樣就能鑑別出針對巨細胞病毒不同部分特異性的T細胞受體類型,利用這種新方法,研究者在8名健康的病毒攜帶者機體中鑑別出了1052個病毒特異性的T細胞受體,在包含352名供體的第二組研究對象中,研究者測定了這些序列的流行程度,從而能夠幫助他們更加準確地預測感染的個體。

研究者或能利用這些研究結果建立一種病毒特異性T細胞受體的資料庫,研究者表示,該方法還適用於針對其它病毒的檢測,而且其能以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信息,未來有望用於臨床研究中;目前研究者開發了一種能夠確定機體對不同病毒免疫狀態的新型檢測手段。

這種檢測的應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其能用來預測器官移植患者機體的病毒感染狀態等;當然了研究者所開發的技術還有更加廣泛的應用,比如其還能用來檢查個體的疫苗接種是否成功,同時也能幫助科學家們理解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症之間的關聯。(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Alina Huth, Xiaoling Liang, Stefan Krebs, et al. Antigen-Specific TCR Signatures of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8; ji1801401 DOI: 10.4049/jimmunol.1801401

相關焦點

  • .& Microbe:揭示伊波拉病毒如何阻斷機體免疫系統發揮抗病毒機制
    Host & Microbe上的一篇題為「Ebola Virus VP24 Targets a Unique NLS Binding Site on Karyopherin Alpha 5 to Selectively Compete with Nuclear Import of Phosphorylated STAT1」的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伊波拉病毒躲避機體抗病毒防禦系統的一種途徑
  • 揭示巨細胞病毒重複感染機制
    據4月2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人重複感染巨細胞病毒(CMV)的可能機制。
  • J Immunol:天然免疫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新文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天然免疫通路調控中取得進展,發現了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重要信號分子MITA的首個剪接變體MRP,相關的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MITA是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一個重要信號分子,在I型幹擾素的誘導產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武漢病毒研究所王延軼在人巨細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上再取新進展
    人巨細胞病毒(HCMV)含有一個大的雙鏈DNA,編碼的蛋白超過200多種,是皰疹病毒家族的一員。HCMV是一種條件性病原體,在免疫力強的個體中幾乎不會引起嚴重疾病,但新生兒感染HCMV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性損傷,免疫低下的器官移植者或AIDS患者感染後可引起嚴重症候群。
  • Cell:40年謎題被解開 科學家成功解析巨細胞病毒和宿主之間的進化...
    人類的巨細胞病毒俗稱人皰疹病毒5型,其能夠感染全世界大約50%的成年人,而且也是引發發達國家新生兒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通過深入研究揭示了為何特殊病毒能夠成功休眠以及不被機體免疫系統所識別。研究者Rich Berry說道,有些病毒非常「囂張傲慢」,其會充分展現自身的活力和致病性,從而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疾病症狀,而巨細胞病毒則不同於這些病毒。
  • ...信號或能促進宿主機體應對單純皰疹病毒的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反應
    圖片來源:Wikimedia研究者表示,當機體感染或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針對病毒的抗體能通過中和病毒或抗體依賴性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來保護宿主;HSV的糖蛋白D(gD)不僅是病毒進入宿主和細胞間擴散所需的必要條件,而且其還能結合宿主機體名為HVEM的免疫調節分子,從而阻斷其與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J Immunol:NF-KB參與抗HBV感染天然免疫反應
    2016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內的天然免疫反應是抵抗外源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其中I型與III型幹擾素起著關鍵的作用。目前對於抗RNA病毒的免疫反應機制了解的比較深入,但對於肝臟抵抗DNA病毒感染的機制仍不清楚。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浙江大學徐平龍團隊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調控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發現。核酸天然免疫識別是一類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存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
  • 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利用新版基因組,可更好認識樹鼩的遺傳特性,解釋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特別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例如,該團隊研究樹鼩基因組中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缺失現象,發現樹鼩MDA5(tMDA5)能夠替代缺失的RIG-I功能、識別RIG-I特異性識別的病毒、結合與RIG-I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又稱MITA/ERIS/MPYS)、誘導幹擾素β的產生。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Mol Cell | 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nucleic acid sensing)是一類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生物學機制,存在於機體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不僅對宿主細胞抵抗外源病毒感染至關重要,更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疾病和腫瘤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 J immunol:明礬疫苗中DNA酶的作用機制研究
    2016年7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不溶性鋁鹽(明礬)被用於製作疫苗佐劑已有80多年的歷史,然而,明礬本身引發免疫保護效應的機制仍然不清楚。為了拓展上述研究,作者將疫苗中的明礬用LPS代替,令人驚奇的是:LPS與OVA-NP刺激引發的CD4 T細胞反應同樣會受到DNA酶的影響,由於LPS已知並不會與宿主的DNA發生反應,因此,作者認為疫苗中的DNA酶應該以某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發揮著免疫調節作用。另外,作者也發現如果用完整的NP代替OVA-NP作為疫苗中的抗原成分的話,其產生的免疫反應就不會受到DNA酶的影響。
  • J immunol:共刺激信號調節Treg活性有助於抑制免疫排斥反應
    Ceuppens課題組研究了Treg細胞在共刺激因子信號通路阻斷的情況下如何減緩免疫排斥效應的分子機制,發現結合MR1以及低濃度的CTLA-4Ig能夠起到最佳的免疫抑制效果,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Immunology》雜誌上。共刺激信號(co-stimulation)對於T細胞的激活具有重要的作用,阻斷這一信號會導致一些與T細胞有關的疾病的發生。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J immunol:BTK介導Tfh分化促進自身免疫反應的發生
    此前的研究發現B細胞內部的信號發生紊亂足以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但這種病變後的B細胞是如何導致自體免疫反應的,這背後的機制並不清楚。另一方面,研究發現Tfh細胞能夠在淋巴結生發中心(germinal center)中促進B細胞的活化,從而導致自體免疫反應的發生。
  • JBC:病毒利用「假冒」蛋白在機體細胞中隱藏的分子機制
    2014年7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有些病毒可以在機體中隱藏很多年,其往往可以產生一些假冒的機體蛋白質來騙過機體免疫系統的審查;近日,來自墨爾本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就揭示了病毒假冒蛋白的基本結構,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