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40年謎題被解開 科學家成功解析巨細胞病毒和宿主之間的進化...

2020-12-05 生物谷

圖片來源:www.phys.org

2017年4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解開了一個長達40年的奧秘,文章中研究人員闡明了巨細胞病毒(CMV)和機體免疫系統之間長期存在的一種進化軍備競賽。

人類的巨細胞病毒俗稱人皰疹病毒5型,其能夠感染全世界大約50%的成年人,而且也是引發發達國家新生兒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通過深入研究揭示了為何特殊病毒能夠成功休眠以及不被機體免疫系統所識別。研究者Rich Berry說道,有些病毒非常「囂張傲慢」,其會充分展現自身的活力和致病性,從而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疾病症狀,而巨細胞病毒則不同於這些病毒。

巨細胞病毒能夠不斷進化,並且躲避機體的免疫系統,同時該病毒又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而病毒所採用的這種策略就會誘發異常進化軍備競賽,而這好比就是異常象棋生死之戰一樣;然而在這種場景中,分子就會替代象棋棋子,其會被移動用來防禦或者進行攻擊,病毒和宿主都會共同進化,並且建立適合他們之間關係維繫的策略。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巨細胞病毒如何進化來向機體NK細胞拋誘餌,從而讓機體免疫系統誤認為被感染的細胞也是健康的。Jamie Rossjohn教授表示,NK細胞的表現就好像我們機體中抵禦病毒感染的最前線防禦系統一樣。NK細胞能夠在機體中「遊走」來檢測細胞是否被感染,利用這種方式它們就能夠知道何時殺滅感染細胞;健康細胞在其表面有著自身的標記,這些標記能夠起到路標的作用來告訴NK細胞不要對其實施攻擊行為,然而在機體感染期間這些自身標記的缺失也是免疫系統檢測病毒的一種方式。

研究者Berry說道,這就是巨細胞病毒攔截的一種過程,其能夠拋出誘餌標記物來誘騙機體免疫系統誤認為已經被感染的細胞是健康的。然而機體免疫系統也會不斷進化並且重塑,而這對於物種的持續生存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研究解開了長達40年研究人員極其關注免疫系統中非常著名的蛋白功能的一個謎題,研究者發現,名為NK1.1的分子或許能夠作為一種新型武器,其能夠不斷進化來直接識別巨細胞病毒的誘餌標記,從而使得免疫系統有效對其進行檢測並且殺滅病毒。

前期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對小鼠進行了相關研究,後期他們將轉移到人類機體中進行試驗;最後研究者Berry表示,NK1.1在人類機體中也能夠表達,如果其能夠扮演和在小鼠機體中相同的角色的話,或許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新思路,幫助我們開發治療抵禦巨細胞病毒和其它病毒感染的新型治療方法。(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 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 APP.

原始出處:

Oscar A. Aguilar, Richard Berry, Mir Munir A. Rahim, et al. A Viral Immunoevasin Controls Innate Immunity by Targeting the Prototypical Natural Killer Cell Receptor Family. Cell (2017) doi:10.1016/j.cell.2017.03.002.

相關焦點

  • 高三生物教學教案:逆轉錄病毒解開人類進化之謎
    高三生物教學教案:逆轉錄病毒解開人類進化之謎 2013-01-11 13:50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Cell:有性生殖與病毒之間存在新的關聯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1.0242017年2月25日/生物谷BIOON/---有性生殖與病毒感染事實上存在很多共同之處。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這兩種過程依賴於單個蛋白HAP2,這種蛋白能夠讓兩個細胞(如精細胞和卵細胞)無縫融合,或者讓一個病毒與細胞膜融合。
  • 科學家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強!宿主可能是蝙蝠
    自然宿主或是蝙蝠說起2002年的「非典」,很多人至今心有餘悸,那場疫情的罪魁禍首正是一種名為SARS的冠狀病毒。2020年1月10日,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第一個基因組序列數據被公布,後來陸續有多個從患者身上分離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發布。
  • 回顧2018 | 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來研究病原-宿主互作?
    由於病原菌和宿主之間的識別從本質上講是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蛋白質組技術在該領域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蛋白質組學研究病原-宿主互作的論文屢屢見刊於Cell、Nature、Immunity等高水平學術期刊,今天我們回顧這些發生在2018年的亮點研究,去洞察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研究來探究病原-宿主互作機制。
  • 病毒進化論:病毒把人類殺死了,自己也跟著宿主死了,它想幹啥?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病毒在人類進化史上的作用,病毒自身沒有新陳代謝的功能,也沒有細胞,連細菌都不是!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一個功能,而生物最小的單位就是細胞,所以,病毒並不是生物,而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一個特殊的生物體。恰恰是這個特殊的生物體,為人類解開了生命起源的奧秘。
  • 禽流感病毒宿主適應性「基因調頻」的進化特徵
    但在感染人的過程中,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體呼吸道中的進化特徵,及其與患者臨床發病之間的關聯尚不明晰。研究人員為更好地闡述病毒的「基因調頻」特徵並進行定量分析,創造性地使用了一系列參數對病毒的適應性進化的狀態和速度進行描述。
  • 中國科學家解析脊椎動物RNA病毒「詮釋」生命起源進化 成果今刊於...
    生命起源進化,中國科學家提供了更有力研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研究員、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兼職教授張永振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脊椎動物RNA病毒的發現、遺傳與進化上實現突破性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於今天在《自然》雜誌上以研究論文形式發表。
  • 經過數十億年的進化,病毒為什麼不知道殺死宿主就是自殺呢?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病毒是在宿主身上生存的,那麼在幾十億年的進化之後,它們怎麼能繼續殺死它們呢?每年都有流行性感冒,但伊波拉並不常見。從這個角度看,流感病毒似乎更多的是成功而不是伊波拉。進化隨機性如果病毒能在第一個宿主死亡前傳播到另一個宿主,它不會致命。只要它能被傳播,進化就很難降低它的死亡率。但如果一個虛構的病毒殺死了它唯一的宿主,那麼這兩種病毒都會消失。
  • 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3月2日電(記者李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複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人巨細胞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機制,加深了對該類重要病原病毒複製過程的認識,也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人巨細胞病毒是一種人群感染率極高的病毒。先天性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是新生兒出生缺陷最常見的感染性病因,可導致胎兒神經發育異常,潛伏感染的激活常引起移植受者致死性感染。
  • 宿主死了,病毒也會死,為什麼病毒還要殺死宿主?
    既然病毒要依靠感染者才能生存,為何它們還要不停的破壞感染者的肌體,甚至要殺死感染者,難道這數十億年的進化都白進化了?流感常常出現,甚至人們現在都不太把流感當回事,當然流感病毒對於人體的傷害是比較小的,但是愛滋病病毒或者伊波拉病毒卻不常常出現,從這方面來看,流感病毒是不是就要比伊波拉或者愛滋病病毒進化的更加成功呢?
  • 健康:關於逆轉錄病毒宿主共同進化的新知識
    【健康:關於逆轉錄病毒宿主共同進化的新知識】導語:逆轉錄病毒通過將其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組,在脊椎動物宿主體內定居了數百萬年,使它們能夠通過世代遺傳成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s)。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野生和家養家兔的ERV變異和分離,提供了有關逆轉錄病毒及其宿主的長期聯繫的新知識。
  • 流浪狗是中間宿主?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隨後,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人類與蝙蝠之間的中間動物宿主,其自身可能會攜帶多種冠狀病毒,並首次將 SARS-CoV-2 傳入人群中。 穿甲山被認為是可能的中間宿主,但實際上,從它們身上分離出的冠狀病毒與 SARS-CoV-2 的差異很大。「如果向前追溯,這表明該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共同祖先應該存在於很久以前——大概是 1960 年代。」
  • 揭示巨細胞病毒重複感染機制
    據4月2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人重複感染巨細胞病毒(CMV)的可能機制。
  • Cell:人類病毒相互作用的結構知識圖譜
    ),宿主細胞也通過複雜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網絡(PPI)來啟動激活先天抗病毒防禦和適應性免疫系統來控制病毒複製。因此,蛋白質與蛋白質相互作用(PPI)的相關知識對於理解病毒與宿主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正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生物學家在2019年8月29日的最新一期的 Cell 雜誌,題為:A Structure-Informed Atlas of Human-Virus Interactions。
  • Cell|新技術讓我們看得到RNA病毒翻譯和複製的動力學過程
    與此同時,細胞自己也有一套檢測和控制病毒感染的機制,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許多RNA病毒會關閉宿主的翻譯和轉錄,妨礙宿主抗病毒反應。因此,病毒感染能夠成功是否就取決於最初幾個小時中病毒翻譯複製和宿主抗病毒信號間的動力學競爭呢?然而,目前的方法還無法靈敏地對病毒入侵初期的變化進行觀察。
  • 中國科大成功解析人類皰疹病毒6B型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屬於皰疹病毒家族β皰疹病毒亞家族,根據其表面抗原不同,又被分為HHV-6A和HHV-6B兩類密切相關的病毒類型。由於與宿主細胞高度黏合,HHV-6B很難實現體外增殖培養,這成為其原子解析度結構解析的一大難題。在本研究中,課題組使用先進的冷凍電鏡直接電子計數技術和亞顆粒局部重建方法,用少量低純度的HHV-6B病毒樣品,解析了HHV-6B第一個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 新冠病毒肆虐多國,探索病毒起源之謎,它們又是如何進化的?
    轉眼間,2020年已進入8月份,但從1月份就開始肆虐的新冠病毒,依然在美國、印度等國家和我國新疆等地存在並感染人類,這表明,人類與新冠病毒的對戰之路遠未結束。按圖索驥,科學家已經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中發現了一些古老的病毒,並且有希望發現更多的病毒。但就目前而言,我們精確重建病毒起源的能力和證據仍然有限。病毒起源之謎難以解開病毒是微生物,主要由蛋白質外殼和包裹在蛋白質外殼中的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組成,並需要在宿主的活細胞中生長繁殖。
  • Cell|伊波拉病毒病單細胞圖譜分析揭示了病毒與宿主的動態變化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最近估計死亡率約為40%-66%【1】。最近,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和Cy-TOF的蛋白質定量技術使病毒感染分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這些方法可以量化單個細胞類型和表達圖譜,通過量化細胞內的病毒RNA,scRNA-seq可以比較宿主中感染和未感染的細胞之間的基因表達差異和炎症因子環境中感染所造成的直接影響。
  • 既然有些病毒要依賴宿主,為什麼還要讓宿主死亡?
    人類和病毒抗爭是一段血淚史,有些病毒已經被我們徵服並載入史冊,有些病毒我們至今還拿它們沒辦法。縱觀人類傳染性疾病,我們會發現有些病毒十分溫和,比如普通的流感病毒,有些病毒則來勢洶洶,最嚴重的會殺死宿主,比如伊波拉病毒。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而新機制的發現為抗伊波拉病毒的藥物設計提供了新靶點,讓我們可能設計出治療伊波拉的特異性藥物。 高福團隊如何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 伊波拉,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病毒,自1976年在伊波拉河地區被首次發現後,已在非洲時隱時現,所到之處哀鴻遍野,足足肆虐了近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