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或能促進宿主機體應對單純皰疹病毒的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反應

2020-11-28 生物谷

2020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Immunology上題為「HVEM signaling promotes protective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ADCC) vaccine responses to herpes simplex virus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特殊的信號,其或能促進保護性抗體依賴性的細胞毒性疫苗對單純皰疹病毒(HSV,herpes simplex viruses)產生反應。

圖片來源:Wikimedia

研究者表示,當機體感染或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針對病毒的抗體能通過中和病毒或抗體依賴性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來保護宿主;HSV的糖蛋白D(gD)不僅是病毒進入宿主和細胞間擴散所需的必要條件,而且其還能結合宿主機體名為HVEM的免疫調節分子,從而阻斷其與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機體發生自然感染主要會引起靶向作用gD的中和性抗體的產生,但旨在誘導這種反應的亞單位蛋白疫苗目前在臨床開發上已經宣告失敗了;相反,臨床前研究表明,一種剔除了gD的HSV-2單周期菌株(ΔgD-2)則能夠誘導主要的非中和性抗體產生,進而激活Fcγ受體 (FcγRs)的表達,從而介導抗體依賴性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研究人員進行這些研究的目的是檢測一種假設,即gD會通過HVEM的參與來幹預ADCC,相比野生型對照小鼠而言,用ΔgD-2免疫的Hvem?/?小鼠機體中HSV特異性的IgG2抗體的水平會明顯下降,這種抗體亞類與FcγR的激活和ADCC直接相關。

此外,研究人員在接種了另一種HSV候選疫苗(dl5-29)或一種不相關的濾泡性口炎病毒載體疫苗的Hvem?/?小鼠機體中也觀察到了ADCC的滴度會發生相似的下降;出乎意料的是,從ΔgD-2免疫的Hvem?/?小鼠機體的免疫血清的被動轉移不僅不會保護野生型小鼠,而且來自ΔgD-2接種的野生型小鼠機體的免疫血清的轉移也並不會保護Hvem?/?小鼠;來自Hvem?/?小鼠機體的免疫細胞常常會存在FcγR激活的損傷,相反,在體外小鼠或人類FcγR的激活試驗中加入gD蛋白或抗-HVEM抗體或會抑制上述免疫反應。

最後研究者表示,相關研究結果揭示了此前科學家們並未認識到的HVEM信號的一種新型角色,即其在產生並介導ADCC以及額外的HSV免疫逃逸策略的發揮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Clare Burn Aschner, Lip Nam Loh, Benjamin Galen, et al. HVEM signaling promotes protective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ADCC) vaccine responses to herpes simplex viruses, Science Immunology  14 Aug 2020:Vol. 5, Issue 50, eaax2454 doi:10.1126/sciimmunol.aax2454

相關焦點

  • JEM:揭秘單純皰疹病毒躲避宿主免疫系統感染大腦的分子機理
    研究者表示,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在機體免疫力發揮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病毒感染期間其能被病毒的DNA激活,隨後STING會開啟級聯細胞作用幫助機體抵禦入侵者。這些開始的效應包括基因激活和增強機體免疫反應的細胞因子蛋白(IFN,I型幹擾素)的產生。
  • COVID-19中和抗體反應欠佳的潛在危害
    抗體的中和能力通過體外阻斷病毒進入,融合或釋放的能力來定義的。在體內,中和抗體可以在沒有其他中介的情況下獨立發揮作用。對於SARS-CoV的而言,中和抗體能夠阻斷病毒通過ACE2靶向宿主細胞的過程。此外,中和抗體可以與其他免疫成分相互作用,包括補體,吞噬細胞和NK細胞,共同幫助病原體清除。但是,在極少數情況下,病原體特異性抗體會促進病情惡化,導致稱為抗體依賴性增強(ADE)的現象。
  • 抗體藥介導NK細胞進行ADCC的檢測
    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不僅是機體通過抗體清除被病毒或其他病原物感染細胞的主要途徑,也是目前抗體藥物發揮臨床效果的作用機制(Mechanism of Action ,MOA)之一。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黏膜屏障是機體抵禦甲型流感病毒的第一道防禦屏障,其中包含有能夠引誘病毒結合的唾液酸,為了感染細胞且不上當,甲流病毒依賴於病毒顆粒表面兩種蛋白之間的平衡,即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蛋白質在病毒顆粒上組裝的分子機制,以及其如何促進病毒滲入宿主機體黏膜層的。
  • ...抑制長效抗體反應,但仍可能通過病毒特異性記憶T細胞實現免疫記憶
    CD8+ T細胞、CD4+ T細胞和B細胞在清除大多數病毒感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康復後產生的T細胞和B細胞記憶在保護宿主在再次接觸時免受嚴重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為止,大多數有效疫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生強效和持久的抗體反應,通過記憶B細胞和長壽漿細胞的活化,它們源源不斷地供應高親和力抗體。
  • 記憶B細胞能否分泌抗體
    細胞免疫由T淋巴細胞介導,發揮效應、消滅抗原的是效應T細胞;體液免疫則由B淋巴細胞介導,B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其中抗體是消滅抗原的最終物質。B細胞是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在基因重排的影響下依次形成前B細胞、幼稚B細胞和成熟B細胞。幼稚B細胞表面出現膜免疫球蛋白(mIg),mIg實際上就是B細胞的抗原受體(BCR),能識別抗原。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在RNA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中,CCDC50缺乏會減少RIG-I / MDA5的自噬降解並促進I型IFN反應,從而導致病毒抵抗力增強和存活率提高。這些結果揭示了自噬與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之間的新聯繫,並為RLR介導的抗病毒信號的調節機制提供了更多見解。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反應參與發熱伴血小板症候群病毒的感染過程》)。該工作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首次系統地繪製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感染後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並進一步揭示了SFTSV的感染過程依賴於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unfold protein response, UPR)的輔助。  SFTSV是近年來流行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多地的一種新發蜱傳布尼亞病毒,確診感染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致死率可達30%。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近期單克隆抗體在治療多種疾病上的研究進展
    近些年來,由單克隆抗體製造的靶向藥物在治療許多癌症上帶來了革命性的成效,其通過吸附在癌細胞表面上的特殊蛋白對癌細胞進行標記,進而由機體免疫系統將癌細胞殺滅,但不幸的是很多病人對療法並無反應或者出現了耐藥性。本文研究中研究者通過抑制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隱藏」克服了患者對許多抗體癌症藥物的耐受性。
  • 揭示機體產生記憶B細胞並維持長效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
    當前全球COVID-19疫情的流行使得 疫苗、抗體和免疫反應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主題,如今科學家們都想知道機體在最初的免疫反應發生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如何對再次感染產生免疫反應,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明
  • PNAS:科學家闡明病毒利用宿主細胞中關鍵蛋白進行繁殖的分子機制
    2018年4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病毒有著非常有限的基因,因此其必須利用宿主細胞的細胞器來促進其複製繁殖,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許多病毒能在細胞中進行運輸的特殊宿主蛋白,相關研究或為研究人員後期開發新型廣譜的抗病毒療法提供希望。
  • IgE效應子機制與肥大細胞共同促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宿主防禦的建立
    IgE效應子機制與肥大細胞共同促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宿主防禦的建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1:48:55 維也納醫科大學Sylvia Knapp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IgE效應子機制與肥大細胞共同促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宿主防禦的建立
  • 抗體缺乏多樣性使老年人更易染流感
    近日,一項研究發現,流感疫苗在老年人群中效果較差,這可能主要與B細胞有關,他們的B細胞難以產生可充分適應並對抗新出現的流感病毒株的抗體。隨著年齡的增長,B細胞及其所分泌的抗體突變會減少,因此面對不斷變化的流感病毒,它們無法帶來有效的保護。相關論文刊登於《細胞—宿主與微生物》。
  • JEM:揭示機體產生記憶B細胞並維持長效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
    2020年10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前全球COVID-19疫情的流行使得 疫苗、抗體和免疫反應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主題,如今科學家們都想知道機體在最初的免疫反應發生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如何對再次感染產生免疫反應,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明
  • 科學家們揭示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當產生抗體的免疫細胞首次遭遇感染性病原體時,其就會參與信號級聯反應在數秒內產生大量的激活信號,目前研究人員並未完全理解這種急性初始激活反應發生背後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發現,短核內體蛋白幹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3(IFITM3,short endosomal protein interferon-inducible transmembrane protein 3)或能作為增強免疫細胞激活的中央放大器
  • 非洲豬瘟病毒進入細胞的方式對我們的啟示
    二、ASFV進入細胞的主要方式 因為ASFV粒子直接非常大,為200-300nm,ASFV主要通過胞飲和胞吞兩種方式進入宿主細胞(圖1)。胞吞方式最少可以細分為三種: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經典的網格蛋白介導的胞吞作用以及肌動蛋白驅動膜皺褶胞吞作用。
  • Cell:首次詳細概述人體CD4+T細胞對新冠病毒的反應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們需要深入了解人體多種類型的免疫細胞如何應對SARS-CoV-2,即導致COVID-19疾病的冠狀病毒。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英國利物浦大學和南安普頓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詳細概述了人體的CD4+ T細胞如何應對SARS-CoV-2病毒。
  • 自然殺傷細胞免疫檢測--細胞免疫監測
    (一)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測定目前多採用檢測NK細胞活性來研究不同疾病狀態下NK細胞的殺傷功能檢測
  • 白細胞介素-17在過敏反應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的研究進展
    IL-17A和IL-17F是目前研究較為深入的兩種細胞因子。IL-17A、IL-17F以同源二聚體形式(IL-17A/A和IL-17F/F)或異源二聚體(IL-17A/F)的形式行使功能。主要作用為介導體內炎症反應、機體免疫防禦、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IL-17RA、IL-17RC受體複合物的轉導信號參與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多種炎症反應、宿主抗感染免疫反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