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那麼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是如何被精確調控的呢?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2020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鄧紅雨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 發表了題為"PPM1G restricts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mediated by STING and MAVS and is hijacked by KSHV for immune evasion"的研究工作。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間質蛋白作為皰疹病毒所特有的一類結構蛋白,除了在病毒複製晚期的組裝釋放階段發揮功能,在病毒從頭感染的早期還參與調節細胞的信號通路,特別是免疫逃逸過程。ORF33是在所有皰疹病毒中都保守的一個間質蛋白,鄧紅雨課題組之前的研究表明,ORF33在皰疹病毒顆粒組裝過程中起關鍵作用,但其是否具有免疫逃逸功能尚不清楚。在該工作中,他們發現,與野生型病毒相比,ORF33缺失的KSHV病毒誘導細胞產生更多的IFNβ;ORF33可與STING和MAVS結合,抑制STING和MAVS對IRF3分子的招募。這些結果表明,ORF33通過影響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功能來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

接下來的研究發現,細胞內表達ORF33能顯著降低STING和MAVS的磷酸化水平。有意思的是,在體外磷酸酶實驗中,只有從哺乳細胞中富集純化的ORF33蛋白可以降低STING和MAVS的磷酸化水平,而原核細胞表達純化的ORF33則不能。這提示,ORF33可能招募並利用宿主蛋白磷酸酶對STING和MAVS進行去磷酸化。通過免疫共沉澱-質譜聯用,研究人員鑑定出與ORF33具有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在體外磷酸酶實驗中,原核表達純化的PPM1G能直接對STING和MAVS進行去磷酸化;且ORF33能增強PPM1G與STING或MAVS的相互作用。這些結果表明,ORF33通過招募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對STING和MAVS進行去磷酸化,從而抑制STING和MAVS的激活。

進一步,研究人員發現PPM1G能夠抑制宿主的IFNβ反應;敲低和敲除PP1MG的表達增強了宿主對DNA及RNA病毒的防禦能力。這些結果表明,PPM1G能夠負調節宿主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

綜上所述,該工作首次發現蛋白磷酸酶PPM1G是負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因子;此外,該工作揭示了皰疹病毒免疫逃逸的一種新策略,即間質蛋白ORF33招募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 對STING和MAVS進行去磷酸化,從而抑制IFNβ的產生及宿主的抗病毒反應,有利於病毒的複製。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鄧紅雨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鄧紅雨組餘快博士為本文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員田華彬參與了此項研究。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的項目資助。

圖1. 機制示意圖

文章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7/eabd0276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曹雪濤課題組Immunity發文揭示病毒免疫逃逸新途徑
    當天然免疫細胞識別了病毒的核酸或者蛋白產物等,可通過天然免疫受體和多種接頭蛋白激活下遊的信號轉導分子TBK1激酶,進而誘導I型幹擾素的表達。lncRNA 與蛋白質分子發生相互作用並調控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是目前細胞分化發育、功能調控及其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研究的熱點。然而,在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調控領域,是否存在lncRNA通過影響天然免疫關鍵信號蛋白分子的PTM來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呢?病毒感染狀態下lncRNA拷貝數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它與天然免疫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呢?
  • 復旦大學嚴大鵬課題組發現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人體免疫反應包括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當病原體入侵宿主後,首先啟動固有性免疫反應,其中抗病毒免疫中主要發揮作用的是Ⅰ型幹擾素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IFNβ可以激活JAK-STAT通路,促進TNFα、IL-6等大量炎症因子的表達,從而啟動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ubiquitination is critical for RIG-I-mediat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s 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
  • 研究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能夠通過逃逸宿主的免疫防禦系統來建立持續性感染,最終導致肝硬化和肝癌。HCV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可以被RLR(RIG-I樣受體)和TLR3(Toll 樣受體3)識別,HCV阻斷RLR信號通路已有較多研究,其NS3/4A蛋白酶切割MAVS/VISA以及NS4B蛋白作用於STING來逃逸RLR信號通路。但是HCV對TLR3信號通路的作用研究較少。
  • 武漢病毒研究所王延軼在人巨細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上再取新進展
    人巨細胞病毒(HCMV)含有一個大的雙鏈DNA,編碼的蛋白超過200多種,是皰疹病毒家族的一員。HCMV是一種條件性病原體,在免疫力強的個體中幾乎不會引起嚴重疾病,但新生兒感染HCMV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性損傷,免疫低下的器官移植者或AIDS患者感染後可引起嚴重症候群。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這項工作研究了宿主 lncRNAs 在病毒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發現宿主 lncRNA-GM 表達的減少可通過調控 S - 穀胱甘肽化修飾抑制 TBK1 激酶活性,促進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發現只有過表達 lncRNA-GM 可抑制病毒複製,並促進 IFN-I 的產生。動物實驗發現 lncRNA-GM 缺陷使小鼠對病毒感染更加敏感。這些數據提示 lncRNA-GM 可能增強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其表達下降可能與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有關。
  • Sci Adv | 結核菌誘導焦亡免疫調控機制
    至今結核分枝桿菌導致慢性感染機制不明,細菌進化出多種機制既可以逃逸宿主免疫攻擊又可以啟動抗結核免疫反應以維持細菌慢性感染。因而目前急需深入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與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和慢性感染機制,從而為研製新型疫苗和發掘新型抗結核藥物靶標奠定基礎。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該期刊每年只刊登發表約20篇綜述,主要涵蓋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免疫學領域的最新和最重要的研究進展。  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包括鄭春福教授團隊近年來發表的19篇Journal of Virology文章以及2019年發表的1篇mBio研究論文。
  • JEM:揭秘單純皰疹病毒躲避宿主免疫系統感染大腦的分子機理
    患者機體先天性免疫系統會抑制HSV1對大腦的感染,但HSV1有時會躲避大腦的防禦機制。HSV1感染大腦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HSV1就能產生多種機制來躲避宿主對1型IFN的誘導,但目前他們並不清楚HSV1如何躲避大腦中的1型IFN反應。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該期刊每年只刊登發表約20篇綜述,主要涵蓋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免疫學領域的最新和最重要的研究進展。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包括鄭春福教授團隊近年來發表的19篇Journal of Virology文章以及2019年發表的1篇mBio研究論文。該研究得到福建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2018Y9064)的資助。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揭示了B肝病毒感染導致機體T淋巴細胞免疫耗竭的新機制。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水生所在魚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然而,水生病毒往往給水產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其中鯉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魚類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一直以來,關於魚類病毒是如何躲避魚體免疫系統的逃逸機制尚不清楚。
  • 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NOD樣受體(NOD-like receptors, NLRs)是宿主的一類模式識別受體,可識別病毒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眾所周知,NLRs調控炎性體的形成,誘導產生IL-1β和IL-18,從而參與炎症反應。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代表性的高致病性病原體,可通過蜱蟲叮咬或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引起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道症狀、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臨床症狀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cGAS是宿主最關鍵的DNA識別受體,能激活STING-TBK1-IRF3信號軸誘導Ⅰ型IFNs的產生,進而介導機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因此,cGAS被認為是宿主「真正的」胞質DNA識別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