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2-13 病毒學界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所畜禽重要人獸共患病團隊在國際免疫學雜誌《Frontiers in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cGas–Sting Signaling Pathway Is Required for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Ectromelia Virus」的研究論文。文章首次報導了cGAS-STING信號通路在抵抗ECTV感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cGAS是宿主最關鍵的DNA識別受體,能激活STING-TBK1-IRF3信號軸誘導Ⅰ型IFNs的產生,進而介導機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因此,cGAS被認為是宿主「真正的」胞質DNA識別受體。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感染小鼠能引起鼠痘,是實驗小鼠、大鼠和豚鼠等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ECTV屬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與天花病毒、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等人獸共患痘病毒的親緣關係較近,但其宿主範圍較窄,只感染鼠類,而其它正痘病毒卻能同時感染人類和多種動物。因此,ECTV不僅是天花病毒、猴痘病毒等人獸共患痘病毒跨種感染與傳播研究的良好替代模型,也是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研究的良好模型。

該研究基於基因晶片轉錄組學分析發現,鼠痘病毒感染小鼠後cGAS-STING信號通路及相關分子出現了顯著性的上調表達。然後採用雙螢光素酶報告系統發現,cGAS和STING都具有啟動ECTV誘導IFN-β高表達的能力;同時通過過表達和敲降試驗證實,ECTV感染細胞後通過cGAS和STING顯著誘導IFN-β的表達以及TBK1和IRF3的磷酸化。利用基因敲除細胞證實,cGAS-STING-TBK1-IRF3信號通路參與了ECTV誘導IFN-β的產生,且cGAS和STING具有限制ECTV增殖的能力。通過基因敲除小鼠的體內試驗,進一步確認cGAS-STING信號轉導通路在拮抗ECTV感染中所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見下圖)。本研究首次從細胞與動物個體水平闡明了cGAS-STING-TBK1-IRF3信號軸對ECTV感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分子作用機制,為揭示人獸共患痘病毒感染宿主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奠定理論基礎。

畜禽重要人獸共患病團隊的2014級博士生成溫玉和助理研究員何小兵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景志忠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7JR5RA325)、蘭州獸醫研究所科研基本業務費專項(1610312016019)、中國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1610312017005)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31302072)的資助。此外,這也是該團隊完全利用自己建立的研究平臺,通過院創新工程取得的研究進展。

來源:蘭州獸醫研究所

編輯:ipsvirus

相關焦點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王華林學科組在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第一項研究中,該團隊繼續對HRTV與I型和III型幹擾素下遊信號分子的相互作用開展了功能和機制分析,發現HRTV一方面可利用NSs介導分子空間位阻阻斷轉錄因子STAT2的磷酸化激活和入核,另一方面可能通過劫持宿主免疫反應的負反饋調節機制,誘導另一個轉錄因子STAT1去磷酸化,從而高效破壞I型和III型幹擾素下遊信號過程,阻斷幹擾素誘導的抗病毒基因表達。
  • 上海獸醫所闡釋新城疫病毒拮抗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水禽病毒病創新團隊發現,新城疫病毒感染宿主細胞過程中,其非結構蛋白V能夠通過降解重要的先天性免疫接頭分子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抑制宿主先天性免疫從而促進病毒複製。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哈爾濱獸醫所在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9日訊(記者 常理)流感病毒不斷進化變異,對動物和人類健康構成持續威脅,隨時可能引發新的動物疫情暴發和公共衛生危機。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目前尚無針對SFTSV感染的特異藥物或疫苗,病毒致炎致病的機理仍不清楚。哺乳動物進化出一系列的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入侵病原的核酸或者其他保守的分子組分,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響應。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宿主細胞具備多種模式識別受體可能識別病毒感染的危險信號,胞漿內的RIG-I模式識別受體在識別SFTSV感染、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因此RIG-I信號可能在SFTSV感染導致的炎症病理和抗病毒免疫響應中發揮雙重作用。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該文從植物免疫受體及信號轉導研究、病原基因組研究、病原效應蛋白研究、植物與病毒互作機制研究、免疫與生長平衡、抗病蟲基因的分離鑑定和抗病蟲育種、植物病蟲害防控與生物技術7個方面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工作進展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和梳理,並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討論。
  •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來訪我校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來訪我校 7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學科主任、首席科學家張宏福,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周正奎和研究生處副處長王皓宇一行來訪青島農業大學,雙方在學術會館召開座談會,就共建動物科技學院進行座談交流。
  • 調控雞先天免疫應答和抗病力新機制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闡明了動物重要免疫信號通路的泛素化調控機制,為雞以及其他畜種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PLoS Pathogens)》上。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6月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文軍課題組在國際期刊elife 在線發表了題為Cyclophilin A-regulatedubiquitination is critical for RIG-I-mediat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s 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
  • 中科院分子病毒與免疫重點實驗室揭牌
    2月25日,中科院分子病毒與免疫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舉行。上海巴斯德所健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朱正紅對重點實驗室的揭牌表示祝賀。他表示,中科院、上海市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三方共建上海巴斯德所是中法合作的一個獨特的機制,希望上海巴斯德所成為國內,甚至國際上一流的病毒研究所。
  • 蘭州獸醫研究所在口蹄疫VLP作為靶向載體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蘭州獸醫研究所獸用納米材料與應用培育團隊在前期病毒樣顆粒(VLPs)作為量子點及磁性納米顆粒載體的研究基礎上,再次嘗試將
  • Frontiers in Immunology:乙醯化修飾對流感病毒與宿主互作的影響...
    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是一種造成人、狗、馬、豬及禽類等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類學上,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流感病毒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病原,其進入宿主體內後,利用宿主的複製和翻譯系統完成其生活周期。
  • 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NOD樣受體(NOD-like receptors, NLRs)是宿主的一類模式識別受體,可識別病毒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眾所周知,NLRs調控炎性體的形成,誘導產生IL-1β和IL-18,從而參與炎症反應。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
  • JMCB:天然免疫反應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e)(也稱"固有免疫"或"非特異性免疫")系統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對細菌、病毒等入侵微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不存在於健康的宿主細胞中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進行特異性識別,從而感知外來微生物入侵並激活多種胞內信號通路和基因表達
  • 科學家揭示新城疫病毒「劫持」宿主翻譯系統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水禽病毒病創新團隊發現,新城疫病毒(NDV)感染宿主細胞後能夠「劫持」宿主翻譯系統,同時還激活細胞的雙鏈DNA斷裂反應,為病毒複製服務。該研究為更好地防控新城疫和改造溶瘤病毒提供了新的視角。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鄭春福教授最新力作:封面文章!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該期刊每年只刊登發表約20篇綜述,主要涵蓋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免疫學領域的最新和最重要的研究進展。  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包括鄭春福教授團隊近年來發表的19篇Journal of Virology文章以及2019年發表的1篇mBio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