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CB:天然免疫反應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1-28 生物谷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美國UCLA、昆明醫科大學和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New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DNA recognition by HINa and HINb domains of IFI16",該研究闡述了天然免疫信號傳導重要蛋白IFI16 HINa結構域識別DNA激活下遊信號通路的結構基礎。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e)(也稱"固有免疫"或"非特異性免疫")系統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對細菌、病毒等入侵微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不存在於健康的宿主細胞中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進行特異性識別,從而感知外來微生物入侵並激活多種胞內信號通路和基因表達,啟動機體免疫反應。由DNA病毒或致病菌感染,以及受損的宿主細胞或逃逸凋亡的細胞進入胞質內並釋放雙鏈DNA可以激發天然免疫反應,促使I型幹擾素產生以消除病原體。核酸是病毒感染過程中最主要的PAMPs。

近年來,PRRs對病原微生物遺傳物質核酸的識別已成為天然免疫學研究的熱點。胞質內DNA的識別機制和信號通路被不斷完善,DAI、AIM2、RNA polymerase III、LRRFIP1、IFI16、DDX41、DNA-PKC、cGAS等DNA感受因子被相繼發現。其中AIM2(absent in melanoma 2)和IFI16(interferon, gamma-inducible protein 16)是PHYIN(又稱為HIN-200,即the interferon-inducible p200-protein)蛋白家族成員。研究人員在其以前解析AIM2 HIN結構域與雙鏈DNA複合物的基礎上,此次又針對IFI16 HIN結構域複合物進行了解析。雖然用於複合物晶體篩選的是單鏈DNA,但結晶過程中DNA似乎發生了自身退火,使得IFI16 HINa結構域的單鏈DNA複合物結構中顯示的是蛋白與雙鏈DNA結合。通過與HINb結構域複合物結構的比較,我們發現IFI16兩個HIN結構域的整體結構很類似,但是卻具有不同的DNA結合表面。HINb結構域通過linker區域和OB2 fold的胺基酸結合DNA骨架,HINa結構域則通過兩個OB folds上的胺基酸來結合DNA。而二者最顯著的區別是,一個HINb結構域分子和DNA的兩條鏈都有相互作用,而一個HINa結構域分子卻僅特異結合一條DNA鏈。這個發現證實了HINa能夠結合單鏈DNA的獨特功能。有意思的是,IFI16的HINb結構域刪除突變減弱了對IFN-β的誘導,而DNA結合能力減弱的HINa突變體則增加了IFN-β的產生。這些結果對於闡明IFI16 HIN結構域在DNA識別中的功能和IFI16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激活提供了依據。

該研究劉志傑研究員為最後通訊作者,美國UCLA程根宏教授和生物物理所歐陽松應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馮銀剛研究員也對本項研究做出重要貢獻。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科委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文章連結:

New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DNA recognition by HINa and HINb domains of IFI16

doi:10.1093/jmcb/mjv053

Xiangmin Ni, Heng Ru, Feng Ma, Lixia Zhao, Neil Shaw, Yingang Feng, Wei Ding, Weibin Gong, Qiaofeng Wang, Songying Ouyang, Genhong Cheng, and Zhi-Jie Liu

Interferon gamma-inducible protein 16 (IFI16) senses DNA in the cytoplasm and the nucleus by using two tandem hematopoietic interferon-inducible nuclear (HIN) domains, HINa and HINb,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assembly of IFI16 filaments on double-stranded DNA (dsDNA). The role of HINa in sensing DNA is not clearly understood. Here, we describe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INa domain in complex with DNA at 2.55 ? resolution and provide the first insight into the mode of DNA binding by the HINa domain. The structure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two oligosaccharide/nucleotide-binding (OB) folds with a unique DNA-binding surface. HINa uses loop L45 of the canonical OB2 fold to bind to the DNA backbone. The dsDNA is recognized as two single strands of DNA. Interestingly, deletion of HINb compromises the ability of IFI16 to induce IFN-β, while HINa mutants impaired in DNA binding enhance the production of IFN-β. These results shed light on the roles of IFI16 HIN domains in DNA recognition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相關焦點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cGAS是宿主最關鍵的DNA識別受體,能激活STING-TBK1-IRF3信號軸誘導Ⅰ型IFNs的產生,進而介導機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因此,cGAS被認為是宿主「真正的」胞質DNA識別受體。
  • J Immunol:天然免疫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新文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天然免疫通路調控中取得進展,發現了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重要信號分子MITA的首個剪接變體MRP,相關的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MITA是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一個重要信號分子,在I型幹擾素的誘導產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眾所周知,NLRs調控炎性體的形成,誘導產生IL-1β和IL-18,從而參與炎症反應。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鄭春福教授綜述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NLRs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和機制,並高度評價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
  • 水生所揭示魚類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機制
    與哺乳動物類似,魚類抗病毒感染主要通過天然免疫反應系統和獲得性免疫反應系統來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應系統是在生物體演化出來的、對抗病原體感染的古老防禦系統,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到人類都得到高度發展,是生物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線。但是,獲得性免疫系統是從有頜類動物才開始演化起來。
  • 研究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能夠通過逃逸宿主的免疫防禦系統來建立持續性感染,最終導致肝硬化和肝癌。HCV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可以被RLR(RIG-I樣受體)和TLR3(Toll 樣受體3)識別,HCV阻斷RLR信號通路已有較多研究,其NS3/4A蛋白酶切割MAVS/VISA以及NS4B蛋白作用於STING來逃逸RLR信號通路。但是HCV對TLR3信號通路的作用研究較少。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為了闡明EBR1蛋白調控細胞死亡和防衛反應的分子機制,研究團隊通過廣泛的酵母篩庫成功找到了EBR1的下遊互作蛋白OsBAG4。  文章連結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12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Host & Microbe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組題為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T細胞共抑制受/配體被認為是慢性病毒感染和腫瘤中T細胞耗竭的關鍵調節因素,據此原理誕生的卡控點免疫療法(Checkpoint Immunotherapy),被列入201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榜首,成為美國2016年啟動的「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的核心手段。然而,慢性病毒感染、腫瘤發生和介導T細胞耗竭的共抑制受/配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
  • 水生所在魚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一直以來,關於魚類病毒是如何躲避魚體免疫系統的逃逸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分子免疫學學科組近幾年針對SVCV和GCRV的免疫逃逸機制開展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   幹擾素(Interferon,IFN)反應是魚類天然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細胞抵抗病毒入侵的一道重要防線。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該研究從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CypA如何通過調節天然免疫反應來影響病毒的複製,首次闡明了CypA在RIG-I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靶點及其泛素化調控機制,更深入地了解了Cyp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功能。CypA是一種肽基脯氨醯順反異構酶,在各種組織中廣泛存在,高度保守。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哺乳動物進化出一系列的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入侵病原的核酸或者其他保守的分子組分,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響應。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宿主細胞具備多種模式識別受體可能識別病毒感染的危險信號,胞漿內的RIG-I模式識別受體在識別SFTSV感染、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因此RIG-I信號可能在SFTSV感染導致的炎症病理和抗病毒免疫響應中發揮雙重作用。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的環境健康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