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福建醫科大學鄭春福教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JBM)在線發表綜述:The emerging roles of NOD-like receptors in antiviral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pathways。

NOD樣受體(NOD-like receptors, NLRs)是宿主的一類模式識別受體,可識別病毒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眾所周知,NLRs調控炎性體的形成,誘導產生IL-1β和IL-18,從而參與炎症反應。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

鄭春福教授綜述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NLRs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和機制,並高度評價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

鄭春福,福建醫科大學特聘教授,高層次引進人才,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傳染病系adjunct professor(http://www.ucalgary.ca/microinfect/faculty)。200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任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導師;2013-2017年任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2014年入選江蘇省「雙創人才」。鄭春福教授一直致力於病毒感染及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在HSV-1感染及其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肯定。在MMBR(1) (封面文章)、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1)、Blood(1)、Protein & cell(2)、mBio(1)、Journal of Virology(23) (其中2篇亮點文章)、Journal of Immunology(2)、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等病毒學領域主流雜誌發表SCI論文80餘篇,總引用次數2000餘次,H-index為27。鄭春福教授是中國本土第一批入選的2位Journal of Virology編委之一(2015-2023);同時擔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Virology Journal副編輯以及Frontiers in Immunology客座編輯。值得一提的是,鄭春福教授榮獲2019-2020年度Journal of Virology雜誌年度同行評議排行榜(TOP25 reviewers)以及2019-2020年度全球Publons同行評議獎(微生物學領域TOP 1%)。

招聘:本課題組常年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博士後若干名(年薪28-35萬元,優秀博士後出站後直接轉為副研究員或副教授),高級科研助理1-2名。主要從事人類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和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聯繫方式:zheng.alan@hotmail.com

原文連結: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cICLWFfgi%7E7n

相關焦點

  • 鄭春福教授最新力作!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值得一提是,鄭教授的綜述被選為當期的封面文章。該期刊每年只刊登發表約20篇綜述,主要涵蓋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免疫學領域的最新和最重要的研究進展。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包括鄭春福教授團隊近年來發表的19篇Journal of Virology文章以及2019年發表的1篇mBio研究論文。
  • 鄭春福教授最新力作:封面文章!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值得一提是,鄭教授的綜述被選為當期的封面文章。該期刊每年只刊登發表約20篇綜述,主要涵蓋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免疫學領域的最新和最重要的研究進展。  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包括鄭春福教授團隊近年來發表的19篇Journal of Virology文章以及2019年發表的1篇mBio研究論文。該研究得到福建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2018Y9064)的資助。
  • 重磅:鄭春福教授在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發表鋅指蛋白抗病毒...
    鋅指蛋白的核酸識別功能在宿主細胞與病毒的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鋅指蛋白對病毒核酸的識別既可以促進也可以抑制病毒的複製。此外,鋅指蛋白通過對宿主細胞 mRNA 的識別,調控相應蛋白質的表達,也對病毒感染起到調控作用。  鄭春福教授綜合了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鋅指蛋白的核酸結合功能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和機制,並高度評價了該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景。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科學家綜述新的免疫抑制受體及其配體
    科學家綜述新的免疫抑制受體及其配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2:45:33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Dario A. A.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機體防禦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快速非特異性的反應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與結合。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專家論壇|張小勇:激活肝內天然免疫治癒B型肝炎的進展和新策略
    1  宿主肝內天然免疫系統在控制HBV感染過程中的作用1.1  參與HBV天然免疫應答的天然免疫受體  天然免疫系統是宿主抵禦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被病原體識別受體(PRR)識別並啟動天然免疫應答[3]。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高通量篩選,發現CCDC50發揮了以前未知的自噬受體的作用,該受體負調節由RIG-I樣受體(RLRs)(RNA病毒的傳感器)引發的I型幹擾素(IFN)信號傳導途徑。這些結果揭示了自噬與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之間的新聯繫,並為RLR介導的抗病毒信號的調節機制提供了更多見解。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Immunity: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現了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這為了解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及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調控過程做出了新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子刊、免疫學領域著名雜誌Immunity(影響因子20.5)上。
  • 研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我致力於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人體是如何與病毒搏鬥的,問吧!
    我致力於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cGAS是宿主最關鍵的DNA識別受體,能激活STING-TBK1-IRF3信號軸誘導Ⅰ型IFNs的產生,進而介導機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因此,cGAS被認為是宿主「真正的」胞質DNA識別受體。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6月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文軍課題組在國際期刊elife 在線發表了題為Cyclophilin A-regulated ubiquitination is critical for RIG-I-mediat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s 的最新研究成果
  • 綜述:變溫動物的適應性免疫
    這些特徵存在於所有下頜骨的脊椎動物中,包括軟骨和硬骨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可能也存在於最古老的下顎脊椎動物,即滅絕的胎盤皮動物中。然而,隨著無頜魚類適應性免疫系統的發現,基於一組完全不同的抗原受體-可變淋巴細胞受體-t和b細胞的分叉,也許是先天樣淋巴細胞,可以追溯到所有脊椎動物的起源。本綜述探討比較免疫學的最新進展,促進我們對適應性免疫系統的起源和功能的理解。
  • 邵峰、董娜撰寫「細胞焦亡的機制和功能」長篇綜述
    後續的研究發現,胞漿內模式識別受體識別病原體來源的模式分子或者機體本身來源的危險信號分子形成炎症小體(inflammasomes),招募和激活caspase-1導致細胞焦亡;鼠的caspase-11和人的caspase-4/5直接作為模式識別受體識別細菌脂多糖類脂A組裝的炎症小體也導致細胞焦亡,這一發現顛覆了傳統炎症小體的概念。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最近的研究表明,TET2通過促進DNA去甲基化或不依賴其酶促活性,在先天性免疫穩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2020年6月20日,曹雪濤團隊在Immunological Reviews 在線發表題為「Nuclear innate sensors for nucleic acids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文章,該綜述總結了鑑定核酸天然先天性感應蛋白(如hnRNPA2B1,IFI16,SAFA)及其在宿主防禦和炎症反應中的作用的最新發現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