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濤課題組Immunity發文揭示病毒免疫逃逸新途徑

2020-12-18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天然免疫為機體抵禦病毒等外界病原體的入侵提供了第一道防線。當天然免疫細胞識別了病毒的核酸或者蛋白產物等,可通過天然免疫受體和多種接頭蛋白激活下遊的信號轉導分子TBK1激酶,進而誘導I型幹擾素的表達。

幹擾素的產生對於機體維持穩態至關重要,幹擾素產生不足則機體無法有效抵抗病毒感染,而過多的幹擾素則會造成機體組織損傷,甚至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發展。因此,如何精密調節天然免疫的活化和及時終止其反應是免疫學的重要研究領域。

天然免疫信號轉導過程中關鍵蛋白的表達以及活性受到多種翻譯後修飾(PTM)的調控。長鏈非編碼 RNA(lncRNA)是近年來研究熱點,其作用機制多樣,為解釋病毒與機體天然免疫的博弈提供了新的視角。lncRNA 與蛋白質分子發生相互作用並調控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是目前細胞分化發育、功能調控及其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研究的熱點。

然而,在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調控領域,是否存在lncRNA通過影響天然免疫關鍵信號蛋白分子的PTM來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呢?病毒感染狀態下lncRNA拷貝數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它與天然免疫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呢?病毒能否利用宿主lncRNA或蛋白翻譯後修飾以利於自身免疫逃逸呢?這些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

2020年12月16日,曹雪濤院士團隊在著名免疫學期刊Immunity發表題為「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Host Long-Noncoding RNA-GM Facilitates Viral Escape by Inhibiting the Activity of the Kinase TBK1 via S-glutathionylation」的論文,對這些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論文通訊作者為曹雪濤,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生王羽佳

作者檢測了VSV病毒感染後巨噬細胞中表達下調的全部lncRNA,對其中下調最顯著的10個lncRNA進行過表達功能篩選,鑑定到其中一個lncRNA,根據其功能命名為lncRNA-GM(Glutathionylation modification),能夠顯著促進幹擾素的產生並抑制病毒複製。接著作者使用多種病毒刺激巨噬細胞,發現均可下調這種lncRNA的數量。

課題組進一步明確了lncRNA-GM對I型幹擾素(IFN-I)的正向調控功能。猜測病毒可能通過抑制lncRNA-GM的表達從而抑制宿主免疫反應、實現免疫逃逸。利用信號通路分析結合體外激酶試驗,作者發現lncRNA-GM能夠通過影響TBK1的激酶活性及磷酸化發揮作用。

為了深入探究lncRNA-GM調控IFN-I的分子機制,作者利用質核分離及RNA螢光原位雜交(FISH)試驗確定lncRNA-GM主要定位在胞漿。接著通過CHIRP試驗鑑定lncRNA-GM在靜息狀態下與穀胱甘肽轉移酶GSTM1結合。RIP-seq的結果驗證了兩者的相互作用,表明lncRNA-GM可能通過GSTM1發揮作用。GSTM1能夠催化靶蛋白發生穀胱甘肽化修飾,但其在抗病毒免疫反應中的功能尚不清楚。作者發現GSTM1能夠在病毒刺激的情況下結合TBK1,並且這種結合受到lncRNA-GM的抑制。

進一步的功能試驗發現GSTM1能夠催化TBK1第637位半胱氨酸發生S-穀胱甘肽化修飾,並削弱其磷酸化及激酶活性。作者使用穀胱甘肽化修飾的泛抗體及TBK1 C637位穀胱甘肽化修飾的特異性抗體驗證了lncRNA-GM能夠減弱這種修飾。

宿主通過代謝調控天然免疫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作者發現多種病毒刺激均可上調巨噬細胞內氧化型穀胱甘肽(GSSG)的含量增加。

作者使用GSSG的類似物NOV-002預處理巨噬細胞,也能夠在lncRNA-GM作用的同一層面下調IFN-I的表達。進一步驗證了GSSG能夠結合到TBK1上引發穀胱甘肽化修飾,為幹擾素相關疾病提供了潛在藥物靶點。

綜上,該研究發現病毒感染下調lncRNA-GM的表達,會造成TBK1的S-穀胱甘肽化修飾水平的升高,抑制抗病毒幹擾素的產生,有助於病毒實現免疫逃逸。

研究結果為lncRN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提出了一種新的作用機制,並提出了代謝物GSSG和TBK1的S-穀胱甘肽化修飾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新功能。

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immunity/fulltext/S1074-7613(20)30497-0


掃碼關注我們

今日頭條公眾號 :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微信公眾號 :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新浪微博公眾號:@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相關焦點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這項工作研究了宿主 lncRNAs 在病毒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發現宿主 lncRNA-GM 表達的減少可通過調控 S - 穀胱甘肽化修飾抑制 TBK1 激酶活性,促進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發現只有過表達 lncRNA-GM 可抑制病毒複製,並促進 IFN-I 的產生。動物實驗發現 lncRNA-GM 缺陷使小鼠對病毒感染更加敏感。這些數據提示 lncRNA-GM 可能增強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其表達下降可能與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有關。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此前的科學研究發現,天然免疫細胞能夠通過RIG-I(維甲酸誘導基因-I)在細胞內識別入侵的病毒RNA,並觸發信號通路誘導I型幹擾素產生,以清除病原體。 「簡單來說,就是一旦有病毒侵入人體細胞,這些衛士們能夠迅速反應過來,然後發出警示,讓機體產生一類特殊的抗病毒物質,殺滅病毒。」曹雪濤說。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復旦大學嚴大鵬課題組發現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人體免疫反應包括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當病原體入侵宿主後,首先啟動固有性免疫反應,其中抗病毒免疫中主要發揮作用的是Ⅰ型幹擾素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IFNβ可以激活JAK-STAT通路,促進TNFα、IL-6等大量炎症因子的表達,從而啟動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
    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與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清華新聞網8月7日電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課題組聯合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在《細胞》(Cell)子刊《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Slc6a8介導的肌酸轉運和積累通過調控細胞因子應答來重編程巨噬細胞的極化》(Slc6a8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7月19日凌晨,最新一期《科學》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課題組的論文。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物理研究部趙忠教授課題組
  • 研究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5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鍾勁課題組的研究論文:Hepatitis C virus NS4B induces the degradation of TRIF to inhibit TLR3-mediated interferon signaling
  • 曹雪濤:國際免疫學界的中國「聲音」
    群體檔案   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曹雪濤的帶領下,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創新研究群體在樹突狀細胞以及腫瘤的細胞因子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NatImmunol,實現了我國免疫學領域的突破。該創新群體隊伍精幹、凝聚力強、充滿朝氣,勇於創新。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以前研究病毒的攻擊,關注細胞『變多』了什麼,這次我們反其道行之,從『變少』入手研究。」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闢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 病毒逃逸「新伎倆」get√,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另闢蹊徑,追蹤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倆」,為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曹雪濤回憶,這個激酶的發現,有機地把「lncRNA-GM」和「幹擾素」銜接起來,給出了一塊病毒逃逸的路徑「拼圖」。
  • 中國科大在肝臟免疫耐受和B肝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田志剛教授研究組在肝臟免疫耐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B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肝臟免疫耐受而逃逸免疫攻擊的新機制。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2020年10月21日,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在Protein 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ET2 in innate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論文,該綜述專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