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7月19日凌晨,最新一期《科學》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課題組的論文。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突破「禁區」

免疫,是一種重要生理功能,機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破壞和排斥入侵的病毒等病原物質,維持自身穩定。經過多年探索,科學家們在識別外源病原體DNA的分子機制及其抗病毒免疫研究上取得長足進展。

目前發現的能夠識別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體都存在於細胞質中。例如,2013年,《科學》報導了華人科學家陳志堅團隊的重大發現—— 一種被稱為cGAS的蛋白能夠識別細胞質裡的病毒DNA。

不過,絕大多數D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後會進入細胞核內釋放病毒基因組DNA並在核內進行複製。細胞核具有緻密有序的結構,一直被視為「免疫禁區」。細胞核內是否存在天然免疫識別分子、對於進入細胞核內的病原體DNA如何識別,長期致力於免疫學前沿研究的曹雪濤及團隊被「免疫禁區」的這兩個科學問題深深吸引。

「想去看看D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後細胞核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提及開展這項研究的初衷,曹雪濤坦陳。

「大海撈針」

為了篩選能夠識別病毒DNA的細胞核內天然免疫受體,曹雪濤帶領博士後王蕾、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講師溫明嶽啟動了這項「大海撈針」式的研究。

研究人員同時採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生物素標記的病毒基因組DNA,從細胞核提取物中沉澱出DNA結合蛋白並進行質譜鑑定;另一種則是通過二維電泳聯合質譜檢測,尋找出DNA病毒感染後從細胞核轉移到細胞質的具有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潛在作用的蛋白分子。

「這兩種方法的目的都是獲得目標蛋白分子。」曹雪濤介紹,兩種方法分別獲得了上百個分子,交叉對比後,篩選出23個候選分子。

隨後,他們通過一系列體內外的功能篩選,最終鑑定出1個目標分子,即異質性細胞核核糖蛋白A2B1(hnRNP-A2B1)。這便是科學家們要尋找的能夠識別病毒DNA的核內DNA天然免疫識別受體。

「老」蛋白發揮新作用

曹雪濤告訴《中國科學報》,事實上,hnRNPA2B1是一個「老」蛋白,「它的常規功能是和RNA結合」。

接下來,研究人員對這個「老」蛋白的新作用開展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員介紹,hnRNPA2B1在DNA病毒感染後發生二聚化並發生第226位精氨酸(Arg226)位點的去甲基化,之後轉位至細胞質中與STING等相互作用形成複合體,激活TBK1-IRF3信號轉導途徑,從而啟動幹擾素等基因表達。

同時,研究還發現hnRNPA2B1能夠放大和增強細胞質中天然免疫分子信號通路,誘導更多幹擾素產生,有效觸發天然免疫反應。

「這項研究深化了人們對天然免疫調控的認識,也為抗病毒治療與炎症防治提供了潛在藥物研發新靶標。」曹雪濤表示。

他還透露,該論文原本按《科學》「快訊」類文章投稿,後被編輯部轉為分量更重的「長文」類文章接收。

近年來,曹雪濤團隊在天然免疫與炎症疾病、腫瘤免疫治療和免疫逃逸兩個方向開展系統性研究。最近6年來,該團隊已在頂級期刊《科學》《自然》《細胞》共發表11篇論文。

論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v0758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中國團隊發現細胞核內存在病毒DNA識別分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張佳星)19日,《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課題組的研究,研究發現細胞核內存在能特異性識別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體分子,可啟動對病毒的「強反擊」。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他們發現一種能夠通過在細胞核內聚集、放大促癌信號轉導的新機制,為研究腫瘤細胞異常生長機制提出了新思路,提示「攻破細胞核陷阱」以阻斷優勢性促癌信號轉導途徑是抗癌藥物設計的方向之一。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曹雪濤及其團隊在人體免疫機制及腫瘤發生機制的研究方面,屢屢取得令人矚目的創新成果,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奧秘?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對曹雪濤院士進行了專訪。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打入細胞「內部」病毒就能安心繁衍?細胞核不答應
    曹雪濤說,「細胞識別『自我』與『非我』的機制是天然免疫領域研究的基礎,因此要從病原性DNA入手去探明『自我』與『非我』的sensor(感受器),尋找天然免疫研究的突破口。」大多病毒DNA會逃過細胞膜直擊細胞核在研究的最初階段,細胞核中是否真的存在參與「狙擊」病毒DNA的蛋白感受器是一個未知數。但對生命機制的思辨讓團隊在「未知」的探索中篤行。
  • 曹雪濤院士實驗室:反饋性免疫自身識別可及時促進炎症消退
    4月26日,《細胞》雜誌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團隊在天然免疫與炎症調控研究領域的新突破,提出了自我免疫識別可反饋性地及時觸發消炎效應、阻止抗病毒天然免疫過度應答,進而維持機體自身穩定的新機制、新觀點。
  • 《科學》雜誌報導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複製新途徑—新聞...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這些結果提示病毒感染可重編程細胞內的穀胱甘肽代謝,從而抑制 TBK1 激酶活性與 IFN-I 的產生,進而介導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 圖片來源:Immunity進一步地,作者還發現病毒感染可改變細胞內穀胱甘肽代謝,氧化型穀胱甘肽模擬物可抑制 TBK1 活性並促進病毒複製。
  • 哈工大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人體內的細胞「警察」,為T細胞免疫療法...
    ,它們就像「警察」一樣,抓住壞細胞並把它消滅掉……北京時間29日凌晨,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團隊在《自然》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體內T細胞表面的特徵性標誌T細胞受體(TCR)複合物的結構,該研究為開發基於
  • 全球首個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成果發表—新聞—科學網
  • 研究發現酸環境中識別凋亡細胞的受體
    ,他們發現了能夠在酸性環境中特異性識別凋亡及壞死細胞的免疫受體,並揭示了相關分子機制。 生物體每天都會產生大量凋亡壞死細胞,清理這些細胞對維持機體穩態和正常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否則會導致自免疫疾病等一系列問題。凋亡壞死細胞的清理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通常由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等吞噬細胞參與完成。吞噬細胞對凋亡壞死細胞的識別需要通過其表面受體分子來實現。
  • 甲醯肽受體FPR2結構為抗炎藥物研發奠定基礎—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抗炎藥物靶點的結構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測定了甲醯肽受體FPR2與一種多肽激動劑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該受體與多種配體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
  • 曹雪濤課題組Immunity發文揭示病毒免疫逃逸新途徑
    當天然免疫細胞識別了病毒的核酸或者蛋白產物等,可通過天然免疫受體和多種接頭蛋白激活下遊的信號轉導分子TBK1激酶,進而誘導I型幹擾素的表達。lncRNA 與蛋白質分子發生相互作用並調控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是目前細胞分化發育、功能調控及其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研究的熱點。然而,在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調控領域,是否存在lncRNA通過影響天然免疫關鍵信號蛋白分子的PTM來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呢?病毒感染狀態下lncRNA拷貝數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它與天然免疫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呢?
  • 李傳友小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新聞—科學網
    李傳友小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最近研究表明,茉莉酸、生長素等激素的受體卻定位於細胞核中,類似於動物激素的「核受體」,但對植物激素「核受體」的生理意義及作用機理尚所知甚少。 茉莉酸來源於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的免疫反應和適應性生長。對應於病蟲侵害或其他逆境刺激,活性茉莉酸被其「核受體」COI1識別而釋放核心轉錄因子MYC2的活性,進而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激活茉莉酸響應基因表達。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Nature子刊:曹雪濤團隊再發論文,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
    從機制上講,Sros1阻斷Stat1 mRNA與RBP CAPRIN1的結合,從而穩定Stat1 mRNA,進而促進IFN-γ–STAT1介導的先天免疫。這些發現揭示了複雜的RNA-RNA調控網絡,參與了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中細胞因子引發的先天反應。
  • 曹雪濤:領跑世界免疫學研究的「迷你團隊」
    正是這個「迷你團隊」卻做出了一系列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免疫學科研成果。25年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帶領下,這個實驗室從1990年成立時一窮二白,到被世界免疫學界普遍認可、屢受讚譽,成為我國免疫學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領頭羊」,引領中國的免疫學術水平由過去的國際排名第19位進入世界前列。
  • ...獎風向標」拉斯克獎 曹雪濤: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完善了免疫學理論
    Cooper)和澳大利亞生物學家雅克·米勒(Jacques Miller)因發現了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和T細胞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  「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是真正的免疫學領域重大基礎性發現,對於免疫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以及疾病的免疫學防控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它們的發現對整個免疫學乃至生物醫學的發展起著裡程碑式的推動作用。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並確定富含核的lncRNA Malat1作為抗病毒I型IFN產生的負調節劑。該研究發現為控制病毒感染和IFN-I相關的炎性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的靶標。2020年6月20日,曹雪濤團隊在Immunological Reviews 在線發表題為「Nuclear innate sensors for nucleic acids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文章,該綜述總結了鑑定核酸天然先天性感應蛋白(如hnRNPA2B1,IFI16,SAFA)及其在宿主防禦和炎症反應中的作用的最新發現
  • 曹雪濤:國際免疫學界的中國「聲音」
    近年來,該創新群體立足國內開展的科研工作在國際上具有了一定影響力:發現了樹突狀細胞新型亞群和分化發育的新途徑,提出了增強樹突狀細胞抗原提呈功能的新方法,克隆了124條全長新基因並在部分新基因的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樹突狀細胞為基礎的腫瘤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方面提出新的學術觀點並經國家SDA批准進入臨床試驗,開發的兩種生物高技術產品獲國家Ⅱ類新藥證書,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0餘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