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細胞「內部」病毒就能安心繁衍?細胞核不答應

2021-01-20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科學》雜誌近日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教授課題組的論文《核蛋白hnRNPA2B1啟動並放大抗DNA病毒天然免疫反應》,報導了該課題組發現異質性細胞核核糖蛋白A2B1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開啟天然免疫機制,形成對病毒的「強反擊」。

視覺中國

如同《哈利·波特》中的魔法部,細胞核內恐怕有著最繁忙、複雜、自行運轉的中樞系統,千萬個部門有條不紊,但在之前人類對於在那裡存在的天然免疫防線並不十分清楚。當「黑魔法」(如病毒DNA)攻破強大外圍防線侵入「魔法部」時,沒有證據證明這裡會如何啟動抵抗效應。

「在科學探索的『無人區』有所斬獲,必須要緊盯關鍵科學問題,試人所未試,漁人所未漁。」曹雪濤說,「細胞識別『自我』與『非我』的機制是天然免疫領域研究的基礎,因此要從病原性DNA入手去探明『自我』與『非我』的sensor(感受器),尋找天然免疫研究的突破口。」

大多病毒DNA會逃過細胞膜直擊細胞核

在研究的最初階段,細胞核中是否真的存在參與「狙擊」病毒DNA的蛋白感受器是一個未知數。但對生命機制的思辨讓團隊在「未知」的探索中篤行。

「如果細胞核內存在識別病毒DNA的『嗅探器』,那麼為什麼不會『嗅探』到自己的DNA呢?畢竟DNA序列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同源性,進而發生『自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講師溫明嶽說,但病毒的攻擊方式又暗示了細胞核內必然存在天然免疫防線的「延伸」。

這是一場「敵進我打」的防禦戰。DNA病毒侵襲細胞,會在細胞膜處最先遇到阻擊,部分病毒蛋白質外殼將DNA散落到細胞質中,激活天然免疫機制。但大部分病毒DNA會逃過細胞膜、潛過細胞質,直擊細胞核,並在核膜處「脫」去蛋白外殼,將自己的DNA注入到宿主細胞的細胞核中,利用細胞核的機制進行自我複製,細胞核看似成了病毒DNA複製的「溫床」。

「生命進化遵循『相生相剋』的原則,病毒的侵染機制意味著細胞核是它的重要『窩點』,那麼細胞必然會衍生出相應的機制『鉗制』它。」溫明嶽解釋,這意味著細胞核內必然存在針對病毒DNA的識別機制。

曹雪濤在指導學生做科研時經常提到「創新性科學研究,需要『術與道』的合二為一」,從生命起源開始的問道式思辨往往會給予團隊挑戰固有觀念的勇氣,瞄準原始創新。

鑑定出識別病毒DNA的關鍵核蛋白

邁向原始創新的技術體系往往不是現成的,特異性地從細胞核中調取能結合病毒DNA的蛋白質,需要滿足「三連環」的技術體系。

細胞核內蛋白與病毒DNA結合是「一環」、病毒DNA與生物素標記結合是「一環」、生物素與親和素等結合沉澱下來是「一環」,而創新性地將三個技術方法聯合在一起,通過生物素標記的病毒基因組DNA「釣」出目標蛋白的技術方法,正是論文第一作者、南開大學副教授王蕾的「術」。

「釣」蛋白在細胞水平生命機制的研究中比較常見。在細胞質中,存在大量有功能的蛋白質,科學家發明了CHIP(染色體免疫沉澱)等方法沉澱出特定的蛋白,進一步分析研究它們怎麼與DNA發生相互作用。這些方法均需要DNA的特異性序列作為「線索」。

「當時,我們不知道病毒DNA有沒有結合特異性序列。」王蕾說,因此需要使用全病毒基因組DNA。

生物素標記屬於化學方法,過去只會連接固定已知的DNA序列。但要標記病毒基因組,王蕾收到生物服務企業的回覆是:做不了。

只能自己動手進行標記技術的創新研發,這對生命基礎科學領域的學者來說並不擅長。「查找方法和試劑耗費了一些時間。」王蕾說得輕鬆,但技術突破的背後是學科間打破「藩籬」,做到真正的交融。

新的方法幫助團隊獲得了上百種與病毒DNA結合的核內蛋白,為了進一步縮小尋找範圍,團隊引入二維電泳技術。基於對天然免疫經年研究的積累,曹雪濤判斷,與病毒DNA相互作用的蛋白在「嗅探」到病毒存在後,必然會跑出細胞核,到細胞質中激活信號網絡以傳遞信號。

為此,團隊比較了被感染與未感染細胞,哪些蛋白會有此類軌跡,進一步鎖定細胞核內能夠在病毒感染之後移位到細胞質中的蛋白分子,將目標蛋白範圍縮小到23個候選分子。

實驗室對天然免疫信號通路經年領跑領域科研的積累,使得團隊通過一系列細胞功能與動物試驗,最終鑑定出hnRNPA2B1是一個關鍵的核內DNA天然免疫識別受體,並明確了其能夠激活TBK1-IRF3信號轉導途徑,從而啟動幹擾素等表達。

「模式動物小鼠的敲除試驗,證明在活體中這一機制是真實存在的。」溫明嶽說,動物實驗更進一步證實了整個病毒阻擊的「路線圖」。

關鍵蛋白抵抗病毒感染的機制揭曉

「hnRNPA2B1主要定位於細胞核中,但在被病毒感染後2小時才會出現在細胞質中。」溫明嶽說。

這2小時,它做什麼去了?此前的研究表明,正常狀態下hnRNPA2B1負責將細胞核中產生的信使RNA轉出核,擔當「小文書」的角色。而遭遇病毒後,它將成為「信號兵」,把入侵信號傳出去,啟動Ⅰ型幹擾素的產生,招募免疫細胞。

都是走出細胞核,同一個蛋白如何讓別人區分自己傳遞的信號呢?它攜帶信息的轉變通過自身結構的「變身」傳達出來。王蕾解釋道:「我們發現hnRNPA2B1在與病毒DNA結合之後會發生二聚化,而這一變化『敦促』它走出細胞核,我們通過共免疫沉澱的方法對這一變化進行了驗證。而敦促它走出來啟動接下來的免疫反應的是二聚體蛋白的去甲基化。」

弄清機制,相當於給蛋白的行動臨摹一個實景動畫,尤其在對蛋白構象變化的推測時,需要在合情合理「還原」功能的基礎上,有豐富的想像力。為了達到某種功能,蛋白可能串連、並聯、疊加、扔掉一個甲基……最終達成功能上的「大變身」。

「用『民兵』來形容hnRNPA2B1再合適不過,它在平時是『民』,負責轉運mRNA,遇到病毒攻擊時,就變成『兵』,通過蛋白『聚變』、甲基化等變化從細胞核內移位到細胞質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啟動抗病毒效應。」曹雪濤說。

變身「武裝」起來的蛋白除了親自啟動免疫機制之外,還被發現有極強的「號召力」。它能夠促進cGAS、IFI16、STING等DNA識別受體的mRNA大量出核,裝配成受體蛋白後擴大規模「參加戰鬥」,進一步調動整個細胞抵抗病毒感染。

最後,團隊對這一機制存在的安全性進行了驗證。既然hnRNPA2B1既結合病毒DNA又結合哺乳動物DNA,那麼它是否能夠被自身DNA錯誤激活引發「自我攻擊」呢?實驗證明,「安全閥」不在蛋白本身,而在於細胞核中染色體的蛋白上。「我們發現,裸露的人核小體DNA確實能夠激活免疫反應,並且能檢測到hnRNPA2B1二聚體,然而天然核小體卻不能。因此,染色體蛋白能夠阻止hnRNPA2B1被自身基因組DNA所活化。」王蕾說。

相關焦點

  • 神秘旅行:細胞內部之旅,人類身體40到60萬億細胞與病毒大作戰
    比如支撐細胞的內部骨架,這些宏偉的支架結構,根據受力的改變不斷調整,通過自建與重建,賦予細胞不同的形狀和堅韌度。每個細胞都有屬於自己的交流方式,它們可以通過激素等信號物質或者接觸胞間連絲等方式,進行信息的交流。
  • 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有證據表明,當時有一種細菌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原核生物——古菌——內部定居下來,成為了線粒體。但是,關於細胞核的出現,還縈繞著一個更深層次的謎團;沒有人知道那個古菌是否已經是一種有細胞核的原始真核生物,抑或是後來才出現了細胞核。任何關於真核生物細胞核起源的故事都需要解釋它的幾個特徵。首先是結構的性質:嵌套的內外膜,以及連接內部和細胞其他部分的孔洞。
  • 科學家最新研究:如今生物細胞內的細胞核,或是病毒促使演化來的
    在此期間,他突發靈感,聯想到了當今生物的遠古祖先在進化過程中,出現細胞核的那個瞬間。他認為,細胞核的出現,或許就與這樣的病毒有關。我們知道,雖然細胞是個非常微小的結構,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一個細胞裡,還有著非常複雜的結構和各種各樣的組成部分。其中,細胞核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儲存著真核生物生存的最基本物質——DNA。
  • 科學好故事|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但是,關於細胞核的出現,還縈繞著一個更深層次的謎團;沒有人知道那個古菌是否已經是一種有細胞核的原始真核生物,抑或是後來才出現了細胞核。任何關於真核生物細胞核起源的故事都需要解釋它的幾個特徵。首先是結構的性質:嵌套的內外膜,以及連接內部和細胞其他部分的孔洞。
  • 科學好故事|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有證據表明,當時有一種細菌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原核生物——古菌——內部定居下來,成為了線粒體。但是,關於細胞核的出現,還縈繞著一個更深層次的謎團;沒有人知道那個古菌是否已經是一種有細胞核的原始真核生物,抑或是後來才出現了細胞核。
  • 病毒vs細胞:一場持續40億年的戰爭
    即便在今天,這場病毒對決細胞的戰爭,無時無刻不在人類體內上演,而你我卻不知情。這些無情的微型機器通過殺害細胞而繁殖,在細胞內部也有一整套機制在不斷消滅病毒。這場戰爭可以追溯到四十億年前的戰爭改變了細胞進化的原有路線,也改變了人類的進化歷程,至今仍在進行。
  • 愛滋病病毒侵入細胞核全過程(圖)
    侵入人體細胞的愛滋病病毒資料圖片  據新華社電法國巴斯德研究所3日證實,該所專家首次拍攝到愛滋病病毒侵入人體並感染細胞核的全過程,從而將人類對愛滋病病毒的了解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為治療和戰勝愛滋病帶來了曙光。  這項成果是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沙爾諾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完成的。
  • 細胞核、染色體及基因表達
    細胞核每個整體的事物都有它的中心部位,而細胞也有它的中心,就是細胞核,它佔整個細胞的體積大約10%左右。細胞核不僅是遺傳物質複製和儲存的場所,也是DNA和RNA轉錄與加工的場所,更是被DNA和RNA病毒利用它來複製自己的RNA遺傳物質的「出生地」。細胞核:是真核細胞內最大、最重要的細胞結構,是細胞遺傳與代謝的調控中心,是真核細胞區別於原核細胞最顯著的標誌之一。它主要是由核膜、染色體、核仁、核基質等部分組成。
  • BBC震撼紀錄片:人體細胞大戰!面對病毒,我們的細胞戰士真的很拼!
    比如支撐細胞的內部骨架,會根據受力的改變而不斷的調整。 自建或重建,賦予細胞形狀和堅韌度。 細胞核是用來存放指導生命運作的說明書——DNA。
  • 我國科學家揭示HIV-1病毒核心進入宿主細胞核機制
    2020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聯合使用細胞分子成像和電子顯微鏡,發現了HIV-1病毒核心是如何進入宿主細胞核的。
  • 如何從細胞核中移除不必要的細胞組分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如何從細胞核中移除不想要的組分。將細胞組裝成為特殊的區室/隔間對於細胞的功能而言至關重要,比如,通過將細胞核與細胞質分離,核被膜就能防止對不成熟的RNAs進行過早地翻譯。
  • 細胞核
    1、關於細胞核的結構,核膜是      層膜,核膜上有核孔,核孔可以        性讓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核,如          能通過核孔從細胞核到細胞質並與核糖體合,DNA聚合酶能通過核孔從細胞質到細胞核,但細胞核內的DNA分子        通過核孔。
  • 病毒離開宿主細胞無法存活,為什麼病毒不能與人類共生?
    對於病毒來說,病毒和人類共生是最好的結果,因為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沒有代謝機構,離開了宿主也無法生存下去。病毒的複製、轉錄、轉譯都需要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完成,只有依靠細胞內的物質和能量,病毒才可以繁衍。
  • 史詩級的病毒大戰細胞場面,這部9.4分的科學紀錄片震撼人心
    將養料 化學物及生命必需物質運送到需要的地方這是細胞「發電廠」這些線粒體內部有每分鐘旋轉一千多次的渦輪(ATP)給數十億「化學電池」充電一起努力維繫你的生命影片詳細刻畫了腺病毒入侵的場景經過噴嚏傳播 腺病毒入侵了目標就是突破細胞防線入侵細胞核一旦進入細胞核就能控制細胞並繁殖
  • 【教學參考】細胞全能性和細胞核全能性
    所謂細胞全能性,是指細胞如受精卵一樣,具有經過分裂、分化形成各種組織和細胞,最終發育成一個完整的個體的能力;細胞核全能性則指細胞雖不具備發育成一個完整個體的能力,但是當將其細胞核通過核移植等方法導入去核的卵細胞或受精卵,經過受體卵細胞質的誘導去分化、體細胞核和受體卵細胞質共同作用,依然可能發育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因此,細胞全能性和細胞核全能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 當植物受到病原體攻擊 細胞膜到細胞核會一路拉「警報」
    科技日報訊(王筱驕記者王春)像人類一樣,植物也需要面對來自周圍的各種威脅,會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  那麼,植物是如何感知這些攻擊呢?
  • 當植物受到病原體攻擊 細胞膜到細胞核會一路拉「警報」
    新知科技日報訊 (王筱驕 記者王春)像人類一樣,植物也需要面對來自周圍的各種威脅,會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攻擊。這些「警報」會傳遞給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西班牙籍專家羅莎·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8月24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係
    真核細胞的基因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它包含著細胞正常生長發育的遺傳信息,決定細胞的各種特性,也決定著生物個體的表型。遺傳信息的載體DNA通過轉錄合成mRNA,再以mRNA指導蛋白質合成,最終使性狀得以表現。DNA還可轉錄合成其他種類的功能RNA,共同完成蛋白質的合成,調控基因的表達。細胞核對於細胞特性以及正常生長發育的決定作用得到了很多實驗結果的支持。
  • 病毒如何在宿主體內細胞增殖的?
    病毒,是在地球上有別於細胞的另外一種生命形式。在體積上,病毒比細胞還要小,只有10到100納米之間。由於病毒比細胞還要小,這就決定了病毒結構及其簡單,其結構主要部分是: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的核。而病毒作為生命獨特形式,最大特點是不能獨立在自然環境生存,只能在宿主活的細胞中以增殖方式生存。
  • 紀錄片下載>>BBC紀錄片:細胞內部之旅
    在我們的身體內部,細胞是怎樣存在著?為什麼我們會生病?病毒是怎樣進入我們身體,而我們體內的細胞又是殺死這些病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