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新研究:如今生物細胞內的細胞核,或是病毒促使演化來的

2020-12-04 姿勢分子knowledge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2020年已經過去了2/3,全世界仍然沒有從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走出來。新型冠狀病毒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目前已經導致超過90萬人喪命。

對於病毒,我們一直都有著切膚之痛。不論是天花病毒還是伊波拉病毒,抑或是這些冠狀病毒,都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病毒也有些值得稱道的方面。由於每一種病毒都只能特定攻擊某種生物或者細胞,所以在醫學上,有些專門克制某種細菌的病毒被人們使用,這就是所謂的噬菌體。在基因工程中,也有病毒被用來當作基因的載體,將特定的基因攜帶進目標細胞之中。

不僅如此,病毒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演化。而且,就在最近,東京大學病毒學家Masaharu Takemura和他的同事們發現,病毒不僅僅在今天成為了人類的工具,甚至在極其遙遠的生命早期,為生命的演化提供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契機。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那一次的陰差陽錯,今天都不會有人類出現。

2019年的時候,Takemura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一種非常巨大的病毒,並且將其命名為medusavirus。這個名字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女妖美杜莎(Medusa),傳說任何敢看她眼睛的人,都會瞬間變成一塊石頭。因此,這種病毒也可以直譯為美杜莎病毒。

Takemura之所以將這個病毒命名為美杜莎,就在於它可以入侵到一種名為卡氏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castellanii)的變形蟲體內,並且一旦成功入侵,它就可以迫使宿主的身體周圍結出堅硬的外殼,就好像變成了一塊石頭。

這個現象放在我們面前,的確就只有聯想到神話的份兒。但是對於科學家來說,他們想的就要更多、更遠了。

在對medusavirus進行研究的時候,Takemura又閱讀了其他大量的文獻。在此期間,他突發靈感,聯想到了當今生物的遠古祖先在進化過程中,出現細胞核的那個瞬間。他認為,細胞核的出現,或許就與這樣的病毒有關。

我們知道,雖然細胞是個非常微小的結構,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一個細胞裡,還有著非常複雜的結構和各種各樣的組成部分。其中,細胞核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儲存著真核生物生存的最基本物質——DNA。DNA是生命的基礎,它指導著生物會長成什麼樣、如何生存。因此,對於一個生物體來說,DNA至關重要。

但是,在生物剛剛出現的年代,這些DNA都裸露在外,就在細胞內遊蕩。直到某一天,突然有一個細胞內出現了一個膜,將這些DNA包裹起來,形成了細胞核。至此,地球上的生物出現了一個全新的類型——真核生物。而那些沒有細胞核的生物則以自己方式繼續生存在今天的世界,那就是細菌這種原核生物

不論是真核生物還是原核生物,都免不了會被病毒攻擊。在入侵細胞的病毒中,有一部分巨型病毒非常特別。這些病毒會利用細胞質膜將自己包裹起來,確保自己能夠安全地複製出更多的病毒。

而如今的研究顯示,病毒用來在細胞內包裹自己的膜,和真核細胞內的細胞核膜非常相似。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一種巧合,還是二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正是在medusavirus的身上,Takemura等人找到了靈感。

和脊髓灰質炎病毒(小兒麻痺症)等病毒在宿主細胞內自己「建造家園」不同,medusavirus走了個捷徑,索性進入到宿主細胞的細胞核內,然後利用宿主細胞來實現自身的複製。在這個過程中,它並不會殺死宿主細胞,而是和宿主細胞的DNA一起完成複製。

而在medusavirus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和它們的宿主相同的組蛋白和DNA聚合酶基因。這意味著,這些病毒可能和自己的宿主之間發生了一部分基因的轉移,供雙方使用。也就是說,medusavirus不是無償寄生,而是給宿主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基因,比如一些衣殼蛋白質。

Takemura在發表於《微生物學前沿》雜誌的論文中指出:「我認為,病毒複製DNA的工作有一部分也幫助了宿主進行基因的複製。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有利的。」

雖然它們的宿主阿米巴蟲是原核生物,但是研究人員相信,類似的過程很可能也會在病毒與真核生物之間上演。

以痘病毒為例,它也是一種巨型病毒,包含著非常多的遺傳物質,這些遺傳物質能夠編碼出多達400種以上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中有一部分在真核細胞內也能發現,但是科學家從未在古細菌中發現。同時,科學家對痘病毒的DNA聚合酶進行分析後也發現,它與真核細胞的DNA聚合酶也有著密切的關聯。

同時,在這些DNA的內部,又出現了組蛋白的填充,螺旋結構的DNA纏繞在這些組蛋白周圍,變得更加緊湊。現在,研究人員也在一些現代的病毒內部發現了類似的DNA結構。

綜合上述這些發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些病毒在進入到宿主細胞內之後,會和宿主細胞發生遺傳物質的交換。也許在幾十億年前的某一天,有一個病毒寄生在某個細胞內,將自己攝取細胞質膜包裹自身的基因轉移到了宿主細胞的基因之中。於是,這個宿主細胞也開始利用這些膜來包裹自己的基因,開啟了真核生物的篇章。當然,這一切的推測還有待於更多證據的發現。

總之,如果沒有第一個真核細胞出現,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地球。我們生活中能夠看見的一切生物,幾乎都是真核生物。假如第一個真核生物真的是被某個病毒感染後才學會了製造細胞核,那麼我們應該感謝這個病毒,是它憑藉一己之力,創造了今天物種繁盛的地球。

相關焦點

  • 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讓一些研究人員相信,細胞核可能是通過一種共生關係而產生的,就像人們認為產生線粒體的那樣。但這其中存在一個關鍵的區別:負責產生細胞核的夥伴可能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的一個細胞,而是一種病毒。真核生物是什麼的問題,正是所謂『新興的複雜性』科學的經典例子。早在2001年,研究人員就提出了真核生物細胞核的病毒起源假說,並在今年9月更新了這一理論。
  • 科學好故事|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在一個細胞內,一個「病毒工廠」(中央左側的巨大圓形區室)被它所製造的新病毒顆粒(較小的多面體)包圍。有些病毒通過引導這些隔層的形成,將自己的DNA與宿主DNA分隔開來。研究人員從一些發現中獲得了信心,比如巨型病毒會在原核細胞內建立「病毒工廠」,即與細胞核相似的區室,能夠解耦轉錄(閱讀基因)和翻譯(構建蛋白質)的過程。
  • 科學好故事|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但這其中存在一個關鍵的區別:負責產生細胞核的夥伴可能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的一個細胞,而是一種病毒。  真核生物是什麼的問題,正是所謂『新興的複雜性』科學的經典例子。早在2001年,研究人員就提出了真核生物細胞核的病毒起源假說,並在今年9月更新了這一理論。
  • 打入細胞「內部」病毒就能安心繁衍?細胞核不答應
    曹雪濤說,「細胞識別『自我』與『非我』的機制是天然免疫領域研究的基礎,因此要從病原性DNA入手去探明『自我』與『非我』的sensor(感受器),尋找天然免疫研究的突破口。」大多病毒DNA會逃過細胞膜直擊細胞核在研究的最初階段,細胞核中是否真的存在參與「狙擊」病毒DNA的蛋白感受器是一個未知數。但對生命機制的思辨讓團隊在「未知」的探索中篤行。
  • 我國科學家揭示HIV-1病毒核心進入宿主細胞核機制
    2020年5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聯合使用細胞分子成像和電子顯微鏡,發現了HIV-1病毒核心是如何進入宿主細胞核的。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突破「禁區」 免疫,是一種重要生理功能,機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破壞和排斥入侵的病毒等病原物質,維持自身穩定。經過多年探索,科學家們在識別外源病原體DNA的分子機制及其抗病毒免疫研究上取得長足進展。 目前發現的能夠識別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體都存在於細胞質中。
  • 當細胞「住」進細胞,在生物上真實發生的命運共同體
    所有生物都由細胞組成(由於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所以關於病毒是否是生物,這個還存在分歧)即便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數以百萬計,它們都由兩種基本類型的細胞組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細胞包含DNA。所有真核細胞,像你自己的細胞一樣,都是由其他生物的零件組裝成的生物。
  • 物理科學:科學家們對細胞的細胞核進行了研究!
    物理科學:科學家們對細胞的細胞核進行了研究!一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的策略,利用人體細胞核內的自然發生的運動來測量細胞核及其成分的物理特性。該方法揭示了人類核仁表現為液滴,為照射不健康細胞的物理特性提供了一種潛在的新手段,例如與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病相關的細胞。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2019年6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核中基因組的活性部分與它的非活性部分在空間上分隔開來對於基因表達控制至關重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並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
  • 日發現一種細胞核內RNA的功能
    據日本媒體1月29日報導,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所科學家發現過去功能一直不明確的一種細胞核內RNA是形成核內RNA—蛋白複合體的核心,而後者在調節基因表達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研究發現HIV-1複製的關鍵過程逆轉錄和脫衣殼都發生在細胞核內
    幾十年來,關於逆轉錄病毒的脫殼都被認為發生在細胞質中,以往的研究也提出,完整的病毒核直徑為61 nm,由於核孔內徑為39 nm,因此無法通過核孔,並在逆轉錄的協同作用下,在細胞質中發生脫殼現象。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對HIV-1生命周期的時空分期的廣泛檢查,幫助構建了HIV-1在細胞質或核孔複合體(NPC)中完成逆轉錄和脫衣殼的模型。
  • PLoS Pathog:科學家闡明HIV DNA被阻止進入細胞核的分子機制
    2018年12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核孔複合體和入核轉運器的多種組分能促進一種名為人類粘液病毒耐力蛋白2(MX2)的特殊蛋白抑制HIV-1的感染。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張先恩課題組發現HIV-1可藉助核膜內吞方式進入細胞核
    該研究結合採用細胞分子影像和電鏡觀察,發現HIV-1攜帶衣殼的病毒核心進入細胞核途徑。  人們普遍認為,HIV-1感染細胞的過程包括以下步驟:膜融合、病毒核心釋放、逆轉錄、細胞質中的衣殼解體、病毒基因組進入細胞核、病毒基因組整合,然後利用宿主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
  • 如何從細胞核中移除不必要的細胞組分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如何從細胞核中移除不想要的組分。將細胞組裝成為特殊的區室/隔間對於細胞的功能而言至關重要,比如,通過將細胞核與細胞質分離,核被膜就能防止對不成熟的RNAs進行過早地翻譯。
  • PNAS:科學家闡明病毒利用宿主細胞中關鍵蛋白進行繁殖的分子機制
    2018年4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病毒有著非常有限的基因,因此其必須利用宿主細胞的細胞器來促進其複製繁殖,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許多病毒能在細胞中進行運輸的特殊宿主蛋白,相關研究或為研究人員後期開發新型廣譜的抗病毒療法提供希望。
  • 2020年5月HIV研究亮點進展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1.我國科學家揭示HIV-1病毒核心進入宿主細胞核機制doi:10.1007/s11427-020-1716-x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聯合使用細胞分子成像和電子顯微鏡,發現了HIV-1病毒核心是如何進入宿主細胞核的。
  • 細胞核、染色體及基因表達
    細胞核每個整體的事物都有它的中心部位,而細胞也有它的中心,就是細胞核,它佔整個細胞的體積大約10%左右。細胞核不僅是遺傳物質複製和儲存的場所,也是DNA和RNA轉錄與加工的場所,更是被DNA和RNA病毒利用它來複製自己的RNA遺傳物質的「出生地」。細胞核:是真核細胞內最大、最重要的細胞結構,是細胞遺傳與代謝的調控中心,是真核細胞區別於原核細胞最顯著的標誌之一。它主要是由核膜、染色體、核仁、核基質等部分組成。
  •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張萌 昌增益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工作介紹(節選)北京大學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萌與教授昌增益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發表了一篇題為「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
  • 巨型病毒是如何釋放DNA物質感染細胞的?
    一旦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病毒星門的每條腿都會「解壓」,使得病毒遺傳物質通過星門釋放出來。目前,該項研究報告發表在5月8日出版的《細胞》雜誌上,最新研究表明,病毒星門開啟是對酸度、鹽度和高溫環境條件的反應。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和人類一樣,植物感染病毒也會生病。植物病毒引發的病害是威脅農業生產的第二大病害,作物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後果,輕則減產、重則絕收。那麼,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抵禦威脅作物的大部分病毒,進而保障糧食穩產?我國科學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