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細胞「住」進細胞,在生物上真實發生的命運共同體

2020-12-01 梵觀點

如果沒有組合體的創意出現,《變形金剛》這部動畫就少了很多的趣味。梵君小時候為了湊齊工程機械的組合體,常常要餓著肚子吃早點一段時間。

個人和群體互相幫助時會做得更好。合作不僅僅對人類重要;如果沒有與鄰近生物的大量互動,我們所熟知的生命將不復存在。

我們星球上最早的居民都是單細胞生物。一些相鄰的單細胞結合到一起,開始以一個有機體形式共同生存,你中有我。這種夥伴關係非常成功,直接導致了我們星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生命形式的進化。

什麼是細胞?

所有生物都由細胞組成(由於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所以關於病毒是否是生物,這個還存在分歧)即便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數以百萬計,它們都由兩種基本類型的細胞組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細胞包含DNA。原核細胞(prokaryotes,讀作pro-carry-oats)小且簡單,細胞內有環狀DNA自由漂浮。真核細胞(eukaryotes,讀作you-carry-oats)大,而且更複雜。它們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將成串的線性DNA包裹在脂質膜內。你習慣看到的所有生命形式——動物(包括人類)、植物和真菌——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的。細菌太小以致於不藉助顯微鏡無法看到,它們則是由原核細胞組成的。

原核細胞結構


地球上最早的一些生命形式是原核細胞。它們首次出現是在40億年前的化石記錄裡。在真核細胞於18億年前出現之前,原核細胞已經存在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了。這促使我們想像,所有真核細胞的祖先都是一種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指一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它包括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支原體、藍細菌和古細菌等。它們都是單細胞原核生物,結構簡單 [1] ,個體微小,一般為1~10 µm,僅為真核細胞的十分之一至萬分之一。

但是,從原核細胞變到真核細胞,細胞需要變得複雜得多。真核細胞由特殊的細胞器供能,這些細胞器就像電池一樣工作。所有的真核細胞,都包含一種叫做線粒體的細胞器,用來製造供給細胞的能量。植物細胞還有另外一種叫做質體的細胞器。質體可以像太陽能電池一樣,從陽光中收取能量。葉綠體就是一種質體。

什麼是內共生理論?

真核細胞是怎樣變得如此複雜的?這些像電池一樣的細胞器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認為,我們已經知道了部分答案。當多個細胞聚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組合生物體時,真核細胞可能就發生了進化。它們開始以一種我們稱之為共生關係的方式生存。解釋這一現象如何發生的理論就被我們稱為「內共生理論」。內共生體是指在其他生物體內部生活的生物體。所有真核細胞,像你自己的細胞一樣,都是由其他生物的零件組裝成的生物。

內共生

線粒體,我們細胞中的重要能量生產者,是從自由生活的細胞進化來的。點擊查看更多細節。

線粒體和葉綠體作為細胞器,都曾經是自由生活的細胞。它們是最終停留在其他細胞(宿主細胞)內的原核細胞。它們可能以被吞掉(一種被稱為「吞噬」的過程)的方式加入其它細胞,也或許它們是那個宿主細胞的寄生物。

線粒體的祖先可能是一種好養型的變形菌。

線粒體電鏡假彩照


在內部的細胞既沒有被消化掉,也沒有殺死宿主細胞,而是活了下來,和宿主細胞共同成長。這有點像「房東」和「租戶」。宿主細胞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生活場所,而細胞器通過製造宿主細胞能夠使用的能量來支付租金。這類事件在很久以前發生,隨著時間推移,細胞器和宿主細胞共同進化。如今任一方在缺少另一方的情況下都無法生存。儘管今天它們以一個單獨的有機體發揮功能,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仍然可以找到這些細胞器自由生存過的證據。

再舉例:就像最近雷暴的短租公寓,房東斷水斷電沒能把租客趕走,租客也沒有拆家毀房子搬走電視機,最終租客與房東達成協議,租客通過在房東的公司打工達成了一種「內共生」。

幸運的是當時還不存在免疫細胞這種東西。否則線粒體將不會出現。

什麼證據支持內共生理論?

早在1883年,植物學家安德裡亞斯·申佩爾(Andreas Schimper)就開始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質體細胞器。他觀察質體分裂的過程,並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這個過程看起來和某些自由生存型細菌的分裂方式非常相似。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間,科學家發現植物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質體都有它們自己的DNA。這與植物細胞中其他的DNA不同。當科學家進一步研究這些線粒體和質體DNA中的基因時,他們發現,這些基因更像是從原核生物中來的。這便告訴我們,細胞器與原核生物有更近的親緣關係。

植物細胞中的綠色葉綠體現在是細胞的重要部分,但是它們是從與植物細胞完全不同的生物體進化而來的。人們認為,葉綠體是從藍細菌進化而來,這些藍細菌在植物細胞的防禦下存活了下來。

葉綠體

我們知道,細胞器周圍由多層膜包裹。如果我們觀察這些膜的組成分子,它們看起來很像當今自由生活的原核生物外圍的膜。

因此,細胞器有它們自己的DNA,它們的基因又與現代原核生物的基因非常相似。它們擁有與原核生物相似的膜,同時它們似乎也用與原核生物類似的方式分裂和複製。如果一個真核細胞失去了這樣一種細胞器,便無法重新製造它。每個真核細胞想要生存,便不得不從它的母細胞那裡遺傳至少一份這種細胞器。這意味著,組成這些細胞器所需的遺傳信息在真核細胞的DNA中無法找到。所有的這些證據,都支持這個理論,即這些細胞器來自真核細胞外部。我們認為它告訴了我們,這些細胞器曾經是自由生活的原核生物。

一位名為琳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科學家把所有這些信息匯總到了一起,並在1967年發表。她的文章題目叫《論有絲分裂細胞的起源》。有絲分裂細胞是真核細胞。今天科學家們都認可她的論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他們接受她的理論之前,很多年過去了。

然而,真核細胞進化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我們還沒有討論能在真核細胞中看到但原核細胞裡沒有的其他結構,以及它們是如何進化的。這包括細胞核、高爾基體、內質網、溶酶體和細胞骨架。

真核細胞複雜的結構

它們從何而來?我們仍不知曉真相。它們可能在真核細胞內部隨著時間推移進化而來。抑或,它們也可能是其他遠古內共生事件的產物。它們如何進化仍是未解之謎。

梵觀點:合作共生也許是人類在宇宙黑暗森林中最好的出路。

相關焦點

  • 命運共同體:十億年前的生物大揭秘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社會的政治理論,早在生命的進化初期,生物正是在命運共同體的形式中得到進化的。讓我們把目光追溯到十億多年前,當時海水正在變淺,多樣化的單細胞生物大量集中一起生活,相互之間交換能量形成共生,細胞之間產生連結,多細胞生物開始誕生,多呈長鏈狀,圓狀,網狀或不規則狀。下圖展示的是原始多細胞生物化石標本,含多樣化多細胞物種。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
    哥倫比亞自由黨總書記桑切斯指出:「在全球抗疫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西班牙共產黨主席森特利亞說:「每當發生這種災難波及世界的時候,我們都再一次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恰逢其時。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地球村,應該學會共同與災難作鬥爭。」
  • 郭旭東:認識疾病起源,探索細胞命運
    隨著科技和實驗手段的進步,人們對細胞的認識由淺入深,引發了當今細胞生物學的興起與發展。細胞的命運改變與個體發育、疾病發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決定細胞命運的因素是什麼?依舊是一個未被揭示的謎。因為是理科生出身,郭旭東對生物、化學、物理相關的理科專業一直都十分熱愛。同濟大學自21世紀初期開始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相關專業,並成立了同濟大學生命學院。基於此,郭旭東於2006年來到同濟大學就讀生物技術專業。本科期間,他就有很多進入實驗室的機會,並得以認識了之後的博士生導師康九紅教授,在他的引導下,郭旭東正式進入細胞生物學領域。
  • 細胞生物——真核生物的誕生,分道揚鑣的冤家又合體了
    雖然當時地球的氧氣含量不足今日的百分之一,但對於細胞生物們來說,氧氣還是一個需要去適應的新事物,它們在末日後的第一課就是如何處理氧氣。但跟利用光能不同,這次真細菌先人一步,它們中的很多轉變成了「好氧菌」,能夠利用氧氣氧化分解有機物獲取能量。在這些好氧菌聚集的地方,以古菌為主的「厭氧菌」們也開始扎堆聚集,看起來很矛盾對嗎?
  • 死亡——細胞命運之終點
    《科學通報》發表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高山研究員為通信作者的「細胞命運之終點——細胞死亡」一文,系統闡述了細胞死亡及其死亡的形式,以及這些死亡形式對癌症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意義,並進一步指出我們應該正確利用細胞死亡形式開啟生命與精準醫學新篇章。
  • Mol Cell丨陳捷凱/裴端卿合作組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細胞命運決定路徑
    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在發育過程中通過細胞特化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細胞命運,探究這些細胞命運產生的原因,進而實現細胞命運的高效轉變,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研究細胞命運轉變的關鍵之一是選擇動態的細胞變化過程,比如幹細胞的分化(Differentiation)、體細胞的轉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或者體細胞重編程(Reprogramming)等。
  • Science|細胞分化過程中狀態圖譜與細胞命運圖譜
    近期發展的單細胞測序技術(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Seq)能夠捕獲處於分化各個階段的成熟細胞類型,可用於描述基因表達在空間上的「狀態圖譜(state map)」,為研究細胞狀態的層次結構及隨時間變化的基因表達動力學提供了工具【2】。
  •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同時,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ChIP-seq數據,研究者揭示了心臟幹細胞向心肌和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增強子對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多細胞生物體由具有相同基因組的不同細胞類型組成,在器官組織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一直是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無論在發育過程還是疾病狀態下,表觀遺傳因素(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在細胞命運決定中起著指導性作用。
  • 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
    此外,如果命運理論與粒子場論擁有同樣的底層邏輯。那麼微觀科學,本質上就是研究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的意識。6.命運與共,生存之本意識如粒子一般也有波粒二象性,如果用雙縫幹涉實驗和延遲實驗⑩,說明意識。那麼意識也可以在事後,定義事前物質的狀態。或者說,離開意識認知並定義的物質,是毫無意義的。正是意識到了物質的存在與規律,物質才能影響和作用於意識。
  • 《細胞-幹細胞》:膜張力可調控多能幹細胞命運
    Paluch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膜張力參與ERK介導的多能細胞命運調節。相關論文於近日已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為了探究形狀、力學和細胞命運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使用了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它們在進行早期分化時會改變形狀。研究人員發現形狀的變化是由β-連環蛋白介導的RhoA活性下降以及隨後質膜張力下降調節的。
  • 《工作細胞》在現實中的真實大小,巨噬細胞姐姐真大!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張非常有意思的圖,那就是工作細胞的真實身高對比圖!從左到右分別是血小板、紅細胞、T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白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以及巨噬細胞。現實人體內血小板是體內最小的血細胞,直徑大概只有2~4μm(微米)紅細胞第二小,直徑大概只有7μm(微米)殺手T細胞第三,大概有10μm (微米)嗜鹼性粒細胞第四,大概有13~14μm (微米)白細胞第五,大概有15μm (微米)嗜酸性粒細胞第六,大概有16~17μm (微米)最大的是巨噬細胞,直徑大概有
  • 微觀世界的煙與火一一Cart細胞攻擊腫瘤細胞的真實場景
    圖1:準備發起攻擊的CART細胞,這個細胞把紫紅色顆粒集中於一側,進攻預備之中。     實際上,我們人類身體是由多細胞組成的"命運共同體″,這眾多細胞分工合作就是完成唯一而偉大的使命″DNA的傳宗接代",DNA是″自私"也是排它的。為了保證DNA的相對純潔性,人體(或生物體)內有一整套系統完成抵抗外來生物體的入侵(各種感染)與消除自身的變異成員(腫瘤細胞等),這套系統又稱"免疫系統"。這套系統是一個相當複雜與精密的體系,保證了我們DNA正常的傳承。
  • Neuron發表論文:「星爆無長突細胞」控制細胞命運之路
    視網膜上緊湊排列著近百種不同類型的神經細胞,它們連結成複雜的神經網絡,飛速傳遞信號和整合信號,讓大腦實時感知到眼睛所見的盛景。在這些視網膜細胞中,有些成對存在的神經元,其中一個在光亮增強時有所反應,另一個在光亮減弱時有所反應,這樣的設置對我們感知光的明暗變化至關重要。
  • 死亡——細胞命運之終點--中國數字科技館
    《科學通報》發表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高山研究員為通信作者的「細胞命運之終點——細胞死亡」一文,系統闡述了細胞死亡及其死亡的形式,以及這些死亡形式對癌症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意義,並進一步指出我們應該正確利用細胞死亡形式開啟生命與精準醫學新篇章。
  • 成就終生大產業 鑄就命運共同體 ——2015中源協和·施朗國際生命...
    當生命科技闖入人類進化進程;當生物治療即將取代藥物治療,當基因技術開始預知未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這個時代人類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這個時代人類將沒有病痛,這個時代人類將超越死亡,這個時代人類將永不老去。通往這個時代的大門已經開啟,2015年9月20日,由中源協和·施朗國際主辦的生命科技領袖峰會在天津盛大舉行,大會設三個篇章:生命科技領袖峰會、生命科技高峰論壇和生命科技資本盛宴。
  • 張力異質性決定細胞命運
    張力異質性決定細胞命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3:58:2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心肺研究所Didier Y. R. Stainier和Rashmi Priya課題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研究發現TAF3調控ES細胞命運重要功能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的《細胞》(Cell)雜誌上,並作為封面推薦。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美國著名華裔生物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錢澤南(Robert Tjian)教授,其以研究真核生物細胞遺傳信息轉錄聞名,擔任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雜誌的編委,1991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9年擔任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IMI)主席。
  • 生物3D器官列印中,細胞氧氣何來?
    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很多科幻電影裡都有這樣的情節:主角身體受到嚴重創傷,在先進醫療技術幫助下,患者的創處很快痊癒,傷口也恢復如初……在醫學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美好遐想正在逐步照進現實,這一切都源於一項可以改變人類命運和未來的學科——再生醫學。截止去年,全球註冊regenerative medicine的公司就有933家。
  • Science:發現神經幹細胞命運的重要決定機制
    線粒體發生裂變的細胞分化成神經元(上圖),含有管狀線粒體的細胞仍然是祖細胞(下圖)。祖細胞中的細胞核標記為藍色,新生神經元標記為白色。圖片來源:VIB - Ryohei Iwata線粒體是一種小型細胞器,為人體內的所有細胞提供重要能量,尤其是高度耗能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