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萬霖
這次疫情,對於中國來說,雖是突如其來的爆發,前所未有的範圍,危機四伏的周邊,但我們也具有了通時達變的策略,史無前例的科學,人才濟濟的團隊,並匯集了幾千年的抗疫智慧。
藉助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們快速統計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然後依據信息,對新冠病毒做出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的對策。
可為何作為近代科學發祥地的歐洲,卻是如此舉步維艱。
排除政治和經濟的因素,科學技術的不同表現,除了證明科學並非萬能,或許科學本身的指導思想,也需要與時俱進了。
現代科學,離不開現代物理學,離不開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離不開西方近代科學,尤其是西方哲學。
我們在運用科學對自然的探索中,知道宇宙為動態,自然有規律,且辯證觀、方法論對於科學研究極為重要。
今天,西方哲學對科學發展的指導意義,似乎也來到了極限。科學的發現與推論已經開始超出西方傳統哲學邏輯所涵蓋的範圍。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新的哲學與認知。
為何火神山、雷神山還有方艙醫院能快速修建完成,因為團隊的力量、團結的力量和包容的力量所匯集的整體力量,是無與倫比的。而這,正是以西方價值取向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所不具備的研究方向。
1.統一,離不開整體
通過經典物理學領域,認識到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存在著很多種「力」,而不同的「力」又有著不同的場。於是,科學家們就希望建立一個「統一場論」①。然而,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理論日趨完善的背景下,愛因斯坦探索「統一場論」三十餘年,卻以失敗告終。
場,若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會是「混沌」嗎,混沌初開,會形成萬有引力場嗎?
或許,問題出在科學的指導思想。
我們要明白,判定愛因斯坦探索失敗的原因是萬有引力場未能納入宏觀的「統一論」公式,以及粒子的隨機性,在微觀世界無法做出規律性總結。
以及二元對立,強調事物間的對立性,在尋找事物的同一性時,具有很強的排它性。而「場」②本身,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平臺,一個載體,應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尤其是包容不同與隨機。
雖然,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有著「統一」二字,不過這裡的統一與我們中國人所理解的統一,有著很大的不同。
Unified漢譯為統一,它的英文內涵卻更接近於使成一體,使一元化。換言之,此統一,乃消弭不同,實現同質。
我們中國的統一,雖也有「書同文,車同軌」的意涵,但側重的是工具上的統一,方便交流與認同。本質上,大一統觀念是一個兼收並蓄,推陳出新,混成一統的整體觀。
這也是我們國家能快速整合各方資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修建臨時醫院的根本原因。
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的大一統思維,結合辯證統一的邏輯,那麼「統一場論」,就好比先賢們對命運的理解。
2.命運「通」場論
決定命運的是天地人三者,其中,命為己生,運乃天地。生命從誕生的那一刻起,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而「運」乃天地規則。自宇宙初開,世間萬物就按照著一定規律在運動變化。如此,我們才能對天地自然進行觀察與總結,發現「運」留下的軌跡,進而反推出規則的意涵與狀態。
過去 ,如同一面鏡子 ,照鑑未來
看待「命」,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一萬年(出自晉代道士葛洪);看待「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運」就是場,地球上每一個「命」就好比場內隨機狀態的粒子,當匯集全部的「命」組成一個包含萬物的場時,這個「場」就是萬有引力場。
粒子始終處於自由隨機的狀態,命也是一樣,沒有誰的命是天生完全註定的。粒子有屬性,命也同樣可以被認知。粒子之間相互作用,演繹出場的變化;命命相連,產生了交集的漣漪(糾纏)。
人們為了描述與觀察事物的變化軌跡,創造了作為變化刻度的時間概念。或者說,時間維度存在的價值,在於空間維度內的事物隨時都在變化。
如果事物不再變化,那麼理論上,時間就沒有價值。而有了時間概念,我們就能更好地總結與推算事物的變化,並在變化的過程中,留下坐標,以方便推測自身的命與天地的運之聯繫。
命運無形 ,胸有乾坤
例如,中國的天幹地支,能作為時間刻度的工具,而歷代曆法、二十四節氣,則是對運的具體運用。
在命的方面,中國的十二生肖,西洋的十二星座,就是對應不同時段變化而總結出的生辰屬性。其中,中國的八字算法是集命理學的大成者。(如果能納入現代分秒概念,將更加精準)
為了更好地推測命與運的連結,我們中國除了有推算生辰的四柱預測學,還有趨吉避兇的風水預測學。二者同時結合運,作用命,就如同一顆粒子不會僅受一種場的影響。
命可以被算出,其好壞由運所定義,運又是處在規則變化之中,其規律可以被總結。於是,人們就能在規則之內,以風水③改命。同理,粒子,也可以通過對場的幹涉而發生改變。
也許,人們在研究「統一場論」時,可以納入中國的命運觀進行類比觀察,通過相互印證的方式,推動科學發展。
3.以命搏運,貴在創造
人類想要發展自身,其活動就必然會對周邊事物產生影響,甚至是幹涉。如果發展的方式脫離了自然規律,向地球無限索取和強掠,我們輕則實驗場奔潰,重則直接影響地磁場。如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及全球各種異常災害,就是人類過多幹涉大氣循環等自然現象帶來的結果。這其中就包括讓有「地球之肺」稱號的亞馬遜森林重傷飛灰,和攻陷人類肺部的「新冠病毒」。
我們想要更好地生存與延續,根本在於創造而非掠奪。
從生命的角度出發,病毒也有命,存於運,有屬性,受宇宙規則(萬有引力)影響。
所以,病毒也一直為生存而不斷抗爭。
在所有生命為博生存的努力中,一部分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敢於戰天鬥地,向運抗爭。另一部分則寄託神靈,尋求庇佑或求生時的加持。今天,大部分人類都認為科學是我們求生的最強手段。
就個人而言,我信命,也不信命,信神也不信神。
信命,是我相信每一條生命都可以被預測感知;不信命,因為個體的生命不是一出生就被運所完全設定。命的屬性,可以通過後天的自強不息,將自身的命調整向「好運」變化。
信神,是我相信人類可以成為強大的生命體,而這個生命體就是預設存在的「神」。不信神,因為我不相信有一個能主宰生命的強大存在④。如同愛因斯坦所言,「上帝不會擲骰子」。
幾千年來,炎黃子孫沒有統一的宗教,但我們有一致認同的先祖、始祖與信仰。而在中華文明之外,其它形式的文明,大多通過宗教信仰,以維持文明的延續與發展。
秩序有常, 而變化無常 ; 世間百態 ,亦冥冥相連
這個世界冥冥之中存在一種力量,維持著整個宇宙自然的秩序與運轉。人類中一些善於觀察或福緣深厚的人們率先發現並部分掌握規則、現象,進而成為整個人群(部族)推崇的對象。
當這些大德、先知將自身從自然宇宙中總結的規律與成果,教化並傳承給自己族人及後代,告訴他們這些法則是源於大自然的偉力時,這些有德之人就成了人們競相敬仰、信任的對象。於是,人類就誕生了崇拜先祖與敬畏自然的信仰。
另一方面,當一些先知在得到強大而神奇的力量時,認為這是來自一個強大存在所釋放,並將這一觀點帶入自己的族群。那麼自己就成了神在人間的代言人,能較一般人先知道一些世間真理,並掌握常人無法理解的力量。於是,(有神)宗教信仰出現了。
今天,我們進入了科學時代,這些自然之力,運轉之規,被總結描述為了一個個「場」,一種種「力」,再以特定的規則區分或整合。
若把「場」想成「運」,再將「運」具化成平臺——「京東商城」。我的命是後入平臺的小商販,剛一進入商城,就受到強大同行擠壓的不利地位。我不能直接改變自身售賣商品,而直接在京東平臺公開售賣暴利著稱的「軍火」。不說已換成商品的資金怎麼等價回本,就是京東商城本身的規則也不會允許你這麼「玩」。
初生的命,不可能一問世就能改變運。能改變的,只是在京東商城框架裡的自身經營。例如,在規則之內,創造一種新的銷售模式,或消費觀念以區別同類賣家。
病毒也是如此,不可能一問世,就傳染全人類,改變DNA。地球和承載病毒的生命就如同一個個場,規定著病毒的運。病毒想要更好存活,就必須不斷調整自己命。其中,RNA病毒——新冠,算是佼佼者,它通過不斷變異,來創造對自身更有利的生存、延續方式,讓人體免疫系統防不勝防。
生存,變異的永恆目標;犧牲,變異的必然代價;合一,延續的最佳途徑。
我們面對這個突如而來的傳染病毒,也不用過度恐懼。若將病毒比作粒子,承載它的生命就是場。
我們希望粒子能為我所用,希望通過粒子的屬性變化與結合,產生更強的力量。或許,這也同樣適用於病毒。
核裂變與聚變,是人類當前最現實的突破方向,我就以此為例。
時至今日,我們早已實現核裂變技術,並運用與生活之中。可核聚變還在實驗室努力突破。
核裂變⑤,是西方科學家基於二元對立的思想邏輯提出的理論,並成功實踐的案例。
換成「命」來看,就是通過消滅一個命,或掠奪肢解一個命,來獲取巨大能量,如同殖民時代歐洲發展史。當我們獲得能量時,原有的粒子就消失或者衰亡了。而且每一次裂變還會留下一大堆後遺症,正如被殖民過的民族(國家),總會有很多弊病。
反觀核聚變⑥,則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如果還用側重競爭對立的觀念來審視聚變,自然舉步維艱。
回到疫情層面,擊毀病毒與提升免疫就猶如裂變與聚變。
以「命」為例,假設兩命為一男一女,他們走到了一起,組建新的家庭,稱為「合」。那麼,合中誕生的新生命就是成家後釋放的能量。
也許這種能量不可能馬上釋放,但理論上養活的子女越多,越有能力,可釋放的能量越巨大,且持續。
也可能「兩命」走到一起,不僅沒有釋放能量,反而消耗甚至傷害了原有的「場」。
病毒剛接觸承載它的生命時,就如同這種狀況,要麼病毒死,要麼生命死,要麼同歸於盡。若是人體戰勝了病毒,人的生命也會元氣大傷,尤其是RNA病毒,還可能東山再起。
如果採用熱核聚變一類的技術,就好比過去買辦婚姻,用各種高壓,強制撮合在一起的家庭,往往都會導致悲劇。或許,這也是熱核聚變很容易失敗的一個原因。(同樣也是愛因斯坦探索「統一場論」失敗的重要原因)
每一個如微粒子的病毒,正如每一個命,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就算是同為氘原子,兩個氘原子也是有不同之處的。如果亂點鴛鴦,只可能是強擰的瓜不甜。
我們今天提倡自由戀愛,讓男女之間能先談朋友,再結婚。本質就是為找到兩個最契合的「命」,成家延續。
幾千年來,為了維繫婚姻的穩定和長久,中國人研究出「門當戶對,八字相配」,西洋也有「星座匹配,上帝洗禮」。再結合今天的自由戀愛,穩定的家和(合)萬事興,並非難事。
或許我們直接改變病毒,來適應人類很難,但提升自我免疫力,應對病毒來襲,甚至最終結合病毒,讓本身體質更為強大,卻是可以有先例的。
4. 因勢利導,兩儀相生
提升免疫,是東西方理念的共識,但如何提升免疫卻有很大的分歧。
雖東西方都強調鍛鍊,但西方更看重標準下的強壯肉身與競技體育。而中國自古講究「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練筋骨皮講究一個整體的「動」,例如,打一套五禽戲、八段錦,且在運動時,配合自身的呼吸頻率自行調整形態與速度。在這過程中,只講究原則統一,不講究整齊劃一,且整個過程要保持內心平靜,心無旁騖。(戴耳機運動是肯定不可取)
雙手託天理三焦, 左右開弓似射鵰; 調理脾胃須單 舉, 五勞七傷往後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 , 雙手攀足固腎腰; 攢拳怒目增氣力, 背後七顛百病消
練氣時,則強調一個「靜」,外在如站樁打坐,內裡卻在運轉呼吸,循環周天。
這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合,才是中國傳統的鍛鍊之法。
兩儀合一,謂之太極
一動一靜,正如一陰一陽、一虛一實。
陰陽虛實的集大成者當屬中華傳統醫學——中醫。
中醫診治,因勢利導,結合時令、方位、個體進行對症下藥,而依據,就是陰陽虛實。正好,醫學是提升人體免疫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雖然西方人制定的現行科學不包含中國傳統的兩儀學說,但同樣有雙系統⑦概念,即宏觀系統與微觀系統,且兩套系統,各有各的規矩與方向、重點。
量子力學研究的重點是微觀,粒子是存在於微觀世界的物質。而陰陽,生命,病毒這類事物,要麼不能叫「科學」,要麼還處在新興領域。或者說,現代科學主要研究物質層面的世界,對精神層面的事物,涉獵不多,心理學才是專門研究精神世界的。
但不管科學內部怎麼劃分,研究生命是不變的課題。
在探索生命方面,中國也有一套自己的「雙系統理論」。即中醫講究的生理系統與精神系統。
生理系統,也是現代醫學所認知的範疇,包含筋骨皮、臟器以及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分泌系統等肉眼可見的生理結構。
精神系統,則是中國傳統醫學獨有,也稱經絡系統,分為經脈、絡脈,以及分布其上的穴位。這套系統並不由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構成。
經絡系統以氣、血為載體,通過陰陽調和的方式,作用於人的精神與感情世界,並由此影響人們的生理健康。
《黃帝內經·素問》有言「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jiǒng)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總結了每種情緒對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客觀變化。
中醫認為,這都是氣的變化所致。所以,我認為經絡系統在其中就是起著傳導載體的作用,相當於一個「人體場」以規律存在,溝通精神與肉體。
天人合一, 場為關鍵
換言之,中醫裡的兩套系統是相互交融,共同作用,是使肉體與精神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此外,兩套系統通過「氣」、「血」的作用,運轉溝通,共生共存。
血液通過血脈(血府)流轉全身,是維繫人體生理系統的根本。氣,則通過經絡循環周天,維繫人的精神意志。一虛一實,一陰一陽,既互有分管,又相互依存。正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⑧
如果說,人之於天地,相當於宏觀的命之於運。那麼氣之於血,就是微觀的命之於運。而氣與血又統於命,所以,命亦包含運。
同理,在微觀的粒子世界中,也有宏觀的存在。宏觀與微觀並不是兩個孤立的劃分。正如中醫不會劃分內科和外科,因為內外本是一體。拆解剖析,只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個體。但在研究其作用時,又需要回到整體觀。
換言之,提升免疫力,不僅是醫生的事,科學家的事,國家的事,更是個人的事,文化的事,精神的事。唯有各種因素交織為一個整體時,我們才能更好地強身健體,應對病毒。
今天的科學,正是陷入了「分而不合」的歧路。雖有越來越細緻的科學分支,卻一葉障目⑨,各行其是。
別忘了近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達文西、伽利略、愛因斯坦、特斯拉等,都是跨領域的「全才」,哲學家、心理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神學家等頭銜同樣閃耀。
5.求同存異,和衷共濟
「厚德載物,有容乃大」是中國的古老智慧。萬有引力能無所不在,影響萬物,也是同樣的道理。
生命的強大,在於生理與精神的雙系統共鳴。命運的強大,在於掌握命,順應運,將人與自然看做一個整體,追求天人一體,天人合一,進而實現天人感應,掌握先機。
為何,統一場論,不能納入萬有引力場與總結粒子隨機。就在於無視了「場」能形成與作用粒子的根本,就是包容。粒子的隨機與自由,鑄就了萬有引力場的強大。正如生物的多樣性帶來自然的穩定性一樣,不去強行介入生命的衍變規律,才是對大自然最好的保護。
換言之,看待粒子與場,當無為而無所不為。在我們順應規律,不強行用「決定論」去統一時,才能以辯證思路,混成一統。
此外,如果命運理論與粒子場論擁有同樣的底層邏輯。那麼微觀科學,本質上就是研究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的意識。
6.命運與共,生存之本
意識如粒子一般也有波粒二象性,如果用雙縫幹涉實驗和延遲實驗⑩,說明意識。那麼意識也可以在事後,定義事前物質的狀態。或者說,離開意識認知並定義的物質,是毫無意義的。正是意識到了物質的存在與規律,物質才能影響和作用於意識。
波粒二象性, 是波還是粒
病毒有著適應環境的需要,是有意識的。人體的細胞,為了維繫生命,也同樣是有意識的。病毒認知到了細胞,繼而展開自己的生存行為。細胞意識到病毒,會有清除行為,若細胞沒能及時感知,將失去自我。
套用於命運關係,運不能包含命的存在,就沒有存在價值。中華民族在近代後,「運」一直很差,但自強不息的「命」一直在為中華復興而奮鬥。
韓戰,我們最可愛的志願軍戰士靠的是保家衛國的意志,足智多謀的應變,以血肉之軀將裝備優良,後勤充裕的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擋在「三八線」以南。
原因就在物質的強大,並不簡單存於表面的物理屬性,只有在強大精神的引導與激活下,才是完全的「物質」。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面對國內自然災害,國外蘇聯借債,國際美國封鎖,我們堅韌不屈,以信為本挺過了最艱難時刻。
意志,是中華不滅的根本,外在的挑戰可以摧殘肉體,但無法摧毀信仰。堅定的精神可以帶我們走向輝煌,也能護我們走過低谷。
1998年大洪水,面對那時的防洪裝備遠沒有現在充足、先進,戰士們就用身體為人民生命財產鑄就血肉長城。
潮漲潮落本是自然現象,無悲無喜。但當我們認為「水過為災」時,洪水就成了災難。然後,我們的意識,就會在「運」中產生抵抗精神。並在時間變化中不斷強化承載抵抗精神的載體——物資。
這些既是精神超越肉體,才能創造的「奇蹟」,也是強大的精神理念心手相傳,並創造更加輝煌物質世界的體現。
奇蹟,不是超越規則與運的存在,卻昭示命非註定。
物質的變化,遵循規律發展,進而出現了生命,生命逐漸有了意識,有了能力影響物質、發展物質。客觀理性是科學思考的基礎,但抽象感性是創造欲的能動性所在。二者不可分割,一體兩性。
人類文明能發展到今天,離不開物質基礎的支撐。而文明的延續,離不開精神意志的支撐。
為何只有中華文明能延續至今,因為中華文明的核心信念,始終是堅持「生存—傳承—延續」⑪,進而發展出高度繁榮的精神文明。
高度繁榮,非一人一時之功,橫亙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更是無數炎黃子孫不斷奮鬥,同氣連枝的共同結果。
這次疫情,唯有中國能快速控制疫情,並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除了物資保障,高效分配,先進(醫療)裝備。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同心齊力,整體抗疫,將個人了力量匯聚成共同的力量,成為堅不可破的共同體。
把中國人整體連繫起來的,就是面對危機時,自強不息,生命至上的精神意志,和敢於直面病毒危害,遵循科學規律,運籌帷幄。實現不僅於物質上戰勝病毒,更在精神上,對於抗疫的必勝信念。
推而廣之,既然中國人集成的命運共同體,有如此偉力,那麼全人類若能結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價值將是無與倫比的。
疫情雖然衝擊了我們的生活,但也讓更多的人明白,對待命運的的態度將是這次全球抗疫是否成功的關鍵,而對科學的信任,將使我們擁有最重要的工具。
中國人對待命運與科學的態度,經受住了時間和疫情的考驗,也得到大部分國家和人民的認同。
今天,我們可以很自信地向世人表達科學的初心為了服務全人類,造福全人類(創造),而不是為了強者更強,個人更好(分配)而存在;科學的未來,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讓命與命之間聯繫更加緊密、強大,最終讓全人類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強大整體,在宇宙的運轉長河中行穩致遠。
7.人類命運共同體
辯證統一的認知基礎,孕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目標。當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科學發展的指導原則與方法論⑫時,科學力量不僅能創造一個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更將帶領全人類進入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
今天的抗疫行動,只是我們創建精神文明途中的一塊磨刀石。
註:
①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是從相互作用是由場(或場的量子)來傳遞的觀念出發,統一地描述和揭示基本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質和內在聯繫的物理理論。
②場論,物理學中把某個物理量在空間的一個區域內的分布稱為場,如溫度場、密度場、引力場、電場、磁場等。如果形成場的物理量只隨空間位置變化,不隨時間變化,這樣的場稱為定常場;如果不僅隨空間位置變化,而且還隨時間變化,這樣的場稱為不定常場。
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是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相結合的物理理論。量子場論為描述多自由度系統,尤其是包含粒子產生和湮滅過程的過程,提供了有效的描述框架。量子場論成為現代理論物理學的主流方法和工具。本文所用之場,就建立在量子場論定義上。
③風水,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也稱青烏術、青囊術,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作堪輿。風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場能量。風就是元氣和場能,水就是流動和變化。(摘自百度百科)
④在熊萬霖著《不敗中華,奮進子孫》中,關於神與信命有詳細論述,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萬霖語論公眾號,查找此作品。本文不再贅述。
⑤核裂變(Nuclear fission)又稱核分裂,是一個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原子核的變化。(摘自百度百科)
⑥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摘自百度百科)
⑦物理概念的宏觀與微觀
介觀:尺度就是指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的尺度;一般認為它的尺度在納米和毫米之間(有的學者認為其特徵尺度為10-9~10-7米)。
微觀:粒子自然科學中一般指空間線度小於10-7~10-6釐米的物質系統。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及與之相應的場。
⑧《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⑨以拉丁語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意味著科學分支越多,越專業,就需要創造更多對應詞彙。大量的新單詞不僅增加的學習和認知的難度,消耗了大量時間,而且間接造成了分支間的交流壁壘,不利整合。
⑩波粒二象性,雙縫實驗和延遲實驗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這意味著經典的有關「粒子」與「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範圍內的物理行為的能力。(摘自百度百科)
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在量子力學裡,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在這種更廣義的實驗裡,微觀物體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這兩條路徑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觀物體物理行為的量子態發生相移,因此產生幹涉現象。(摘自百度百科)
「延遲實驗」是由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提出的, [1] 1979年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而在普林斯頓召開了一場討論會,會上約翰·惠勒提出了「延遲實驗」的構想,惠勒通過一個戲劇化的思維實驗指出,對電子的雙縫幹涉進行了進一步思考,並指出我們可以「延遲」電子的決定,使得它在已經實際通過了雙縫屏幕之後,再來選擇究竟是通過了一條縫還是兩條。此種說法震驚當時的學術界。
在惠勒的構想提出5年後,馬裡蘭大學的卡洛爾·阿雷(Carroll O Alley)和其同事當真做了一個延遲實驗,其結果真的證明,我們何時選擇光子的「模式」,這對於實驗結果是無影響的(和玻爾預言的一樣,和愛因斯坦的相反!),與此同時慕尼黑大學的一個小組也作出了類似的結果。
這說明,宇宙的歷史,可以在它實際發生後才被決定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在薛丁格的貓實驗裡,如果我們也能設計某種延遲實驗,我們就能在實驗結束後再來決定貓是死是活!(摘自百度百科)
⑪歡迎大家關注萬霖語論公眾,閱讀熊萬霖著《天之寵兒,中華文明》節選《中華民族,同心共榮》,了解更多筆者對中華文明的認知與理解。
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摘自百度百科)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還請告知。
如果您喜歡並贊同萬霖的觀點,請關注並分享萬霖語論公眾號。讓不一樣的思想火花,傳遞遠方^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