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當屬創造了一種能延續幾千年的人類發展模式,而今天,這種模式濃縮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說明科學研究和未來展望,與中華傳統思想內在聯繫。
人類,我們現在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來定義和分類,也是我們從科學角度出發劃分的。
不過既然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文明對人類的貢獻,那麼這裡的人類自然還有精神和文化意義。
人,生於天地之間,與天地合"三才",是天生地養的生靈,與天地同"氣"。
於是,人之軌跡,含於命運。
1.命運,來自中華的探索
命運即天地人三才,其中,命為己生,運乃天地。生命從誕生的那一刻起,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而"運"乃天地規則。自宇宙初開,世間萬物就按照著一定規律在運動變化。如此,我們才能對天地自然進行觀察與總結,發現"運"留下的軌跡,進而反推出規則的意涵與狀態。
過去,如同一面鏡子,照鑑未來
看待"命",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一萬年(出自晉代道士葛洪);看待"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2. 粒子-場,來自科學的成就
對於自然的觀察,除了傳統的中華模式,還有一種被當代社會普遍認可的方式,就是科學。
在眾多科學成就中,與中國命運論最為異曲同工的當屬粒子-場。
粒子是物質的微觀狀態,而科學裡的"場",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理狀態。
若類比命運,"運"就是場,地球上每一個"命"就好比場內隨機狀態的粒子,當匯集全部的"命"組成一個包含萬物的場時,這個"場"就是萬有引力場。
粒子始終處於自由隨機的狀態,命也是一樣,沒有誰的命是天生完全註定的。粒子有屬性,命也同樣可以被認知。粒子之間相互作用,演繹出場的變化;命命相連,產生了交集的漣漪(糾纏)。
3.命運裡的科學
人們為了描述與觀察事物的變化軌跡,創造了作為變化刻度的時間概念。或者說,時間維度存在的價值,在於空間維度內的事物隨時都在變化。如果事物不再變化,那麼理論上,時間就沒有價值。而有了時間概念,我們就能更好地總結與推算事物的變化,並在變化的過程中,留下坐標,以方便推測自身的命與天地的運之聯繫。
命運無形,胸有乾坤
例如,中國的天幹地支,能作為時間刻度的工具,而歷代曆法、二十四節氣,則是對運的具體運用。在命的方面,中國的十二生肖,西洋的十二星座,就是對應不同時段變化而總結出的生辰屬性。其中,中國的八字算法是集命理學的大成者。(如果能納入現代分秒概念,將更加精準)
為了更好地推測命與運的連結,我們中國除了有推算生辰的四柱預測學,還有趨吉避兇的風水預測學。二者同時結合運,作用命,就如同一顆粒子不會僅受一種場的影響。命可以被算出,其好壞由運所定義,運又是處在規則變化之中,其規律可以被總結。於是,人們就能在規則之內,以風水①改命。
同理,粒子,也可以通過對場的幹涉而發生改變,進而形成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
這次新冠疫情,中國給世界做出了抗疫表率,而號稱第一科技大國-美國,卻仍高居確診榜首(截止2020年9月)。
因為科學之外,我們還有一套命運理論。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樣的話語深入中國人的血液與精神。我們會不自覺地在危機來臨之際,團結起來。
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地,有著同樣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4.統一,離不開整體
通過經典物理學領域,認識到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存在著很多種"力",而不同的"力"又有著不同的場。於是,科學家們就希望建立一個"統一場論"②。然而,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理論日趨完善的背景下,愛因斯坦探索"統一場論"三十餘年,卻以失敗告終。
場,若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會是"混沌"嗎,混沌初開,會形成萬有引力場嗎?
或許,問題出在科學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明白,判定愛因斯坦探索失敗的原因是萬有引力場未能納入宏觀的"統一論"公式,以及粒子的隨機性,在微觀世界無法做出規律性總結。
二元對立,強調事物間的對立性,在尋找事物的同一性時,具有很強的排它性。而"場"③本身,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平臺,一個載體,應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尤其是包容不同與隨機。
雖然,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有著"統一"二字,不過這裡的統一與我們中國人所理解的統一,有著很大的不同。Unified漢譯為統一,它的英文內涵卻更接近於使成一體,使一元化。
換言之,此統一,乃消弭不同,實現同質。我們中國的統一,雖也有"書同文,車同軌"的意涵,但側重的是工具上的統一,方便交流與認同。本質上,大一統觀念是一個兼收並蓄,推陳出新,混成一統的整體觀。這也是我們國家能快速整合各方資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調動全國抗疫的根本。
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的大一統思維,結合辯證統一的邏輯,那麼"統一場論",就好比先賢們對命運的理解。
也許,人們在研究"統一場論"時,可以納入中國的命運觀進行類比觀察,通過相互印證的方式,推動科學發展。
1.以命搏運,貴在創造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於是天地長存於世;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於是人類不斷陷入紛爭與更迭。
近代科學,解放了人們思想,發展了社會生產,創造了物質財富。但科學也帶來了更為嚴重的資源掠奪和不平衡分配。人們在發展中,只有通過不斷地創造財富來緩和分配矛盾與不穩定、不確定未來。
2.裂變與聚變
核裂變與聚變,是人類當前最現實的突破方向。時至今日,我們早已實現核裂變技術,並運用與生活之中。可核聚變還在實驗室努力突破。
核裂變⑤,是西方科學家基於二元對立的思想邏輯提出的理論,並成功實踐的案例。換成"命"來看,就是通過消滅一個命,或掠奪肢解一個命,來獲取巨大能量,如同殖民時代歐洲發展史。當我們獲得能量時,原有的粒子就消失或者衰亡了。而且每一次裂變還會留下一大堆後遺症,正如被殖民過的民族(國家),總會有很多弊病。
反觀核聚變⑥,則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如果還用側重競爭對立的觀念來審視聚變,自然舉步維艱。
以"命"為例,假設兩命為一男一女,他們走到了一起,組建新的家庭,稱為"合"。那麼,合中誕生的新生命就是成家後釋放的能量。也許這種能量不可能馬上釋放,但理論上養活的子女越多,越有能力,可釋放的能量越巨大,且持續。也可能"兩命"走到一起,不僅沒有釋放能量,反而消耗甚至傷害了原有的"場"。
如果採用熱核聚變一類的技術,就好比過去買辦婚姻,用各種高壓,強制撮合在一起的家庭,往往都會導致悲劇。或許,這也是熱核聚變很容易失敗的一個原因。(同樣也是愛因斯坦探索"統一場論"失敗的重要原因)每一個粒子,正如每一個命,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就算是同為氘原子,兩個氘原子也是有不同之處的。如果亂點鴛鴦,只可能是強擰的瓜不甜。
換言之,合才是一體的本質,創造的基礎。共合(通和),才是促進事物求同存異,凝為一體的關鍵。
3.因勢利導,兩儀相生
合,是我們中國人觀念中一個重要部分。在相合過程中,只講究原則統一,不講究整齊劃一。
自命的相合,命命的相合,命運的相合。合,是不變的主題,是變化的源泉。
兩儀合一,謂之太極
自命相合的集大成者當屬中華傳統醫學——中醫。
中醫診治,因勢利導,結合時令、方位、個體進行對症下藥,講究調理陰陽,平衡虛實。
雖然西方人制定的現行科學不包含中國傳統的兩儀學說,但同樣有雙系統⑦概念,即宏觀系統與微觀系統,且兩套系統,各有各的規矩與方向、重點。
4.二元對立也統一
量子力學研究的重點是微觀,粒子是存在於微觀世界的物質。或者說,現代科學主要研究物質層面的世界,對精神層面的事物,涉獵不多,心理學才是專門研究精神世界的。但不管科學內部怎麼劃分,研究生命是不變的課題。
在探索生命方面,中國也有一套自己的"雙系統理論"。即中醫講究的生理系統與精神系統。生理系統,也是現代醫學所認知的範疇,包含筋骨皮、臟器以及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分泌系統等肉眼可見的生理結構。精神系統,則是中國傳統醫學獨有,也稱經絡系統,分為經脈、絡脈,以及分布其上的穴位。這套系統並不由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構成。經絡系統以氣、血為載體,通過陰陽調和的方式,作用於人的精神與感情世界,並由此影響人們的生理健康。《黃帝內經·素問》有言"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jiǒng)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總結了每種情緒對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客觀變化。中醫認為,這都是氣的變化所致。所以,我認為經絡系統在其中就是起著傳導載體的作用,相當於一個"人體場"以規律存在,溝通精神與肉體。
天人合一,場為關鍵
換言之,中醫裡的兩套系統是相互交融,共同作用,是使肉體與精神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此外,兩套系統通過"氣"、"血"的作用,運轉溝通,共生共存。血液通過血脈(血府)流轉全身,是維繫人體生理系統的根本。氣,則通過經絡循環周天,維繫人的精神意志。一虛一實,一陰一陽,既互有分管,又相互依存。正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⑧
如果說,人之於天地,相當於宏觀的命之於運。那麼氣之於血,就是微觀的命之於運。而氣與血又統於命,所以,命亦包含運。同理,在微觀的粒子世界中,也有宏觀的存在。宏觀與微觀並不是兩個孤立的劃分。
正如中醫不會劃分內科和外科,因為內外本是一體。拆解剖析,只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個體。但在研究其作用時,又需要回到整體觀。我們疾病,不僅是醫生的事,科學家的事,國家的事,更是個人的事,文化的事,精神的事。唯有各種因素交織為一個整體時,我們才能更好地強身健體,應對疾病。
今天的科學,正是陷入了"分而不合"的歧路。雖有越來越細緻的科學分支,卻一葉障目⑨,各行其是。別忘了近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達文西、伽利略、愛因斯坦、特斯拉等,都是跨領域的"全才",哲學家、心理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神學家等頭銜同樣閃耀。
"厚德載物,有容乃大"是中國的古老智慧。
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發現這個宇宙並不是受單一規則影響,而是各種規則的複合。萬有引力能無所不在,影響萬物,也是同樣的道理。能包容萬物的,其本身也會成為一個複雜的整體。萬物於場中不斷生滅,規矩也同樣重複著涅槃重生。
滅,歸於虛無中,復為混沌態,混沌本無序,無極衍太極,太極有序始,萬物至此生。
其中,命與運的關係,是動態宇宙最為本質的存在。
1.命運與共,萬物好生
在整體中,生命的強大,在於生理與精神的雙系統共鳴。命運的強大,在於掌握命,順應運,將人與自然看做一個整體,追求天人一體,天人合一,進而實現天人感應,掌握先機。為何,統一場論,不能納入萬有引力場與總結粒子隨機。就在於無視了"場"能形成與作用粒子的根本,就是包容。粒子的隨機與自由,鑄就了萬有引力場的強大。
正如生物的多樣性帶來自然的穩定性一樣,不去強行介入生命的衍變規律,才是對大自然最好的保護。畢竟"求生",是萬物的本能,不用外物來告訴他應該怎麼生。換言之,看待粒子與場,當無為而無所不為。
在我們順應規律,不強行用"決定論"去統一時,才能以辯證思路,混成一統。此外,如果命運理論與粒子場論擁有同樣的底層邏輯。那麼微觀科學,本質上就是研究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的意識。
2.意識在命,合於運道
生存之本-意識,如粒子一般也有波粒二象性,用雙縫幹涉實驗和延遲實驗⑩說明意識。那麼意識也可以在事後,定義事前物質的狀態。或者說,離開意識認知並定義的物質,是毫無意義的。正是意識到了物質的存在與規律,物質才能影響和作用於意識。
波粒二象性,是波還是粒
套用於命運關係,運不能包含命的存在,就沒有價值。中華民族在近代後,"運"一直很差,但自強不息的"命"一直在為中華復興而奮鬥。
韓戰,我們最可愛的志願軍戰士靠的是保家衛國的意志,足智多謀的應變,以血肉之軀將裝備優良,後勤充裕的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擋在"三八線"以南。
原因就在物質的強大,並不簡單存於表面的物理屬性,只有在強大精神的引導與激活下,才是完全的"物質"。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面對國內自然災害,國外蘇聯借債,國際美國封鎖,我們堅韌不屈,以信為本挺過了最艱難時刻。
意志,是中華不滅的根本,外在的挑戰可以摧殘肉體,但無法摧毀信仰。堅定的精神可以帶我們走向輝煌,也能護我們走過低谷。
1998年大洪水,面對那時的防洪裝備遠沒有現在充足、先進,戰士們就用身體為人民生命財產鑄就血肉長城。
潮漲潮落本是自然現象,無悲無喜。但當我們認為"水過為災"時,洪水就成了災難。然後,我們的意識,就會在"運"中產生抵抗精神。並在時間變化中不斷強化承載抵抗精神的載體——物資。
這些既是精神超越肉體,才能創造的"奇蹟",也是強大的精神理念心手相傳,並創造更加輝煌物質世界的體現。奇蹟,不是超越規則與運的存在,卻昭示命非註定。
物質的變化,遵循規律發展,進而出現了生命,生命逐漸有了意識,有了能力影響物質、發展物質。客觀理性是科學思考的基礎,但抽象感性是創造欲的能動性所在。二者不可分割,一體兩性。
人類文明能發展到今天,離不開物質基礎的支撐。而文明的延續,離不開精神意志的支撐。為何只有中華文明能延續至今,因為中華文明的核心信念,始終是堅持"生存—傳承—延續"⑪,進而發展出高度繁榮的精神文明。
高度繁榮,非一人一時之功,橫亙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更是無數炎黃子孫不斷奮鬥,同氣連枝的共同結果。這次疫情,唯有中國能快速控制疫情,並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除了物資保障,高效分配,先進(醫療)裝備。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同心齊力,整體抗疫,將個人了力量匯聚成共同的力量,成為堅不可破的共同體。
將中國人整體連繫起來的,就是面對危機時,自強不息,生命至上的精神意志,和敢於直面病毒危害,遵循科學規律,運籌帷幄。實現不僅於物質上戰勝病毒,更在精神上,對於抗疫的必勝信念。推而廣之,既然中國人集成的命運共同體,有如此偉力,那麼全人類若能結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價值將是無與倫比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不犧牲而奉獻,這種力量不僅是理論之外的"隨機",也是命的自主體現,更是唯有整體才能孕育的力量。
3.科學創造,需要理性客觀,更需要整體團結
疫情雖然衝擊了我們的生活,但也讓更多的人明白,對待命運的的態度將是這次全球抗疫是否成功的關鍵,而對科學的信任,將使我們擁有最重要的工具。
中國人對待命運與科學的態度,經受住了時間和疫情的考驗,也得到大部分國家和人民的認同。
今天,我們可以很自信地向世人表達科學的初心是為了服務全人類,造福全人類(創造),而不是為了強者更強,個人更好(分配)而存在;科學的未來,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讓命與命之間聯繫更加緊密、強大,最終讓全人類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強大整體,在宇宙的運轉長河中行穩致遠。
辯證統一的認知基礎,孕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目標。當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科學發展的指導原則與方法論⑫時,科學力量不僅能創造一個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更將帶領全人類進入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
註:
①風水,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也稱青烏術、青囊術,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作堪輿。風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場能量。風就是元氣和場能,水就是流動和變化。(摘自百度百科)
②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是從相互作用是由場(或場的量子)來傳遞的觀念出發,統一地描述和揭示基本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質和內在聯繫的物理理論。
③場論,物理學中把某個物理量在空間的一個區域內的分布稱為場,如溫度場、密度場、引力場、電場、磁場等。如果形成場的物理量只隨空間位置變化,不隨時間變化,這樣的場稱為定常場;如果不僅隨空間位置變化,而且還隨時間變化,這樣的場稱為不定常場。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是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相結合的物理理論。量子場論為描述多自由度系統,尤其是包含粒子產生和湮滅過程的過程,提供了有效的描述框架。量子場論成為現代理論物理學的主流方法和工具。本文所用之場,就建立在量子場論定義上。
⑤核裂變(Nuclear fission)又稱核分裂,是一個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原子核的變化。(摘自百度百科)
⑥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摘自百度百科)
⑦物理概念的宏觀與微觀宏觀:通常被認為是宏觀的長度尺度,大致在1毫米至1公裡之間。宏觀體系的特點是物理量具有自平均性。介觀:尺度就是指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的尺度;一般認為它的尺度在納米和毫米之間(有的學者認為其特徵尺度為10-9~10-7米)。微觀:粒子自然科學中一般指空間線度小於10-7~10-6釐米的物質系統。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及與之相應的場。
⑧《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⑨以拉丁語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意味著科學分支越多,越專業,就需要創造更多對應詞彙。大量的新單詞不僅增加的學習和認知的難度,消耗了大量時間,而且間接造成了分支間的交流壁壘,不利整合。
⑩波粒二象性,雙縫實驗和延遲實驗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這意味著經典的有關"粒子"與"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範圍內的物理行為的能力。(摘自百度百科)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在量子力學裡,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在這種更廣義的實驗裡,微觀物體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這兩條路徑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觀物體物理行為的量子態發生相移,因此產生幹涉現象。(摘自百度百科)"延遲實驗"是由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提出的, [1] 1979年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而在普林斯頓召開了一場討論會,會上約翰·惠勒提出了"延遲實驗"的構想,惠勒通過一個戲劇化的思維實驗指出,對電子的雙縫幹涉進行了進一步思考,並指出我們可以"延遲"電子的決定,使得它在已經實際通過了雙縫屏幕之後,再來選擇究竟是通過了一條縫還是兩條。此種說法震驚當時的學術界。在惠勒的構想提出5年後,馬裡蘭大學的卡洛爾·阿雷(Carroll O Alley)和其同事當真做了一個延遲實驗,其結果真的證明,我們何時選擇光子的"模式",這對於實驗結果是無影響的(和玻爾預言的一樣,和愛因斯坦的相反!),與此同時慕尼黑大學的一個小組也作出了類似的結果。這說明,宇宙的歷史,可以在它實際發生後才被決定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在薛丁格的貓實驗裡,如果我們也能設計某種延遲實驗,我們就能在實驗結束後再來決定貓是死是活!(摘自百度百科)
⑪歡迎大家關注萬霖語論公眾,閱讀熊萬霖著《天之寵兒,中華文明》節選《中華民族,同心共榮》,了解更多筆者對中華文明的認知與理解。
⑫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摘自百度百科)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還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