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可知興衰,可明得失。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社會的政治理論,早在生命的進化初期,生物正是在命運共同體的形式中得到進化的。讓我們把目光追溯到十億多年前,當時海水正在變淺,多樣化的單細胞生物大量集中一起生活,相互之間交換能量形成共生,細胞之間產生連結,多細胞生物開始誕生,多呈長鏈狀,圓狀,網狀或不規則狀。下圖展示的是原始多細胞生物化石標本,含多樣化多細胞物種。
單細胞生物報團取暖,彼此依存,具有命運共同體的生物學意義,也是向多細胞生物進化的必要過程。真正成為多細胞生物還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從無序到有序的進化歷程。鏈狀和網狀被證實是一種有序的生物組織,能夠充分利用能量完成生命活動的有效結構。這一點也可以從人體基因的結構得到證實。
長鏈生物具有更好的物理運動效能,自由擺動和順應海水運動,可以獲得更充分的食物,同時促進神經細胞發展,不同細胞的分工與合作大大提高生物的生存能力。這就是命運共同體的起源。
原始多細胞的生理組織是脆弱的,當鈣物資參與生命活動時,生物體組織結構得到強化,運動效能提升,捕食能力大大增強。而捕食過程進一步強化感官能力的發展,具有動能的生物向動物進化,靜態多細胞生物向植物方向演化,可見,生物的進化與它的生存方式有著決定性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生物進化過程中,出現過一種善於保護自己的生物---善貝類。因其防禦極強,具有明顯的生存優勢,在海洋生物時代盛極一時。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貝類生物得不到進化的原因,是犯了過度保護主義的錯誤。它們用貝殼緊緊包裹自己,拒絕陽光和空氣,生命的進化到此為止。不過,貝類生物能夠延續至今,表明保護主義還是有可取的一面,只是過度封閉才導致它的進化失敗。
生物進化規侓給人的警示,不與外界環境接觸,封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取。貝類生物的結局給人另一個啟示,真正強大的不是外在的防禦,而是內在的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