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TAF3調控ES細胞命運重要功能

2020-11-27 科學網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轉錄因子TAF3在決定胚胎幹細胞(ES cells)的分化命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的《細胞》(Cell)雜誌上,並作為封面推薦。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美國著名華裔生物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錢澤南(Robert Tjian)教授,其以研究真核生物細胞遺傳信息轉錄聞名,擔任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雜誌的編委,1991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9年擔任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IMI)主席。

 

ES細胞來源於著床前胚胎囊胚時期的內細胞團,在體外可以無限擴增,並具有分化為各種成熟的體細胞的能力,這些特性使ES細胞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在臨床應用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近年來,由體細胞重編程所得的誘導性多能幹(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細胞的建立進一步拉近了ES細胞和臨床疾病治療的距離。同時,深入了解ES細胞的自我更新調控和分化潛能維持的分子機制,也成為科學家們共同關注的焦點之一。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TAF3是基礎轉錄因子TFIID複合體中的一個亞基。在轉錄起始過程中,TAF3通過PHD domain與H3K4me3結合,進而幫助TFIID間接結合至H3K4me3位點,引發轉錄起始。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對TAF3的功能進行了進一步探索。研究發現,TAF3對內胚層標誌基因表達起重要的調控作用。下調ES細胞中TAF3的表達水平,可導致內胚層標誌基因的表達水平下降,阻礙內胚層的分化過程。與之相對應的是,在ES細胞中過表達TAF3則可促使ES細胞內胚層(endoderm)樣分化,並抑制ES細胞向神經外胚層(neuroectoderm)和中胚層(mesoderm)定向分化。進一步的全基因組結合研究和分析表明,TAF3一方面通過TATA結合蛋白定位在核心啟動子上,另一方面通過CTCF直接將TAF3招募至啟動子遠端位點,通過形成TAF3/CTCF/Cohesin介導DNA成環(looping)調控內胚層標誌基因表達,從而促使ES細胞向內胚層方向分化。

 

該研究首次發現了TAF3在調控ES細胞命運上的重要功能,並為全面認識胚胎幹細胞的分化調控機制,了解祖細胞中調控細胞命運的轉錄因子網絡提供了新視角。(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Tbx3在調控ES細胞命運上具雙重功能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ES)來源於著床前胚胎囊胚時期的內細胞團,在體外可以無限擴增,並具有分化為各種成熟的體細胞的能力,這些特性使胚胎幹細胞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在臨床應用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近年來,由體細胞重編程所得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的建立進一步拉近了ES細胞和臨床疾病治療的距離。
  • 研究發現調控細胞生死轉換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持自身穩態與正常發育的基本生命活動,人類多數疾病從根本上說歸因於細胞死亡異常(過多或過少)。
  • 劉興國課題組發現細胞命運調控的跨界「蝴蝶效應」
    相關研究8月24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代謝》。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為研究人類疾病病理和再生醫學治療提供了廣闊前景,同時是研究細胞命運轉變的良好模型。iPSC重編程機理在不同層次被廣泛研究,包括表觀層次、轉錄層次、代謝層次以及細胞層次方面。然而,重編程中多層次是否及怎樣「跨界」調控幹細胞命運,是一個一直沒有回答的基本科學問題。
  • Science:發現神經幹細胞命運的重要決定機制
    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在 8 月 14 日的《科學》雜誌上,一支由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VIK-KU Leuven, ULB)的 Pierre Vanderhaeghen 領導的比利時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線粒體在一段精準的時期內影響神經細胞命運轉換,這段時期在人體內持續的時長是小鼠體內的兩倍。
  • Cell:發現長非編碼RNA對細胞核仁功能的重要調控機制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該成果揭示了長非編碼RNA SLERT 在細胞核仁功能和RNA聚合酶I (Pol I) 轉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機制。此外,近期陳玲玲研究組和國際上其他研究人員相繼發現哺乳動物細胞內還存在一系列具有特殊結構的長非編碼RNA分子家族,例如具有小核仁RNA (snoRNA) 特殊結構的lncRNAs和環形RNA等,並具有重要調控功能。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時玉舫/王瑩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cd1 controls de novo beige fat biogenesis through succinat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的研究論文
  • 科學家發現細胞命運調控的「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跨界蝴蝶效應
    該成果提出由母系轉錄因子Glis1調控多能幹細胞命運的 「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的跨界級聯反應新概念,表明Glis1實現衰老細胞重編程並穩定基因組的強大功能,揭示Glis1介導「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的級聯反應中,糖酵解代謝組驅動的組蛋白乙醯化和乳酸化修飾在前期和後期的表觀遺傳組連接中發揮「他山之石」的核心作用。
  • 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研究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
  • 中科院: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細胞-幹細胞》:膜張力可調控多能幹細胞命運
    Paluch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膜張力參與ERK介導的多能細胞命運調節。相關論文於近日已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為了探究形狀、力學和細胞命運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使用了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它們在進行早期分化時會改變形狀。研究人員發現形狀的變化是由β-連環蛋白介導的RhoA活性下降以及隨後質膜張力下降調節的。
  • 生命學院胡穎課題組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人類細胞不可避免地暴露於來自於外界(如UV)以及細胞內有氧代謝所產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少量ROS是調控細胞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信號分子,高水平ROS則會作用於細胞內包括DNA在內的生物大分子,致其損傷,破壞其功能,成為腫瘤發生的重要推動力。研究表明,腫瘤內ROS的水平一般高於同一組織來源的正常對照。
  • 膜張力可調控多能幹細胞命運
    膜張力可調控多能幹細胞命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5:03:31 英國劍橋大學Kevin J. Chalut、倫敦大學學院Ewa K.
  • 廣東科研團隊《自然》刊文,揭示細胞命運調控的「蝴蝶效應」
    你是否知道,人體內細胞命運調控也有類似現象?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科學家團隊日前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便揭示了人體內的「蝴蝶效應」。8月24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子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了多能幹細胞命運調控的「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跨界蝴蝶效應。
  •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7-06 12:18 來源
  • 科學網—首次發現m6A修飾調控細胞自噬重要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劉豔玲)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雋和任間課題組研究發現,m6A去甲基化酶FTO能夠去除自噬相關基因修飾
  • 華東理工JACS在生物材料表面調控細胞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解決我國在高端醫用生物材料方面嚴重依賴進口的「卡脖子」難題,需要深入和加強相關基礎研究,解決其中圍繞材料表界面功能的關鍵科學問題。 理想的醫用生物材料植入人體後通過其表界面調控細胞行為,以促進組織修復。源自生命體的功能性多肽可賦予材料表面生物活性並調控細胞行為,因此被廣泛應用到生物材料研究和應用中。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腳手架(Scaffold)蛋白RACK1以分子開關的方式,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ER stress)信號通路的動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 研究發現相關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