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風向標」拉斯克獎 曹雪濤: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完善了免疫學理論

2020-12-08 南開大學新聞網

  

  本報記者 張佳星

  9月10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Lasker Awards)公布,美國埃默裡大學的麥克斯·庫珀(Max D. Cooper)和澳大利亞生物學家雅克·米勒(Jacques Miller)因發現了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和T細胞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

  「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是真正的免疫學領域重大基礎性發現,對於免疫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以及疾病的免疫學防控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它們的發現對整個免疫學乃至生物醫學的發展起著裡程碑式的推動作用。

      基礎性原創突破

  胸腺組織此前一度被認為對生命「無關緊要」,可以切除。但米勒敏銳地發現,如果過早地切除胸腺,人體將對病毒等外來入侵喪失抵禦能力。他進一步發現,胸腺在形成免疫系統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66年,米勒從英國來到澳大利亞,著手證明胸腺可產生免疫細胞。據他自己回憶,當時實際上發現了兩種類型的白細胞:胸腺產生的T細胞和骨髓產生的B細胞,同時還發現了B細胞是產生抗體的細胞,而T細胞實際上與B細胞相互作用,幫助它們產生抗體,因而現在被定義為「輔助性T細胞」。

  米勒的工作開創了T細胞生物學,目前已知至少有6種不同類型的T細胞在免疫系統和免疫應答反應中發揮各種效應與調節功能。

  庫珀則基於臨床觀察發現一些對病毒缺乏免疫力的患者體內並不缺乏抗體,而缺乏抗體的患者對病毒能產生免疫力,認為人類免疫系統中抵抗病毒和產生抗體的可能是不同的細胞類型。

  也就是說,在沒有鎖定目標的時候,庫珀就預感了兩種細胞的存在。當有人發現雞的腔上囊切除後不會產生抗體,他立刻意識到細胞來源地「現形」了,並從中鎖定了產生抗體的B細胞。隨後經過近10年的不斷嘗試,他又證明哺乳動物類似鳥的腔上囊器官就是骨髓,即人體的B細胞來源於骨髓。

      免疫無處不在

  T細胞與B細胞不同,T細胞免疫功能是在細胞水平上識別、殺傷、清除,以「殺手」的方式殺滅病原體和腫瘤等。「但T細胞分為很多亞群,發揮正向、負向等不同的作用,雖然T細胞免疫應答網絡的整體機制比較複雜,但卻是精密調控的。」曹雪濤解釋,而B細胞免疫類型屬於「體液免疫」,通過分泌抗體,在血液等體液中形成一種「保護與攻擊機制」,抗擊危及機體的「敵人」。

  「T細胞、B細胞,再加上2011年獲得諾獎的樹突狀細胞,還有1908年獲得諾獎的巨噬細胞,這些細胞共同構成了機體的免疫系統。」曹雪濤說。

  「過去我們認為,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過敏與器官排斥反應等和免疫相關,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現在看來,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也和免疫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免疫無處不在。」曹雪濤說,免疫學與人體內環境的平衡穩定和生命健康緊密相關。

      免疫治療臨床落地漸入佳境

  無論是2018年8月首個獲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CAR-T療法,還是去年獲得諾獎的抗癌抗體免疫療法,都是T細胞殺傷效應功能的臨床應用。可以說,沒有T細胞的發現,就不會有這些臨床成就,人們在對戰複雜型疾病時會束手無策。

  由於B細胞的發現以及B細胞免疫生物學的突破,單克隆抗體的製造方法得以發明,並在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人們意識到製備特別的抗體分泌的工程化細胞株,可以用以產生有效的藥物,目前,抗體藥已成為化藥之外的主要新藥類別。

  「這幾年,免疫治療手段確實越來越接近臨床,它更大的潛能在於,能夠提供多樣性的治療方案,通過聯合療法實施綜合性的治療,達到『多管齊下』的治療效果。」曹雪濤認為,免疫治療的臨床落地是一個發展趨勢,隨著越來越多新靶點的發現,免疫治療不僅可以對症腫瘤,還可以對症一些慢性疾病。

  這兩位獲獎者均受曹雪濤院士的邀請在中國免疫學年會上作過特邀報告,以世界級免疫學大師的風採指導和啟發中國新一代的青年免疫學研究者和學生開展創新性免疫學前沿研究。(科技日報北京9月10日電)  

相關焦點

  • 諾獎風向標 B細胞T細胞發現者斬獲2019拉斯克獎
    「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是真正的免疫學領域的重大基礎性發現,對於免疫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以及疾病的免疫學防控起著決定性作用。」9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它們的發現對整個免疫學乃至生物醫學的發展起著裡程碑式的推動作用。
  • 【諾貝爾獎「風向標」】B細胞、T細胞發現者獲2019拉斯克獎
    今年的拉斯克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將其基礎醫學研究獎頒發給了發現T細胞和B細胞的2
  • 「諾貝爾獎的風向標」——拉斯克獎因疫情暫停頒發
    而在今年5月,拉斯克官方發布消息稱,今年將暫停一年頒發拉斯克獎,2020年提交的拉斯克獎提名將於2021年由評審團進行審議。2020年11月開始接受明年拉斯克獎(Lasker Awards)的新提名。拉斯克獎的評選結果通常於9月公布,而諾貝爾獎通常是10月公布,因此拉斯克獎在醫學界又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而且,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後再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更高。
  • 2019拉斯克獎揭曉,T細胞、B細胞及赫賽汀發現者獲獎
    Cooper、澳大利亞生物學家Jacques Miller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基因泰克的前科學家H。 Michael Shepard、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Dennis J。 Slamon、德國馬克普朗克研究所的Axel Ullrich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國際組織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獲得拉斯克-布倫伯格公共服務獎。
  • 拉斯克獎背後的故事:T細胞B細胞發現與抗癌藥赫賽汀的誕生
    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Lasker Awards)於9月10日揭曉。拉斯克獎是生物醫學領域的重要獎項,設有三個獎項: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以及拉斯克-布倫伯格公共服務獎。T細胞與B細胞的發現獲得基礎醫學獎的Max D.Cooper和Jacques Miller的主要貢獻在於發現兩種不同類型的淋巴細胞——B細胞和T細胞,從而推動了現代免疫學的進程。在給予他們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就,提供了適應性免疫系統的組織原理。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參會人數超過常規年會人數,覆蓋更多國家和機構。這樣一來,現在可以天天名正言順泡在網上,參加虛擬年會或研討會了。不過,交流內容絕對貨真價實和最新前沿進展,有機會和權威頂級大咖,甚至諾獎得主網聊請教。諾獎得主自己調侃說:「我講課或學術報告從來不乏聽眾。今天不僅沒有真實聽眾,而且還對著電腦屏幕「網聊」,不知道說什麼了」(通常聽眾關閉視頻)。
  • 2019年拉斯克獎揭曉, T細胞、B細胞及赫賽汀的發現者獲獎
    拉斯克獎是生物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迄今為止,已有近90名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因此拉斯克獎也被稱作「諾獎風向標」。中國首位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得主、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也曾於2011年榮獲拉斯克獎。今年的拉斯克獎包括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及拉斯克-布隆伯格公共服務獎三個獎項。
  • 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不指風向了...
    這應該是拉斯克獎自創立的第75年來第一次停發獎項。至於拉斯克獎為何今年不頒發,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由於每年拉斯克獎都是在9月初公布,比諾貝爾獎提前大半個月,因此被譽為「諾獎風向標」。
  • 曹雪濤:領跑世界免疫學研究的「迷你團隊」
    一類在當時少人問津的細胞——樹突狀細胞,闖入了曹雪濤的視野。該細胞早在1868年就被發現,但醫學界只知其形,不知其用。曹雪濤團隊敏銳地意識到,它們在體內數量較少,但具有最強的抗原提呈能力,在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著中心樞紐的作用。1994年開始,他帶領團隊大膽地「轉移陣地」,集中科研火力尋求突破。
  • 四個諾獎站在他們肩上:米勒和庫珀的B、T細胞發現之旅
    米勒對發病前的去胸腺小鼠進行皮膚移植實驗,結果發現,這些小鼠喪失了產生排斥反應的能力,對外源皮膚可以說是來者不拒,即使親緣關係極遠的不同膚色小鼠間進行皮膚移植也毫無障礙。米勒又對早亡的去胸腺小鼠進行解剖觀察,發現其肝臟出現大面積病毒感染,表明小鼠對病毒的抵抗力降低。此外,去胸腺小鼠更易患癌,這一發現為癌症免疫治療提供了最初的理論依據。
  • 2018年拉斯克獎 | 他們編織了組蛋白、麻醉、RNA的故事
    拉斯克獎也常常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這是自該獎項創立以來,已經有87位拉斯克獎得主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包括過去30年的40位。拉斯克基金會公布了2018年的四位獲得者,分享了今年拉斯克獎的三個重要獎項: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和特殊成就獎。
  • 諾獎風向標!19位科學家榮獲2019年度「引文桂冠獎」—新聞—科學網
  • 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今年,《自然》傑出導師獎在中國北方和南方各設立一個事業中期獎與一個終身成就獎。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鄧興旺共同獲得中國北方終身成就獎,各獲得獎金2.5萬元人民幣。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和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陳洪淵獲得中國南方終身成就獎,獲獎金5萬元人民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獲中國北方事業中期獎,獲獎金5萬元人民幣。
  • 曹雪濤:國際免疫學界的中國「聲音」
    群體檔案   近年來,在學術帶頭人曹雪濤的帶領下,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創新研究群體在樹突狀細胞以及腫瘤的細胞因子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雜誌NatImmunol,實現了我國免疫學領域的突破。該創新群體隊伍精幹、凝聚力強、充滿朝氣,勇於創新。
  • 諾獎風向標!戴宏傑入選,其中化學領域 6 人, 生理學或醫學領域 4 人
    什麼是引文桂冠獎是通過對全球最重要的學術研究與發現平臺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平臺中,科研論文及其引文進行深入分析,遴選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學這四個領域。
  • 諾獎黃金周來了
    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最近出爐的 「引文桂冠獎」,為諾獎發布做了一輪預熱。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免疫學雜誌》:曹雪濤院士解析腫瘤免疫逃避機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特聘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醫學院教授曹雪濤院士繼08年歲末在《血液》(Blood)發表免疫學成果後,2009年開年又於《免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發表文章。
  • 拉斯克醫學獎將授予破解新冠病毒疾病的探索者
    原創 GlobalMD 全球醫生組織全球醫生組織與拉斯克基金會籤署合作協議由於全球疫情大流行,一年一度的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獎暫停頒獎活動,但基金會宣布誰最先破解新冠病毒疾病必獲此大獎殊榮。拉斯克醫學獎包括基礎醫學獎、臨床醫學獎和公共衛生貢獻獎三項。
  • 2020引文桂冠獎發布,百歲免疫泰鬥登榜,能否斬獲今年諾獎?
    「引文桂冠獎」,是通過對全球最重要的學術研究與發現平臺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平臺中,科研論文及其引文進行深入分析,遴選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學這四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