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風向標」——拉斯克獎因疫情暫停頒發

2020-09-03 醫師報

《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張玉輝


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得今年的一切都比以往更為艱難。拉斯克獎也不例外......


拉斯克獎獲得者由來自各國的傑出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選產生。評選過程被認為是公平、預知、正直的典範。每年9月,將會公布本年度的拉斯克獎獲得者名單。而在今年5月,拉斯克官方發布消息稱,今年將暫停一年頒發拉斯克獎,2020年提交的拉斯克獎提名將於2021年由評審團進行審議。2020年11月開始接受明年拉斯克獎(Lasker Awards)的新提名。


拉斯克獎的評選結果通常於9月公布,而諾貝爾獎通常是10月公布,因此拉斯克獎在醫學界又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而且,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後再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更高。


2011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成為中國首位獲得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獎的大陸科學家,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4年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此,拉斯克獎走進了更多中國人的視線,中國醫學界也更加關注每年的拉斯克醫學獎。

1946年成立拉斯克醫學獎(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美譽,是醫學界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為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


拉斯克獎最初設有三個獎項:基礎醫學研究獎(Basic Medical Research)、臨床醫學研究獎(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和公共服務獎(Public Service。2000年被重新命名為瑪麗·沃德·拉斯克獎,以紀念拉斯克夫人)。1997年後,又增設特殊貢獻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附2005年——2019年拉斯克獎獲獎名單: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無數人的計劃和生活節奏,一切偶然的背後,都是必然,這是大自然給我們敲的一記警鐘,也是整個社會的一次急剎車,穩住內心世界,以健康的心態迎接疫情防控阻擊戰勝利的喜訊。


詳情請點擊拉斯克獎官網:

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new-noteworthy/articles/2020-lasker-awards/

相關焦點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拉斯克醫學獎新冠疫情打亂了所有學術交流活動,一些學會或協會很快反應過來,開始舉辦網上虛擬年會,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拉斯克醫學獎將授予破解新冠病毒疾病的探索者
    原創 GlobalMD 全球醫生組織全球醫生組織與拉斯克基金會籤署合作協議由於全球疫情大流行,一年一度的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獎暫停頒獎活動,但基金會宣布誰最先破解新冠病毒疾病必獲此大獎殊榮。拉斯克醫學獎包括基礎醫學獎、臨床醫學獎和公共衛生貢獻獎三項。
  • 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不指風向了...
    這應該是拉斯克獎自創立的第75年來第一次停發獎項。至於拉斯克獎為何今年不頒發,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由於每年拉斯克獎都是在9月初公布,比諾貝爾獎提前大半個月,因此被譽為「諾獎風向標」。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今年,全球學術界活動因新冠疫情不同程度受阻。 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諾獎黃金周來了
    今年,全球學術界活動因新冠疫情不同程度受阻。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2020,拉斯克獎取消,諾貝爾獎依舊
    原定於每年9月頒發的拉斯克獎,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將不再頒發;不過諾貝獎官方則如期公布了今年的頒獎日程,依然是熟悉的日期(CEST時間10月5日-10月12日),熟悉的味道,不過頒獎典禮則將推遲至明年。
  • 2020,拉斯克獎取消,諾貝爾獎依舊
    原創 小文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原定於每年9月頒發的拉斯克獎,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將不再頒發;不過諾貝獎官方則如期公布了今年的頒獎日程,依然是熟悉的日期(CEST時間10月5日-10月12日),熟悉的味道,不過頒獎典禮則將推遲至明年。
  • 除了諾貝爾獎,還有很多我們不熟悉的獎,有的獎金超高
    從 1901 年到 2018 年,諾獎已經走過 117 個年頭,不過今年並不會頒發諾貝爾文學獎,2018 年諾獎只頒發給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這 5 個獎項。除了該獎外,今天國際上還有哪些重要的獎呢?
  • 【諾貝爾獎「風向標」】B細胞、T細胞發現者獲2019拉斯克獎
    今年的拉斯克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將其基礎醫學研究獎頒發給了發現T細胞和B細胞的2
  • 諾獎預測:洞察和指點未來的生活
    張田勘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再有幾天,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就要頒發了。9月20日,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公布了最新的「引文桂冠獎」,預測了22位可能在今年或未來,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化學、經濟學諾貝爾獎的學者。
  • 2018年拉斯克獎 | 他們編織了組蛋白、麻醉、RNA的故事
    拉斯克獎也常常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這是自該獎項創立以來,已經有87位拉斯克獎得主獲得了諾貝爾獎,其中包括過去30年的40位。拉斯克基金會公布了2018年的四位獲得者,分享了今年拉斯克獎的三個重要獎項: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和特殊成就獎。
  • 工程界的諾貝爾獎——德雷珀獎頒發
    工程界的諾貝爾獎
  • 中國81歲屠呦呦獲被稱諾貝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
    屠呦呦,一個因特別而好記的名字,屬於一位年過80的中國女藥學家。這位發現了治療抗瘧病藥物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如今出現在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名單上。就在20天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預言性地公開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醫科學家值得獲得諾貝爾獎。
  • 比拉斯克獎幸運,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線上舉行
    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受到疫情影響,所以不得不調整為:線上舉行。比起原定於每年9月頒發的拉斯克獎,同樣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將不再頒發」的待遇,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搬到線上,還是比較幸運的。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5日(周一)17:30物理學獎:10月6日(周二)17:45化學獎:10月7日(周三)19:00和平獎
  • 諾貝爾獎「開獎周」啟幕,因疫情60多年來首次取消頒獎晚宴
    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成長錄:得獎者為何越來越「大器晚成」?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其中,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19年化學獎得主之一——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當時他已97歲。
  • 諾貝爾獎啟幕,因疫情60多年來首破傳統百年前險夭折……
    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成長錄:得獎者為何越來越「大器晚成」?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
  • 諾貝爾獎啟幕:因疫情60多年來首破傳統 百年前險夭折
    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成長錄:得獎者為何越來越「大器晚成」?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
  • 諾貝爾獎「開獎周」啟幕,因疫情60多年來首次取消頒獎晚宴
    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成長錄:得獎者為何越來越「大器晚成」?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
  • 成立74年押中80次,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今年卻停發了
    ,押中諾貝爾獎的次數就至少已經達到80次。在拉斯克獎的眾多獲獎者中,約有28%的獲獎者本身就是諾貝爾獎得主。而另有48%的獲獎者,在獲得拉斯克獎後的幾年內,會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一位。單從候選人這一項,就足夠體現拉斯克獎的專業。一般來說,拉斯克獎的候選人都是由美國和國際上知名的專業團體提名而來的。在獎項正式評選前,這些專業團體會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調查各個領域的合適候選人。一旦被這些專業團體「看上」,這些「準候選人」們就需要準備大量的證明材料,材料合格,才能通過國際評判委員會的初步評判和篩選。但這也只是一個初選。
  • ...獎風向標」拉斯克獎 曹雪濤: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完善了免疫學理論
    本報記者 張佳星  9月10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Lasker AwardsCooper)和澳大利亞生物學家雅克·米勒(Jacques Miller)因發現了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和T細胞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  「B細胞和T細胞的發現是真正的免疫學領域重大基礎性發現,對於免疫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以及疾病的免疫學防控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它們的發現對整個免疫學乃至生物醫學的發展起著裡程碑式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