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22在銀屑病發病中的研究進展

2020-11-25 醫脈通

文章作者:馬怡瑩 魏志平 劉彥群


近年來在銀屑病患者外周血及皮損中發現Thl7細胞和Th22細胞顯著增多,它們是新型的CD4+T淋巴細胞,參與了銀屑病的發病過程。


Thl7細胞和Th22細胞均能產生白介素(IL)-22,該細胞因子在銀屑病中呈高水平表達,其外周血表達水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在疾病發展的晚期階段發揮關鍵性作用。


研究發現,IL-22不僅可以通過與其組織特異性表達的受體IL-22R結合氣激活JAK/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STAT)信號通路來抑制與角質形成細胞(KC)正常分化相關基因的表達發揮效應,還發現IL-22可誘導KC表達角蛋白17和CC亞族趨化因子配體20(CCL20)發揮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故針對IL-22通路相關的更具特異性的靶向治療有望成為銀屑病治療的有效途徑。


1 IL-22及受體


IL-22屬於IL-10細胞因子家族成員,2000年由Dumoutier等在用IL-9刺激BW5147小鼠T淋巴細胞研究中首次發現,其是一種富含半胱氨酸的a螺旋蛋白,人類IL-22編碼基因位於染色體12ql5i6;0IL-22受體(IL-22R)屬於經典II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是由IL-22R1和IL-10R2組成的異二聚體,編碼基因分別位於染色體lq36.ll和21q22.ll,形成約為574和325個胺基酸的跨膜蛋白。


研究表明,IL-10R2廣泛表達於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等免疫細胞,而IL-22R1僅表達於組織細胞而非免疫細胞,特別是腸、肺、腎組織和皮膚等上皮細胞。


IL-22僅對表達IL-22R1各類上皮細胞顯示出優勢效應,對免疫細胞幾乎不產生作用,IL-22對IL-22R1具有更高的親和力,能夠與IL-22RlFc段結合介導下遊信號的轉導。


IL-22R1胞內段所含有的Tyr-X-X-Gln特殊結構與STAT招募結合區具有優勢結合力,推測該結構可能是IL-22與其受體結合後激活優勢信號通路類型的關鍵作用點。


IL-22還存在一種「可溶性受體」IL-22結合蛋白(IL-22BP),其是IL-22的天然抑制因子,廣泛存在於人類多種器官組織中,IL-22BP與IL-22結合後抑制IL-22發揮相應生物學效應。


2 IL-22的來源


最早發現可產生IL-22的細胞主要是活化的Thl細胞,Th2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僅呈低表達狀態。隨著對Th細胞亞型的深人研究,發現CD4+Thl7、Th22細胞均為IL-22的主要來源細胞,研究表明,這3種Th細胞中以Th22細胞分泌效應更為突出,約為總量的37%~63%,而Thl7細胞為10%~18%,Thl約為35%。


近期研究表明,IL-22還可由活化的7ST細胞、CD8+T細胞以及NKT細胞、NKP46+細胞產生。銀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hl、Thl7和Th22細胞數量顯著高於健康人,流式細胞儀分析發現,Thl7細胞數升高最為明顯,在皮損處Thl7細胞與其分泌的細胞因子均顯著升高,體現了Thl7細胞在銀屑病中的關鍵作用。


IL-22儘管不是Thl7細胞特徵性的細胞因子,但已有研究表明,皮損中IL-22主要是由浸潤的Thl7細胞產生,在IL-23誘導下Thl7細胞分泌更為顯著。


3 IL-22相關信號通路


IL-22的生物學效應主要通過激活JAK/STAT通路來實現。研究表明,IL-22誘導的細胞內信號存在著活化的STAT,尤以STAT3最為活躍STAT3可在眾多細胞因子(IL-6、IL-22、IL-20)和表皮生長因子等作用下通過TF705殘基的磷酸化而被激活,進而轉移至核內啟動靶基因的轉錄,其中IL-22與受體結合後激活酪氨酸激酶JAK1和TYK2,促使STAT發生磷酸化而轉移至核內。


早期在小鼠肝癌細胞系中還發現了IL-22激活的另外3條MAP激酶通路:P38激酶、c-JunN氨基末端激酶以及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1/2。


研究表明,STAT3在Thl7細胞分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體內外研究均表明,無論是降低特異性CD4+T細胞中STAT3的表達,還是在STAT3特異性負性調節因子信號轉導負調控蛋白3作用下均可影響Thl7細胞生成數量。


隨著STAT3活化和IL-23JL-6的共同作用,促進Thl7細胞進一步分化成熟分泌IL-22。IL-22作用於KC後使細胞中STAT3表達顯著升高,發揮對KC分化相關基因表達的抑制效應,通過siRNA技術將KC中STAT3的表達量降低後觀察到分化相關基因橋粒糖蛋白1、鈣調蛋白5和角蛋白10表達上調。


另一種IL-10家族成員IL-20也能強烈誘導STAT3的活化,顯著活化的STAT3還能增強KC對IL-22或IL-20刺激的反應性,這一增強效應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IL-20主要由IL-22誘導KC分泌產生,兩種異二聚體受體分別為IL-20R1/IL-20R2和IL-22R1/IL-20R2,而IL-20誘導銀屑病皮損形成過程中對KC產生的作用主要是與IL-22R1/IL-20R2結合實現的,其中IL-22R1的作用更為顯著。


特異性敲除IL-22R1編碼基因的小鼠皮膚模型中經IL-22或IL-20刺激後並不出現銀屑病樣皮損,說明發揮生物學效應的特異性受體為IL-22R1。


4 IL-22與銀屑病


以往研究認為,前炎症性細胞因子的異常活化和表達主要聚集在炎症組織部位而非外周循環中,但多數研究結果證實,銀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2水平呈異常升高趨勢,與疾病和皮損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銀屑病患者皮損中IL-22的表達水平顯著高於健康人,皮損區IL-22mRNA水平較非皮損區明顯升高。


IL-22主要參與了皮損形成的晚期階段,通過直接作用於KC發揮促增殖及抑制晚期分化作用,是免疫細胞和KC相互作用的橋梁分子。


研究發現,在各類皮膚細胞中,KC是IL-22的靶細胞。雖然銀屑病皮損處存在著大量與疾病密切相關的各類細胞因子,如IL-22、IL-17、IFN-i和TNF-a,但IL-22對皮損的最終形成發揮了調節作用。


IL-22能夠調節KC中3類基因的表達:抗菌性蛋白質、分化相關性蛋白及遷移調節性蛋白。IL-22通過誘導抗菌肽S100A7/A8/A9及(3防禦素2/3的表達,增強皮膚抵抗外源性病原體的侵襲,維持皮膚微環境穩態,發揮天然免疫保護作用。


IL-22強烈抑制分化相關基因,促進增殖相關蛋白基因角蛋白16、角蛋白17的表達,它們的異常表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疾病狀態下KC的生物學特性。IL-22促進細胞遷移相關分子基質金屬蛋白酶1、膠原酶和橋粒蛋白的表達,增加細胞的流動性和遷移。


IL-22還具備一定的趨化效應,研究表明,其與IL-17協同作用可促進KC表達IL-8和CCL20,這種促進作用與IL-22R的表達相關。


IL-8是一種強烈的粒細胞趨化因子,誘導炎症細胞浸潤CCL20屬於CC趨化因子家族成員,能促使表達有其特異性配體的CCR6+未成熟樹突細胞和T細胞從外周血遷移到表皮炎症組織部位,在銀屑病皮損中顯著上調。


CCR6是Thl7細胞最具代表性的表面標誌物,IL-22通過誘導KC表達CCL20,進一步促進皮損處Thl7細胞浸潤,在由IL-23、IL-6和轉化生長因子-P構成的局部微環境中,Thl7細胞繼續分化並產生IL-17JL-22等致病性細胞因子,形成這種正反饋環路可能在疾病的發展持續中發揮重要作用。


IL-22可誘導另一種免疫調節因子角蛋白17的表達,間接發揮免疫調節作用。角蛋白17屬於I型角蛋白,在銀屑病皮損區表達顯著升高,且表達水平與銀屑病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其在正常表皮和非皮損處均未見表達,因此,被視為銀屑病的一種特異性標誌物,曾被稱為「銀屑病相關性細胞角蛋白」。


近年來對角蛋白17的關注主要是由於點滴狀銀屑病與咽部鏈球菌感染存在顯著相關性。角蛋白17與鏈球菌致病性的M蛋白存在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目前,研究最為清楚的是ALEEAN胺基酸序列,當機體受到感染後,具有抗原性的M蛋白通過抗原提呈細胞處理激活自身免疫性T細胞,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分泌相關炎性細胞因子,介導特異性免疫應答的發生。


角蛋白17所具有的同源性胺基酸序列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活化自身免疫性T細胞應答的特異性自身抗原。


研究表明,Thl型細胞因子IFN-7、Thl7型細胞因子IL-17A、IL-22均能夠通過不同的信號通路誘導KC表達角蛋白17,但角蛋白17作為一種自身抗原是如何發揮自身免疫性應答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5 結語


IL-22與受體特異性結合,激活靶細胞內STAT3信號通路,對KC直接發揮促增殖抑分化的作用,誘導KC分泌IL-20增強其自身的致病效應,通過誘導KC表達CCL20發揮間接趨化效應,還能上調免疫性調節因子角蛋白17的表達,激活自身免疫性T細胞,誘導Th細胞免疫應答類型轉化,從而發揮潛在性免疫調節作用。


IL-22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再局限於疾病晚期階段的異常增殖分化階段,很有可能通過免疫調節作用參與疾病早期階段和持續過程。


由於IL-22R1表達的組織特異性及IL-22與之結合後幾乎不對免疫細胞產生影響,推測封閉IL-22R1療法可能不存在免疫抑制作用,更具應用前景。


國際皮膚性病學雜誌 2014年7月第40卷第4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白介素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王宏林教授在與德國烏爾姆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的基礎上,開發出一種名為akba的小分子天然活性化合物,該化合物有望成為治療銀屑病的新藥,相關研究論文新近發表在國際權威的《免疫學雜誌》上。《自然·風溼病學綜述》日前將該進展列為研究亮點,認為akba還有可能用於治療其他與核轉錄因子nf-kappab有關聯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畫中畫廣告#)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
  • 西安楊森第三款銀屑病生物製劑上市 如何定價?
    銀屑病生物製劑競爭愈發激烈,但距患者可及或仍有距離。古塞奇尤單抗是全球首個獲批白介素23(IL-23)抑制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前主任委員張建中解釋稱,人們過去認為銀屑病是一種皮膚病,但隨著科學家近幾十年對銀屑病發病機制的研究,目前大家的認識已更新統一,認為銀屑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其中IL-23和IL-17兩個細胞因子在發病機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IL-23是調控IL-17的「上遊」。
  • 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成人患者福音!首個靶向白細胞介素23抑制劑上市
    全世界有超過 1.25 億的銀屑病患者,中國患病人數為 650 萬人, 96.4% 為尋常型,患者發病年齡早,超過 80% 就診時即為中重度。據了解,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系統性、炎症性疾病,至今無根治方法,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
  • 白介素-17A與動物行為異常的研究又有了突破性的新進展
    我們已經介紹過白介素-17A是白介素-17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在機體受感染或損傷處,遷移過來的淋巴細胞會分泌白介素-17A。雖然白介素-17A在宿主抗感染和組織修復過程中起到擴大免疫防禦反應保護自身機體的作用,但是,在很多自身免疫病病人和腫瘤病人當中,白介素-17A又是高表達的,由於它可以誘導很多炎症因子的表達,過高的白介素-17A水平對於疾病的病理發展起到惡化作用。很多動物實驗也證明,白介素-17A缺失或者抗體中和白介素-17A,可以有效的抑制多種自身免疫病病理程度。
  • 用於治療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成人患者的靶向白細胞介素23抑制劑特...
    核心提示:作為中國獲批的首個靶向針對白介素23(IL-23)的全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特諾雅長效持久的皮損清除效果已在三項全球III期研究(VOYAGE 1、VOYAGE 2和NAVIGATE)中得到證實。研究表明,在第16周,73%接受特諾雅治療的患者,其皮損清除面積> 90%(PASI 90)。在第48周,76%接受特諾雅治療的患者仍可維持PASI 90應答。
  • 研究發現:雙氫青蒿素有望開發為預防銀屑病復發的新型免疫抑制劑
    該研究報導了青蒿家族藥物之一雙氫青蒿素能夠調控炎症環境中的CD8+記憶T細胞,對銀屑病復發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表明雙氫青蒿素有望開發為預防銀屑病復發的新型免疫抑制劑。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免疫介導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疾病。其病程長、易復發、難治療,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人類十大頑症之一。目前全球銀屑病患者超過1.25億,在我國大約有800~1000萬患者。
  • 西安楊森:首個靶向白細胞介素23抑制劑特諾雅中國上市 適用於中...
    中國網財經4月23日訊 日前,強生公司在華製藥子公司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西安楊森」)宣布,旗下特諾雅(古塞奇尤單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TREMFYA,Guselkumab)已在中國上市,用於適合系統性治療的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成人患者。
  • 銀屑病初期症狀是什麼?濟南膚康中研:不幸得了銀屑病要注意5點
    當然,銀屑病並不是一定出現癢的症狀,不癢也不代表不是銀屑病。還有,手掌和腳底偶爾會導致角化過度和龜裂。一般發病的部位是先從指甲開始的,患者在早期的時候在甲板上是會出現點狀凹陷,甲板不平,同時失去光澤,更有的患者的指甲可以會出現縱嵴、橫溝、渾濁、肥厚、游離端與甲床剝離或整個甲板畸形,有時如甲癬樣改變。對於尋常型銀屑病來說,早期皮疹有明顯的紅斑、脫屑。
  • 幹細胞通過上調Treg細胞修復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Th17/Treg免疫失衡在銀屑病的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幹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對損傷組織的修復以及免疫功能的調節有重要作用,幹細胞療法被應用於銀屑病的臨床研究中。
  • 定量治療之免疫學視角下的白癜風發病機制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 遺傳易感、自身免疫、氧化應激等多種因素協同作用導致其發病。由於其發病機制複雜, 缺乏針對該疾病關鍵環節進行特異幹預和阻斷, 治療極為困難。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於自身免疫所介導的黑素細胞破壞, 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與腦膠質瘤發病相關的風險因素研究進展
    IDH1、IDH2、IDH3為人類IDH主要類型,其中IDH1為腦膠質瘤發病、進展過程中主要的突變形式,目前認為其致癌機制為IDH1突變導致羥基戊二酸異常積聚,抑制多種α-酮戊二酸依賴的雙加氧酶活性,從而影響去甲基化酶活性、組蛋白修飾等,進而導致腦膠質瘤發生。
  • Cell Press專訪:王宏林教授團隊揭示銀屑病治療新思路
    6(PP6)在角化細胞中的缺失可以引起銀屑病樣的皮膚疾病,您的團隊發現 PP6 是連接精氨酸代謝與銀屑病發病機理的重要分子。銀屑病的關鍵致炎分子 IL-17 可以誘導 ARG1 表達,且 ARG1 是銀屑病相較於其他皮膚疾病最為特異的高表達基因。但 ARG1 對於表皮細胞功能有何意義,對於銀屑病的進展有何貢獻,以前都是不明確的。
  • 抗炎新靶點結果:BI首創單抗改善罕見銀屑病效果達80%
    BI 655130是一種全球首創級別單克隆抗體,該藥物機制上能阻斷白介素-36受體(IL-36R)的作用,該受體是免疫系統內的一種信號通路,可能在許多炎症性疾病中發揮作用。本次新發表的臨床數據,也在最近的美國皮膚病研究學會年會上發表。結果顯示,BI 655130迅速改善了7例急性中重度GPP患者的症狀。
  • 慢性蕁麻疹免疫學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提出很多假說,但仍有觀點存在爭議,本文 回顧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慢性蕁麻疹免疫學發 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相關進展。Moy 等[12]通過比較 CU 皮損部位與 正常皮膚的 T 細胞水平,發現皮損中 Th2、Thl7 水平顯 著增高,提示 Th2 途徑主要參與了 CU 的發生。 Th17細 胞和 Treg 細胞失衡是目前 CU 發病機制中的另外一個 新的研究熱點。 在關於哮喘的研究中證實,Th17 細胞 影響中性粒細胞的浸潤程度,增強炎症反應,尤其是由 Th2 細胞介導的。
  • 關於白介素6,你了解多少?
    關於白介素6,你了解多少?萊州市中醫醫院結合當下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迅速開展炎症標記物白介素6檢驗,該項目是繼超敏C反應蛋白、血清澱粉樣蛋白A、降鈣素原之後的又一感染性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
  • 幹細胞治療成為攻克「不死癌症」——銀屑病的新方向!
    銀屑病患者還可能患上多種併發症,例如,全球高達30%的銀屑病患者可能患上銀屑病關節炎,導致無法逆轉的關節變形和殘疾。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人類十大死亡疾病中,超過一半都是銀屑病可能發生的併發症,而中重度銀屑病皮損的持續存在和進展更令患者飽受困擾甚至絕望。
  • 禮來IL-17A抑制劑Taltz銀屑病關節炎(PsA)頭對頭研究...
    2019年06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禮來近日在西班牙馬德裡舉行的2019年歐洲風溼病學年會(EULAR2019)上公布了Taltz(ixekizumab)治療銀屑病關節炎(PsA)IIIb/IV期研究SPIRIT-H2H的積極結果。
  • 整合素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
    在椎間盤突出 症發病過程中,整合素水平的改變介導了椎間盤細 胞代謝、遷移、凋亡以及細胞與 ECM 的連接,影響了 椎間盤突出症發病過程。Dana 等[5]研究發現,人椎間盤與關節軟骨的整合素表達 具有高度相似性,整合素在骨關節炎發病過程中的 作用對研究 LDH 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整合素 α5β1 可以識別纖維連接蛋白中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序列( Arg-Gly-Asp,RGD) 。FAK 作為一種胞質酪氨 酸激酶,可分 N2 端區、激酶區和 C2 端區3 個結構域。
  • 銀屑病患者血細胞的蛋白水解竟失衡?丨臨床科研
    背景銀屑病是一種炎症性免疫疾病,其發病進展伴隨著血細胞的氧化應激及自噬反應。銀屑病患者血清中氧化應激標記物水平的不斷升高,會導致自噬相關蛋白表達升高,促進自噬小體的形成,進而使牛皮癬患者血細胞中的蛋白水解失衡。那麼,在銀屑病患者血細胞中,「蛋白的水解失衡」的「始作俑者」包括什麼?
  • 內江銀屑病的症狀是什麼
    內江銀屑病的症狀是什麼?治療銀屑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治療效果才會好,但是因為很多人不了解這種病,所以剛開始很容易忽略,因此大家平時應該多注意此病,如果發現有類似銀屑病的症狀,到院檢查,一旦確診就要及時接受治療。那麼,內江銀屑病的症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