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學家成功捕獲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的關鍵複合體結構 有...

2020-11-23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霍華德休斯敦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觀察到惡性瘧原蟲進入並感染人類紅細胞所使用的特殊關鍵分子的清晰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設計新型疫苗來抵禦流行性瘧原蟲的感染。本文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因為瘧原蟲每年在全球會引發50多萬人死亡,而且目前並沒有有效的疫苗來抵禦瘧疾的感染。

  圖片來源:Wikipedia

  感染的關鍵

  利用獲得諾貝爾獎的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科學家們首次獲得了寄生蟲誘發感染的關鍵部位的三維結構,這種關鍵部位是由瘧原蟲三種特殊蛋白質組成的複合體,即Rh5, CyRPA和Ripr三種蛋白,其能互相協作來解開並進入機體的紅細胞。研究者表示,這種複合體對於瘧原蟲進入細胞並誘發感染非常重要,基於獲得的最新研究信息,研究人員或許就能以一種更好的方法來靶向作用瘧原蟲的感染,因為如今他們已經闡明了瘧原蟲感染紅細胞的分子機制。

  以較高地清晰度捕獲這種關鍵蛋白複合體的第一張圖像對於瘧疾研究領域或許具有裡程碑的意義,瘧原蟲進入紅細胞後就能夠加速生長、複製並且擴散,從而驅動感染者出現多種疾病症狀,比如發燒、惡寒、乏力、腹瀉和嘔吐反應等,理解瘧原蟲進入紅細胞的分子機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方法來阻斷瘧原蟲感染人類機體以及其引發疾病和傳播的周期。

  首次觀察到的結果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樣本中的瘧原蟲DNA進行遺傳工程化修飾,並提取Rh5和CyRPA兩種蛋白質,同時結合生物技術公司ExpreS2ion所開發的第三種蛋白質Ripr進行聯合研究;研究者Wong說道,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我們就能夠觀察到Rh5/CyRPA/Ripr三種蛋白複合體的3-D圖像信息,同時我們還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獲得多種複合體成像結構。

  在高性能計算技術的幫助下,研究人員還能將上述圖像信息組合起來,首次揭示了一種高解析度的Rh5/CyRPA/Ripr複合體3-D成像信息,相關信息對於瘧原蟲引發感染至關重要。

  為開發新型疫苗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者Cowman教授說道,這種蛋白複合體的結構或能為研究人員提供關鍵的信息,幫助設計抵禦惡性瘧原蟲感染的新型疫苗;目前我們正在利用相關信息來設計疫苗,從而給予機體免疫系統精準的指令來阻斷瘧原蟲的感染。

  如果能夠有效阻斷瘧原蟲中蛋白複合體的產生,惡性瘧原蟲或許就無法有效對機體紅細胞進行感染了。本文研究結果對於後期科學家們設計並開發多種抵禦惡性瘧原蟲感染的新型療法或能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γδT細胞抑制惡性瘧原蟲血液感染階段的雙重機制
    科學家揭示γδT細胞抑制惡性瘧原蟲血液感染階段的雙重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44:29 γδT細胞通過直接殺傷和吞噬作用抑制惡性瘧原蟲的血液感染階段,這一成果由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Judy Lieberman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瘧原蟲接管人紅細胞的機制
    2018年8月29日/生物谷BIOON/---瘧疾是一種傳染病,通過被瘧原蟲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給人們。它每年影響2億多人,而且每年導致近50萬人死亡。當被蚊子叮咬時,瘧原蟲入侵人紅細胞,獲取紅細胞膜的一部分,並在它的自身周圍形成一種保護性的區室,即液泡(vacuole)。
  • 我國科學家在瘧原蟲致病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81130033, 81171592)等項目資助下,吉林大學陳啟軍教授團隊針對惡性瘧原蟲逃避宿主天然免疫機理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論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506/ncomms11537/full/ncomms11537.html天然免疫反應是機體抵禦病原侵害的第一道防線。中性粒細胞(也包括巨噬細胞)被激活後可以通過一種主動性死亡(Netosis)的方式將染色質及胞漿內的溶酶體顆粒一起釋放到胞外,形成網狀結構(NETs),以捕獲並殺死病原微生物。
  • 研究揭示惡性瘧原蟲跨季傳播原因
    研究揭示惡性瘧原蟲跨季傳播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7 16:33:20 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Silvia Portugal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惡性瘧原蟲的循環時間增加是乾旱季節持續無症狀感染的基礎
  • 惡性瘧原蟲轉運體PfCRT的結構獲解析
    惡性瘧原蟲轉運體PfCRT的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8 13:21:26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Filippo Mancia、David A.
  • Nature: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間日瘧原蟲入侵人紅細胞機制
    2018年7月3日/生物谷BIOON/---瘧原蟲入侵人體的年輕紅細胞,隨後開始在整個身體中擴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首次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出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如何入侵人體紅細胞的三維藍圖。
  • 惡性瘧原蟲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進展
    繼與德國呂貝克大學Rolf Hilgenfeld教授課題組合作解析出惡性瘧原蟲半胱氨酸蛋白酶falcipain-2的晶體結構後(Journal of
  • ...PfRecQ1調控惡性瘧原蟲抗原變異基因家族相互排斥性表達的分子...
    致病性最強的惡性瘧原蟲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造成數以億計的臨床感染病例,並導致近50萬人死亡。惡性瘧原蟲獨特的var基因家族(約60個基因組成)編碼的變異抗原PfEMP1是惡性瘧原蟲在病人體內實現免疫逃逸的關鍵因子。在感染紅細胞過程中,單個惡性瘧原蟲在特定時間內只能表達某一個var基因,惡性瘧原蟲利用這種相互排斥性表達策略來逃避人體對PfEMP1抗原的免疫反應。
  • 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其診治進展
    1965年Chin等首次報導了人感染諾氏瘧原蟲,但在此後近半個世紀鮮有新增患者。 2004年Singh等採用核酸診斷技術對顯微鏡檢查診斷為三日瘧、惡性瘧和間日瘧的患者血樣進行覆核時,發現多數為諾氏瘧原蟲感染。
  • 最新研究稱惡性瘧原蟲改變基因表達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項傳染病的研究論文稱,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主要寄生蟲,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這種瘧原蟲能在旱季少量存留於人類血液中,但又不會導致疾病。
  • 瘧原蟲可「潛伏」血液數月
    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最主要寄生蟲。瘧疾病例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出現在雨季,此時傳播惡性瘧原蟲的蚊子會大量繁殖。不過,無症狀感染者其實一年四季都會出現,這種瘧原蟲常駐人類宿主的能力,讓它們可以安然度過雨季之間長達數月的旱期。然而,科學家們多年以來一直不太理解,為何這種瘧原蟲可以寄居在人類宿主中,卻又不導致可見的症狀。
  • 臨度科研|瘧原蟲「進化」,如何面對瘧原蟲耐藥性的考驗?
    1880年,法國醫生阿方斯·拉韋朗(Alphonse Laveran)首次發現瘧疾感染者的紅細胞中有寄生蟲,並提出了瘧原蟲就是導致瘧疾的病原體。這項發現也使他獲得了19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瘧原蟲在人體中會經過在肝細胞內發育的紅細胞外期和在紅細胞內發育的紅細胞內期這兩個時期發育繁殖,並威脅人類健康。目前,各種抗瘧藥物就是通過影響瘧原蟲的不同發育階段而發揮其抗瘧效果。
  • 瘧原蟲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人紅細胞中處於環狀期的惡性瘧原蟲。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由其自身固有的生物鐘驅動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有2億多人感染瘧疾,40多萬人死於這種疾病。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在所有瘧原蟲同時破壞宿主的紅細胞時,會引起周期性發熱,其時間間隔具體取決於感染的宿主種類,在人類中為每2~3天發生一次。「這些現象表明,瘧原蟲似乎有時間感,但這種日常節律的原因一直是個謎。」研究負責人Joseph S.
  • 科學家又有了新思路:餓死瘧原蟲
    原來是因為朝廷派兵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兵深入到南方的瘧疾疫區,許多人感染了瘧疾,回京的時候就把瘧原蟲也帶回來了,先傳給了北京的蚊子,隨後就在北京城裡擴散開了。但其實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通過蚊子(確切來說是雌性按蚊,全世界有 70 多種)傳播。能夠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一共 5 種,其中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對人類的威脅最大,因為它可以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甚至導致死亡。瘧原蟲和其他寄生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的宿主之一是蚊子。可不要小看這一點。
  • 瘧疾變得越來越有抵抗力,怎麼辦?科學家有了新想法:餓死瘧原蟲
    原來,當朝廷派兵平定舊金山大亂時,八旗兵深入南方瘧疾流行地區,許多人感染了瘧疾。當他們回到北京時,他們帶回了瘧原蟲,這種瘧原蟲首先在北京傳給蚊子,然後在北京傳播。但其實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通過蚊子(確切來說是雌性按蚊,全世界有 70 多種)傳播。
  • 機體的紅細胞如何不斷進化來幫助人類對抗瘧疾?
    2018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從人類最初從我們的原始祖先進化以來,我們就陷入了與人類遭遇的最大傳染病—瘧疾的鬥爭之中,瘧疾是一種致死性疾病,其是由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來傳播引起人群致病的,每兩分鐘就有1名孩子因感染瘧疾而死亡。
  • 繪製出惡性瘧原蟲的藥物可靶向基因組圖譜
    2018年1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和化學遺傳學(chemogenetics)方法,在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一種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262種瘧原蟲細胞系中鑑定出新的藥物靶標和對37種不同的抗瘧疾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抗性基因
  • 非洲瘧原蟲種群結構鑑定
    非洲瘧原蟲種群結構鑑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6:32 近日,來自甘比亞的研究團隊領銜合作報導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惡性瘧原蟲的主要亞群。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MHC-I肽組裝複合體篩選蛋白片段機制
    我們體內的細胞以一種類似的方式運作:在抵抗寄生蟲、病毒甚至癌症的過程中,一種被稱作MHC-I肽組裝複合體(MHC-I peptide-loading complex)的分子機器選擇對免疫系統很重要的蛋白片段。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法蘭克福大學和馬丁路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這種蛋白複合體的結構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