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的紅細胞如何不斷進化來幫助人類對抗瘧疾?

2020-12-01 生物谷

2018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從人類最初從我們的原始祖先進化以來,我們就陷入了與人類遭遇的最大傳染病—瘧疾的鬥爭之中,瘧疾是一種致死性疾病,其是由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來傳播引起人群致病的,每兩分鐘就有1名孩子因感染瘧疾而死亡。2016年在91個國家中(大部分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大約有2.16億瘧疾感染病例,相比前一年增加了500萬例。

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或許都並不了解抗瘧疾藥物、蚊帳,甚至對瘧疾的基本知識都並不太了解,但我們的機體仍然能夠有效抵禦瘧疾的感染,在人類與瘧疾激烈的鬥爭中,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就是使我們對病原體變得並不那麼友好,而這或許就是事實。

在幾千年的時間裡,我們機體遺傳密碼中發生的隨機差異會無意中降低瘧疾的發病風險並為機體提供一些生存優勢,這意味著,這些遺傳差異會在人群中變得非常突出。如今,居住在世界上特定區域的人群依然攜帶著人類與瘧疾在古代戰爭留下的遺傳印記,而大多數的疤痕都是由紅細胞所造成的。

紅細胞

紅細胞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細胞,其能將與血紅蛋白分子中的鐵所結合的氧氣,從肺部和心臟運輸到機體的每個組織中;血紅蛋白所具有的特殊雙凹面形結構能夠幫其變形並且完成重塑過程,這或許就能幫助其擠進較小的血管中來運輸氧氣分子;但紅細胞也是瘧原蟲的寄生家園,在感染發生期間,瘧原蟲能夠生長、複製,隨後從細胞中破殼而出,其不僅會損傷感染的紅細胞,還會損傷其它細胞,受損的紅細胞會被從血液循環中移除,紅細胞的減少就會導致機體血紅蛋白水平降低,從而誘發貧血,並使人感到虛弱、疲倦和昏睡,在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致命。

瘧疾會刺激人類對紅細胞進行修飾來保護自身免於感染,紅細胞中幾乎每一個部分(從細胞膜到介導氧氣運輸的球蛋白基因)都擁有相同的基因突變,其目的在於幫助物種在瘧疾的肆虐中生存下來。

圖片來源:courses.lumenlearning.com

遺傳改變和鐮刀狀細胞

或許血紅蛋白分子本身會發生一些重要的變化,血紅蛋白包括兩個關鍵組分:血紅素和球蛋白,血紅素包含鐵和所結合的氧氣,而球蛋白則由2對球蛋白分子(2個α亞基和2個β亞基)組成,在如今和以前瘧疾比較盛行的地區,人們已經進化出了球蛋白基因的變化。

β球蛋白序列和蛋白質結構的單一改變誘發了所謂的鐮刀狀血紅蛋白的產生(sickle haemoglobin,HbS),HbS攜帶者機體中攜帶有一個突變基因和一個正常拷貝的基因,這些攜帶者在血細胞技術上及症狀上和正常人群差異非常小,但這些人群對瘧疾的易感染性卻降低了30%,這無意中就為個體提供了強大的保護作用。同時這也能為生活在瘧疾流行地區的兒童提供巨大的生存優勢,所有的HbS攜帶者都是在瘧疾感染的高壓狀況下所發生的相同基因突變所引起的,其似乎在不同地區的進化過程中自發產生了至少5次,這些地區包括非洲、印度和中東。

這些地方的人口比例,或是其後代仍然普遍攜帶著特定的基因突變,而大約10%的非洲裔美國人都是鐮形細胞特性的攜帶者,印度、東地中海、加勒比和中東人群的後代也會受到影響。儘管攜帶HbS單一拷貝的個體並不會出現症狀,而攜帶HbS兩個拷貝的人群則會遭受鐮狀細胞貧血症,其機體的紅細胞會很容易地變成像鐮刀一樣堅硬的形狀,這就會阻止血液流動、並導致個體出現頻繁、不可預知的疼痛、器官損傷甚至中風。

對於那些持續到中年時機體胎兒血紅蛋白水平一直增加的人群而言,其機體鐮刀形細胞病的嚴重程度就會發生下降,為了幫助鐮刀形細胞病患者免於疾病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在患者機體中會出現一種沉默的遺傳狀況,即胎兒血紅蛋白持續存在。

地中海貧血

另外一些人群機體的球蛋白基因則會進化出不同的改變來保護機體抵禦瘧疾,α或β球蛋白基因的部分或完全剔除會導致個體攜帶α或β型地中海貧血症;攜帶者通常會完全健康的狀態,只有在驗血時才能夠發現其是一種無症狀的貧血症,但在亞洲、太平洋和中東的部分地區,這些症狀越來越被人們認為是誘發輕度貧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好像鐮刀狀細胞突變一樣,其也能保護機體抵禦瘧原蟲的入侵,但攜帶兩個β球蛋白基因突變拷貝的個體則會遭受嚴重的貧血症,其或許需要終生輸血來維持生命。

α球蛋白基因剔除的後果則是更加多變的,但攜帶α球蛋白基因所有拷貝突變的嬰兒通常會在母體子宮內出現嚴重的貧血,有時候這些嬰兒甚至不能生存到出生。

圖片來源:theconversation.com

紅細胞膜

杜菲(Duffy)蛋白也會發生進化改變,杜菲蛋白是紅細胞膜上發現的一種特殊受體,其同時也是間日瘧原蟲進入細胞的關鍵蛋白,幾乎所有的西非人群以及超過一半的亞洲人群機體的紅細胞中該基因的表達都處於失活狀態,這就意味著,這些人群機體的紅細胞會對間日瘧原蟲的入侵產生耐受性。

紅細胞膜的其它改變也會保護機體抵禦瘧疾,生活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太平洋其它地區的人人群機體中可能攜帶有呈水平條紋的紅細胞。這種無症狀的情況通常被稱為東南亞卵形紅細胞症(Southeast Asian ovalocytosis),其由患者機體紅細胞中確定細胞結構蛋白發生突變所誘發,這就會使得紅細胞支架的其餘結構比正常細胞更加堅硬,同時也能夠幫助個體有效抵禦瘧原蟲的入侵。

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了機體紅細胞如何有效進化來保護宿主免於瘧疾的侵害,缺鐵貧血症在全球影響著數億名兒童和婦女的健康,目前人們認為營養攝入不足是主要原因;但似乎其能夠保護宿主機體的紅細胞免於瘧原蟲的侵襲,目前很多研究結果都表明,缺鐵的兒童患瘧疾的風險較低,這就意味著,改善機體中鐵的狀況或許就能讓兒童更容易患上瘧疾,比如通過鐵補充劑來改善機體鐵缺乏的表現。

圖片來源:thetraveldoctor.com.au

瘧疾正在反擊

近年來,人類的進化正在得到科學突破的不斷補充,有效的抗瘧藥物、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保護熟睡中的兒童免於蚊子叮咬)以及快速檢測技術都能夠幫助人群有效診斷並治療瘧疾。目前有證據表明,瘧原蟲及其蚊子宿主為了在與人類的鬥爭中贏得優勢開始不斷進化,比如,幾乎所有的惡性瘧原蟲都對一線抗瘧藥—氯喹產生了耐藥性。

如今,耐多藥的瘧原蟲「統治著」東南亞的部分地區,尤其是靠近泰緬邊境的地區,而且很多瘧原蟲已經開始對諸如甲氟喹等重要抗瘧藥物,甚至一些中流砥柱的藥物(比如青蒿素)都產生了耐藥性。更有意思的是,瘧原蟲還會通過剔除HRP2蛋白來學會如何有效躲避當前的很多快速檢測技術,以這種方式,瘧原蟲就會在宿主體內不斷生存而不被發現。

進行瘧疾傳播的按蚊在全球瘧疾流行區域均能夠發現,如今它們正在嘗試學習如何在傍晚早些時候來叮咬人群獲取血液美餐,而不是在晚上人們睡覺的時候通過破壞蚊帳來獲取食物。因此,人類與瘧疾的戰鬥或許並沒有結束,未來我們還將與人類最老的敵人—可怕的瘧疾不斷戰鬥。(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Malaria

【2】World malaria report 2017

【3】Steve M Taylor,Christian M Parobek,Rick M Fairhurst. Haemoglobinopathies and the 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malar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March 23, 2012 DOI:10.1016/S1473-3099(12)70055-5

【4】Sandra Regina Loggetto. Sickle cell anemia: clinical diversity and beta S-globin haplotypes, Rev Bras Hematol Hemoter. 2013; 35(3): 155–157.doi: 10.5581/1516-8484.20130048

【5】Data & Statistics on Sickle Cell Disease

【6】Sickle cell disease

【7】Haemoglobin variants, iron status and anaemia in Sri Lankan adolescents with low red cell indices: A cross sectional survey

【8】What is Thalassaemia & Sickle Cell Anaemia?

【9】Langhi DM Jr, Bordin JO. Duffy blood group and malaria. Hematology. 2006 Oct;11(5):389-98.

【10】John Muthii Muriuki, Alexander J Mentzer,Wandia Kimita. Iron Status and Associated Malaria Risk Among African Childre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doi:10.1093/cid/ciy791

【11】Reducing anaemia in low income countries: control of infection is essential

【12】Drug Resistance in the Malaria-Endemic World

【13】Aung Pyae Phyo,Elizabeth A. Ashley,Tim J. C. Anderson, et al. Declining Efficacy of 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 Against P. Falciparum Malaria on the Thai–Myanmar Border (2003–2013): The Role of Parasite Genetic Factors. Clin Infect Dis. 2016 Sep 15; 63(6): 784–791, doi:10.1093/cid/ciw388

【14】False-negative RDT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of new reports of P. falciparum histidine-rich protein 2/3 gene deletions

【15】Edward K. Thomsen,Gussy Koimbu,Justin Pulford, et al. Mosquito Behavior Change After Distribution of Bednets Results in Decreased Protection Against Malaria Exposure, J Infect Dis. 2017 Mar 1; 215(5): 790–797.doi: 10.1093/infdis/jiw615

【16】How our red blood cells keep evolving to fight malaria

Sant-Rayn Pasricha, November 2, 2018 12.57am EDT

相關焦點

  • 瘧疾:困擾人類的嚴重傳染病,了解它才知道屠喲喲多麼偉大
    今天,咱們來討論一個特別的日子:4月25日。這個日子,是世界防治瘧疾日。 瘧疾,這個大家聽起來已經有些陌生的疾病,曾經深深地困擾著我們國人,如今依然讓世界上很多地區的人苦不堪言。為何它如今仍在世界各地肆虐,卻讓我們感到陌生?它又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呢?
  • Nature:科學家成功捕獲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的關鍵複合體結構 有...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霍華德休斯敦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觀察到惡性瘧原蟲進入並感染人類紅細胞所使用的特殊關鍵分子的清晰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設計新型疫苗來抵禦流行性瘧原蟲的感染。本文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因為瘧原蟲每年在全球會引發50多萬人死亡,而且目前並沒有有效的疫苗來抵禦瘧疾的感染。
  • 進化停止了嗎?進化還有意義嗎?對於我們人類來說
    它指的是一種特殊的貧血症狀,患此種疾病的患者的紅細胞不是正常的圓餅狀,而是呈現彎曲的鐮刀狀,因此人們稱它為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科學家在對它進行研究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瘧疾高發地區,患有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患者幾乎不會感染瘧疾,即便被傳染瘧原蟲。
  • 進化停止了嗎?進化還有意義嗎?對於我們人類來說
    它指的是一種特殊的貧血症狀,患此種疾病的患者的紅細胞不是正常的圓餅狀,而是呈現彎曲的鐮刀狀,因此人們稱它為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科學家在對它進行研究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瘧疾高發地區,患有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患者幾乎不會感染瘧疾,即便被傳染瘧原蟲。
  • 瘧疾這麼致命,人類究竟做了什麼?
    最近新的健康威脅登上了新聞頭條,而通過蚊子傳播的瘧疾由破壞細胞的血液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始終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之一。但在我們痛斥瘧疾之前,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我們人類幫助它變為今日的殺手,並不是說我們某種意義上創造了瘧疾。
  • 瘧疾這麼致命,人類究竟做了什麼?
    最近新的健康威脅登上了新聞頭條,而通過蚊子傳播的瘧疾由破壞細胞的血液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始終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之一。但在我們痛斥瘧疾之前,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我們人類幫助它變為今日的殺手,並不是說我們某種意義上創造了瘧疾。
  • 【疫苗】瘧疾新靶點疫苗或可實現一個沒有瘧疾的世界
    近期,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者發現,被感染了惡性瘧原蟲的紅細胞所表達的蛋白質RIFIN,可以幫助瘧原蟲抑制宿主的免疫反應,導致嚴重的瘧疾。這些發現預計將有助於開發有效的疫苗和治療瘧疾的藥物。       瘧原蟲在人體內主要感染紅細胞,並在受感染的紅細胞中繁殖。
  • 瘧疾是什麼?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
    瘧疾是什麼?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時間:2016-04-27 12:25   來源:三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瘧疾是什麼?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 瘧疾是什麼?瘧疾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汙染   原標題:瘧疾是什麼?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     瘧疾是什麼?瘧疾又名打擺子,是由瘧原蟲經按蚊叮咬傳播的汙染病。臨床上以周期性定時性發作的寒戰、高熱、出汗退熱,以及貧血和脾大為特點。
  • 人類還在進化:藍色眼睛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類停止進化了嗎?顯然沒有,反而進化的越來越高級。以下五種跡象就表明人類仍然在進化:喝牛奶從歷史角度來說,當人類斷奶時,負責人類消化乳糖能力的基因就已經關閉。但是當我們開始馴化奶牛、綿羊和山羊時,能夠喝奶成為了一種營養優勢。那些因出現基因突變而能夠消化乳糖的人們能夠更好的傳遞基因。
  • 瘧疾如何在旱季蟄伏?最新研究稱惡性瘧原蟲改變基因表達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項傳染病的研究論文稱,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主要寄生蟲,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這種瘧原蟲能在旱季少量存留於人類血液中,但又不會導致疾病。
  • 忽冷忽熱「打擺子」 科學認識「瘧疾」的真面目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患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目前,非洲、東南亞等熱帶、亞熱帶地區是瘧疾的多發地。近幾年,我國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瘧疾在局部地區的發病呈上升趨勢。那麼,瘧疾究竟是一種什麼疾病呢?又該如何對其進行防治?
  • "超級瘧疾"席捲東南亞 如何面對瘧原蟲抗藥性考驗
    目前,防治瘧疾工作所採用的兩種主要手段也是據此制定:首先,通過使用經過防蚊處理的蚊帳和在室內滯留噴灑殺蟲劑來減少人類與蚊子之間的接觸;其次,通過對確診病例進行監控和有效治療來控制瘧原蟲在人類之間的傳播擴散。
  • 「變種」基因:人類進化之源
    「人類數以千計的基因已經在過去幾萬年間發生進化。」河北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呂佔軍說,在史前時代,面對傳染病大範圍流行、高山空氣稀薄等各類生存挑戰和惡劣環境,人類之所以能代代生息,憑藉的正是不斷變異進化的優勢基因。    更大的大腦,是人類區別於猿的特徵之一。
  • 白人從哪裡來
    但是在那之前,讓我們先將目光投向一個持續向人類遺傳物質施加壓力,但對人類進化非常重要的因素——疾病。在瘧疾流行區內,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擴散開來,那就是鐮刀形紅細胞疾病。患者紅細胞的形狀,不再是正常的圓盤狀,而是變為鐮刀狀。紅細胞因此失去運輸氧氣的能力,而患者因為器官得不到氧氣供給而備受折磨,一大部分患者會在三十歲之前死亡。
  • 瘧疾寄生蟲通過改變其基因的工作方式而藏在人類血液中
    我們有一個更好的主意,當蚊子不在身邊時,瘧原蟲如何生存 瘧疾是由瘧原蟲的五種寄生蟲引起的,致命程度最高的是惡性 瘧原蟲。寄生蟲感染人的紅細胞並在其中複製,導致發燒和肌肉酸痛等症狀。 瘧疾的大多數病例都發生在雨季-在西非的某些地區,發生在7月至12月之間。
  • 可幫我們對抗瘧疾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作者︱小小研究人員正對根植於音樂和生物學領域的振翅頻率現象進行研究,這可能有助於我們對抗瘧疾。即使如此,直到幾十年後,像布萊德嘉德這樣的科學家才重新發現昆蟲研究中傾聽振翅的重要性,比如對抗攜帶瘧疾寄生蟲的蚊子。在坦尚尼亞,布萊德嘉德、詹森以及工程師弗萊明·拉斯穆森(Flemming Rasmussen)都沒有「絕對音感」,即使他們擁有這種天賦,可能也沒有太大幫助。因為這個村莊周圍有數以百萬計的的昆蟲,它們演奏的「交響樂」似乎永遠不會停止。
  • 人類正在見證自己進化,科學家發現手臂長出新血管,頸部現新器官
    達爾文的進化論時總被很多人詬病,因為沒有人見證過人類自己進化的過程,所以無論提出多嚴謹的證據,相信人類在繼續演化的事實依然只有理性派科學人士。其實準確的說並不能用進化來形容,用演化比較恰當一些,因為進化總是給人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演化不是,它會有突變的過程,但這些突變並不能總是朝著正確的方向!
  • 人類進化從未停止:智齒在消亡、大腦在縮小——人類未來會變成什麼樣?
    其實,在自然環境、疾病、飲食的作用下,人類的進化從未停止……撰文 Sean Kane, Meghan Bartels翻譯 吳倩審校 張帥琰Wikimedia Commons學校裡學到的進化,在我們看來古老而緩慢(並沒有在說 Charles
  • 紅細胞解鎖新技能!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2880117我們知道,紅細胞佔人體細胞的80%以上,其主要作用是將氧氣從肺部輸送到器官,但除此之外,它還是「先天免疫系統的活躍成員」,可以幫助人體抵抗感染。紅細胞自然捕獲循環中的某些細菌病原體後,通過氧化應激將其殺死,再把抗原呈遞給脾臟中的細胞(APC),產生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