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寄生蟲通過改變其基因的工作方式而藏在人類血液中

2020-11-08 科普島


我們有一個更好的主意,當蚊子不在身邊時,瘧原蟲如何生存

風景與科學/阿拉米

估計每年有2億人感染瘧疾,僅在2018年,該疾病就殺死了近40萬人-現在,我們距了解為什麼如此難以制止還有一步之遙。導致該疾病的主要寄生蟲已經開發出一種策略,用於隱藏攜帶者血流中未被發現的疾病。

瘧疾是由瘧原蟲的五種寄生蟲引起的,致命程度最高的是惡性 瘧原蟲。寄生蟲感染人的紅細胞並在其中複製,導致發燒和肌肉酸痛等症狀。

瘧疾的大多數病例都發生在雨季-在西非的某些地區,發生在7月至12月之間。在這幾個月中,惡性瘧原蟲的複製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因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疾病的蚊子很多。

尚不清楚的是,這種寄生蟲在近六個月的乾旱季節如何反應,那時蚊子很少見。德國海德堡大學的西爾維婭·葡萄牙(Silvia Portugal)和她的同事們發現,惡性瘧原蟲 改變其基因表達的方式有助於其在人類血液中未被發現的生存,並準備在雨後再次爆發。

葡萄牙和她的同事在馬裡追蹤了600人。在2017年和2018年的雨季期間,他們分別記錄了386例和347例確診的瘧疾發燒病例。在乾旱季節,2017年僅診斷出12例發燒病例,2018年診斷為5例。


葡萄牙說:「在這裡發現的寄生蟲是一個不錯的地方。」 在乾旱季節,其水平保持在低水平,以至於幾乎不會引起任何疾病症狀或引起人的免疫系統反應。

為了弄清寄生蟲是如何做到的,研究人員在雨季和旱季對攜帶者採集的惡性瘧原蟲進行了採樣和分析。在雨季,寄生蟲產生了一種分子,使紅細胞更容易粘在血管上。這使得含寄生蟲的細胞不太可能行進脾臟,實質上是一種血液過濾器,其中除去了受損或患病的紅細胞。

然而,在乾旱季節,寄生蟲不再產生這種分子,這意味著被感染的血細胞似乎並沒有那麼多地粘附在血管壁上。結果,大多數被感染的細胞確實到達了脾臟並在那裡被分解。這使寄生蟲種群保持在較低水平,不會引起疾病或觸發免疫反應。

葡萄牙說:「為了實現接近消除瘧疾的目標,這還不足以瞄準生病的人。」

「如果我們能在乾旱季節清理這些水庫並減少蚊子回來時的寄生蟲數量,那可能是一種幹預措施。」

相關焦點

  • 瘧疾如何在旱季蟄伏?最新研究稱惡性瘧原蟲改變基因表達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項傳染病的研究論文稱,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主要寄生蟲,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這種瘧原蟲能在旱季少量存留於人類血液中,但又不會導致疾病。
  • AI顯微鏡問世,數清血液中瘧疾細菌的數量不在話下
    比爾蓋茨的投資公司和中國麥克奧迪公司今天聯合宣布,計劃推出一款深度學習顯微鏡,該顯微鏡能夠在 20 分鐘之內自動分辨和計算血液樣本中瘧疾細菌的數量。每年全世界約有50多萬人死於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這種AI顯微鏡可以加速並標準化瘧疾的檢測流程。
  • 原來寄生蟲是通過「細胞滑行」的方式入侵人體的
    最近一項研究表面,某些致命的寄生蟲是以「細胞滑行」的方式入侵人體細胞。研究發表在《 通信生物學》期刊上。用生物學術語來說,滑行是指細胞沿表面移動而不改變其形狀的移動類型。這種運動形式是複雜的門蚜蟲寄生蟲(如瘧原蟲和弓形蟲)所特有的。這兩種寄生蟲都是主要通過蚊子和貓傳播的,對全球健康產生了巨大影響。
  • 機體的紅細胞如何不斷進化來幫助人類對抗瘧疾?
    2018年11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從人類最初從我們的原始祖先進化以來,我們就陷入了與人類遭遇的最大傳染病—瘧疾的鬥爭之中,瘧疾是一種致死性疾病,其是由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來傳播引起人群致病的,每兩分鐘就有1名孩子因感染瘧疾而死亡。
  • 瘧原蟲可「潛伏」血液數月
    2020-10-28 07:20:02 來源:科技日報改變基因表達 避開免疫系統瘧原蟲可「潛伏」血液數月科技日報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張夢然)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最主要寄生蟲。一項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的醫學研究發現,這種瘧原蟲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在旱季存留於人類血液中,同時又不會導致疾病。該發現解釋了惡性瘧原蟲如何殘留在人體內同時不造成可見症狀,等到蚊子種群在雨季捲土重來時,成為瘧疾再度蔓延的「內部潛伏者」。
  • Cell:首次利用CRISPR/Cas9系統鑑定出寄生蟲必需基因
    2016年9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海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頂復門(Apicomplexa)---導致瘧疾、巴貝西蟲病、隱孢子蟲病和弓形蟲病的單細胞寄生蟲門---中進行首次全基因組篩選。這一篩選有助認識大量的未被研究過的寄生蟲基因組,並且揭示為所有頂復門寄生蟲所共有的一種蛋白。
  • 瘧疾這麼致命,人類究竟做了什麼?
    最近新的健康威脅登上了新聞頭條,而通過蚊子傳播的瘧疾由破壞細胞的血液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始終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之一。但在我們痛斥瘧疾之前,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我們人類幫助它變為今日的殺手,並不是說我們某種意義上創造了瘧疾。
  • 瘧疾這麼致命,人類究竟做了什麼?
    最近新的健康威脅登上了新聞頭條,而通過蚊子傳播的瘧疾由破壞細胞的血液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始終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傳染病之一。但在我們痛斥瘧疾之前,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我們人類幫助它變為今日的殺手,並不是說我們某種意義上創造了瘧疾。
  • 人類早期遷移改變免疫力相關基因
    科技日報普利托利亞10月31日電南非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稱,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遷移改變了DNA並保護了非洲人免受疾病和病毒的侵害。該研究分析了來自13個非洲國家的426人的全基因組,其祖先代表了來自整個非洲大陸的50個民族語言群體。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 寄生蟲有哪些?其如何引起人類患病?又如何治療和預防呢?
    2019年1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寄生蟲是一種生活在另一種生物體中的生物,有三種主要類別的寄生蟲會引發人類疾病,包括原生動物、蠕蟲和體外寄生蟲,原生動物和蠕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腸道,而外寄生蟲包括蝨子和蟎蟲,其可以附著或鑽入皮膚,並在皮膚上停留很長一段時間。大多數原生動物和蠕蟲往往是非致病性的,這意味著其並不會引起疾病或非常輕微的疾病。
  • 傳奇:一生都在尋找治癒瘧疾的方法
    長期從事中醫研究的資深研究員致力於尋找治療人類疾病的方法。儘管李國橋今年82歲,但他仍在努力工作到深夜,他一生都在尋求從中藥中提取化合物來治療瘧疾和癌症。他工作到很晚,所以他說咖啡是他最喜歡的食物。最終,研究小組將青蒿素的活性成分從青蒿中分離出來,青蒿素傳統上用於治療瘧疾。在523項目的早期階段,青蒿素被證明有效地清除了實驗室大鼠的瘧疾寄生蟲。李的主要貢獻在於表明,青蒿素對治療人類瘧疾患者非常有效,特別是那些感染了瘧疾寄生蟲的菌株,這些瘧原蟲對以前的第一線藥物具有耐藥性。青蒿素迅速清除了瘧疾患者血液中的寄生蟲,比其他任何抗瘧疾藥物都快。
  • 至今才發現瘧疾感染的真實途徑
    這是瘧原蟲有蚊蟲和人兩個宿主,包括蚊體內的有性繁殖和人體內的無性繁殖,攜帶瘧原蟲的按蚊通過叮咬人而傳播,引起虐寒熱往來發作,俗稱「打擺子」。而其他種類的瘧原蟲感染它種動物,包括其他靈長目動物、齧齒目動物、鳥類及爬蟲類。我國主要感染為惡性和間日瘧疾,偶爾有傳入三日和卵形瘧疾。
  • 世界大瘟疫啟示錄丨瘧疾:禍害人類數萬年,它為何還不罷休?
    ◎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在人類傳染病家族裡,新冠肺炎屬於新殺手。與之相比,有一種古老的傳染病,作惡時間之久超出你的想像。負責傳播它的寄生蟲從單細胞生物中發展而來。經過漫長進化,這種寄生蟲感染了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之後感染靈長類動物,後來又通過靈長類動物傳染給人類。這種寄生蟲叫瘧原蟲,造成的傳染病叫瘧疾——它,伴隨人類起源而出現,禍害人類的時間以萬年為單位。
  • 【疫苗】瘧疾新靶點疫苗或可實現一個沒有瘧疾的世界
    近期,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者發現,被感染了惡性瘧原蟲的紅細胞所表達的蛋白質RIFIN,可以幫助瘧原蟲抑制宿主的免疫反應,導致嚴重的瘧疾。這些發現預計將有助於開發有效的疫苗和治療瘧疾的藥物。       瘧原蟲在人體內主要感染紅細胞,並在受感染的紅細胞中繁殖。
  • 科學家通過絕育方式來滅絕蚊子,效果竟然顯著,西瓜視頻帶你看
    蚊子是「受害者」:很多昆蟲,蜘蛛,熔巖蜥蜴和青蛙的食物以其為食;還有數百種魚類,以蚊子的幼蟲,孑孓為食;更誇張的是非洲有個「神人」搞了50萬隻蚊子做肉餅。 蚊子是「行兇者」:蚊子每天可以從一頭馴鹿身上吸走300ML(一罐可樂)的血液
  • 小小寄生蟲驚動了大科學家
    美國德魯大學寄生蟲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大村智教授共同發現了一種新藥——阿維菌素,其衍生物有效地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機率,在對其他寄生蟲疾病的治療中也顯示出較好的療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物顯著地減少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這兩個重大發現為人類抵抗致命疾病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每年拯救數以億計的患者,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痛苦方面貢獻巨大。
  • 【每日英語文章】瘧疾塑造人類
    歷史部分是由人類的選擇塑造的。一個邪惡的機構離不開邪惡的人。但是歷史也是非人類力量塑造的。為什麼新大陸的種植園主特別想要非洲奴隸,而不是,比如說,美洲土著?一個原因是瘧疾,佩平的房子變成了奴隸制博物館,博物館館長埃洛伊·科利指出。
  • 基因編輯曾這樣應用:令埃及伊蚊絕育,通過獼猴研究先天疾病
    以上兩幅圖中顯示的都是按蚊,一種流行於亞洲城市的瘧疾的主要載體。詹姆斯使用CRISPR技術為右邊的幼蟲編輯了一對基因,從而使這種昆蟲無法傳播寄生蟲。螢光蛋白信號的出現表明試驗已經起作用。在野外放生這些經過基因編輯的蚊子,可能會最終替換那些攜帶病毒的蚊子。但把這樣的科學理論付諸實踐,仍然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
  • 人類第一殺手有望消除!通過基因驅動讓蚊子只產生雄性後代
    相信不少人對蚊子都十分討厭,但你也許不知道它還是人類的「第一殺手」。蚊子的種類有數千種,它們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遍布除了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地區。蚊子平均每年會導致725000人死亡,其中大約有66萬人死於瘧疾。
  • 人類早期遷移改變免疫力相關基因,或可幫助非洲人抵抗疾病
    南非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稱,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遷移改變了DNA並保護了非洲人免受疾病和病毒的侵害。該研究分析了來自13個非洲國家的426人的全基因組,其祖先代表了來自整個非洲大陸的50個民族語言群體。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