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寄生蟲驚動了大科學家

2021-01-11 人民網

原標題:小小寄生蟲驚動了大科學家

  本報記者 房琳琳

  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對全人類的健康構成嚴峻的威脅。特別是,寄生蟲病影響了全世界最貧困的人口,成為改善人類健康和福祉的巨大障礙。而今年的諾貝爾獲獎者已經開發出了能夠革命性醫治某些最具破壞性寄生蟲疾病的療法。

  美國德魯大學寄生蟲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大村智教授共同發現了一種新藥——阿維菌素,其衍生物有效地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機率,在對其他寄生蟲疾病的治療中也顯示出較好的療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物顯著地減少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這兩個重大發現為人類抵抗致命疾病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每年拯救數以億計的患者,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痛苦方面貢獻巨大。

  寄生蟲造成大範圍破壞性致命疾病

  我們生活在複雜的生物世界,這個世界不僅有人類和大型動物,還有大量其他生物會傷害到我們甚至導致我們死亡。

  各種各樣的寄生蟲能引起疾病,醫學上重要的寄生蟲是寄生蠕蟲,折磨著全世界1/3的人口,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亞和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影響普遍。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就是寄生蟲引起的兩種疾病。顧名思義,河盲症(也稱盤尾絲蟲病)因導致眼角膜慢性炎症最終會導致患者失明,而困擾超過1億人的淋巴絲蟲病會引起慢性水腫,導致終生殘疾,典型症狀表現為比如象皮腫(淋巴水腫)和陰囊鞘膜積液。

  瘧疾是我們已知與人類共存時間最長的疾病,它是一種由單細胞寄生蟲引發的蚊媒疾病,單細胞寄生蟲侵入人類紅細胞引起發燒,嚴重情況下造成腦損傷。世界上有超過34億人口處於感染瘧疾的風險之中,每年有45萬人深受其害,其中大部分是兒童。

  細菌和植物中找到抗寄生蟲新療法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持久治療寄生蟲疾病的進展有限,但今年的獲獎者的發現徹底改變了這種尷尬的局勢。

  大村智是日本的微生物學家,他專注於一個細菌群落——生活在土壤中的黴菌,這種菌類會產生大量抗菌活性劑(包括1952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塞爾曼·沃克斯曼發現的鏈黴素)。大村智教授用獨特的技巧發展起大規模培養和表徵這些細菌的方法,並從土壤樣本中分離出新的鏈黴菌菌株,還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將它們培養出來。從數千個不同的培養皿中,他選出大約50個最有希望的菌株,並進一步分析它們對付有害微生物的活性。

  威廉·坎貝爾在美國從事寄生蟲生物學研究,他獲得了大村智的鏈黴菌培養菌株並繼續研究它們的功效。坎貝爾的工作表明,一個培養菌株中的成分可顯著地防止家養農場動物受到寄生蟲的感染。生物活性劑的純化名稱為阿維菌素,隨後經化學改性將之發展成一種叫做伊維菌素的更有效的化合物。此後對伊維菌素在感染寄生蟲患者中的人體測試結果顯示,它可有效殺死寄生蟲幼蟲(微絲)。大村智和坎貝爾共同發現了這樣一類新的具有超強療效的抗寄生蟲藥物。

  瘧疾的傳統治法是使用奎寧,但是其治癒成功率在逐漸下降。上世紀60年代末,根除瘧疾的大量努力都失敗了,這種疾病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在那個時候,中國的屠呦呦轉向開發傳統中藥對抗瘧疾的新療法。她從大量中草藥中選取對抗瘧疾感染,青蒿成為備選對象,但是結果卻與預期的並不一致,屠呦呦重新開始查找古典醫書,並發現了引導她成功從青蒿中提取活性成分的線索。屠呦呦首先證明了這種後來被稱為「青蒿素」的成分能夠高效治癒感染瘧疾寄生蟲的動物和人類。青蒿素代表了一類新型抗瘧疾製劑,能夠在發病初期快速殺死瘧疾寄生蟲,並展現了在治療嚴重瘧疾上前所未有的功效。

  阿維菌素、青蒿素保障全人類健康

  阿維菌素和青蒿素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寄生蟲疾病的治療方法。阿維菌素的衍生物伊維菌素在世界各地獲得很好的使用,它能有效對抗各種寄生蟲,不僅副作用有限,還免費在全球發放。伊維菌素改善了數以百萬計的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患者的健康狀況,為世界最貧困地區帶來福祉。它的治療效果如此巨大,以至於這類疾病已經瀕臨絕跡,這將是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大壯舉。

  此外,每年有近2億人感染瘧疾,青蒿素已經用於世界各個瘧疾肆虐之地。當它被用於組合療法時,估計降低瘧疾總體死亡率20%以上,在兒童中的治癒率更是高達30%。僅在非洲,青蒿素就能每年挽救10多萬個生命。

  阿維菌素和青蒿素革命性地治癒受到寄生蟲疾病危害的大量患者,坎貝爾、大村智和屠呦呦徹底轉變了治療寄生蟲疾病的方法,他們的科學成就對全人類的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

  (資料來源:諾貝爾官方網站)

  (科技日報北京10月7日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寄生蟲》獲四項大獎,驚動韓美總統!非英語國家電影春天來了?
    但韓國電影《寄生蟲》打破了這一切,在剛剛過去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四項大獎,讓全世界瞬時颳起了一股「韓流」風,甚至驚動了韓、美兩國的總統。
  • 野釣釣回大鯽魚,卻在魚尾發現寄生蟲,這樣的魚能吃嗎?
    今天出行釣魚,回來剖魚時,發現魚尾巴上面,有紅色的蟲體,看起來很像寄生蟲,還不停的動。由此可見,現在的水質也是越來越差了,我們都需要提高環保意識,這麼大的寄生蟲,吃下去非跑醫院不可。趕忙放下手中的活,去網上查閱一番,查到這種寄生蟲叫水蚯蚓、赤線蟲,多生活在排放汙水或廢水的臭水溝中,它們習慣把一端固定在汙泥中,一端伸出汙泥,一旦遇到驚動,便會馬上縮回汙泥中。一般有水蚯蚓出現的地方,水質汙染都比較嚴重,還攜帶大量細菌,食用後多會造成腹瀉等症狀。在網上看過後,還嚇我一生冷汗,聽說寄生蟲很怕高溫,我便用高溫烘烤,不信還烤不死你。
  • 河北省地方稅務局轉發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天小小科學家獎金免徵...
    石家莊、唐山、保定市地方稅務局:   現將《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天小小科學家獎金免徵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1]337號)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二O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天小小科學家獎金免徵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國稅函[2011]3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地方稅務局:   現就「明天小小科學家」獎金免徵個人所得稅問題通知如下
  • 寄生蟲消失,會發生什麼?有科學家認為有的生物可能因此孤獨終老
    值得慶幸的是,寄生蟲正在經歷大滅絕。根據2017年的研究報告顯示,無論是體內還是體外生存的寄生蟲,正在經歷大滅絕,到2070年,氣候變化可能導致1/3的寄生蟲滅絕。愛吃生魚片的人,再也不用擔心寄生蟲危險,大膽享用這樣的美食。然而,科學家們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因為,如果世界上寄生蟲大量消失或者滅絕,這個世界可能會變得更糟糕。
  • 寄生蟲如何操縱螞蟻大腦?科學家首次真實觀察到了
    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究這種寄生蟲如何與螞蟻大腦相互影響,他們首次相機拍攝到這種可怕的殭屍關係。柳葉刀肝吸蟲的生命開始像許多其它寄生蟲一樣,最初蟲卵生活在牛羊糞便中。之後蝸牛吞食糞便,它們成為柳葉刀肝吸蟲的第一宿主體,蟲卵停留在蝸牛腸道之中,並進行孵化和發育。最終,這種寄生蟲附著在蝸牛的黏液球上,被螞蟻吞入腹中,從而螞蟻成為它們的第二宿主體,在螞蟻身體上柳葉刀肝吸蟲發生了奇特的轉變。
  • 英科學家公布一組寄生蟲顯微照片
    這組照片是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的,英國科學家Steve Gschmeissner在自家後院裡收集了樣本。       這些令人膽戰心驚的微小寄生蟲可能會隱藏在家中的沙發、地毯、家具、庭院裡甚至是寵物身上,並會侵害人類的皮膚,相信看完這組圖片你一定會急忙展開冬季大掃除,把冬日家園打掃得乾乾淨淨。     英國科學家Steve Gschmeissner是世界一流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專家,曾擊敗著名的顯微攝影師Dennis Kunkel獲得大獎榮譽。
  • 「小小科學家公開課」第十七講——電動懸浮球
    7月7日下午,由天水市圖書館主辦、天水春暉教育承辦的「小小科學家」公開課第十七講在市圖書館成功舉辦。(小小科學家公開課現場)本次公開課的主題為「電動懸浮球」,活動吸引了來自秦州區共35名小學生參加。天水春暉教育的張冬老師首先跟孩子們探討了什麼是「伯努利原理」,認識了氣流運動的原理。然後,大家興致勃勃地製作自己的電動懸浮球。
  • 科學家發現奇特寄生蟲 吞食魚舌取而代之
    寄生在玫瑰鯛魚口中的縮頭魚蝨騰訊科學訊(過客/編譯)這種非凡的攻擊在動物王國中是唯一已知寄生蟲取代宿主器官的案例。據亞利桑那大學海洋生物學家Rick Brusca所說,雖然這種寄生蟲也會吸附到其它魚類的舌頭上而且吸乾其血液,但是只有在玫瑰鯛魚身上才會吞食並完全取代它的舌頭。而且他強調說,雖然存在數百種以舌頭為目標的等足類動物,但是只有縮頭魚蝨真正承擔起了舌頭的職責。這些等足類動物是雄性先熟的雌雄同體:它們首先成熟為雄性,但是隨後轉變性別成為雌性。
  • 科學家在1.7萬年前的美洲獅糞便中發現古老的寄生蟲DNA
    美國科學家剛剛在 16570 至 17000 年前的美洲獅糞便化石中,找到了冰河時期動物寄生蟲的 DNA 。據悉,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是一種至今仍困擾許多動物的一種蛔蟲,這項發現有望揭示冰河時期有哪些動物出沒的秘密。
  • 走進青藏高原,小小科學家將科學之花播種在更高的地方
    三湘都市報7月28日訊(通訊員 趙俊程 記者 劉鎮東 黃京)「夢想在什麼地方,滾動的車輪滾動著年華……」播放著痛仰樂隊歌曲的汽車奔馳在青藏高原的路上,歌中的歌詞顯得格外應景,車內載著的是來自長沙理工大學物電學院的「小小科學家」團隊,他們一路上聽著痛仰,一路把科學的夢想帶進青藏高原。
  • 當寄生蟲鑽進人體內的隱秘角落
    原創 裂開了的 Discovery探索頻道眼睛有時會突然一陣刺痛,耳朵裡總有奇怪的稀碎聲,頭皮上的傷口又癢又疼、遲遲沒有結痂,你是否有想過,這些似有若無的症狀有可能是因為寄生蟲已經在你的體內產卵
  • 美國又要坐不住了,衛星在甘肅拍到了一大「奇觀」,驚動聯合國
    在前段時間,美國在利用衛星的時候發現了我國甘肅地區的一個重大發現,而這一發現也徹底驚動了聯合國相信大家對敦煌並不陌生吧,敦煌的莫高窟聞名世界,而這個戈壁沙漠上的小小縣級市,不僅擁有大量聞名世界的壁畫,而且該地區屬於沙漠地區,晝夜溫度差風非常大,所以這也也成為了中國太陽輻射量最大的地區之一。但對於敦煌來說,除了旅遊業,還有依靠光電產業致富。而光電產業也是敦煌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 一張圖像傳回後,還驚動了航天界?
    一張圖像傳回後,還驚動了航天界?人類對月球的嚮往從古代就有了,還為了寫下了很多精彩的神話故事。直到上個世紀美國的阿波羅號成功登月,人類才知道原來月球跟神話故事中有那麼大的區別,沒有生物更沒有嫦娥,即便是這樣,我們對月球的探索也從未停止。
  • 人體寄生蟲:飯前勿看
    文/Elisabeth Sherman譯/李二寶校對/黃小譯原文/all-that-is-interesting.com/parasites-in-humans寄生蟲能對人體做些什麼?這個問題我們想想都會發抖——以下六種怪誕且魔性的生物就是最好的證明。
  • 小小大星球3
    《小小大星球3》新DLC「海綿寶寶」 新服裝新材質   索尼旗下休閒遊戲《小小大星球3》迎來全新的「海綿寶寶」主題DLC,將包括海綿寶寶、蟹老闆、派大星等全新的海綿寶寶系列角色服裝,以及新海底環境素材等內容
  • 歷史上的今天:《小小大星球》
    2008:《小小大星球》 SCE 旗下頗有一些創意遊戲,其中由英國工作室 Media Molecule 負責的《小小大星球》就是其中一款。
  • 小小大戰爭攻略
    小小大戰爭怎麼獲取資源,有不少的玩家都有這樣的疑問,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小小大戰爭資源獲取方法介紹,希望可以幫到有需要的玩家。小小大戰爭資源獲取方法介紹  1.完成各種任務
  • 寒假報名「小小科學家基因科技之旅」,酷學酷玩酷科技!
    核子基因小小科學家 基因科技之旅   冬令營開始了!
  • 泰坦巨龍也會長寄生蟲
    科學家在一臺高性能顯微鏡下觀察恐龍化石切片時,看到了驚人的畫面:大約有70條大小與塵蟎相當的小蟲化石遺骸散布在骨骼的血管中。
  • 吃寄生蟲可以治病?就是這麼神奇
    今天,我們先來聊聊「可怕的寄生蟲」治療某些疾病的顛覆性故事,看看這些故事是如何印證衛生假說的。諾貝爾獎和可怕的寄生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有寄生蟲在,有些疾病不發生?科學家發現,感染了某些寄生蟲的人,患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明顯比那些未感染寄生蟲的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