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其診治進展

2020-11-25 醫脈通

文章作者:高世同

 

諾氏瘧原蟲為猴瘧原蟲的一種,在自然界叢林環境中,通過按蚊在猴群中相互傳播感染,構成猴--猴的自然疫源地。1965Chin等首次報導了人感染諾氏瘧原蟲,但在此後近半個世紀鮮有新增患者。

 

2004Singh等採用核酸診斷技術對顯微鏡檢查診斷為三日瘧、惡性瘧和間日瘧的患者血樣進行覆核時,發現多數為諾氏瘧原蟲感染。

 

Singh等採用套式PCR方法對馬來西亞沙撈越、沙巴、彭亨州收集的瘧疾血樣進行檢測,諾氏瘧原蟲的感染率分別為27.7%83.7%100%,表明人體自然感染諾氏瘧原蟲現象在該地區普遍存在。

 

諾氏瘧原蟲被認為是繼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之後新發現的第5種人體瘧原蟲。

 

目前,本病主要在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傳播流行,隨著人類對森林生產活動的不斷擴展,往返疫區人員的流動,感染的患者不斷增多,死亡患者時有發生。為了提高醫務人員對該病的認識,現就其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診斷和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一、病原學

 

諾氏瘧原蟲最初是在食蟹猴血液中被觀察到,其生活史包括在按蚊體內的有性生殖階段和靈長類動物猴或人體內的無性生殖的過程。

 

在按蚊叮咬的過程中,子孢子通過唾液腺進人猴或人的體內,通過血液侵人肝細胞,在肝細胞內進行裂體增殖並形成裂殖子,伴隨肝細胞破裂釋放到血液中的裂殖子人侵紅細胞,在紅細胞內經由環狀體-大滋養體-裂殖體-裂殖子的增殖循環過程,引起周期性紅細胞的破裂。

 

諾氏瘧原蟲在紅內期的繁殖周期為24h。部分大滋養體可發育成配子體,通過吸血進人按蚊體內,雌雄配子結合發育形成合子-動合子-卵囊-子孢子,在25℃環境中,卵囊在蚊體胃壁內的孢子繁殖時間為910d


二、傳播媒介及其感染途徑 


在馬來西亞發現的動物宿主有食蟹猴、豬尾猴和黑脊葉猴傳播按蚊媒介有AnophelescracensAnopheleslatensAnopheleshackeri,均屬於白踝按蚊種群,具有兼嗜猴血和人血的特性,媒介種群分布與諾氏瘧原蟲感染患者的分布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在熱帶雨林地區,諾氏瘧通過按蚊媒介在猴與猴之間進行傳播,人類的感染大多是由於進人自然疫源地進行砍伐、種植等森林作業或旅遊野營而感染,主要感染途徑是猴--

 

雖然實驗室證實諾氏瘧原蟲感染存在人傳人的可能,但在馬來西亞沙撈越州居民區,未出現聚集性的感染患者,提示人--人的傳播方式在馬來西亞諾氏瘧的傳播流行中的意義,尚待更多的資料佐證。

 

三、流行狀況

 

諾氏瘧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流行疫區存在擴大和蔓延的趨勢。馬來西亞是最早發現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地區,繼2004年沙撈越州發現120例諾氏瘧原蟲感染患者後,2005年至2007年對彭亨州收集的111份瘧疾患者血樣進行檢測,發現7份感染諾氏瘧原蟲。

 

沙巴州古達醫院2009年至2011年收集的445份顯微鏡檢查診斷為三日瘧或混合感染的患者血樣,PCR確定339份為諾氏瘧原蟲感染。

 

1992年至2011年疫情分析資料顯示,沙巴州諾氏瘧和()三日瘧發病人數以及在總瘧疾患者中所佔的比重均呈現上升的趨勢。

 

緬甸也存在諾氏瘧的流行,2008年隨機收集164份緬甸南部瘧疾患者的血樣進行PNA檢測,發現諾氏瘧原蟲感染者30例,佔18.3%。其他存在本地諾氏瘧原蟲自然感染的國家有泰國、越南、新加坡、菲律賓、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

 

此外,非疫區國家的人員由於在東南亞自然疫區進行商貿、勞務或旅行而感染諾氏瘧原蟲的個案也屢見報導。我國是否存在本地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情形,尚無定論。鄭徽和朱淮民曾經描述了一種形態特別的間日瘧原蟲,並定名為間日瘧原蟲多核亞種;此後,山東、河南、廣西、雲南、湖北等多個地區也報導了間日瘧原蟲的非典型形態。

 

由於當時條件限制,缺乏核酸檢測序列資料,這種形態特別的瘧原蟲是間日瘧原蟲還是靈長類猴瘧原蟲並不清楚。我國1980年有實驗室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報導,2006年朱淮民等對1例顯微鏡檢查形態特別的間日瘧患者的血樣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屬人體諾氏瘧原蟲自然感染。

 

四、發病機制與臨床表現

 

瘧原蟲的致病階段主要在紅細胞內的裂體增殖期,致病機制與瘧原蟲在紅細胞內寄生引起紅細胞性狀改變、破裂,以及蟲體代謝產物對機體多組織和器官的毒性作用密切相關。

 

諾氏瘧原蟲感染後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結果與其他4種人體瘧原蟲感染相似。對沙撈越州醫院收治的107例諾氏瘧原蟲感染患者的臨床症狀進行統計分析,80%以上的患者表現為發熱、畏寒、頭痛、寒戰、乏力、食欲不振,50%患者具有咳嗽、腹痛、噁心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嘔吐、腹瀉症狀。

 

大多數患者呈現血小板計數減少、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異常,以及貧血等徵象。諾氏瘧原蟲感染患者中,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少見,未見腦性瘧的報導。

 

人體感染諾氏瘧原蟲後,如果治療不及時,部分患者病情可演化為重症瘧疾而致死亡,這一特點與感染惡性瘧原蟲相似。在沙巴州伊莉莎白醫院2010年至2011年收治的130例諾氏瘧原蟲感染者中,38例發展為重症瘧疾,比例高達29%

 

患者病程的進展以及轉歸情況的好壞,與血液中原蟲密度的高低有關。由於諾氏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裂體增殖周期較其他人體瘧原蟲要短,僅為24h,在短時間內可生成大量的裂殖子,且裂殖子對寄生紅細胞的要求不嚴格,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都可受到侵襲。

 

瘧原蟲的增殖、播散所形成的這種高原蟲血症直接導致機體急性腎功能衰竭、呼吸窘迫、休克、高膽紅素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臨床上,可以將諾氏瘧原蟲密度以及血小板計數作為判斷重症患者的指標,當原蟲密度>35000/fxL或血小板計數<45X109/L時患者病情存在惡化的可能,需按重症對患者進行及時救治。

 

五、實驗室檢測

 

由於薄血膜塗片中諾氏瘧原蟲環狀體的形態特點和惡性瘧原蟲相似,而大滋養體和裂殖體的形態接近三日瘧原蟲,因此,諾氏瘧原蟲往往被誤看為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或間日瘧原蟲。

 

實驗室診斷中,通過形態學觀察很難將諾氏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或間日瘧原蟲多核亞種進行區分,主要依靠分子生物學技術。以PCR檢測技術為主的核酸診斷方法在諾氏瘧原蟲的發現和鑑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04Singh等以小亞基核糖體RNA(18SRNA)和環子孢子蛋白(CSP)編碼基因為靶序列,採用PCR結合序列測定的方法,發現了馬來西亞婆羅洲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疫源地。

 

Luwhi等採用生物信息技術對瘧原蟲基因庫數據進行分析,篩選出一個多拷貝基因序列,定名為P1G140,建立了諾氏原蟲特異性PCR檢測技術,與4種人體瘧原蟲和似卵形瘧原蟲、豬尾猴瘧原蟲、食蟹猴瘧原蟲、長臂猿瘧原蟲,以及柯氏瘧原蟲等5種猴瘧原蟲均不存在交叉反應。

 

此外,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實時螢光PCR檢測技術在諾氏瘧原蟲感染的診斷中也得到了應用,提高了實驗室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六、治療用藥

 

諾氏瘧原蟲感染為新發現的蟲媒傳染病,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尚未發布對該病的治療指南。諾氏瘧原蟲對常用的人體瘧原蟲感染治療的藥物均比較敏感。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可以有效減少重症患者,避免死亡的發生。

 

對於輕症諾氏瘧原蟲感染患者,氯喹/伯氨喹、奎寧和蒿甲醚-苯芴醇均有效,其中蒿甲醚-苯芴醇效果最好,清除血液瘧原蟲時間最短;對於高原蟲血症,合併黃疸、呼吸窘迫、腎功能損害等併發症的重症患者,靜脈滴注青蒿素類藥物的效果優於奎寧。東南亞的患者可能存在合併惡性瘧原蟲感染,推薦使用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用藥。


七、結語

 

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的改變,原本在動物間傳播流行的疾病開始感染人類,並造成嚴重危害,比如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禽流行性感冒等。

 

在東南亞發現的較大規模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疫情,雖然只有10年左右的時間,但這種猴瘧原蟲何時開始感染人類尚不得而知,已有證據表明存在人--人傳播方式的可能性,地區頻繁的貿易往來和人員交流增加了疫情擴散的潛在威脅。感染人體新的瘧原蟲的發現,給全球瘧疾的防治帶來新的挑戰。傳統將人作為唯一傳染源的瘧疾防制對策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

 

我國雲南省與周邊多個瘧疾高發國家毗鄰,對於輸人性諾氏瘧應加強監測和預警,鑑於諾氏瘧原蟲形態學容易和其他人體瘧原蟲相混淆,建議對來自東南亞地區的輸人性瘧疾患者進行基因分型。對於廣大醫務工作者來說,應加強技術儲備和人員培訓,提高對於諾氏瘧原蟲感染的認識和診治水平。


中華傳染病雜誌20147月第32卷第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PNAS:高解析度約氏瘧原蟲遺傳圖譜建立
    在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建立約氏瘧原蟲實驗模型、使用遺傳定位的方法鑑定了3個控制瘧原蟲與生長速度相關的毒力性狀的基因座位。文章的通訊作者為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座教授蘇新專,廈門大學博士生李劍、朱峰以及NIH的Sittiporn  Pattaradilokrat博士為這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第六章 寄生蟲感染與寄生蟲的特點
    第六章 寄生蟲感染與寄生蟲的特點   寄生蟲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動物,其生活史相當複雜,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感染階段,只有達到感染階段時,始能感染人體。寄生蟲侵入宿主,並能在宿主體內寄生、發育而建立感染。寄生蟲對人體都是有害的,所引起的疾病稱寄生蟲病。
  • 最新:屠呦呦團隊讓瘧原蟲憋死,無錫團隊讓瘧原蟲失去繁殖能力!
    然而,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滯,瘧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瘧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階段性目標將難以實現。「究其原因,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是最大的挑戰。」怎樣破解「青蒿素抗藥性」難題,成為各國醫學專家關注的焦點。
  •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協和感染內科專家這麼說——
    國際臨床流行病學網(INCLEN)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流行病學室(CEU)主任,北京市臨床研究質促中心(協和)主任,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常務理事、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委員、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協作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癆協會理事。長期從事感染性疾病診治工作。
  • 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設計
    患者是主要傳染源,但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且引起社區傳播的風險更大。目前,關於人群中無症狀感染率及其傳染性尚無定論。本研究設計選取COVID-19疫情高發與低發地區作為研究現場,對社區人群和重點人群(包括COVID-19治癒病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醫護人員/CDC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發熱門診患者)開展流行病學問卷調查、血清抗體和核酸檢測,確定不同人口社會學特徵和暴露風險人群的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率,及其流行病學特徵;對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開展流行病學隨訪,分析血清抗體水平變化,評估傳染性和傳播風險。
  • 瘧疾根治新藥他非諾喹Kozenis單劑量用於兒童獲TGA受理
    在治療活動期感染時,該藥應配合一個療程的氯喹(chloroquine)。此次兒科申請包括了一種新的50mg片劑的臨床數據,該片劑可以分散在水中,專為方便兒童使用而開發,這類群體受瘧疾的影響更大。兒童感染間日瘧原蟲的風險很高,這也就是為什麼開發一種他非諾喹兒科製劑至關重要的原因。臨床數據顯示,在6個月-15歲兒科患者群體中,單劑量他非諾喹的根治有效率高達95%。
  • 蚊子已經夠煩人了,但它傳播的這種病更折磨人
    極少數情況下,感染可由受感染的母親傳播給其胎兒,也可通過輸注受汙染的血液和移植受汙染的器官傳播,或通過與曾經患瘧疾的人共用針頭傳播。目前有五種瘧原蟲可感染人,分別為:惡性瘧原蟲間日瘧原蟲卵圓瘧原蟲三日瘧原蟲諾氏瘧原蟲諾氏瘧原蟲是東南亞的新興病原體
  • 臨度科研|瘧原蟲「進化」,如何面對瘧原蟲耐藥性的考驗?
    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2018年全球累計超過2.28億例瘧疾病例,累計奪走了全球數千萬人的生命。1880年,法國醫生阿方斯·拉韋朗(Alphonse Laveran)首次發現瘧疾感染者的紅細胞中有寄生蟲,並提出了瘧原蟲就是導致瘧疾的病原體。
  • 【周醫微語】第134本書:《2019冠狀病毒病:從基礎到臨床》
    >出版時間:2020年3月推薦理由張文宏,長期堅持臨床一線工作,對新發重大傳染病診治有豐富經驗。該書匯集了華山醫院感染科長期在感染病學臨床、基礎和醫院感控一線的專家,在參閱了目前國內外上發表的大量COVID-19相關文獻,學習了我國醫務工作者在該領域的經驗總結後,希望能在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防治等各方面對COVID-19儘可能作一些粗淺的概括。期盼本書出版後能對廣大關心COVID-19研究進展與防治知識的讀者有所幫助。
  • 「老年慢性疾病的診治進展暨三氧治療臨床運用的研究」學術會議...
    12月19日,由南充市醫學會主辦,南充市中心醫院承辦的"老年慢性疾病的診治進展暨三氧治療臨床運用的研究"學術會議在萬泰酒店隆重舉行。南充市中心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帥世全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南充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200餘名醫護代表參會,就老年慢性病的診治和醫用三氧治療技術的臨床運用展開了深入探討。會議開幕式由市中心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劉若偉主持。開幕式上,帥世全在致辭中對本次學術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他希望參會代表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加強與各兄弟單位的聯繫,促進彼此間相互交流,充分探討交流老年醫學發展新理念、新進展,共同攜手為南充的老年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貢獻!
  • 非臨床論文、難通過倫理審查 瘧原蟲「療法」受質疑
    瘧原蟲療法: 是觀察性研究,還是幹預性治療?科學精神面面觀2月14日,瘧原蟲免疫療法臨床研究項目組宣布臨床研究招募志願者名額已滿。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公開數據顯示,與瘧原蟲免疫療法相關的3個臨床研究均為觀察性研究。基於觀察性研究的初步結果,陳小平在公眾平臺上通過演說的方式聲稱瘧原蟲免疫療法可以治療癌症。「他發表的是一些非臨床論文。」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王小寧表示,相關演說有些渲染的成分。
  • 493人已經感染,他們能康復嗎?志賀氏菌和細菌性痢疾有何聯繫
    話說,志賀氏菌怎麼這麼厲害,一下子感染了這麼多人,悄無聲息地潛伏在人們的飲水中,偷偷地藏在陰影裡,看起來那麼神秘。志賀氏菌到底有什麼特點,和細菌性痢疾有什麼關係?我們平時應該怎麼預防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志賀氏菌的相關內容。
  • 至今才發現瘧疾感染的真實途徑
    有四種諾原蟲會使人感染瘧疾,包括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
  • 山大二院舉辦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學習班
    5月25日,由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辦的山東省繼續教育項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治新進展學習班」暨山東省衛生與健康新技術「腦脊液細胞學檢驗技術」培訓基地培訓班在濟南舉辦。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畢建忠出席會議並致辭。
  • 肉芽腫性唇炎的臨床評估及診治進展_肉芽腫性唇炎_口面部肉芽腫病...
    基於GC病因及發病機制複雜、治療較難,本文就GC的臨床特徵及診治進展做一綜述,以期對口腔臨床醫生提供相關指導和幫助。GC臨床表現為上下唇均可發病,以上唇為多,腫脹多先從唇的一側開始,逐漸向另一側蔓延,如果是牙源性感染引起的GC,唇腫常從感染源側開始。腫脹區的唇紅黏膜顏色正常,反覆腫脹後顏色轉為暗紅色。腫脹的唇組織觸之有墊褥感,以無痛、無癢、壓之無凹陷性水腫為特徵。
  • 「瘧原蟲治療癌症」有多少科學依據
    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是不是就如一些帖子傳播的那樣神?這個治療真就是這麼簡單打一針就能把癌症患者治好了嗎?一位學者在向科技日報記者回應該事件時戲謔地稱這些說法是在「吹牛」,並表示如果傳播不當,在公眾中很可能造成「跟以前的打雞血讓人發燒治療癌症差不多」的惡果。對瘧原蟲治療腫瘤療法的傳播,公眾至少還應該了解以下3點。
  • 瘧原蟲治癌?是救命稻草還是潘多拉魔盒
    陳小平稱,團隊研究發現腫瘤死亡率與瘧疾發病率呈現負相關關係,瘧原蟲對治療癌症有幫助,目前臨床試驗發現,10名病人中,有5人治療效果明顯,其中2人可能被治癒。經過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傳播的持續發酵,這一尚未以論文形式正式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言論被誇張放大甚至誤讀,甚至有人視之為癌症晚期患者的最後一絲希望。
  • Science:重大進展!繪製出惡性瘧原蟲的藥物可靶向基因組圖譜
    這項研究證實了之前已知的有效地導致這種瘧原蟲產生抗藥性的基因修飾,而且也揭示出加深理解這種瘧原蟲潛在生物學特徵的新藥物靶標。惡性瘧原蟲是通過被感染的瘧蚊(Anopheles mosquitos)的叮咬傳播給人的單細胞原蟲。它導致大約所有瘧疾病例的一半。瘧疾給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影響---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16年全世界有2.16億例瘧疾病例,有44.5萬人死於瘧疾---的部分原因是這種瘧原蟲特別擅長改變它的基因組來逃避和抵抗藥物治療和人體免疫系統。
  • 新冠疫苗預計4月中旬臨床試驗,對於疫苗,我們要了解什麼?
    新冠疫苗預計4月中旬臨床試驗在今天下午舉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市科委透露:為應對疫情,加快推進科研攻關,上海聚焦「臨床診治」「藥物和疫苗」「病原學與流行病學」「醫療器械及診斷檢測試劑其中,抗體新藥研發取得積極進展;通過178萬樣次化合物的篩選,得到了一批活性化合物;多路線部署推進的疫苗研發均取得良好進展,mRNA疫苗,已啟動靈長類動物毒理和藥效預實驗,預計4月中旬臨床試驗;病毒樣顆粒(VLP)疫苗,小鼠免疫實驗已產生特異性抗體。為什麼我們需要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