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高解析度約氏瘧原蟲遺傳圖譜建立

2020-11-25 生物谷

近日來自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題為「Linkage  maps  from  multiple  genetic  crosses  and  loci  linked  to  growth-related  virulent  phenotype  in  Plasmodium  yoelii」的研究論文。在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建立約氏瘧原蟲實驗模型、使用遺傳定位的方法鑑定了3個控制瘧原蟲與生長速度相關的毒力性狀的基因座位。

文章的通訊作者為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座教授蘇新專,廈門大學博士生李劍、朱峰以及NIH的Sittiporn  Pattaradilokrat博士為這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瘧疾是一種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的寄生蟲傳染病,全球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死於瘧疾。由於瘧疾有效疫苗的缺乏、以及耐藥性蚊媒和抗藥性瘧原蟲的出現和擴散,給當今瘧疾的防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為了更好地研究瘧疾疾病表現型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構建了三個約氏瘧原蟲遺傳雜交組,共進行了14次單獨的遺傳雜交實驗,篩選出75個獨立的重組克隆子代,並首次建立了高解析度的約氏瘧原蟲遺傳圖譜。高解析度遺傳圖譜的建立將為約氏瘧原蟲基因組序列的拼接和整合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染色體框架,也將為不同瘧疾表型(如抗藥性、寄生蟲發育和致病性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在鑑定的3個與生長速度相關的毒力性狀的基因座位中,位於染色體13和染色體10的兩個貢獻座位與瘧原蟲的早期生長速度性狀相連鎖(感染後第5天)。染色體13的候選基因pyeb1的編碼蛋白其R6結構域上C741Y的突變可能與約氏瘧原蟲致病性毒力和生長速度的改變有關。另外一個位於染色體7的基因座位連鎖於寄生蟲的晚期生長速度性狀(感染後第10天)。鑑定與寄生蟲生長速度和致病性相關的貢獻作為將為最終鑑別出潛在的決定基因和進行疾病控制提供遺傳學基礎。 (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doi: 10.1073/pnas.1102261108

Linkage maps from multiple genetic crosses and loci linked to growth-related virulent phenotype in Plasmodium yoelii

Jian Li, Sittiporn Pattaradilokrat, Feng Zhua,, Hongying Jiang, Shengfa Liu, Lingxian Hong, Yong Fu, Lily Koo, Wenyue Xu, Weiqing Pan, Jane M. Carlton, Osamu Kaneko, Richard Carter, John C. Wootton, and Xin-zhuan Su

Plasmodium yoelii is an excellent model for studying malaria pathogenesis that is often intractable to investigate using human parasites; however, genetic studies of the parasite have been hindered by lack of genome-wide linkage resources. Here, we performed 14 genetic crosses between three pairs of P. yoelii clones/subspecies, isolated 75 independent recombinant progeny from the crosses, and constructed a high-resolution linkage map for this parasite. Microsatellite genotypes from the progeny formed 14 linkage groups belonging to the 14 parasite chromosomes, allowing assignment of sequence contigs to chromosomes. Growth-related virulent phenotypes from 25 progeny of one of the cross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locus on chromosome 13 and with two secondary loci on chromosomes 7 and 10. The chromosome 10 and 13 loci are both linked to day 5 parasitemia, and their effects on parasite growth rate are independent but additive. The locus on chromosome 7 is associated with day 10 parasitemia. The chromosome 13 locus spans ~220 kb of DNA containing 51 predicted genes, including the P. yoelii erythrocyte binding ligand, in which a C741Y substitution in the R6 domain is implicated in the change of growth rate. Similarly, the chromosome 10 locus spans ~234 kb with 71 candidate genes, containing a member of the 235-kDa rhoptry proteins (Py235) that can bind to the erythrocyte surface membrane. Atypical virulent phenotypes among the progeny were also observed. This study provides critical tools and information for genetic investigations of virulence and biology of P. yoelii.

相關焦點

  • 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其診治進展
    諾氏瘧原蟲感染患者中,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少見,未見腦性瘧的報導。 人體感染諾氏瘧原蟲後,如果治療不及時,部分患者病情可演化為重症瘧疾而致死亡,這一特點與感染惡性瘧原蟲相似。由於諾氏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裂體增殖周期較其他人體瘧原蟲要短,僅為24h,在短時間內可生成大量的裂殖子,且裂殖子對寄生紅細胞的要求不嚴格,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都可受到侵襲。 瘧原蟲的增殖、播散所形成的這種高原蟲血症直接導致機體急性腎功能衰竭、呼吸窘迫、休克、高膽紅素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責編 | 酶美瘧疾(Malaria)是瘧原蟲(Plasmodium)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突出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布的世界瘧疾報告(World Malaria Report)顯示,2019年全球共計約有2.29億瘧疾病例,造成約40.9萬人死亡【1】。
  • PNAS強強聯合|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揭示「餓死瘧原蟲」新機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布的世界瘧疾報告(World Malaria Report)顯示,2019年全球共計約有2.29億瘧疾病例,造成約40.9萬人死亡[1]。當前,全球抗擊瘧疾的難題是,瘧原蟲開始對現有一線抗瘧藥物(特別是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藥物聯合治療,ACT)產生了耐藥性,過去行得通的方法在逐漸失去效力。如何開拓思路發展新的抗瘧方法,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
  • "千人基因組計劃"鎖定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
    Craig Venter的個人基因組圖譜、以及『炎黃一號』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先後完成。這些工作都為開展千人基因組計劃奠定了基礎。」  目標:一張高精度遺傳變異圖  目前的人類遺傳變異數據,如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HapMap),已被證實對人類遺傳研究很有價值。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增強子RNA基因座的高解析度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增強子RNA基因座的高解析度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4 23:04:41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Han Liang團隊繪製出人類增強子
  • Cell觀點文章|癌症登月計劃之人類腫瘤圖譜網絡的建立
    The Human Tumor Atlas Network: Charting Tumor Transitions across Space and Time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從時間-空間方面在單細胞解析度上對腫瘤發展過程進行闡述和總結以建立人類腫瘤網絡圖譜。
  • 繪製出惡性瘧原蟲的藥物可靶向基因組圖譜
    2018年1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和化學遺傳學(chemogenetics)方法,在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一種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262種瘧原蟲細胞系中鑑定出新的藥物靶標和對37種不同的抗瘧疾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抗性基因
  • 顏寧再發Cell 重磅: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
    最後,在pH 5.5時獲得了解析度為4.0Å的NPC1-NPC2複合物的結構,闡明了膽固醇從NPC2轉移到NPC1(NTD)的分子基礎。新設計cryo-EM網格旨在保留薄而均勻的玻璃化冰和改善蛋白質吸附,這被認為是一種有前景的方法以實現更高解析度。在這裡,描述一種方法用於製備石墨烯cryo-EM網格(高達99%單層石墨烯覆蓋率),超過70%網格面積用於有效的數據採集以提高圖像質量和蛋白質密度。使用該石墨烯網格,實現了2.6-Å解析度(用於抗生蛋白鏈菌素),11,000個粒子質量為52 kDa。
  • Cell|重磅發布第三代小鼠腦三維圖譜
    目前國際上正在開展許多重大合作, 對小鼠大腦中的神經元類型、神經連接和基因表達從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上收集海量數據建立圖譜。這些數據的成功整合、顯示和分析需要三維標準腦圖譜。Harris團隊在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The Allen Mouse Brain Common Coordinate Framework: A 3D Reference Atlas,通過雙光子斷層掃描技術獲得1675隻成年小鼠腦的圖像, 構建大腦模型並詳細註解, 最終建立小鼠腦三維圖譜第三版
  • PNAS:人工智慧幫助預測耐藥性超級細菌
    即使具有對整個基因組進行測序的能力,也可能很難將特定的遺傳變異與不同行為特徵聯繫起來。例如,即使研究人員已經揭示了保護細菌免受β-內醯胺類抗生素(世界上最常用的抗生素)殺傷的遺傳突變,但並不足以解釋全部的現象。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儘管單一的細菌通常無法抵抵抗抗生素殺傷,但形成數量龐大的菌落之後則可能有效抵抗。
  • PNAS:人工智慧幫助預測耐藥性超級細菌
    即使具有對整個基因組進行測序的能力,也可能很難將特定的遺傳變異與不同行為特徵聯繫起來。例如,即使研究人員已經揭示了保護細菌免受β-內醯胺類抗生素(世界上最常用的抗生素)殺傷的遺傳突變,但並不足以解釋全部的現象。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儘管單一的細菌通常無法抵抵抗抗生素殺傷,但形成數量龐大的菌落之後則可能有效抵抗。
  • 抑制攝取葡萄糖「餓死」瘧原蟲
    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來「餓死」瘧原蟲,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據了解,瘧疾是瘧原蟲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聯用療法(ACT)是目前治療惡性和重症瘧疾的一線療法,然而由於耐藥性瘧原蟲的產生,ACT療法已先後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出現了治療失敗的病例。
  • 如何利用遺傳圖譜研究雜種優勢?
    2.2遺傳圖譜的構建2.2.1 高密度圖譜的構建依據測序(最好是重測序)開發的SNP及InDel標記,由於重測序上圖的SNP個數大於重組事件數,因此將沒有發生重組的SNP位點聚成一個單元,每個單元稱為一個Bin。
  • 綜述:水稻的表觀遺傳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圖譜
    近期,《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曹曉風院士等人的綜述文章「Epigenetic regulation and epigenomic landscape in rice」,對近年來水稻表觀遺傳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圖譜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性的介紹。
  • 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在此基礎上,該研究還重建了小鼠基底前腦50個膽鹼能神經元的完整形態,聯合遺傳標記、連接組和形態學參數進行了神經元分類,並通過分析這些神經元的投射腦區,提出了單個膽鹼能神經元與下遊腦區的新連接模型,即單個神經元的軸突分支傾向於共投射到具有相互連接關係的下遊腦區,且相鄰的神經元有可能調控完全不同的下遊環路。
  • 個人版DNA圖譜首度破譯
    環球在線消息:人體所有遺傳信息都存在於基因中,自「人類基因組」計劃展開以來,人體遺傳密碼正在被逐步破譯。如今,世界第一份「個人版」基因組圖譜也將出爐,它的主人就是曾在「人類基因組」圖譜繪製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這份量身打造的「生命天書」已經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
  • 前沿:中國學者構建高精度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全腦圖譜
    在此基礎上,該研究還重建了小鼠基底前腦50個膽鹼能神經元的完整形態,聯合遺傳標記、連接組和形態學參數進行了神經元分類,並通過分析這些神經元的投射腦區,提出了單個膽鹼能神經元與下遊腦區的新連接模型,即單個神經元的軸突分支傾向於共投射到具有相互連接關係的下遊腦區,且相鄰的神經元有可能調控完全不同的下遊環路。
  • 遺傳相互作用圖譜可確定蛋白質複合物的整合結構
    遺傳相互作用圖譜可確定蛋白質複合物的整合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55:40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Nevan J.
  • 遺傳圖譜構建及QTL定位的基礎知識點
    基因定位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構建遺傳連鎖圖譜進行基因定位,該方法對於數量性狀和質量性狀的基因定位都適用。
  • 科學家繪製出最詳細遺傳圖譜
    由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組完成了世界上最詳細的遺傳圖譜,這張遺傳圖譜精確地繪製了來自母本卵子和父本精子中的遺傳物質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