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人工智慧幫助預測耐藥性超級細菌

2021-01-13 生物谷

2020年8月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研究中,杜克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已經表明,可以通過對細菌的生長動態進行機器學習分析來區分不同菌株,然後可以準確地預測其他特徵,例如對抗生素的抵抗力。該技術具有比當前標準技術更快,更簡單,更便宜,更準確的識別疾病和預測菌株行為的優點。

相關結果於8月3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

在微生物學的研究歷史中,細菌鑑定都依賴於生長的培養物並分析所得細菌菌落的物理特性和行為。直到最近,科學家才可以簡單地進行基因測試。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然而,基因測序並不是普遍的,通常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即使具有對整個基因組進行測序的能力,也可能很難將特定的遺傳變異與不同行為特徵聯繫起來。

例如,即使研究人員已經揭示了保護細菌免受β-內醯胺類抗生素(世界上最常用的抗生素)殺傷的遺傳突變,但並不足以解釋全部的現象。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儘管單一的細菌通常無法抵抵抗抗生素殺傷,但形成數量龐大的菌落之後則可能有效抵抗。

對此,杜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Lingchong You和他的研究生Carolyn Zhang希望找到更加準確的檢測手段,從而放大一個特定的菌株生物學特徵,並不僅用於鑑定病原體,還可以對其他特徵(例如抗生素抗性)做出有根據的猜測。

「我們認為細菌菌株之間基因的微小差異可能對其代謝產生微妙的影響。但是因為細菌的生長是指數增長的,所以這種微妙的作用可以被放大到足以讓我們利用。」

細菌培養物在實驗室中生長的速度取決於其所生長的培養基的豐富程度及其化學環境。但是隨著數量的增長,細菌會消耗營養並產生化學副產物。即使不同的菌株在完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開始,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在生長和影響周圍環境方面的細微差別也會累積。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檢測了200多種細菌病原體菌株,其中大多數是大腸桿菌的變異體,首先作者將它們置於相同的生長環境中,並隨著細菌數量的增加仔細測量了它們的種群密度。由於它們之間存在細微的遺傳差異,這些培養物具有彼此獨特的時間波動模式。然後,研究人員將生長動力學數據輸入到機器學習程序中,該程序可自學識別和匹配不同菌株的生長曲線。

「僅使用一個初始條件下的生長數據,該模型就可以識別出特定菌株,準確率超過92%。當我們使用四種不同的起始環境時,該準確性提高到了約98%。」

進一步,作者希望了解是否可以使用生長動態圖譜來預測抗生素抗性。

研究人員再次加載了一個機器學習程序,其中包含除了一種菌株之外的所有菌株的生長動態特徵,以及有關它們對四種不同抗生素的抗性的數據。然後,他們進行了測試,看看生成的模型是否可以根據其生長情況預測最終菌株的抗生素抗性。為了擴大其數據集,他們對所有其他菌株重複了此過程。

結果表明,僅生長動態圖就能成功預測菌株對抗生素的抗性。

尤說:「我們的技術相比文獻中的某些技術相當或更好,儘管這只是原理上的證明。我們相信,在有了更高解析度的增長動態數據之後,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研究人員還試圖證明具有相似生長曲線的菌株是否也具有相似的遺傳特徵。事實證明,兩者是完全不相關的,再次證明了將細胞特徵和行為映射到特定DNA片段有多麼困難。(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AI may offer a better way to ID drug-resistant superbugs原始出處:

Carolyn Zhang, Wenchen Song, Helena R. Ma, Xiao Peng, Deverick J. Anderson, Vance G. Fowler, Joshua T. Thaden, Minfeng Xiao, Lingchong You.

Temporal encoding of bacterial identity and traits in growth dynamic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202008807 DOI: 10.1073/pnas.2008807117

相關焦點

  • PNAS:人工智慧幫助預測耐藥性超級細菌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杜克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已經表明,可以通過對細菌的生長動態進行機器學習分析來區分不同菌株,然後可以準確地預測其他特徵,例如對抗生素的抵抗力。該技術具有比當前標準技術更快,更簡單,更便宜,更準確的識別疾病和預測菌株行為的優點。相關結果於8月3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在微生物學的研究歷史中,細菌鑑定都依賴於生長的培養物並分析所得細菌菌落的物理特性和行為。直到最近,科學家才可以簡單地進行基因測試。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近日,一項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站在上帝視角,解析了細菌與耐藥性之間的這場貓鼠遊戲。細菌為了擺脫抗生素,發展出不同的抗菌素耐藥機制。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耐藥菌」謎團對抗多重耐藥性的細菌正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全球性挑戰。
  • 細菌耐藥性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文章中,研究人員重點對噬菌體進行了研究,其是一種主要的研究工具,能夠將DNA運輸到病原菌中來中和病原菌的致死活性;單一類型的噬菌體能夠適應多種類型的細菌,因此其或許能夠作為一種創新性的工具來幫助研究人員加速開發治療耐藥性細菌感染的潛在藥物。
  • WHO:12大耐藥性細菌排名公布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8日 生物谷BIOON/ --鑑於目前嚴峻的細菌耐藥性趨勢,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世界上最具耐藥性的、最能威脅人類健康的"超級細菌"列表。
  • 測序技術找到對抗「超級細菌」耐藥性的基因突變
    科技日報倫敦6月24日電 (記者田學科)由英國、丹麥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了針對一種已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治療方法,為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目前已經對青黴素及其衍生物家族產生了廣泛的耐藥性,迫使醫生不得不尋求替代抗生素或不同藥物混和物。在早前的研究中,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MRSA分離物,即在病人感染處生長的一種細菌樣本,該樣本顯示出對青黴素和克拉維酸聯合使用的敏感性。
  • 科研團隊發現的新聯合療法或能幫助對抗細菌的耐藥性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抗生素是上個世紀最重要的醫學突破之一,但幾十年的過度使用意味著細菌很快就對其產生了耐藥性。現在,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一種已經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可以作為一種「反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減少耐藥性的發展。
  •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目前,人類經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種。但是,隨著抗生素在醫學、農牧業等領域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以及殘留有抗生素的廢棄物向環境中的排放等,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不斷增強,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抗生素:可殺死多種耐藥性「超級細菌」,同時增強...
    它能增強人體免疫反應,甚至可以殺死最具化學抗性的「超級細菌」,他們稱這是「潛在的裡程碑」。 如果成功商業化,那麼那些感染了超強、高度進化的「超級細菌」的醫院患者,可以服用這種被稱為雙作用免疫抗生素(DAIAs)的靜脈注射藥物,來清除細菌感染。
  • PNAS:改良型萬古黴素可打破細菌耐藥性
    最新研究發現,一種改良後的萬古黴素可使其抗生作用更加強大,並且可有力地打破耐藥性。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拉荷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化學部的Okanoa博士,與他的同事重新設計了萬古黴素的化學結構,增加了三個修飾,由此顯著的增加了萬古黴素的趨向性,降低了抵抗性。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產生,為什麼要引起重視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醫學專家們除了對新冠病毒本身的愈發了解之外,也開始擔心起了另一種隱形殺手——超級細菌。「普通」和「超級」細菌 © TEDEd在重症住院患者中,繼發感染是一種非常易發的併發症。
  • 超級細菌離我們有多遠?科學家預測,2050年或有千萬人感染?
    自它發現以來,人類濫用抗生素導致很多病原體不斷進化變異,導致某些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很多對抗生素免疫的超級細菌也不斷出現,在它面前,人類只能改變自身行為,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它。
  • 人工智慧找到全新抗生素 可殺死超級耐藥菌
    科學家們通過一種深度學習系統,讓人工智慧「慧眼識珠」,發現了一種潛在糖尿病藥物的抗菌潛力。在動物實驗中,這種全新的抗生素能有效殺死一種對已知所有抗生素都耐藥的超級細菌。這一重磅發現也登上了當期《細胞》雜誌的封面。科學家們是怎麼想到用人工智慧來尋找新型抗生素的呢?在論文的開頭,他們介紹說自青黴素誕生以來,抗生素已經成為了現代醫學的基石之一。
  • 什麼是超級細菌?浙江省科技館《超級細菌》展給你答案
    人類與細菌的戰鬥面臨著怎樣的挑戰?日前,由廣東科學中心聯合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研發的《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中國巡展在浙江省科技館拉開帷幕。據悉,《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內容分為三部分:微觀部分、人類部分和全球部分,共18個故事,探索了全社會正如何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帶來的巨大挑戰、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科學研究和那些與超級細菌戰鬥的個人的故事。
  • 這種新型合成抗生素 可對抗「超級細菌」
    臨床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並加速了超級細菌的蔓延,使針對超級細菌的新型抗生素的研發顯得迫在眉睫。近日,林肯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合成的teixobactin藥物並成功治療了小鼠的細菌感染,推動了將teixobactin藥物作為臨床抗超級細菌藥物的進程。
  • 用AI抵禦隱形殺手「超級病菌」!莫納什大學研製人工智慧診斷系統
    zhidxcom)編譯 | 林卓瑋編輯 | 江心白智東西11月24日消息,據外媒ZDNet報導,莫納什大學和澳洲阿爾弗萊德醫學院(The Alfred)在共同開發一個基於人工智慧的診斷系統,以改善超級病菌的診斷、治療和防範手段。
  • 抗生素耐藥性可能是對新冠肺炎的危險副作用?
    這是抗生素耐藥性的隱患-未被標準抗生素殺死的細菌。不幸的是,用於管理這些致命感染的藥品管道幾乎已經枯竭。儘管沒有像新冠肺炎一樣引起人們對抗生素耐藥性的關注,但是抗生素耐藥性細菌呈現出越來越大的全球威脅。僅在美國,每年看到280萬例抗藥性感染,並導致35,000多例死亡,儘管專家擔心實際數字要高得多。
  • Nature: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殺死多種耐藥性細菌同時增強免疫的新型...
    當人體受到細菌感染時,為了減輕痛苦和加速痊癒,我們往往會服用抗生素治療,可以在免疫反應清除感染細胞和細菌的同時,防止細菌在身體中放肆侵襲。但隨著抗生素的濫用,細菌也會通過突變和獲得抗生素抗性遺傳元件進化出各種抵抗機制,由此產生了多重耐藥性的「超級細菌」。
  • 超級細菌MRSA有了「剋星」
    超級細菌MRSA對傳統抗生素均具有耐藥性,而這項研究有望促進開發有效且臨床適用的新型抗生素。抗生素耐藥性對全球公共衛生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但過去30年裡,僅有非常少量的新抗生素被開發出來,人們亟待新的抗生素來對抗多藥耐藥型病原體。
  • PNAS:細菌為何擁有不同的形狀?原來是為了覓食和生存!
    2019年7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林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某些細菌會擁有不同的形狀,他們發現,彎曲的形狀更易於讓細菌去尋找食物,相關研究發現或能幫助我們解答是否人類機體的致病菌也擁有不同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