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2020-11-25 澎湃新聞

原創 象妹 小象君 AnimalDialogue 來自專輯One health

編譯 / Andrea,大地

編輯 / Hess,JJJJ

能在人-動物之間傳播的新冠病毒著實可怕,但另一種同時影響人類和動物健康的隱形殺手——超級細菌也需要得到重視。小象君編譯了一篇以「同一健康」視角看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論文,乾貨超標,適合獸醫、農業生產人員、公衛工作者閱讀。

同時,「同一健康」線上課程也正在持續報名中。本周六,中國農業大學的劉德俊博士將帶來「動物源性細菌耐藥現狀和研究」的主題講座,討論威脅人類健康的細菌耐藥性是如何發生發展的。面對這一挑戰,人醫、獸醫、農業、環境、經濟等領域應怎樣合作解決問題。詳情見文末海報。

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產生,

為什麼要引起重視

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醫學專家們除了對新冠病毒本身的愈發了解之外,也開始擔心起了另一種隱形殺手——超級細菌。

「普通」和「超級」細菌 © TEDEd

在重症住院患者中,繼發感染是一種非常易發的併發症。許多重症住院病人體內除了原發病灶之外還患有細菌或真菌的繼發感染,其中有部分就是能夠耐受抗生素作用的「超級細菌」。現有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無法治療耐藥菌引起的感染,其帶來的用藥困難正在造成病死率的上升,對現代人類健康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

青黴素的發現者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早在1945年接受諾貝爾獎的時候就警告大家,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它的使用給微生物生態帶來了選擇的壓力,雖然能有效殺死大部分細菌,但那些由於對藥不敏感而活下來的細菌將會把幫助自己存活的耐藥性基因傳下去,造成耐藥菌株的出現。

擊不敗的大魔王細菌 ©JPIAMR

然而人們還是把抗微生物藥物(Antimicrobial drugs)當成了靈丹妙藥,因為它不光對治療人類感染有顯著效果,也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收益。大規模的抗微生物藥物應用發生在二戰後農業的強化和擴大中,而且在許多領域仍被認為是高效糧食生產的必要條件。

© 80%的抗生素被用於養殖動物

許多種類的抗微生物藥物被運用在傳統農業動物,水產,養蜂業和園藝中:比如在園藝中使用四環素和鏈黴素以預防水果受到細菌感染,在畜牧業中給剛進入飼育場的小牛注射抗微生物藥物以預防牛呼吸道疾病…

在人和家畜中使用的抗微生物藥物,和環境又有怎樣的關係?因為微生物在環境中普遍存在,耐藥的微生物可以通過下水道、製藥工業廢物、糞肥等途徑進入我們的水體、土壤、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體內。而且細菌的基因傳播能力很強,表現耐藥性的基因不光會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還可能被環境中其它沒有「血緣關係」的細菌獲取。

圖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在農場動物、環境、人類中的各種傳播途徑(Woolhouse and Ward 2013 Science)

目前,國際上已經明確了採取「同一健康」的方法來解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必要性。「同一健康」的舉措為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帶來了許多積極的成果,比如在許多國家建立綜合抗生素耐藥性和抗生素使用監測系統,在管理獸醫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方面明確考慮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停止使用抗微生物藥物作為生長促進劑,還有一些大型食品工業正在利用其購買力限制在農場動物中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然而,在改善人類和動物的抗微生物藥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許多挑戰,人們缺乏改變的動機,也沒有意識到所有抗微生物藥物處方者和使用者都需要參與到管理工作中,許多國家都缺少對抗微生物藥物的監督和對供應的控制。同時,即使在不必要的情況下,病人和動物所有者也會要求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儘管對耐藥性的研究和監測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新見解,耐藥性風險分析方法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改進,但在像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這樣複雜的學科中,始終存在著不確定性和數據空白。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能用全基因組測序和宏基因組學來分析動物、人類、和環境中細菌的基因,再加上元數據分析和系統發育研究,我們就能更精確地理解它們繁殖和傳播的方式。

"小夥子,想成為超級細菌?拿好這段基因」 © Alvah Zorea

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追蹤長期存在的耐藥性基因是如何在植物、昆蟲、動物、人類、土壤和水中傳播和循環的。這將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是什麼推動了抗菌素耐藥性的發展和傳播,並能夠更好地對其加以管理。然而,由於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非常不容易預測,並且傾向於在人類、動物和環境的生態位之間傳播,我們需要更加謹慎。

抗微生物藥物管理需要克服的障礙有很多:在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非處方的抗微生物藥物缺乏控制,缺乏有關正在被使用的抗微生物藥物種類和數量的數據,並且大多數國家對動物治療指南和處方手冊的接受度都相對有限。

為了在全球範圍內解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所有國家都必須具備基本的監管、基礎設施、監督和執行能力,以按照世衛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等國際準則的規定控制抗微生物藥物的供應和使用。與此同時,所有國家都需要提供良好的抗微生物藥物消費數據。

可控制的耐藥性驅動因素:概念框架(Holmes et al 2016 Lancet)

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

「同一健康」策略

為了更好地處理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這一問題,世衛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例如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與許多國家共同制定了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危機的綜合行動計劃,該計劃採用」同一健康」的視角,力求達到以下五個主要目標:

1. 通過有效的溝通、教育和培訓,提高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認識和了解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基礎的衛生知識,以防止感染的傳播;必須遵循抗微生物藥物處方的治療說明,並且要對其效用和相關風險都有基本了解(這適用於人類以及動物的抗微生物藥物使用)。

©JPIAMR

儘管每個人都可以從「同一健康」視角有關耐藥性的理解中受益,但不同群體需要深入了解的方面各不相同:

伴侶動物的主人應了解動物和人類可能共同感染某些細菌/病毒,並應遵循獸醫的建議使用抗菌藥物、預防疾病傳播;農民應了解在飼養動物時不應大規模或依賴性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此外,還要知道如何通過提升畜牧的整體健康以減少抗微生物藥物治療(如最大限度地減少擁擠、不衛生的狀況),防止疾病在動植物間傳播。

作為醫療人員(包括醫生和獸醫),應知曉抗微生物藥物管理的相關知識並付諸行動,從而保障患者甚至整個社區的健康及經濟利益;也可以利用對耐藥性運作機制的深入了解,通過控制感染、改善衛生狀況等,減少包括耐藥菌在內的病原體傳播;所有醫療行業人員都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驅動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圖4),並應積極減少其對耐藥性選擇和傳播的影響。

此外,促進對該議題了解的方式還包括:公共衛生和動物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保護及促進的計劃,(面向公眾或動物所有者)消費者宣傳運動,農民推廣活動,獸醫會診,農業出版物,獸醫課程和專業發展計劃(如獸醫、醫生)。

2. 在監測和研究的基礎上加強相關知識和實證

我們對於複雜生物學的理解還存在很多空白。而對發現和預防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基礎研究則非常重要。

我們需要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抗微生物藥物使用情況及其耐藥性進行監測,以評估不同國家和地區甚至國際範圍內耐藥性發生的程度、模式和健康負擔,並預測具有臨床意義的耐藥性變化趨勢。同時,監測應和教育、決策和管理機構合作,提供最新信息,方便各機構及時響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耐藥性的發展。

此外,還需要進行監測以衡量幹預措施及其他措施的有效性。「同一健康」角度下的耐藥性監測應包括以下情況:人類、動物和環境(如醫院、特別護理和社區設施、獸醫診所、農場、食品、土壤、水等),並對以上各情況中抗微生物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監測,提供針對國家或其他層面的相應評估。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驅動因素和高發地區

為了給評估和處方使用提供有效的信息,監測也應在處方層面進行(例如醫院、社區、獸醫診所、農場),並以跨領域的綜合形式進行分析和闡釋,及時發布報告,以便為相關利益相關者所用。

世衛組織已就抗微生物藥物使用及其耐藥性的綜合監測提供了指導,以協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施針對本國的監測計劃,並為改善全球監測活動做出貢獻。

對於論證耐藥性如何在不同生態位和細菌種間的發展和傳播(包括病原體,腸道菌群和環境細菌等),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至關重要。為了減少動物中的抗微生物藥物使用,需要進一步研究,找到經濟有效的抗微生物藥物替代品,以預防疾病並提高生長和生產效率。此外,還需要其他研究來支持抗微生物藥物管理,例如改進診斷工具、改善處方和使用方式,和更有效的疫苗。

3. 通過有效的衛生、保健和感染預防措施減少感染發生率

在醫院中,感染控制是一種公認的重要手段,可以限制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在人體內的傳播。但是在獸醫診所中,正規的感染控制流程未得到有效落實。

在農場層面,大多數食用動物產業中,以生物安全和其他疾病為主的感染控制流程都很重要,對於家禽和養豬業的集約化生產尤其重要。

一些動物疾病控制項目在國家層面實施,特別是防止境外動物病原體引入境內畜群,而其他則在農場層面實施,通常這種項目主要控制的是一些特定的動物病原體或特定的人畜共患病,而國家很少甚至完全不評估這些控制項目對於耐藥性的限制(特別是非致病性細菌)效果。

然而,無論是治療還是預防,為了減少動物使用抗微生物藥物,重要的是採取健康管理措施來預防動物疾病,尤其是那些需要使用大量抗微生物藥物的疾病(如豬鏈球菌感染和豬的腹瀉,小牛的肺炎,肉雞的大腸桿菌感染,奶牛的乳腺炎)。

©JPIAMR

為了減少人類暴露於源自環境的耐藥性傳播,應採取措施提高食品和飲用水的安全性(尤其是在不發達國家),並控制製藥產業的環境汙染。在農場、屠宰場和食品深加工行業中,要注意減少食源性病原體,這對於控制諸如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等腸道細菌在人體間的傳播非常重要。同樣,改善飲用水的微生物質量(從水源保護到消毒)以及適當的汙水處理的措施,對於減少環境中細菌的暴露以及減少腸道細菌的人際傳播也很重要。

4. 優化抗微生物藥物在人類和動物健康領域中的使用

改善抗微生物藥物管理的」同一健康」方法涉及監管、自願和其他手段,以保持抗微生物藥物在人類、動物和農業環境中的效用。這些方法應包括促進抗微生物藥物的謹慎使用,以及監測該藥物的使用量和能夠持續改善處方和使用的機制。「同一健康」要求各領域(人類、獸醫、農業)共同協作,以實現維護人類和動物抗微生物藥物效用的總體目標,但是這涉及在有時利益衝突的不同領域保持平衡,可能會引起爭議。

通常,人類的健康利益佔主導地位,但動物的健康和福利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我們認為,經濟利益要服從健康考慮。從「同一健康」的角度來看,應確保將抗微生物藥物留用於治療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之下仍然存在的人和動物的臨床感染。

總體而言,與人類醫學相比,控制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國家監管措施在獸醫/農業領域的重視程度更高,這也反映了社會對人類健康及其他相關利益的重視,並且獸醫/農業領域更需要系統化地對處方和使用進行限制,而非依靠自願措施。

吃雞需謹慎~

這些監管和幹預措施包括:在歐盟,禁止在生產食物的動物中使用抗菌生長促進劑;在美國,限制動物對氟喹諾酮類藥物和第三代頭孢菌素在標籤外使用;以及在許多國家/地區僅限獸用抗微生物藥物作為處方藥使用。

藥物分類是解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重要手段。分類的目的是指導風險管理策略,以預防和控制食用動物產品中產生的耐藥性。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已開發出對動物健康重要的抗微生物藥物分類系統,該清單基於對其成員國的調查獲得的信息。此外,個別國家(例如加拿大、美國)和歐盟已開發出自己的分類系統。

這些系統有助於協調不同分類的抗微生物藥物的使用標準,同時充分考慮到人類健康,使人類/動物分類系統一致。納入分類系統之下的抗微生物藥物風險管理策略有很多種形式,例如,消除醫學上重要的抗微生物藥物促進生長的使用(即世衛組織清單中的三類),該策略已在歐盟和韓國使用,並在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美國)得到落實。

另一種方法是完全限制某些對人類至關重要的微生物在動物中的使用。還可以根據對人類重要性對抗微生物藥物進行分類,例如分成第一線,第二線等,在治療過程中進行逐級選擇或使用處方手冊。

抗微生物藥物分類系統的另一種應用是在行業內進行管理。例如,麥當勞公司、普渡食品、泰森食品和其他主要食品公司已經採納了抗微生物藥物使用政策,要求供應商限制被世衛組織列為對人類醫學至關重要的抗微生物藥物在食用動物中的使用。

希望我們能早日戰勝大魔王細菌!

5. 針對所有國家的需求,制定可持續投資的經濟案例,並增加對新藥、診斷工具、疫苗和其他幹預措施的投資

儘管世衛組織全球行動計劃的特定目標主要針對人類健康領域,但為減少對抗微生物藥物的需求,在動物衛生領域進行投資也很有必要,例如額外的疫苗和其他非抗微生物藥物疾病的控制策略。

原文:

McEwen, S. A., & Collignon, P. J. (2018).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 one health perspectiv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Bacteria from Livestock and Companion Animals, 521-547.

原標題:《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病毒和細菌有何區別?醫生: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病毒和細菌都是能讓人生病的一種微生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都習慣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而這兩者確實都是可以讓人們生病的東西,但醫生也跟我們說,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大家也需要搞清楚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區別!醫生:病毒和細菌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說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 病毒感染是不是比細菌感染更可怕?
    當今世界對人類致病的微生物最被大眾熟知的有細菌和病毒,因此人們也總是喜歡拿兩者作比較。有人就會說了:「2003年的非典、至今仍未攻克的愛滋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不是所有病毒感染都如此可怕,甚至比細菌感染等其他感染更可怕?」其實未必。
  • 「超級細菌」到底有多可怕?(全文)
    法國則表示,要對所有曾在國外住院的病人進行「超級細菌」抗藥性檢測。「超級細菌」的影響甚至超越了公共健康領域。在中國,自從上周媒體報導出「超級細菌」的消息後,引爆了醫藥股上漲行情。「超級細菌」到底有多可怕?「威脅全球公共健康」、「十年內無藥可治」 在部分媒體的報導中,「超級細菌」似乎像災難電影裡的致命病菌一樣可怕。
  • 什麼是超級細菌?浙江省科技館《超級細菌》展給你答案
    人類與細菌的戰鬥面臨著怎樣的挑戰?日前,由廣東科學中心聯合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研發的《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中國巡展在浙江省科技館拉開帷幕。據悉,《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內容分為三部分:微觀部分、人類部分和全球部分,共18個故事,探索了全社會正如何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帶來的巨大挑戰、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科學研究和那些與超級細菌戰鬥的個人的故事。
  • 「超級細菌」的真正威脅是什麼?
    一種源於南亞的新型抗藥基因,能造就幾乎打敗所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正在向全球蔓延。8月中旬,一位比利時男子在巴基斯坦感染了這種「超級細菌」後身亡。在經歷過「非典」肆虐和「甲流」恐慌之後,人類對任何能潛在導致大規模傳染的病菌都保持著高度警惕,因此「超級細菌」迅速成為熱門話題。那麼,「超級細菌」到底是什麼?
  • 細菌與病毒誰更小?
    細菌和病毒有區別嗎?有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大多數細菌可以獨立生存繁殖而不需要任何宿主,細菌有一整套生長和繁殖的裝置(細胞器),通常是無性繁殖的。而病毒必須找到一個寄主細胞來繁殖。
  •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1-結構細菌: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簡單生物,大多數有完整的酶系統,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脫離宿主一般能進行獨立的生存;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含有核酸的物質,有DNA或RNA兩種,是最低等的生物,沒有完整的酶系統,只能寄生有細胞的生物2-大小細菌:肉眼看不到,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病毒:體積更小,用放大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3-代謝方式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病毒:沒有代謝系統,需要寄生在活體體內進行代謝,利用其它生物細胞代謝
  • 研究發現噬菌體病毒可使超級細菌恢復對抗生素的敏感性
    據外媒報導,除了病毒,「超級細菌」也已經引起了全球關注。這些狡猾的細菌正在快速進化對抗生素的抗藥性,這意味著一些最好的藥物可能很快就會無法發揮效用。現在,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繞過這些所謂的「超級細菌」的抗藥性的方法--用捕食性病毒分散它們的注意力。
  • 超級細菌開始橫行 融化的冰可以釋放遠古病毒或是超級災難?
    超級細菌開始橫行 融化的冰可以釋放遠古病毒或是超級災難?時間:2018-01-16 12:42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超級細菌開始橫行 融化的冰可以釋放遠古病毒或是超級災難? 1999年,俄羅斯科學家從西伯利亞凍土中挖出一隻死亡很久的冰凍長毛象。
  • 《超級細菌》巡展在浙江省科技館開幕
    2020年7月22日,由廣東科學中心聯合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研發的《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中國巡展在浙江省科技館拉開帷幕,這也是該展繼廣東科學中心、重慶科技館後,在中國巡迴展出的第三站。展覽現場展覽旨在探索人類對抗生素耐藥性這一史無前例的全球性威脅的應對措施,提升公眾對抗生素耐藥性的認識和理解
  •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精練15:細菌和病毒
    ①細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們的特徵區別很大。細菌雖然小,要在光學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但它除了擁有生命的基本單位核酸之外,還有一大套賴以生存的配套設施。包括作為居住"公館"的細胞壁,儲存營養物質的"倉庫",以及進行新陳代謝的"化工車間"。依靠這些.細茵能夠攝取外界的物質並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 十大最可怕細菌排行榜
    ,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人及動物糞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數不致病。6、梅毒 梅毒是只存在於人類當中的一種細菌病毒,分為一期、二期、三期、潛伏和先天性,這種病毒是非常可怕的,而且一旦有這種病毒的孕婦傳染給胎兒,基本就沒有醫治的可能。
  • 病毒和細菌有什麼不同
    病毒除含一種核酸外,還有核酸外包繞的蛋白衣殼,有些病毒在蛋白衣殼外還覆蓋一層脂蛋白包膜。結構簡單的病毒根本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而需寄生在活細胞內,依賴細胞供給其合成所需的養分和能量,由簡單的病毒核酸分子複製許多相同的病毒個體,以「複製」的形式進行繁殖。
  • 如果太空中也有細菌和病毒……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撰稿:尼安吉校對:王茸 王婧彧 張硯斌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地球上,近日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大家人心惶惶;而太空中,細菌病毒這類的微生物也是一直以來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頭疼的難題
  • 科學家發現極強悍的遠古細菌,戰鬥力爆表,可對抗超級病毒
    近期,科學家發現,在這個神秘洞穴內,不僅藏有鐵礦,還寄生著一群威力強大的遠古細菌。據科學家介紹,「鐵幕洞」坐落在加拿大卑詩省內,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很少有人經過或進入,洞內的環境得到保持,多年來都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從前寄生於洞內的細菌便也隨之留存下來。自「鐵幕洞」內的遠古細菌被發現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探究洞內遠古細菌的菌株類型以及細菌的生長活力。
  • 超級古老的細菌被發現,科學家:冰川融化或導致危機出現
    可能大家會說,發現一具被冰凍住的屍體,或許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甚至還可以會為科學家們的研究帶來珍貴的資料,不過,如果這些被發現的屍體中帶有病毒,那就另當別論了。比方說,如果一個動物或者一個人是因為病毒感染而死去的,厚厚的冰層將它給凍住了,也就等於為它與外界環境徹底的隔絕開了,可是,一旦融化,如果外部環境適合,原本寄生於它們體內的病毒或許就會復活,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就會對人類造成危害。
  • 廣東科學中心研發《超級細菌》在浙江省科技館開幕巡展
    南方網訊 7月22日,由廣東科學中心聯合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研發的《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中國巡展在浙江省科技館拉開帷幕,這也是該展繼廣東科學中心、重慶科技館後,在中國巡迴展出的第三站。展覽旨在探索人類對抗生素耐藥性這一史無前例的全球性威脅的應對措施,提升公眾對抗生素耐藥性的認識和理解。展覽由微觀世界——細菌的戰場、人類世界——生活中的超級細菌、宏觀世界——無邊界的細菌三個部分組成,分別展示了超級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在顯微鏡、人體及全球視角下的生成、延續與影響。展現了全球範圍內非凡的科學研究活動和超級細菌抗擊者的個人故事。
  • 超級細菌可能向全球蔓延 跨國醫療旅遊成為罪魁
    其實耐藥型的細菌並非新事物,它們一直存在並且隨著人類濫用抗生素而進化出強大耐藥性,在這場特殊博弈中,人類是超級細菌的幕後推手。病菌源頭指向印度?本來這樣一個超級殺手就夠讓人可怕的,但對於印度人來說比這個「超級細菌」更可怕的是它的名字:「新德裡金屬酶1號」。其報告一出即受到矚目,在印度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據說,人類疾病中有50%都與病毒有關,而且病毒性疾病基本都是傳染性疾病,例如,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危害極大。因此,了解病毒有利於我們增長防病治病的知識。二、病毒與細菌有何異同?細菌也是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但是病毒和細菌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呢?(1)病毒比細菌的結構更特殊。
  • 太空環境下細菌或變異擴散:成為致命超級病毒
    美國休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馬德罕·蒂魯馬萊(Madhan Tirumalai)發現,在類似太空的條件下細菌將變異和擴散,做為迄今最嚴謹的一項研究工作,他觀察到大腸桿菌在一個模擬微重力的旋轉容器內迅速繁殖1000多代。最新研究稱,大腸桿菌在微重力環境下將發生變異,潛在威脅太空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