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和細菌有何區別?醫生: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2021-01-09 神經內科李明超

病毒和細菌都是能讓人生病的一種微生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都習慣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而這兩者確實都是可以讓人們生病的東西,但醫生也跟我們說,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大家也需要搞清楚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區別!

醫生:病毒和細菌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說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病毒和細菌的區別!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病毒和細菌一樣,都是微生物,但其實只有細菌是微生物,因為細菌有自己的細胞組織,能夠在很多環境中存活,而細菌感染一般都是通過接觸感染,進入到人體內之後,細菌會對人們的身體組織造成破壞,引發一系類的病變。

雖然病毒的組織也同樣微小,但病毒本身是不可以自我生存的,它需要別的細胞來作為寄主,這樣才能夠生存下去。病毒通常都是通過血液、傷口、醫療器械等的方式進入到人們的體內,這樣病毒就可以寄存在人們的身體細胞內,從而改變人們自身的細胞組織,且病毒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讓人們的身體組織受到很大破壞。

那為什麼說病毒比細菌更可怕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人的身體有自己的免疫能力,一般來說,人的免疫系統是可以識別大多數外來的壞細胞的,這裡細菌就是壞細胞,當人們的身體免疫力降低的時候,細菌就可以打敗人們體內的壞細胞,這樣就可以對人的身體組織造成破壞,引起病變。但這樣的機率其實很小,因為人的身體免疫能力很強大。

但病毒就不同了,病毒一旦進入到人們體內,因為它沒有成型的細胞組織,且可以寄生在人體內好的細胞組織內,這樣免疫系統就容易識別不到,當病毒成功進入人體之後,就會大肆繁殖,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傷。這是病毒的第一大可怕之處。

第二大可怕之處就是病毒的變異性很強,因為它的基因組織的不穩定性,造就了它的變異性很強,即使人們發現了病毒,也相應進行了抗病毒的操作,病毒就會變異,變異之後不僅不會被發現,還會對人的身體其他部位造成損傷。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說,感染上病毒之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身體問題,像HPV病毒,不僅會引發宮頸癌,還可能會引發其他的病變。病毒一直停留在人們的體內,還可能一直對人的身體造成損傷,直到癌細胞的出現,以及癌症的出現。

病毒比細菌更可怕的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病毒的惡性程度很高,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像乳酸菌、益生菌等的細菌,都是相對比較好的細菌,對人的身體有利。而病毒只會導致人們的身體出現病變,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

生活中無論是病毒還是細菌,大家都要做好預防感染的措施,這樣能夠幫助避免身體出現問題。

相關焦點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原創 象妹 小象君 AnimalDialogue 來自專輯One health編譯 / Andrea,大地編輯 / Hess,JJJJ能在人-動物之間傳播的新冠病毒著實可怕,但另一種同時影響人類和動物健康的隱形殺手
  •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1-結構細菌: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簡單生物,大多數有完整的酶系統,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脫離宿主一般能進行獨立的生存;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含有核酸的物質,有DNA或RNA兩種,是最低等的生物,沒有完整的酶系統,只能寄生有細胞的生物2-大小細菌:肉眼看不到,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病毒:體積更小,用放大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3-代謝方式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病毒:沒有代謝系統,需要寄生在活體體內進行代謝,利用其它生物細胞代謝
  •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據說,人類疾病中有50%都與病毒有關,而且病毒性疾病基本都是傳染性疾病,例如,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危害極大。因此,了解病毒有利於我們增長防病治病的知識。二、病毒與細菌有何異同?細菌也是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但是病毒和細菌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呢?(1)病毒比細菌的結構更特殊。
  • 病毒感染是不是比細菌感染更可怕?
    當今世界對人類致病的微生物最被大眾熟知的有細菌和病毒,因此人們也總是喜歡拿兩者作比較。有人就會說了:「2003年的非典、至今仍未攻克的愛滋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不是所有病毒感染都如此可怕,甚至比細菌感染等其他感染更可怕?」其實未必。
  • 病毒、細菌和腫瘤分別是什麼東西?它們有什麼區別?醫生通俗科普
    大家好,我是葉醫生,在直播的時候有粉絲提問病毒細菌和腫瘤有什麼區別?今天我給大家通俗科普一下這個問題,這是很基礎的通俗科普文章,寫給大眾看的,如果是專業人士可以考慮不用看。 那病毒、細菌和腫瘤分別是什麼東西?
  • 病毒和細菌有什麼不同
    病毒除含一種核酸外,還有核酸外包繞的蛋白衣殼,有些病毒在蛋白衣殼外還覆蓋一層脂蛋白包膜。結構簡單的病毒根本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而需寄生在活細胞內,依賴細胞供給其合成所需的養分和能量,由簡單的病毒核酸分子複製許多相同的病毒個體,以「複製」的形式進行繁殖。
  •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精練15:細菌和病毒
    ①細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們的特徵區別很大。細菌雖然小,要在光學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但它除了擁有生命的基本單位核酸之外,還有一大套賴以生存的配套設施。包括作為居住"公館"的細胞壁,儲存營養物質的"倉庫",以及進行新陳代謝的"化工車間"。依靠這些.細茵能夠攝取外界的物質並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 細菌與病毒誰更小?
    細菌和病毒有區別嗎?有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大多數細菌可以獨立生存繁殖而不需要任何宿主,細菌有一整套生長和繁殖的裝置(細胞器),通常是無性繁殖的。而病毒必須找到一個寄主細胞來繁殖。
  • 病毒為什麼讓人類措手不及?我們沒認識到,病毒與細菌的區別
    實際上,病毒並不是細菌,二者在本質上擁有很大的差異,只有認識到這些區別,才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首先,病毒和細菌在外觀以及內部結構、代謝方式方面都有不同。根據相關研究,細菌的體積往往較大,在顯微鏡中就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而病毒則需要用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才能顯露身形。
  • 【漲知識】你知道病毒疫苗與細菌疫苗的區別嗎?
    細菌和病毒是我們最熟知的微生物,都能引起動物和人類的疾病。除了其生物學分界的不同外(細菌一般歸入原核生物界、病毒單獨為病毒界),其體量大小不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細菌大小的計量單位一般是幾個微米(um);病毒大小的劑量單位一般是幾十納米(nm);兩者相差100倍左右。
  • 我可能沒上過生物課,病毒和細菌竟有這麼多不同
    Part.3、病毒進入人體後要想感染人體還需要進入細胞一般來說,病毒常見的進入細胞的方式有以下幾種:注射式侵入,多見於噬菌體的侵入;細胞內吞,常見於動物病毒的入侵;膜融合,多為有包膜病毒的入侵方式。但是,只有一部分病毒能感染人。病毒具有自己特定的宿主,如菸草花葉病毒和噬菌體等,這些病毒都對人體沒有特定的致病性,因此可與人和平相處。相比於可怕的新型冠狀病毒,細菌就會顯得稍微可愛一些,因為絕大多數的細菌都對人和動植物無害,甚至有益,只有極少數我們稱之為病原菌的細菌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這種病原菌致病性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侵襲力和毒素。
  • 為什麼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醫學專家:有4個原因
    當今世界對人類致病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和病毒,因此人們也總是喜歡拿兩者作比較,為什麼病毒不像細菌那樣容易被殺滅? 病毒比細菌更難對付的4個原因
  • 細菌和病毒是不是一回事?一個是活的,另一個好像不是
    我們習慣於將細菌與病毒放在一起說,也自然而然地將兩者看作是一回事,可實際上兩者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毫無關係。怎麼會毫無關係呢?最起碼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吧?還真不是,細菌是微生物,但病毒並不是,甚至於病毒能不能算是生物都有待探討。沒錯,從本質上來講,細菌與病毒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活的,另一個好像不是。我們先來看看那個活的,也就是細菌,細菌是什麼呢?
  • Bacteria vs Virus/細菌與病毒
    然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強調的:抗生素不治病毒,只治細菌。(Antibiotics do not work against viruses, only bacteria.)新冠肺炎由新冠病毒引起,顧名思義,新冠病毒是一種病毒,當然無法用抗生素進行抑制或滅殺。那麼,細菌(bacteria)和病毒(virus)的區別是什麼呢?
  • 細胞支原體汙染與細菌、病毒、真菌汙染的區別
    支原體汙染對細胞有很多危害。然而在支原體汙染早期,細胞大多症狀並不明顯,實驗人不易發現。那麼,如何區分支原體汙染與細菌、真菌、病毒的汙染呢?它們的各自表現如下:細菌汙染細菌在普通倒置顯微鏡下為黑色細沙狀,根據感染細菌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外形,培養液一般會渾濁變黃,對細胞生長影響明顯,細胞大多在24小時死亡。
  • 發燒了,醫生如何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兩步走保證確診無誤
    醫生憑藉這個「多此一舉」往往就能決定了患者診斷的準確性和日後用藥的策略,從而幫助其儘快恢復健康、如果遇到難纏或複雜的疾病還能提早發現,以防後患,你說血常規檢查重不重要?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通過血常規,來了解一下醫生是如何判斷患者感染類型的吧。
  • 細菌感染or病毒感染?別急!3步全解決,在家做判斷!
    上周末科大大發表了一篇關於抗生素的文章,一瞬間家長紛紛留言吐槽表示都用過,然後七嘴八舌的都在問:科大大,到底什麼是細菌感染,什麼是病毒感染?科大大,血常規化驗單怎麼看?靠不靠譜啊?科大大,寶寶病毒感染怎麼辦?科大大......細菌感染 or 病毒感染孩子3個月後到6歲之間,細菌和病毒感染最易發生。
  • 帶孩子了解病毒、細菌、微生物
    探險隊進入原始叢林不久,嚮導就莫明病倒了,接著隊員們一個個倒下,未知的病毒正侵襲著探險隊。小到一滴海水中可能有兩千萬個!數量多到比地球中的總人口還要多!有圓有扁,形態各異,有的讓人生病的,有的卻讓我們保持健康,有的能把牛奶變成酸奶,把石頭變成土壤,每天做著很多很多…特別了不起的事!它們就是——微生物。
  • 看不見的敵人—漫談細菌和病毒
    病毒很小,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出它嬌小的身軀。舉個例子,假如人是一棵參天大樹的話,病毒充其量只是他的半片樹葉。為什麼不是一片呢?因為它不具備一片葉子的完整結構,沒有DNA雙螺旋鏈結構。空氣中氯濃度大了對呼吸道黏膜和肺都會有傷害,對植物,環境,土壤都有腐蝕。如果我們防護服穿的規範,紫外線燈按時消毒,實在是沒必要一天消殺三次。況且,除了阻斷傳播途徑是一個方面,提高人體足夠的抵抗力才是王道。任爾妖魔鬼怪,我自巋然不動。因此針對病毒,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鏈,宿主和人和平相處,減少很多傳播的機會。
  • Cell:生物學家將竊聽細菌通信的病毒變成細菌殺手
    Bassler說,「病毒檢測細菌用於通信的分子是一個全新的想法。Silpe發現這是首個自然發生的情形,隨後他重新設計了這種病毒,這樣他就能夠提供他選擇的任何感覺輸入,而不是通信分子,接著這種病毒就可根據需要殺死細菌。」Bassler說,病毒僅能做出一個決定:留在宿主細菌內,或者殺死宿主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