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沒上過生物課,病毒和細菌竟有這麼多不同

2020-11-25 界面新聞

文|中國科普博覽 劉馨遠

在剛聽說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的時候,就有朋友問我,這病要怎麼治療?是不是要用很多抗生素?

實際上,治療病毒引起的肺炎並不需要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的藥物,對病毒感染無效。

其實,雖然都是可能讓人體生病的病原體,細菌和病毒,無論是從它們自身來說,還是從致病原理、治療方式來說,都大不相同。

Part.1、雖然都很小,但細菌往往比病毒大得多

病毒和細菌是我們經常會聽到的詞語,但它們的差異可不少。

首先,它們的大小有差別。

細菌個體往往比較大,通過普通的光學顯微鏡,我們就可以輕鬆的觀察到它們。而與之相比,病毒則會顯得「嬌小」一些,我們需要藉助放大倍數超過萬倍的電子顯微鏡才能揭開它的面紗。

其次,它們的細胞結構也有很大區別。細菌是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簡單生物,並擁有細胞壁,而病毒並不存在這種細胞結構。

典型的細菌結構(圖片來源: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

病毒結構較簡單,主要是蛋白質外殼包裹遺傳物質

上圖為病毒的兩種典型結構:左側病毒沒有包膜,右側有包膜(圖片來源見水印)

再其次,細菌可分為自養菌和異養菌,自養菌可以獨立生存,廣泛分布於土壤和水中,而病毒只能依靠其它生物的活細胞才能生存。

不過,細菌中的異養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腐生菌指從已死的動植物或其他有機物中吸取養料,以維持自身正常生活的細菌;而寄生細菌就和病毒有相似之處了,寄生細菌寄生於生物體內,由生物提供營養和場所,如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但細菌大部分不會像病毒那樣進入細胞,僅寄生於細胞外。

需要關注的還有它們代謝方式的不同,細菌有很多不同的代謝方式,而病毒並沒有自己的代謝系統,它們只能選擇通過寄生的方式依賴宿主的代謝系統來進行代謝。

Part.2、細菌進入人體的「手段」比病毒豐富得多

眾所周知,人類生活在各種微生物的包圍之中,肉眼所及的一切範圍都可能是各種病毒與細菌的聚集地,我們長期存在於這樣的環境中,患病機率卻沒有因此而大大增加,皆因每個人都擁有各自的保護衛士——免疫系統。

皮膚和黏膜是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如果人體無皮膚損傷以及未被蚊蟲等叮咬,病毒就無法通過皮膚進入體內,此時狡猾的病毒就只能通過呼吸道、眼睛等處於暴露狀態下的黏膜進入人體。

新型冠狀病毒 (圖片來源於搜狗百科)

因此面對此次通過呼吸道感染的新型冠狀病毒,聰明的你就會知道,科學佩戴口罩可以大概率阻止病毒接觸到呼吸道,從而保護我們免受病毒感染。

但對於細菌來說,雖然皮膚也是防止它進入人體的第一道屏障,但還存在不少特殊情況。

引起霍亂的霍亂弧菌就可以通過汙染水源進入人體(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有些細菌,比如布魯氏菌,能夠打破「皮膚」這道屏障感染人體,最終可能會導致流產以及不孕不育等嚴重後果;而有一些致病菌,比如結核桿菌,會附著在空氣中的塵埃上,伴隨著我們每時每刻的呼吸從而順利的進入我們的呼吸道;還有些細菌會選擇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比如,當我們的水源被汙染後,細菌就會在水中生長,在我們飲用了這些汙染的水源後,細菌就會隨之進入人體。

真是太狡猾了!

Part.3、病毒進入人體後

要想感染人體還需要進入細胞

一般來說,病毒常見的進入細胞的方式有以下幾種:注射式侵入,多見於噬菌體的侵入;細胞內吞,常見於動物病毒的入侵;膜融合,多為有包膜病毒的入侵方式。新型冠狀病毒的入侵方法為細胞內吞,新型冠狀病毒進入人體後,最外層的刺突蛋白能夠與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結合,最終通過細胞的胞吞作用進入細胞。

此刻,你可能想問,那細菌如何進入細胞?其實大多數的細菌是生活在細胞外的,它們並不能侵染進入宿主細胞。

而當病毒進入細胞後,會開啟「工作模式」。病毒會利用細胞內的能量與物質,複製、生產更多的病毒,最終通過細胞內的高爾基體分泌至細胞外,完成製造新的子代病毒的「使命」。

而相較來說,細菌的繁殖就較為自主、簡單。

培養細菌,提供營養成分即可,上圖中就是一個長滿細菌的培養皿。但是要想培養病毒,必須接種在活的細胞上(圖片來源:http://www.bio-review.com/)

細菌一般通過二分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繁殖,個別細菌有其他的繁殖方式。

細菌分裂時,也需要進行遺傳物質的複製,但如果是自養細菌的話,不需要像病毒那樣藉助外界力量,且在分離成兩個子細胞時,不會像動植物細胞一樣產生成膜體,而是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和細胞壁由外向內陷入,成為兩個細胞。

Part.4、道不同不相為謀,病毒與細菌感染人的方式並不相同

病毒之所以能讓人生病,和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有很大的關係。

當病毒入侵人體後,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會做出應答,在消滅病毒的同時,會產生一系列的炎症反應。如果炎症反應過強,就會導致人體自身的部分細胞受損,從而釋放出大量細胞內容物,機體內過多的內容物會引起免疫系統進一步工作,這種正反饋現象最終會導致人體崩潰,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死亡。

以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肺炎為例,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免疫應答發生於人體的肺部,大量免疫細胞湧入肺部參與免疫反應,才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應、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人體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產生急速呼吸窘迫症候群、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最終導致肺功能衰竭,為我們的健康帶來極大威脅。

但是,只有一部分病毒能感染人。病毒具有自己特定的宿主,如菸草花葉病毒和噬菌體等,這些病毒都對人體沒有特定的致病性,因此可與人和平相處。

相比於可怕的新型冠狀病毒,細菌就會顯得稍微可愛一些,因為絕大多數的細菌都對人和動植物無害,甚至有益,只有極少數我們稱之為病原菌的細菌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這種病原菌致病性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侵襲力和毒素。

侵襲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機體的防衛屏障,侵入宿主活組織並在其中生長繁殖和向四周擴散的能力,而毒素則是某些病原微生物產生的強有力的特殊毒性物質,它們可以大大增強病原菌的毒害作用。

細菌毒素可以按其來源、性質和作用的不同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外毒素對組織細胞有選擇性毒害效應,不引起發熱,但會抑制蛋白質合成,有細胞毒性、神經毒性、紊亂水鹽代謝,毒性強,微量就可以使實驗動物致死;而內毒素相對毒性較弱,會引發發熱、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粒細胞減少血症等。

那些讓我們聞之色變的致病菌之所以能引起極其嚴重的後果,就是因為它們有著強大的侵襲力並能在生長過程中以及死亡破裂後產生毒性極強的毒素。

病毒和細菌的區別如此之大,那麼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有什麼區別呢?

儘管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都有可能引發發燒、咳嗽等症狀,但是細菌感染膿性分泌物會較為常見,如膿鼻涕、膿痰等,但病毒感染少有膿性分泌物。其次,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後,症狀會明顯改善,但對於病毒感染,抗生素卻收效甚微,通常我們需要藉助化驗指標來判斷到底是何種感染。

鑑於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的區別,我們的治療也需要採取不同的方案,做到對症下藥。病毒感染需根據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同,使用不同的抗病毒藥物,同時也要注意激發、提高自身免疫力;而對於細菌感染,多選用抗生素治療,對於不同的細菌,選用不同的抗生素。

Part.5、作為病原體,病毒與細菌還是有相同之處的

作為病原體,病毒和細菌的傳播方式基本相同,在人與人之間的常見傳播途徑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種。

水平傳播指病毒和細菌在人群中不同個體間的傳播,主要為呼吸道或消化道傳播、直接接觸和性接觸傳播、蟲媒傳播和經輸血注射傳播等;垂直傳播是指通過胎盤或產道,直接由親代傳播給子代的方式。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通俗來說就是病毒感染者在打噴嚏,咳嗽,說話過程中噴出的飛沫以及呼出的氣體中都帶有病毒,其他人員近距離和病毒感染者接觸就很有可能也被感染;還需要注意的是在密閉不通風的情況下,帶有病毒的飛沫會沾染在物體表面,我們的手如果在接觸這些被汙染的地方而沒有及時清洗消毒,此時再用手去觸碰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也會導致感染。

寫到這兒,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明白,為什麼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不能用抗生素治療了。雖然疫情已經有了好轉的勢頭,大家還是要繼續加強防護,減少外出。讓我們共同期待疫情的結束!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劉馨遠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已獲得授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本文首發於中國科普博覽(kepubolan),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相關焦點

  • 病毒和細菌有什麼不同
    病毒除含一種核酸外,還有核酸外包繞的蛋白衣殼,有些病毒在蛋白衣殼外還覆蓋一層脂蛋白包膜。結構簡單的病毒根本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而需寄生在活細胞內,依賴細胞供給其合成所需的養分和能量,由簡單的病毒核酸分子複製許多相同的病毒個體,以「複製」的形式進行繁殖。
  • 病毒、細菌和腫瘤分別是什麼東西?它們有什麼區別?醫生通俗科普
    大家好,我是葉醫生,在直播的時候有粉絲提問病毒細菌和腫瘤有什麼區別?今天我給大家通俗科普一下這個問題,這是很基礎的通俗科普文章,寫給大眾看的,如果是專業人士可以考慮不用看。 那病毒、細菌和腫瘤分別是什麼東西?
  • 看不見的敵人—漫談細菌和病毒
    疫情期間,我每天看見大街上消殺車以及醫院院感科的人辛苦的一天背著藥箱三次對著走廊,垃圾桶,牆壁噴灑消毒劑。當然特殊時期,人人緊張,要加以重點防範。但消毒劑大部分是含氯的,也不可過多使用。空氣中氯濃度大了對呼吸道黏膜和肺都會有傷害,對植物,環境,土壤都有腐蝕。如果我們防護服穿的規範,紫外線燈按時消毒,實在是沒必要一天消殺三次。
  •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精練15:細菌和病毒
    ①細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們的特徵區別很大。細菌雖然小,要在光學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但它除了擁有生命的基本單位核酸之外,還有一大套賴以生存的配套設施。包括作為居住"公館"的細胞壁,儲存營養物質的"倉庫",以及進行新陳代謝的"化工車間"。依靠這些.細茵能夠攝取外界的物質並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 接吻竟有這麼多好處!第一個就想不到-接吻,細菌,免疫 ——快科技...
    人在接吻尤其是深吻的時候,唇部和舌頭的多塊肌肉都會處於緊張收縮的狀態;所以接吻也可以算是對臉部肌肉的一種鍛鍊形式。而對臉部肌肉的有效鍛鍊能夠加速血液循環,使皮膚更加光滑,甚至預防皺紋等。當然,接吻過程中這麼多肌肉的使用也會消耗一點點卡路裡,注意是一點點而不是很多,所以不要幻想通過接吻來減肥了。
  • 病毒和細菌有何區別?醫生: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病毒和細菌都是能讓人生病的一種微生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都習慣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而這兩者確實都是可以讓人們生病的東西,但醫生也跟我們說,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大家也需要搞清楚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區別!醫生:病毒和細菌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說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 地球最小的生命有多小,細菌病毒哪個先出現?來看微生物的秘密
    地球最小細菌生命理論上能到多小?地球的最小細菌生命從理論上推算,能小到多小?這本身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伴隨著ALH84001的火星疑似細菌的發現,這個問題,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當時,NASA找到了美國最頂尖的生命科學研究專家,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以地球人類所認知的生物化學、生物物理機制來看,地球上能觀察的最小細菌生命大小有多小?第二,在外層空間空間,如果不受地球的生物物理/化學限制,細菌生命又能小到什麼程度?第三,人類如何能夠認識與地球生命形式完全不同的外層空間古老生命?
  •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1-結構細菌: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簡單生物,大多數有完整的酶系統,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脫離宿主一般能進行獨立的生存;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含有核酸的物質,有DNA或RNA兩種,是最低等的生物,沒有完整的酶系統,只能寄生有細胞的生物2-大小細菌:肉眼看不到,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病毒:體積更小,用放大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3-代謝方式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病毒:沒有代謝系統,需要寄生在活體體內進行代謝,利用其它生物細胞代謝
  •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據說,人類疾病中有50%都與病毒有關,而且病毒性疾病基本都是傳染性疾病,例如,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危害極大。因此,了解病毒有利於我們增長防病治病的知識。二、病毒與細菌有何異同?細菌也是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但是病毒和細菌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呢?(1)病毒比細菌的結構更特殊。
  • 上海截獲美洲大蠊 可能攜帶細菌病毒傳播疾病
    上海截獲美洲大蠊 可能攜帶細菌病毒傳播疾病 2002年7月17日09:2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7月17日消息:德國小蠊猖獗申城,美洲大蠊竟也想潛入軋鬧猛。
  • 網易雲熱評:上生物課,同桌剛從廁所回來,當著全班的面親了我一口...
    不要對誰有依賴感,最好的狀態就是:你在也挺好,你走了仍然吃得好睡得早,總有一天,你會不再需要瘋狂的愛情,你想要的只不過是一個不會離開你的人,冷的時候會給你一件外套,胃疼的時候會給你一杯熱水,難過的時候會給你一個擁抱,就這麼一直陪在你身邊,陪你走過每一段路。
  • 如果太空中也有細菌和病毒……
    近日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大家人心惶惶;而太空中,細菌病毒這類的微生物也是一直以來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頭疼的難題。當人類終於有能力將探測器送出地球軌道親眼看一看其他星球時,問題卻接踵而來。這些探測器除了搭載精密的科學儀器之外,還經常順便捎上一些「不速之客」——地球上的微生物。雖然在前往其他星球的旅途中,宇宙空間嚴苛的溫度以及強烈的射線足以殺死大部分像細菌病毒這樣的微生物,但架不住還有另一些已經在地球上進化得刀槍不入的生命,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地表最強生物」水熊蟲。
  • 發燒真的能燒死身體裡病毒和細菌嗎?
    但是這個中國醫生所做的是對的,在德國、在美國的醫生也都會這麼做,即便生病的是自己的孩子。那這微信上的文章有什麼問題呢?問題就在於根本沒有說清楚發燒的原因。如果只是通過溫度變化這種表象來討論治療問題,很可能就把樓蓋歪了。最常見的發燒,都是跟感冒有關的。
  • 有言如玉|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新傳染病?
    從肺結核到到SARS再到伊波拉病毒、MERS,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病菌抗擊史,然而每次當新的病毒來臨時,我們依舊要問,新病毒從何而來?為什麼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舊有那麼多難以治癒的病毒?本文選自勞裡·加勒特的《逼近的瘟疫》(楊岐鳴、楊寧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出版),正如作者所談到的,要攻克致命病毒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 你可能沒有在生物課上聽到過的6個有趣的人體事實
    例如,科學家發現,紅頭髮的人麻醉劑的耐受性較低,今天,我們就要為你介紹生物課上可能沒有提到過的6個有趣的人體事實。1、胸部和臀部與駱駝駝峰存在一個相同的功能人類的乳房和臀部是很特別的,在其他靈長類動物中並不存在。原始人類是在東非大裂谷以東的乾旱氣候中進化而來的。
  • 病毒為什麼讓人類措手不及?我們沒認識到,病毒與細菌的區別
    實際上,病毒並不是細菌,二者在本質上擁有很大的差異,只有認識到這些區別,才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首先,病毒和細菌在外觀以及內部結構、代謝方式方面都有不同。根據相關研究,細菌的體積往往較大,在顯微鏡中就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而病毒則需要用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才能顯露身形。
  • 地球上總共有多少個病毒??
    如果一個人就有這麼多的病毒,那麼我們的星球上總共有多少個病毒呢?科學家不可能把地球上每個病毒都數一遍,他們所做的是通過對不同環境——土壤、淡水、海洋等——進行抽樣調查,然後進行合理推斷。不過,隨著調查的加深,推斷的結果會發生變化。過去科學家調查病毒數量,是用電子顯微鏡把樣品中病毒一個一個地數出來。
  • 地球上總共有多少個病毒?
    土壤裡的病毒大都是寄生在細菌裡的病毒,這種病毒叫做噬菌體。 如果一個人就有這麼多的病毒,那麼我們的星球上總共有多少個病毒呢?科學家不可能把地球上每個病毒都數一遍,他們所做的是通過對不同環境——土壤、淡水、海洋等——進行抽樣調查,然後進行合理推斷。不過,隨著調查的加深,推斷的結果會發生變化。
  • 鍵盤上有多少細菌 這物上的細菌竟比馬桶還多
    我們都知道生活中大部分的細菌都會危害到人體健康,所以很多朋友關心細菌的問題,但手部、足部、居室、客廳等地方的清潔工作做好了,鍵盤的清潔工作您做了嗎?小小的鍵盤有時是致病的元兇,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鍵盤上有多少細菌、鍵盤細菌多的原因,以及怎樣清理鍵盤。
  • 什麼是病毒?病毒和細菌是不是一回事?抗生素能不能殺滅病毒?
    病毒和細菌是不是一回事?抗生素能不能殺滅病毒?絕大多數人對這些概念是模糊,甚至混淆的。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有細胞壁、細胞器、DNA等相對完整的細胞結構,可以自已生長繁殖。而病毒不是生物,是介於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