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了解病毒、細菌、微生物

2020-11-25 騰訊網

這個春節有點反常

聽不見鞭炮聲

大人孩子宅在家裡

慢了拜年的腳步

熄了走親訪友的心思

大家都在談論一種叫做

「新型冠狀病毒」

的東西

但病毒、細菌、乃至於微生物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這個有史以來最長的春節假期裡

同樣也是帶領孩子

了解病毒、細菌、乃至於微生物的

最佳契機

為此

北京閱讀季合作機構——閱有意思

特意為您準備了一份書單

供您參考~~

心系荊楚,共戰時疫

2020.02.02

◆◆

病毒世界歷險記

韓國少年智伍、原住民少女皮皮和醫科大學學生自願者凱恩,相遇在世界邊遠地區探險營……探險隊進入原始叢林不久,嚮導就莫明病倒了,接著隊員們一個個倒下,未知的病毒正侵襲著探險隊。情況越來越嚴重!!智伍他們為了拯救隊友而冒險進入了叢林……探險隊最終能否擺脫病毒的威脅,安全地逃出危機四伏的原始叢林呢?

神奇校車:與病菌作戰

今天是學校電視臺的現場直播日,拉爾夫要獻上一個精彩的主題故事。可拉爾夫生病了,怎麼辦?哈,這可難不倒捲毛老師——她把拉爾夫的感冒當成了最佳的新聞素材。

同學們登上校車,順著拉爾夫的血管開始了神奇之旅。大家要去探索病菌是怎樣讓人生病的,人的身體又是怎樣恢復健康的。

神奇校車:走進微生物

微生物也可通過生物降解的方式,以自身產生的各種各樣的酶,將人們在生活和生產中產生的各種有害的汙染物,分解成有機肥料的無害化合物。微生物在為自己提供營養物質,供生長和繁殖的同時,也為人類消除了各種汙染物,在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前沿的學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神奇校車》系列之《走進微生物》以簡明、詼諧和充滿童趣的語言,系統介紹了微生物的生活史和微生物同人們生活的相互關係,有助於兒童了解微生物,激發他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希望小朋友們像書中的孩子們一樣,去探尋自然界的各種奧秘,去學習各種科學知識。

穿越微生物王國

《大英兒童漫畫百科》採用最新的圖形和繪製技術精心打造,以孩子們的興趣點為中心,完整構建十大知識領域,全方位滿足少年兒童的知識需求。它以《大英百科全書》的內容知識為基礎,通過色彩鮮明、形式活潑的漫畫和生動有趣的故事,為孩子深入淺出地講述相關科學知識。本知識領域主要講述構成世界的物質和能量。

這本《穿越微生物王國》就是該套漫畫百科之一,主題是微生物。全書共分四部分:走進微生物的世界、身懷絕技的微生物、人類身體裡發起的微生物總動員、微生物舉辦的美食盛宴。

微生物:看不見的魔術師

你認識世界上最小小小小小的生物嗎?小到一滴海水中可能有兩千萬個!數量多到比地球中的總人口還要多!有圓有扁,形態各異,有的讓人生病的,有的卻讓我們保持健康,有的能把牛奶變成酸奶,把石頭變成土壤,每天做著很多很多…特別了不起的事!它們就是——微生物。

細菌小不點人體歷險記

紅色細菌小怪物的身體冒險之旅,有趣又有料的紙板翻翻書,讓小朋友輕鬆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本書以紅色細菌小怪物為第一視角,將人體的相關知識融合進小怪物的身體冒險之旅,讓孩子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 節中輕鬆掌握人體知識。生動放大的細節繪圖讓孩子們可以清晰看到口腔、肺泡、腸道等的樣子,更能身臨其境地感受扁桃體、淋巴、有益細菌是如何積極對抗邪惡綠色細菌、幫助身體的。語言風趣幽默,內容豐富而又簡單易懂,適於孩子閱讀。

細菌世界歷險記

該書主要講述了「我」偶然喝了能將人變小直到是億分之一毫米大小,可以到細菌世界做一回曆險的液體,因而發生的有趣故事。

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

啊啾!這時候怎麼辦呀?說:「請給我一張紙巾,謝謝!」擤鼻涕,用紙巾擦一擦,然後扔進垃圾筒裡。咳,咳,咳!這時候怎麼辦呀?轉過身,用袖子擋住咳嗽聲。為什麼呢?因為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細菌會讓你生病的。譁啦啦,洗洗手,把細菌衝到下水道去吧。

小牛頓科學館:細菌與藥

漫遊科學園,成語中的科學——以毒攻毒。發黴的食物可以吃嗎?守護健康兒科醫生的妙趣實驗室。回答生活中常見的醫藥問題。如:為什麼會生病?苦口良藥怎麼吃?如何保存藥品?

來源:JRC閱有意思

我就知道你點了「在看」

相關焦點

  • 細菌、病毒、真菌都是微生物,可是區別大不同
    ,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i]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7大類: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想要真正探究微生物的奧秘,就從細菌、真菌、病毒三類最常見的微生物開始了解吧!細菌細菌,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微生物,其基本形態呈杆狀、球狀、螺旋狀,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構成,是細胞內沒有成形細胞核的單細胞原核微生物。
  • 帶你了解微生物——原核微生物
    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會有很多的細菌,病毒,它們危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酸奶裡面的益生菌,發酵麵粉會用到酵母菌,而這些會為我們生活中的食材帶來別一樣的風味。那麼這些既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又會給我們帶來的傷害的「小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產生,為什麼要引起重視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醫學專家們除了對新冠病毒本身的愈發了解之外,也開始擔心起了另一種隱形殺手——超級細菌。「普通」和「超級」細菌 © TEDEd在重症住院患者中,繼發感染是一種非常易發的併發症。
  •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其實,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是無害的,而且有很多微生物還和人類共生,甚至可以服務於人類。可是,畢竟有一些微生物是可以讓人生病的。這些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叫作病原微生物,也叫作病原體。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等等。病毒就是一種常見的病原微生物。
  • 國外研究:精液微生物是愛滋病病毒傳播的關鍵
    國外研究:精液微生物是愛滋病病毒傳播的關鍵 時間: 2014-07-30 15:42  來源: 科技日報   編輯: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加拿大和美國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愛滋病病毒(HIV)感染可重塑精液中的細菌和免疫因子,進而影響病毒載量
  • 「知識到家」11月榜單發布,《細菌病毒特工隊》拿下總榜冠軍
    1、《細菌病毒特工隊》問鼎11月總榜冠軍。細菌病毒這種自然界最古老的微生物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大家開始對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連孩子們都對其好奇不已。恰好《細菌病毒特工隊》就迎合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登頂11月樂視超級電視·知識到家榜單總榜冠軍。
  • 人類祖先不是魚,而是細菌和病毒
    老子有句話說的好,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生物的生長發育和進化是個漫長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漫長到我們看自己孩子每年的生長發育沒有多少變化,科學家窮盡一生研究一個物種不會出現任何新性狀的改變。人類受微生物支控,人體是微生物群體生存的搭建的溫室,至於人類出現智能純屬意外!
  • 腸道細菌可以預防和治療輪狀病毒感染
    Gewirtz課題組發現分段絲狀細菌可預防和治療輪狀病毒感染。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0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儘管清除輪狀病毒(RV)通常需要適應性免疫,但研究者無意間構建了RV抵抗性免疫缺陷小鼠,研究人員推測這反映某些微生物可以針對性抵抗
  • 既能殺細菌,又能滅病毒,這樣的通「材」,了解一下
    另外,磺酸基團在水溶液中可發生電離,產生的磺酸根陰離子與微生物細胞膜表面攜帶的電荷相同,但與此同時產生的水合氫離子可顯著降低其周圍環境的pH,由此增加微生物細胞膜的外膜應力,促使其破裂,達到殺滅微生物的目的。
  • 微生物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發展史
    微生物群通常被定義為存在於特定環境中的活微生物的集合。由於噬菌體,病毒,質粒,病毒,類病毒和游離DNA通常不被視為活微生物,因此它們不屬於微生物群。雖然越來越多的術語如「細菌組」,「古細菌組」,「黴菌組」或「病毒組」在科學文獻中開始出現,但這些術語並非指生物群落(一個具有獨特的(微生物)集合的區域生態系統,而物理環境往往反映一定的氣候和土壤)作為微生物群本身。因此,最好使用原始術語(細菌,古細菌或真菌群落)。
  • 細菌會像病毒一樣,瘋狂傳染人嗎?
    病原體,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微生物佔絕大多數,包括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主要有原蟲和嚅蟲。病原體屬於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為動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過400種,它們廣泛存在於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膚中。數量如此之多的生命體寄生於我們人體,是不是很震驚?
  • 病毒和細菌有何區別?醫生: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病毒和細菌都是能讓人生病的一種微生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都習慣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而這兩者確實都是可以讓人們生病的東西,但醫生也跟我們說,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大家也需要搞清楚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區別!醫生:病毒和細菌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說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 地球最小的生命有多小,細菌病毒哪個先出現?來看微生物的秘密
    那麼,通過對這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研究,我們對微生物生命有何認知呢?ALH84001被鋸開後,科學家用百萬倍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類似地球的細菌生命。但它相較於地球的細菌生命,ALH84001中疑似的細菌生命體積,就小得太多了。這一發現被公布於眾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連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都十分關注。
  • 打噴嚏的飛沫中有多少細菌病毒,正常人也有嗎?
    那麼打噴嚏的飛沫中有多少細菌病毒,正常人也有嗎? 打噴嚏是怎麼形成的? 打噴嚏是人體的一種天然防禦本能,是一種保護性的反射動作,這是鼻腔中的神經細胞向大腦傳送去除細菌及微生物或灰塵後的反應,這一過程對人體來說是有好處的,相當於給鼻腔「排毒」。
  • 病原微生物知多少?了解清楚才能合理用藥
    引起感染的微生物除了我們經常聽到的細菌和病毒以外,還有真菌、支原體、衣原體、寄生蟲、朊粒等,有些名字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  微生物結構簡單,多為單細胞,甚至沒有細胞結構,需要藉助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它們。自然界中微生物種類超過10萬,大部分對人和動植物有益。如空氣中的氮氣靠微生物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水中的廢物要靠微生物分解轉化,魚兒才能生存。
  • 「細菌」「病毒」概念的傳播與中國現代衛生防疫觀念的興起
    1898年,荷蘭學者貝傑林克進行了同樣的實驗,進一步明確了引起菸草花葉病的是一種比細菌病原體更小的病原體,並為其命名。在此基礎上,後來逐漸形成了現代更狹義的專業「病毒」概念,它指的是一種極微小的、結構極簡單的非細胞型微生物,它必須寄生於活細胞內才能增殖,同細菌(包括後來區別於一般細菌的「真菌」)作為細胞型微生物有別。此後,病毒學進入獨立發展的階段。
  • 病毒和細菌有什麼不同
    病毒是一種最小的病原微生物,個體最小,結構也最簡單。它不具有什麼細胞結構,只含一種形式的核酸,或是脫氧核糖核酸(DNA)或是核糖核酸(RNA),沒有能進行蛋白合成的核糖體結構,也沒有執行代謝功能的線粒體或其他細胞器。
  • 被帶進太空的微生物,威脅的不僅是太空人的安危
    微生物既包括真菌、放線菌、原生動物、藻類,也有人們怕得要死的細菌、病毒、支原體。顯微鏡給人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原來自己生病很多時候是這些小東西搞的鬼。;包括他們帶回來的土壤,也基本全被拿去做了生物試驗,看看有沒有什麼微生物隱患。
  • 細菌與病毒誰更小?
    細菌和病毒有區別嗎?有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大多數細菌可以獨立生存繁殖而不需要任何宿主,細菌有一整套生長和繁殖的裝置(細胞器),通常是無性繁殖的。而病毒必須找到一個寄主細胞來繁殖。
  • 人在太空不會感染細菌病毒:現實不可思議
    地球上細菌、病毒很多,那太空上是怎樣的呢?據外媒報導稱,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ISS)檢測到了細菌和病毒,而且空間上存在了這樣的物質,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對吧。科學家是在國際空間站的飲水機中檢測到兩種細菌,通過收集細菌樣本,科學家希望通過對其展開的研究獲得更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