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微生物——原核微生物

2020-12-06 鷙鳥不群兮c

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會有很多的細菌,病毒,它們危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酸奶裡面的益生菌,發酵麵粉會用到酵母菌,而這些會為我們生活中的食材帶來別一樣的風味。那麼這些既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又會給我們帶來的傷害的「小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沒錯,它們就是微生物。

本次的了解分為上下兩期,此次主要講解原核微生物。

一、概念

原核微生物是一類僅含一個DNA分子的原始核區而無核膜包裹的原始單細胞微生物。

二、種類

原核微生物主要分為以下幾種: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其他原核微生物(支原體,衣原體和立克次氏體)

我們主要講解細菌

細菌

1.定義:是一類結構簡單,種類繁多,主要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較強的單細胞原核微生物。

2.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①基本形態:球狀(球菌)、杆狀(桿菌)、螺旋狀(螺菌、弧菌)

球菌:個體呈球形或橢球形
桿菌:外形呈杆狀不同種類長短大小不一
螺旋菌:外形為螺旋狀

其中桿菌最為常見,球狀次之,螺旋狀較為少見。

②大小和重量

通常用微米(um)作為測量單位。

(1)測量球菌:只測量其直徑。一般球菌直徑在0.5~0.2um之間。

(2)測量桿菌和螺旋菌:測量桿菌需測量其長度和寬度。桿菌一般長1~5um,寬為0.5~1um.測量螺旋菌長度時,一般測量其彎度曲型長度。而不是測量其真正的總長度。

(3)細菌大小的記載

常是平均值或代表性數值。

(4)細菌細胞的重量:每g細菌約含1~10萬億個細菌個體。可想而知,細菌真的特別微小!

小小科普:迄今為止,最小的細菌是能引起尿結石的納米細菌,是一位芬蘭科學家發現的;最大的細菌是一種硫磺細菌,是一位德國科學家發現的。

3.細菌細胞的結構

(1)細胞壁:保持細胞外形;保護細胞具有一定的滲透壓;為鞭毛運動提供可靠支點;有許多通透性的微孔;化學組成與細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對噬菌體的敏感性有關。

不同的細菌細胞壁的化學組分和結構不同,通過革蘭氏染色法將所有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

革蘭氏染色法比較複雜,所以暫時找不講解。

(2)細胞質膜:又稱質膜,細胞膜,或者內膜,是緊貼在細胞壁內側,包圍著細胞質的一層柔軟,脆弱,富有彈性的半透性薄膜,由磷脂和蛋白質組成。

功能:維持細胞內正常滲透壓的屏障;合成細胞壁和糖被的各種組分的重要基地;選擇性控制細胞內外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運送等。

(3)內膜系統:細胞質膜內凹延或摺疊為多樣的內膜系統。如間體,載色體和羧酶體以提供功能所需要的更大的表面積。

(4)細胞質及內含物

細胞質是細胞質膜包圍的除核區外的一切半透明,膠狀,顆粒狀物質的總稱。含水量為80%.

這些都是細菌最最基礎的一些內容,一樣大家看完能夠有所收穫,明天繼續更新內容!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的分類——原核微生物
    微生物根據其進化水平和性狀的差別可以分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細胞微生物三大類群。其中原核微生物主要有細菌、藍細菌、放線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革蘭氏陰性菌2.放線菌放線菌是一類呈菌絲狀生長、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陸生性強的原核微生物
  • 基於擴增子與GeoChip 5.0 聯合分析的噬菌體與原核微生物群落研究
    ,但我們目前對噬菌體與原核生物群落組成的時空變化還知之甚少,這使得我們不能精確地了解他們角色和影響。三、結果1、噬菌體與原核微生物隨著功能的時空變化而動態變化共獲得56143個原核微生物OTUs和來自78種噬菌體的183種噬菌體基因,其中91種噬菌體基因普遍存在於四個厭氧沼氣池中,且其相對豐度是只在平均單個厭氧沼氣池中出現的基因2.4倍,說明優勢噬菌體在不同地點是普遍存在的。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
  • 微生物分類學研究利器: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
    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建立的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gcType)http://gctype.wdcm.org/,是為分類學家進行基因組研究、新種鑑定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平臺。
  • 真核微生物的形態 構造和功能
    真核生物(Eukaryotes):是一大類細胞核具有核膜,能進行有絲分裂,細胞質中存在線粒體或同時存在葉綠體等多種細胞器的生物。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比較:細胞質:細胞核:生理特性: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 簡單粗暴,微生物生態研究中常用資料庫簡介
    從生物角度,其研究對象主要有:➤真核微生物(Eukaryotes,如原生生物、真菌等)➤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s,細菌和古菌)➤病毒(Viruses)[1]。隨著高通量測序的發展,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從環境中獲得大量微生物marker基因序列,如原核的16S rDNA序列,真核的18S rDNA序列、ITS(ribosomal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等。拿到序列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選擇什麼資料庫進行比對才能得到較好的分類鑑定結果呢?
  • 《核酸研究》:高質量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及分析平臺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gcType資料庫主頁16770個物種 截止到2020年11月,所有有效發表的原核微生物物種信息及其對應的菌株信息
  • 《核酸研究》:高質量模式微生物基因組資料庫及分析平臺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模式菌株長期以來分散在全球各國超過100餘個保藏中心,是各個保藏中心甚為珍貴的資源。
  • 帶孩子了解病毒、細菌、微生物
    這個有史以來最長的春節假期裡 同樣也是帶領孩子 了解病毒、細菌、乃至於微生物的 最佳契機微生物也可通過生物降解的方式,以自身產生的各種各樣的酶,將人們在生活和生產中產生的各種有害的汙染物,分解成有機肥料的無害化合物。
  • 微生物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發展史
    然而,這些為大型真核生物開發的概念在多大程度上可應用於原核生物,這些原核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休眠,表型變異和水平基因轉移以及目前尚不清楚的微型真核生物。這就提出了一個挑戰,即要考慮一種全新的微生物組生態學概念生態模型和理論體系,特別是在微生物相互之間以及與宿主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的不同層次上。
  • TiM:rDNA拷貝數的種內變化影響微生物群落分析嗎?
    新一代測序(NGS)技術已經提供了在時空尺度上識別和計數樣品中微生物分類組成的方法,可應用於對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全球評估,而使用基於培養的方法和/或Sanger測序是費時費力、不切實際的。在這裡,我們強調核糖體RNA(rRNA)基因拷貝數的種間和種內變異(圖1)是如何幹擾微生物群落組成分析的,特別是當重點關注真核微生物時,這些微生物的基因組在rRNA基因拷貝數上可以顯示出廣泛的種間和種內變異。
  • 我國微生物多樣性簡述是怎樣的?
    原核微生物物種多樣性中國地域遼闊,地形、氣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條件極為複雜多樣,這些決定了中國微生物物種群必然豐富多彩,但是由於中國微生物資源尚未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目前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非醫學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的細菌60屬,266種,2003株,其中絕大部分是從各省土壤、水域和動、植物樣品中分離獲得的,有一定代表性,在工農業生產中使用能增產的菌株
  • 科學網—功能微生物類群多樣性檢測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在高度複雜的環境微生物群落中,承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特定功能微生物類群往往具有高度的多樣性,這種功能上的冗餘使得微生物群落面對環境劇烈變化時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 李文均團隊在熱泉微生物培養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生活範圍最廣、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生物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據保守估計,地球上存在的原核生物物種在數百萬種以上。然而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對物種認知的缺乏,許多微生物類群還不能分離培養,也使得以物種純培養為基礎的原核微生物多樣性及下遊應用研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分離、培養並有效描述未知的90%以上的絕大多數微生物,是微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亟需解決的挑戰性課題。
  •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新聞...
    《科學》報導由中國科學家牽頭的微生物國際大科學項目」,認為該項目將促進對微生物毒性和抗生素耐藥性的理解。closing the genomic gaps forthe validly published prokaryotic and fungi species」文章,正式宣布該項目在全球啟動。
  • 細菌、病毒、真菌都是微生物,可是區別大不同
    微生物,地球上歷史最為悠久的生物,存在於地球超過30億年之久,見證了地球數十億年的變遷,是地球上「元老級」的生物。 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係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藥、工農業、材料、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 一種有益的微生物——光合細菌
    光合細菌(簡稱PSB)是以光為能源,以CO2或有機物為碳源,以硫化氫等為供氫體,進行自養或異養的一類原核微生物的總稱,廣泛分布於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澤、湖泊和江海等處,具有固氮、產氫、固碳和脫硫等多種生理生化功能,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光合細菌所含光合色素和電子供體的不同而分為產氧光合細菌(藍細菌、原綠菌)和不產氧光合細菌(紫色細菌和綠色細菌)。
  • 小生命大力量,一本書帶孩子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認識世界的神奇
    其實啊,土壤就像地球的皮膚,在自然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維持地表以下以及上方的動植物的生命,還為眾多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條件。在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中,每天都上演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們就通過這本《我的微生物朋友:土壤裡的王國》,來了解一下土壤中的故事。
  • 2013年自考《微生物遺傳學》第八章考點
    二、雜交育種微生物傳遞的途徑  1、通過雙親細胞的融合,涉及到整套染色體的基因重組,如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準性生殖。(酵母菌雜交、黴菌的雜交)  2、通過雙親細胞的溝通,涉及到部分染色體的基因重組,如原核微生物的接合,(F因子傳導)  3、雙親細胞不接觸,僅個別少數基因的重組,如原核微生物的轉導、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