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會有很多的細菌,病毒,它們危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酸奶裡面的益生菌,發酵麵粉會用到酵母菌,而這些會為我們生活中的食材帶來別一樣的風味。那麼這些既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又會給我們帶來的傷害的「小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沒錯,它們就是微生物。
本次的了解分為上下兩期,此次主要講解原核微生物。
一、概念
原核微生物是一類僅含一個DNA分子的原始核區而無核膜包裹的原始單細胞微生物。
二、種類
原核微生物主要分為以下幾種: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其他原核微生物(支原體,衣原體和立克次氏體)
我們主要講解細菌
細菌
1.定義:是一類結構簡單,種類繁多,主要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較強的單細胞原核微生物。
2.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①基本形態:球狀(球菌)、杆狀(桿菌)、螺旋狀(螺菌、弧菌)



其中桿菌最為常見,球狀次之,螺旋狀較為少見。
②大小和重量
通常用微米(um)作為測量單位。
(1)測量球菌:只測量其直徑。一般球菌直徑在0.5~0.2um之間。
(2)測量桿菌和螺旋菌:測量桿菌需測量其長度和寬度。桿菌一般長1~5um,寬為0.5~1um.測量螺旋菌長度時,一般測量其彎度曲型長度。而不是測量其真正的總長度。
(3)細菌大小的記載
常是平均值或代表性數值。
(4)細菌細胞的重量:每g細菌約含1~10萬億個細菌個體。可想而知,細菌真的特別微小!
小小科普:迄今為止,最小的細菌是能引起尿結石的納米細菌,是一位芬蘭科學家發現的;最大的細菌是一種硫磺細菌,是一位德國科學家發現的。
3.細菌細胞的結構
(1)細胞壁:保持細胞外形;保護細胞具有一定的滲透壓;為鞭毛運動提供可靠支點;有許多通透性的微孔;化學組成與細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對噬菌體的敏感性有關。
不同的細菌細胞壁的化學組分和結構不同,通過革蘭氏染色法將所有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
革蘭氏染色法比較複雜,所以暫時找不講解。
(2)細胞質膜:又稱質膜,細胞膜,或者內膜,是緊貼在細胞壁內側,包圍著細胞質的一層柔軟,脆弱,富有彈性的半透性薄膜,由磷脂和蛋白質組成。
功能:維持細胞內正常滲透壓的屏障;合成細胞壁和糖被的各種組分的重要基地;選擇性控制細胞內外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運送等。
(3)內膜系統:細胞質膜內凹延或摺疊為多樣的內膜系統。如間體,載色體和羧酶體以提供功能所需要的更大的表面積。
(4)細胞質及內含物
細胞質是細胞質膜包圍的除核區外的一切半透明,膠狀,顆粒狀物質的總稱。含水量為80%.
這些都是細菌最最基礎的一些內容,一樣大家看完能夠有所收穫,明天繼續更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