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均團隊在熱泉微生物培養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生活範圍最廣、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生物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據保守估計,地球上存在的原核生物物種在數百萬種以上。然而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對物種認知的缺乏,許多微生物類群還不能分離培養,也使得以物種純培養為基礎的原核微生物多樣性及下遊應用研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分離、培養並有效描述未知的90%以上的絕大多數微生物,是微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亟需解決的挑戰性課題。

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文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IF:6.333,中科院生物學一區,微生物學一區)上發表題為「 Network-directed efficient isolation of previously uncultivated Chloroflexi and related bacteria in hot spring microbial mats」的學術論文。論文作者突破傳統培養模式,通過高通量測序及共現網絡分析預測熱泉菌席微生物的互作模式的思路,實現了綠彎菌的定向分離(圖1)。通過對潛在互作的微生物驗證,確定了一株具有廣泛促生活性的菌株Tepidimonas sp. SYSU G00190W;基於此,團隊建立了基於物種互作的「SCM-定向分離」策略,成功分離到大量之前難以培養的微生物類群;最後作者還對其基因組和代謝組做了進一步機理解析和實驗驗證。

圖1. 熱泉中綠彎菌的定向分離

熱泉廣泛分布於全球,是研究微生物生態學的模式生態系統之一。菌席生境代表了熱泉生態系統中最複雜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的微生物存在廣泛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首先基於26份典型的熱泉菌席樣品構建了共現網絡,確定了潛在促生類群,後基於高效促生菌實現了以綠彎菌門為代表的大量難培養類群的分離培養。結合基因組學及胞外代謝組學發現,綠彎菌與溫單胞菌存在活躍的互養行為,溫單胞菌可以將複雜底物轉化為綠彎菌等難培養微生物生長必須的小分子底物(圖2)。兩者之間的互利協作模式保證了彼此生命活動的高效進行。

圖2. Tepidimonas 菌株分泌的胞外代謝產物可以促進未培養微生物的生長

本研究首次應用網絡預測的方法實現了熱泉菌席生境中未培養綠彎菌的定向培養。基於兩株代表性菌株的互作研究,初步闡明了熱泉菌席中綠彎菌(自養微生物,優勢類群)和溫單胞菌(異養微生物,稀有類群)之間的互作關係,並為理解貧營養生境中優勢類群與稀有類群的相互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提出的分離策略為其它環境中難培養微生物的可培養化提供了思路。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22-020-0131-4

相關焦點

  • 天津工生所在微生物代謝調控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代謝調控技術是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的重要技術手段,構建高效平衡的代謝途徑能夠抑制副產物或者中間產物的積累,提高目標化合物產量。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和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究團隊合作,在微生物代謝調控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
  • NSR 重要觀點:微生物暗物質是什麼?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細胞生命形式,存在於包括海洋、熱泉、沙漠等各種生境中。目前有超過 99% 的細菌和古菌物種尚未以純培養方式獲得,也就是說我們對於神秘的微生物世界至今也只是窺探到冰山一角。這些只能以免培養方式檢測到的未培養微生物被稱為微生物暗物質(Microbial Dark Matter,MDM)。對於 MDM 認知的匱乏,使得微生物在物種和功能多樣性等方面充滿了神秘色彩。深刻理解 MDM 研究領域存在的挑戰與機遇,將對我們揭開 MDM 的神秘面紗、積累物種和遺傳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 NSR 重要觀點:微生物暗物質是什麼?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細胞生命形式,存在於包括海洋、熱泉、沙漠等各種生境中。目前有超過 99% 的細菌和古菌物種尚未以純培養方式獲得,也就是說我們對於神秘的微生物世界至今也只是窺探到冰山一角。這些只能以免培養方式檢測到的未培養微生物被稱為微生物暗物質(Microbial Dark Matter,MDM)。
  • 重慶研究院在脫氮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環境微生物與生態研究中心在高效脫氮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含有高濃度氨氮的廢水是廢水處理領域的一大難題,高濃度的氨氮會嚴重抑制汙水處理中多種功能微生物的活性,使得經濟有效的生物處理方法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研究團隊於垃圾滲濾液中,分離篩選出具有對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都有很強降解功能的菌株,將其命名為DN-7菌株。
  • 水生所等在微藻異養高密度培養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異養培養是一種新型的微藻生物質生產方式,與傳統的光自養培養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勢。然而,相對於一般工業微生物(如細菌和酵母)而言,目前微藻在異養培養條件下能夠達到的生物量濃度仍然很低(<100 g/L),這也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 微生物培養有何新突破?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Nature Reviews:微生物培養技術的創新進展(綜述)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34.209]① 儘管大部分微生物目前難以被常規方法分離培養,但是要研究環境、人體共生古菌、細菌的生物學、生態學和進化學功能,需要依賴微生物細胞分離和培養;② 制約微生物分離和培養的因素包括複雜且不確定的培養條件、缺乏復甦休眠微生物的手段、微生物的生存依賴於微生物間共生或接觸關係、原始環境中微生物豐度低等;③ 創新的培養方法包括基於膜擴散的培養方法、微流控培養方法和基於細胞分選的培養方法,部分技術已成功用於分離新微生物。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cell cul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為了克服自身限制,需要利用宿主細胞和環境中營養物質維持生存,並發揮致病作用。然而由於支原體密碼子偏愛性、大部分基因為未知基因、遺傳操作工具少、小動物模型缺乏等原因,其代謝和致病機制雖然一直是醫學和獸醫領域關注的熱點,但研究進展緩慢。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地球上存在著一類喜歡生活在高鹽環境中的微生物,極端的生活環境使這類嗜鹽微生物進化出了特殊的生存能力。
  • 宏基因組方法學研究取得進展
    宏基因組方法學研究取得進展 來源: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23   今日/總瀏覽:1/5100
  • 蘇州納米所高通量微生物培養晶片研究取得進展
    微生物已經在工業、農業、能源、環境、醫藥等諸多領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篩選獲得優良的菌種是提升相關產業技術水平的重要途徑。通常,微生物的液體培養篩選需要同時在數十上百個培養瓶或試管中進行。這使得整個篩選過程勞動強度大,效率較低。
  • 微生物所在微滴數字PCR技術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上述研究結果於2019年1月4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博士生聶夢月為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人、畜傳染性疾病預防監控技術」等項目的支持。  杜文斌團隊一直致力於國產化數字PCR技術的研製,探索低成本差異化創新策略。
  • 微生物培養有何新突破?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 熱心腸日報
    Nature Reviews:微生物培養技術的創新進展(綜述)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34.209]① 儘管大部分微生物目前難以被常規方法分離培養,但是要研究環境、人體共生古菌、細菌的生物學、生態學和進化學功能,需要依賴微生物細胞分離和培養;② 制約微生物分離和培養的因素包括複雜且不確定的培養條件、缺乏復甦休眠微生物的手段、微生物的生存依賴於微生物間共生或接觸關係、原始環境中微生物豐度低等;③ 創新的培養方法包括基於膜擴散的培養方法、微流控培養方法和基於細胞分選的培養方法,部分技術已成功用於分離新微生物。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瘧原蟲源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 1)承擔著轉運葡萄糖的關鍵作用。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雜誌的研究論文中首次報導了靶向PfHT1蛋白別構抑制的結構學基礎,並基於由抑制劑作用產生的別構空腔進一步提出了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共抑制劑的設計理念【3】。
  •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利用木質纖維素降解液合成生物基產品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Top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5年影響因子為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學科組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學科組周雪峰研究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近期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劉紹琴教授團隊提出提升微生物燃料電池性能新策略 推動廢水處理更...
    哈工大報訊(王雪/文)近期,基礎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劉紹琴教授團隊在微生物燃料電池陽極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通過簡便的水熱反應合成了二硫化鐵/石墨烯複合物(FeS2/rGO)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陽極,並將其用於啤酒廠廢水的處理,獲得了較高的電壓、功率密度和良好的有機物去除率。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青島能源所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器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驊等在基於木糖脫氫酶表面展示體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生物燃料電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為催化劑,將生物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