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功能微生物類群多樣性檢測研究獲進展

2020-11-25 科學網

 

本報訊 在高度複雜的環境微生物群落中,承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特定功能微生物類群往往具有高度的多樣性,這種功能上的冗餘使得微生物群落面對環境劇烈變化時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然而,以單一16S rRNA基因或者以功能基因為主的高通量測序均無法實現特定微生物功能類群的多樣性檢測。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對最新開發的測序技術——細胞內融合基因技術(epicPCR)進行了方法優化,同時對採集於10個西藏鹽湖底泥的硫酸鹽還原功能菌群的多樣性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旗下在線雜誌Microbiome上。

硫酸鹽還原是生態圈中一個重要的硫循環過程,雖然承載這一功能的硫酸鹽還原菌通過分離培養已經得到了很多,但自然狀態下的硫酸鹽還原菌(SRP)多樣性尚未得到充分的鑑定。該研究先通過油水混合體系對底泥中的原核微生物進行單細胞水平的分離,在細胞內對16S rRNA基因和表徵硫酸鹽還原能力的dsrB基因進行基因融合PCR,最後對融合產物的進行高通量測序。

研究結果顯示,共檢測到10個湖泊的微生物物種數量為12519個,其中硫酸鹽還原菌為883個,整個微生物群落和硫酸鹽還原菌類群的α-多樣性呈顯著正相關。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採樣當月的pH值和平均溫度是整個微生物群落的環境決定因素,而硫酸鹽還原菌功能類群主要受到平均溫度和總氮的驅動。

針對篩選出的120個高豐度的硫酸鹽還原菌物種構建進化關係樹,其結果表明,這些高豐度的SRP-OTU與17個描述的門相關,其中只有7個廣為認可的硫酸鹽還原菌門,表明西藏鹽湖區還存在著許多未發現的硫酸鹽還原菌類群。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生態中心博士生秦化宇。(呂小羽)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86/s40168-019-0688-4

《中國科學報》 (2019-05-21 第7版 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西安交大在基於人工智慧的微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獲進展—新聞...
  • 綜述:感磁微生物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趨磁細菌起源於中太古代,以之為代表的感磁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趨磁細菌可以合成納米級、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稱為磁小體),磁小體作為「感磁器官」,使該類微生物具有在地磁場中定向運動的能力。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2017-09-26 武漢植物園 【字體   為了更好地研究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的進化趨勢,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孫延霞對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本綜述總結了現有基因組分析、富集研究以及原位分析技術在揭示古菌的代謝和生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本文還討論了探究古菌多樣性對生命樹構建和古菌早期進化認識的貢獻,並提出了真核生物起源的新見解。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森林土壤動物功能類群按食性可劃分為腐食性(如蚯蚓、線蟲、跳蟲)、捕食性(如蜘蛛、蜈蚣)和植食性(如馬陸、蝸牛)土壤動物,其中腐食性土壤動物數量(蚯蚓等)佔比最多,研究最為廣泛,其次為捕食性土壤動物和植食性土壤動物。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環境因子影響湖泊沉積物微生物多樣性和汞循環機制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活動在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merA基因編碼的汞還原酶能夠將Hg2+還原為Hg0。湖泊中的汞汙染影響沉積物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已有研究表明,長期的汞汙染會影響細菌、真菌群落組成及多樣性。乾旱區的湖泊具有其特殊性,鹽鹼化程度高、藻菌生物膜廣布。藻菌生物膜衰亡之後是沉積物中有機質的重要補充。
  • 李文均團隊在熱泉微生物培養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生活範圍最廣、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生物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據保守估計,地球上存在的原核生物物種在數百萬種以上。然而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對物種認知的缺乏,許多微生物類群還不能分離培養,也使得以物種純培養為基礎的原核微生物多樣性及下遊應用研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分離、培養並有效描述未知的90%以上的絕大多數微生物,是微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亟需解決的挑戰性課題。
  • 2019年度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資助方向:大洋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及其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近海與河口微生物驅動碳氮硫循環機制……
    三、2019年度重點資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計劃聚焦「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這一核心科學問題,研究不同水圈生境微生物群落形成、代謝規律、生態功能及環境響應與反饋的機制,加深對水圈微生物在地球元素循環中作用的綜合認知。
  • Nature綜述:古菌的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進化史
    本綜述總結了現有基因組分析、富集研究以及原位分析技術在揭示古菌的代謝和生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本文還討論了探究古菌多樣性對生命樹構建和古菌早期進化認識的貢獻,並提出了真核生物起源的新見解。
  • 遺傳工程微生物研究獲進展
    通過重組DNA技術構建的具有特定功能(如:降解農藥)的基因工程微生物,即遺傳工程微生物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
  • 新疆生地所在乾旱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重金屬抗性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水體微生物在湖泊元素地球化學循環和汙染物的消除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文娟分別以博斯騰湖和艾比湖為研究對象,系統地研究了乾旱區湖泊水、沉積物、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生物膜中重要的功能基因(重金屬抗性基因)的豐度和分布、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與金屬含量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變形菌門是湖泊環境不同載體中主要的微生物群落。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此次臺地淹沒恰好發生在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這裡的大輻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樣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賦予了這次事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相關研究已經開展超過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類群在大輻射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關於多樣性演變的機制及其環境背景的研究尚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