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因子影響湖泊沉積物微生物多樣性和汞循環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2-18 中科院之聲

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大氣中的汞可通過乾濕沉降進入地表水和土壤,環境因素的變化可導致汞的轉化。從無機汞轉化而來的甲基汞(MeHg)可通過食物鏈進行生物積累,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微生物活動在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merA基因編碼的汞還原酶能夠將Hg2+還原為Hg0。湖泊中的汞汙染影響沉積物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已有研究表明,長期的汞汙染會影響細菌、真菌群落組成及多樣性。

乾旱區的湖泊具有其特殊性,鹽鹼化程度高、藻菌生物膜廣布。藻菌生物膜衰亡之後是沉積物中有機質的重要補充。研究汞汙染條件下,鹽度和藻類生物質對沉積物微生物多樣性和汞循環基因豐度的影響,對分析乾旱區湖泊沉積物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環境汙染與生態修復實驗室副研究員宋文娟以乾旱區湖泊沉積物和湖泊水體為研究對象,室內模擬構建微宇宙實驗。採用qPCR技術,研究汞還原酶基因(merA)和汞甲基化基因(hgcA)的豐度;採用高通量測序的方法,研究微宇宙體系中微生物多樣性組成和組間的差異。

研究發現,沉積物中對汞還原和甲基化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細菌而非古細菌。高含量的汞會降低merAhgcA的豐度,且導致汞甲基化微生物(RuminococcaceaeBacteroidaceaceaeVeillonellaceae)的相對豐度增加;鹽度和藻生物質對汞循環基因的影響取決於基因類型和濃度;較高藻生物質輸入能夠增加merA豐度,降低hgcA豐度,且導致與汞循環有關的特定細菌群落的增加,從而提高參與有機物分解的細菌的豐富性。

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salinity and algae biomass on mercury cycling genes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sediments under mercury contamin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mercury cycle in arid regions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不同汞汙染水平下細菌merA和hgcA基因豐度的變化

來源: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新疆生地所在乾旱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重金屬抗性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湖泊是我國西北乾旱區重要的水資源,對於維護生態安全和保障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水體微生物在湖泊元素地球化學循環和汙染物的消除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富營養化湖泊的反硝化作用主要受環境因子調控
    新華社武漢11月9日電(記者 李偉)微生物介導的沉積物反硝化作用是湖泊最關鍵的脫氮過程,受到多種生物和環境因子的影響。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團隊研究發現,富營養化湖泊的反硝化作用主要受環境因子而不是生物因子的調控。  受人類長期活動和氮磷輸入的影響,長江流域大量湖泊已處於富營養化狀態。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漢江上遊地處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位於北亞熱帶至暖溫帶的過渡區域,屬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區域。該地區亦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其生態安全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密切關注。自2010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無脊椎動物分類與多樣性學科組一直致力於探索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的群落構建及多樣性維持機制,同時關注人類活動對該類群多樣性格局的影響和改變。
  • 科學網—功能微生物類群多樣性檢測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在高度複雜的環境微生物群落中,承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特定功能微生物類群往往具有高度的多樣性,這種功能上的冗餘使得微生物群落面對環境劇烈變化時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城市環境所在富營養化影響淺水湖泊沉積物-水界面
    湖泊富營養化不但加速水體藍綠藻的繁殖,提升水體中的細菌活性,並使得水體pH、氧化還原電位、溶解氧量、溶解性有機質等多種水質條件發生變化。砷(As)是一種在地殼中廣泛分布的高毒性致癌物質,隨著人為和自然活動的增加,湖泊沉積物As逐年積累,相當一部分淡水水體面臨著水體富營養化和砷汙染的雙重威脅。目前國內外對於富營養化湖泊對砷分布的影響及其機制的報導相對較少。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漢江上遊地處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位於北亞熱帶至暖溫帶的過渡區域,屬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區域。該地區亦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其生態安全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密切關注。自2010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無脊椎動物分類與多樣性學科組一直致力於探索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的群落構建及多樣性維持機制,同時關注人類活動對該類群多樣性格局的影響和改變。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目前,關於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吳慶龍團隊通過對撫仙湖表層和真光層固氮微生物空間分布特徵進行研究,揭示了撫仙湖固氮微生物的空間分布的高異質性及影響因素。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頭條號】中國養豬網2018-05-31 18:01:07 閱讀(3562)
  • 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軍研究組在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作用下的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研究中獲進展。該研究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氣候及沉積記錄,結合水文泥沙模擬和遙感手段,揭示人類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水文泥沙運動和沉積記錄的影響特徵。近幾十年來,頻繁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內陸架沿海環境的自然演化過程。
  • 西安交大在基於人工智慧的微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獲進展—新聞...
  •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2:44:2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研究所Matthias C.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機制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種以產電微生物為陽極催化劑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在廢水處理和新能源開發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等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7-11 彭科峰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周集中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等學者合作,發現了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溫度調控的規律。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資源調查...
    6月10日,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資源調查」項目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召開。來自中科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暨南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出席會議,近30位項目承擔單位的科研人員參加項目啟動會。
  • GEB 丨 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探究微生物地理模式的機制
    如纖毛蟲、淡水無脊椎動物和哺乳動物的面積豐度和體型呈負相關。環境過濾控制微生物擴散的重要因素。因此,擴散、微生物反應和環境過濾是形成微生物豐度-大小關係的關鍵機制。物種數量與所佔面積的正冪律關係稱為類群面積關係。類群區域關係的基本問題是擴散作用如何形成微生物多樣性的梯度。